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的歷史文學 《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的歷史文學 《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的歷史文學 《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2 中國的歷史文學 1.中國的歷史文學,早在春秋時代,已出現了文字簡潔、記事概括,一字之間寓以褒貶的《春秋》。
2.稍後又出現了《左傳》,它進一步用具體的描寫,鋪敘出每一史事的始末緣由,塑造了許多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形象,它的藝術成就,遠遠超過了春秋的水準。 3.而與之同時的《國語》,分國敘述了各國的重要史事,文字平易流利,也有不少故事性較強的作品。 4.接著便出現了《戰國策》,它是一部沒有作者姓名的史料匯編,繼承了《國語》的體裁,具體反映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的政治大事。

3 一、《戰國策》的編著者與內容 《戰國策》不僅是戰國時代各國歷史的重要實錄,也是對當代和後世有巨大影響的歷史散文傑作,因而可說是亦文亦史的著述。 西漢時,宮廷的密室藏有很多戰國史料,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卻錯亂殘破不全,朝廷便將編校整理這些史料的任務,交給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兼文學家劉向。宮廷密室所藏戰國史料名稱很多,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脩書》等,劉向以國別畫分,將這些資料分別編入十二國中。這些材料大多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所以劉向將其定名為《戰國策》。

4 一、《戰國策》的編著者與內容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載春秋以後至楚、漢之起,共十二國,二百四十五年間的歷史。
《戰國策》和《國語》類似,是以記言為主的敘事體史書。以國分類,各自成策,計分〈東周策〉一篇、〈西周策〉一篇、〈秦策〉五篇、〈齊策〉六篇、〈楚策〉四篇、〈趙策〉四篇、〈魏策〉四篇、〈韓策〉三篇、〈燕策〉三篇、〈宋策衛策〉合一篇、〈中山策〉一篇,約十二萬字,共計四百九十餘章。

5 一、《戰國策》的編著者與內容 由於這部書記載各國歷史事實,人物眾多,情況各異,因此內容非常豐富。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各為其主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衍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比如〈蘇秦六國掛相印〉、〈魯仲連義不帝秦〉、〈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觸讋說趙太后〉、〈顏斶見齊宣王〉等,都是歷史上傳頌至今的名篇。

6 二、《戰國策》的的注本與流傳 《戰國策》經劉向編訂後,至東漢末年,高誘作注。從此《戰國策》一書,就有劉向集錄本和高誘注釋本並行於世。但傳至北宋中葉,已佚失十一篇,經曾鞏訪求士大夫藏本,重新補足劉向集錄本三十三篇。 西元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綜橫家書,除了可以此訂正《戰國策》與《史記》的錯誤之外,也可補足失傳已久的佚書。這是近代考古的一大收穫。

7 三、《戰國策》的史學價值 《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戰國策》中所收遊說之士的縱橫之論,反映出戰國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變、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縱橫家們在當時的社會大舞臺演出一幕幕生動感人、有聲有色的劇情, 《戰國策》為後人留下了那段歷史的寶貴材料。

8 四、《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戰國策》所記載的都是遊說之辭,很講究語言藝術的運用。其中很多篇內容生動、比喻確切、寓言風趣,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戰國策》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 1.《戰國策》許多篇章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2.《戰國策》細緻而具象地描繪大量歷史人物,更突出地刻畫縱橫家和策士的形象。 3.《戰國策》的語言生動精鍊,簡明流利。 4.《戰國策》善用寓言故事,深入淺出、鮮明警醒而富有啟發性。

9 齊國的孟嘗君、 趙國的平原君、 魏國的信陵君 楚國的春申君
戰國四公子 齊國的孟嘗君、 趙國的平原君、 魏國的信陵君 楚國的春申君 養士: 春秋 戰國時代流行的特殊風尚。是國君或貴公子儲備 人才,培植勢力的方法。

10 齊國的孟嘗君 本名田文,字孟,封於嘗邑,故號孟嘗君。 約當齊愍王時期。 父為靖郭君 田嬰,齊威王少子、齊宣王庶弟。
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交好。 重要門客:馮諼(或作馮驩) 【相關成語】: 馮諼彈鋏:貧士馮諼自信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彈劍柄而歌,要魚、要車、要養家。後以「馮諼彈鋏」比喻有才華的人暫處困境,有求於人;懷才而受冷遇,心中感到不平。 馮諼燒券:馮諼燒毀了薛地人民欠孟嘗君的債券,為孟嘗君買得了薛地的民心。後比喻收買民心,博取民望。 雞鳴狗盜: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打算加以殺害。孟嘗君的門客,一個裝狗入秦宮偷狐白裘;另一個學雞叫使函谷關關門早開,孟嘗君因此而脫難。後以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11 趙國的平原君 本名趙勝,趙惠王之弟,被封在平原,號稱平原君。 曾任趙國的宰相。 重要門客:毛遂 【相關成語】:
毛遂自薦:戰國時,秦兵圍攻趙國,平原君至楚求救,其門下食客毛遂自薦前往,並說服楚王同意趙 楚合縱。後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相似詞】: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自我介紹 、自我吹噓

12 魏國的信陵君 本名魏無忌。 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弟。 魏安釐王時官至魏國上將軍

13 楚國的春申君 本名黃歇,因先祖受封于黃,其後乃以黃為姓。 楚考烈王時期官至楚國令尹,為楚相二十餘年。

14 〈鄒忌諷齊王納諫〉 課文補充資料

15 1.何謂「設喻說理」? 1.這篇文章運用了設喻說理的寫作方法,這種說理方法可以在議論或遊說時產生很大的說服力。
本文中,鄒忌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設喻,勸說齊威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使齊國更加強盛。用設喻的方法說明道理和表達意見,優點是生動明白,易於打動聽者。 運用設喻說理,須注意下列兩點:⑴兩件事之間必須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質,否則便不能構成設喻。⑵作者設喻的事情應為人熟知和了解,否則便無法說明事情。 1.何謂「設喻說理」?

16 2. 為什麼鄒忌不直接勸齊王「納諫」? 2.⑴在古代,向國君進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鄒忌直言進諫,即使齊王覺得有理,但為了自己的面子,必定不會採納,甚至會引起齊王反感,到時不但不能達成效果,還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⑵但是,透過委婉陳辭、現身說法,就能予人舒適、親切之感,大大增強了感染力和說服力,使齊王樂於接受。

17 含有豐富寓言資料的典籍

18 「寓言」一詞,首見於《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所謂寓言,即是運用比喻的技巧,將想表達的哲理或勸諫,寄託於故事裡。
先秦諸子為了闡述其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而創作出豐富的「哲理寓言」。

19 1.《莊子》:有「庖丁解牛」、「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寓言故事。
2.《孟子》:有「揠苗助長」、「齊人乞墦」、「五十步笑百步」等寓言故事。 3.《列子》:有「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曾子殺彘」、「濫竽充數」等寓言故事。 4.《韓非子》: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郢書燕說」、「病入膏肓」、「識途老馬」等寓言故事。 5.《呂氏春秋》:有「刻舟求劍」、「目中無人」、「掩耳盜鐘」等寓言故事。 6.《戰國策》:有「畫蛇添足」、「鷸蚌相爭」、「驚弓之鳥」等寓言故事。

20 寓言故事

21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惑眾。 典故: 魏國大臣龐恭將陪同太子前往趙國作人質。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今天有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老虎,大王信嗎?」魏王:「不信。」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老虎,大王信嗎?」魏王:「我會半信半疑。」繼續追問:「如果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老虎,大王信嗎?」魏王:「那我就不得不信了。」龐恭接著說:「大街上本來就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謠言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信了。我去趙國之後,將會有許多人趁機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魏王答應了。 龐恭離開魏國以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說龐恭的壞話,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等太子跟龐恭回國後,魏王就疏遠龐恭,不再重用他了。

22 畫蛇添足:比喻多此一舉而於事無補。 典故:
楚國大將昭陽想討伐齊國,齊王派陳軫前來遊說,陳軫引用「畫蛇添足」的故事作比方:楚國專管廟堂祭祀的人,將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但是人多酒少,不夠大家喝,於是大家想出在地上比賽畫蛇的方式,誰先畫好一條蛇,就可以喝那壺酒。比賽開始後,有一個人很快就畫好蛇,拿起酒準備要喝,看到別人還在畫,就左手拿酒壺,右手握筆在地上又畫了起來,還得意地說:「我還有時間給蛇畫上腳!」蛇腳還沒畫好,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就把酒搶走並說:「蛇本來就沒腳,你怎能再給蛇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給喝了。那個替蛇畫上腳的人,最後就失去原本屬於他的那壺酒。昭陽聽了就取消伐齊的念頭。

23 狐假虎威: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
典故: 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將,威震四方。楚宣王問群臣:「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群臣無言以對,江一說:「老虎專門捕獵各種動物為食,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是怕狐狸,卻不知道其實牠們怕的是自己。大王您有五千里領地,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御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樣。」

24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荐。 典故:
戰國時,養士之風盛行。當時秦兵圍攻趙國邯鄲,平原君決定挑選二十位食客,隨他一同到楚國求救。徵選過程中,其門下食客毛遂自荐前往,他以錐子為喻,說明有才華的人如同放在袋子裡的尖錐,不用多久就能脫穎而出,強調自己未受重用,希望藉此機會一展長才。 平原君答應了毛遂的請求,帶他一同到楚國去。其後,毛遂更成功說服楚王,促成趙 楚結盟以對抗秦國。(「脫穎而出」的典故亦源於此)

25 狡兔三窟: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典故: 齊國 孟嘗君門下食客有數千人之多,馮諼為其中之一。某天,孟嘗君徵求能替他去薛地收債的代理人,馮諼自告奮勇前往。但馮諼到了薛地後,竟假傳命令,將手上所有的債券合同全數燒毀,換得了當地民眾的愛戴。一年後,孟嘗君遭貶而重回薛地,受到百姓們的夾道歡迎,這才明白馮諼的用意。 馮諼對孟嘗君說:「一隻兔子有三個避禍的洞穴,才能保命。現在您只有一個薛地,還不能高枕無憂,讓我為您再鑿兩個洞穴吧!」隨後,馮諼前往遊說魏王,派遣使臣來聘用孟嘗君為相。齊王得知此事後,連忙請孟嘗君回來再任宰相一職。這時馮諼趁機建議孟嘗君,把齊國宗廟設立在薛地,以鞏固其地位。後來,孟嘗君在齊國擔任宰相數十年,沒遇上任何禍患,這都是馮諼的計謀奏效之故!(「高枕無憂」的典故亦源於此)

26 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彼此背道而馳。 典故: 戰國時,魏王準備攻打趙國 邯鄲,臣子季梁聽聞這件事,連忙從旅途中折返。
他回來後立刻進宮去謁見魏王,他向魏王說:「今天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打算去楚國,卻駕車一直往北方走。我問他說楚國在南方,怎會朝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正因為他有這些資源,反而使他離楚國越來越遠。」 季梁進一步地說道:「今天大王想要成就霸業,在諸侯面前建立威信,便用強大的兵力來攻打趙國,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失信於天下,距離成就霸業的心願也會更遠,正如同那位想到南方卻朝北走的人一樣,將永遠達不到目的啊!」魏王覺得季梁說的有道理,於是取消了攻打趙國的計畫。

27 抱薪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 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抱薪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 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典故: 戰國時代,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後,國勢逐漸強大。後來,秦國不斷向各國出兵,意在併吞其他六國。 魏國在華陽之戰裡慘敗給秦國後,便打算割地與秦國議和。有個名叫孫臣的臣子則反對此做法,他向魏王說:「這種割地求和的做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如同拿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的。您的國土有限,秦國的欲望卻無窮,遲早魏國的領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認同此說,卻擔心秦國不悅,仍舊決定割地以討好秦國,最終還是被對方併吞了。

28 與 「諷諫」、「納諫」 相關的小故事

29 一、智救養馬者 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晏子機智過人,一直受到齊景公的信賴。
某日,負責養馬的官吏一時沒注意,竟讓齊景公最喜愛的馬病死了。齊景公得知此事後,又悲又怒,下令處死此人,群臣見國君如此生氣,明知那人罪不至死,也不敢幫他說話,以免惹禍上身。 此時,晏子上前行禮,說:「主公,此人真是罪大惡極,遭到您的懲罪也是咎由自取。但可惜他還不知道自己為何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您說明他的罪行,然後再執行死刑,好嗎?」齊景公覺得這主意不錯,便答應了。

30 一、智救養馬者 於是,晏子開始說起那人的罪狀:「你可知道你犯了三條大罪:第一,國君派你養馬,馬卻暴斃死了,等於你殺了馬,理應判你死罪。第二,死的馬是國君最愛的馬,更該判你死罪。第三,國君為了馬匹而殺人,若讓民眾聽到這事,必定埋怨國君愛馬勝於愛人;若讓諸侯聽到這事,必定因此嘲笑本國。然而,追究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小心把君王的馬養死了,使得百姓生怨,鄰國也會嘲諷我國,絕對要判你死刑才行!」齊景公聽完,便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饒過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31 二、虛心納諫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尉遲敬德、魏徵等賢臣的輔佐之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除了施政、任人的成功之外,唐太宗的寬宏度量也是形成盛世的主要原因之一。 魏徵,原為太子李建成的僚屬,在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不但沒有降罪於他,反而更加器重,時常將他引入宮廷內,當面詢問國政得失。個性耿介的魏徵,喜逢知己之主,因而竭誠效忠。他對於國政據理力爭,絲毫不在意國君的尊貴身分,上奏了〈諫太宗十思疏〉等著名的諫書,唐太宗卻從不記恨,仍待之如故。

32 二、虛心納諫的唐太宗 唐太宗喜好打獵,某天,他得到了一隻獵鷹,非常喜歡,正把玩到一半,忽然看見魏徵走過來了,急忙把牠藏入懷中。可是魏徵早就發現了,便刻意把話題拉長,講得沒完沒了。等魏徵走後,太宗把獵鷹從懷裡取出,才發現牠已經悶死了。得知魏徵的用意後,太宗再也不玩鷂鷹了。 又有一天,太宗計畫去終南山打獵。魏徵知道此事後,就到宮門前去等,想要阻止太宗出發。可是等了許久,卻一直沒等到,只好打道回宮。到宮中,只見太宗端坐在那裡,魏徵就上前問道:「聽說陛下要去打獵,怎沒出發呢?」太宗笑著說:「本來已計畫要去,但我想你一定會來勸阻我,所以後來就不去了,你安心地回去吧!」於是魏徵就放心地離開了。

33 自古以來,許多策士或術士,運用直接或委婉等方式,與國君或民眾進行溝通,進而說服對方,並且達成目的。以下是「說服」的相關事例 。
說服的藝術 自古以來,許多策士或術士,運用直接或委婉等方式,與國君或民眾進行溝通,進而說服對方,並且達成目的。以下是「說服」的相關事例 。

34 一、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鄭國鄰近晉國,加上鄭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國準備聯合秦國攻打鄭國。
在危急之際,鄭國的老臣燭之武謁見秦穆公,就客觀的局勢進行分析,提出攻打鄭國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反而有害。更誘之以利,提出鄭國願為秦國提供物資。並動之以情,從歷史的經驗裡,強調晉國背信忘義、貪得無厭的野心。 燭之武就秦國的立場,層層剖析,終於改變了秦 晉聯合滅鄭的計畫,也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35 二、李斯諫逐客書 戰國時,韓國派人對秦王進行遊說,希望秦國大規模地修築灌溉渠道,同時也能削弱其國力。但不久後,這計畫竟被識破,導致秦王下令驅逐國內所有的客卿。李斯也被列為驅逐對象,於是他上書勸諫秦王取消此命令。 李斯從秦王的角度來論述「逐客」的缺失,並且舉出秦王祖先善用客卿的成功,細論秦王的個人喜好,加上分析敵我的消長局勢,逐步破除秦王的疑慮,避免秦王因噎廢食而趕走願意效忠的客卿。李斯舉例廣博,掌握了恰當的進諫時機,因而成功地說服了秦王。

36 〈鄒忌諷齊王納諫〉 課文文意歸納整理

37 鄒忌諷齊王納諫 (起)──自己遇到的經驗 歸納重點: 1.現實情況 2.事件起因: 3.回應一 4.鄒忌的反應 5.回應二 6.回應三
課文對照: 1.鄒忌脩八尺有餘,形貌昳麗。 2.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3.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5.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6.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曰:「吾孰與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8 (承) ── 反省經驗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歸納重點: 1.發現事實 2.反省原因: 3.原因一 4.原因二 5.原因三 課文對照:
1.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2.暮,寢而思之曰: 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5.客之美我 ,欲有求於我也。」

39 (轉) ── 將經驗應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 臣 歸納重點: 1.向威王說明自己的經驗(事實) 2.事實一 3.事實二 4.事實三 5.結果
課文對照: 1.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 3.臣之妾畏臣, 4.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5.皆以美於徐公。

40 (轉) ── 將經驗應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歸納重點: 1.國家現況 2.事實一 3.事實二 4.事實三 5.結果 課文對照:
1.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5.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1 (轉) ── 將經驗應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歸納重點: 1.齊威王的反應: 2.上賞 3.中賞 4.下賞 課文對照: 1.王:「善。」乃下令:
2.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3.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4.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42 (合) ── 結果 鄒忌諷齊王納諫 歸納重點: 課文對照: 1.(1)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 1.國內的反應: 市;
2.國外的反應: 課文對照: 1.(1)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 市; (2)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3)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 者。 2. (1)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 齊。 (2)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43 〈鄒忌諷齊王納諫〉 課文內容問題討論

44 1.妻、妾與客。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鄒忌經過仔細的觀察與比較後,自認比不上徐公。 1.鄒忌在與徐公比美這件事上,曾向哪些人詢問意見? 2.鄒忌認為這些人稱讚自己的原因是什麼? 3.鄒忌為什麼覺得自己不比徐公俊美?

45 4. 鄒忌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你認為妻妾與客的回答,都像鄒忌所想的那樣嗎?
5.鄒忌從自身的體會,聯想到齊王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情況? 4. ⑴妻、妾、客的回答可能與鄒忌所想相同,因為三人都有所偏私或另有目的。 ⑵審美觀因人而異,三人的回答可能都出自真心。 5.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46 6.鄒忌從他與妻、妾、客之間的關係,類推齊王可能受到哪些人的蒙蔽?
7.鄒忌以什麼方式勸諫齊王?這種方式有什麼特色與效果? 8.齊王如何回應鄒忌的諫言,並採取哪些具體的作為? 6.由妻類推到「宮婦左右,莫不私王」;由妾類推到「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客類推到「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7.鄒忌以己身之例類推齊王可能面臨相似的處境,這樣的方式較委婉,且易於理解,如此齊王也較容易接受。 8.⑴齊王欣然接受鄒忌的勸諫。 ⑵依勸諫的方式給予不同的賞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47 10.齊王下令臣民進諫的初期,為什麼「門庭若市」?這反映了什麼情形?
9.齊王考慮到進諫者的心理,故開放各種管道與方式讓臣民踴躍進言。當面指出國君的過失需要極大的勇氣,所以才能得到上賞;而上書勸諫、在市朝批評比較間接,賞賜因此較少。 10.齊威王即位初期,大臣畏懼他,不知道君王對諫諍的反應和接納程度,為免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不敢說真話,導致齊國內部問題叢生,因此當齊王下令臣民進諫之後,到宮廷來進諫的人很多。 9.齊王對進諫者的賞賜為何有等級差別? 10.齊王下令臣民進諫的初期,為什麼「門庭若市」?這反映了什麼情形?

48 11.齊王頒布接納諫言的命令後,進諫的情形從「門庭若市」到「無可進者」,這個過程透露何種訊息?
12.「戰勝於朝廷」的意涵為何? 11.從「門庭若市」可知齊王的命令讓臣民有了進諫的勇氣,同時也反映出國政需要改正之處頗多。「無可進者」則反映齊王欣然接納諫言,並付諸實踐,積極改革,政治因此得以清明。 12.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內政治修明,國力強盛,鄰國自然不敢輕易進犯。

49 END 13.一個人如果老是聽到讚美的話語,而聽不見批評的意見,會對自己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13.人人都愛聽讚美的話,但一個人如果老是聽到讚美的話語,而聽不到批評的意見,就會覺得自己十全十美而驕傲自負,對自己在言行上的缺點也不自知,自然無法糾正錯失,改進自己的缺點,最後難免陷於失敗之地。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因此我們實在不該只聽恭維、奉承的好話,而不聽取善意忠告的聲音。 END


Download ppt "中國的歷史文學 《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