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3/4/201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3/4/201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3/4/2017

2 说起三国,人们自然而然地谈到爱民如子的,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他们以其忠义仁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竭力推崇,也倍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那位赫赫有名的‘乱世奸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什么乱世奸雄,乱臣贼子,阴险狡诈,残暴无情,曹操被套上诸多罪名,被天下人广为传播。难道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带着这个疑惑,我们重新走进曹操,了解曹操,审视曹操。 3/4/2017

3 3/4/2017

4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 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3/4/2017

5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黄巾之乱初平,而为平阉宦之乱,袁绍引董卓进京,却不想董卓祸乱朝纲,汉室倾危,各路诸侯纷纷起义,既是为平天下,却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谁又不想在自己分得一片自己的天下呢,乱世之世自此而始。 起源 3/4/2017

6 他一步步的慢慢将利刃挪向躺在一边的那个毫无防备的人 一步步的,将那名老者的身躯推向鬼门关前
当曹操手持七星利刃走向侧躺在床的董卓时,所有人相比都对曹操改变了看法,无论是当时的躬亲大臣,还是《三国演义》面前的读者我们,想必都对这个‘投机,董卓一进京就立刻攀龙附会’的人改变了态度 他一步步的慢慢将利刃挪向躺在一边的那个毫无防备的人 一步步的,将那名老者的身躯推向鬼门关前 终于,他下手了!怀揣的无数人的期望,他将利刃劈砍而下! 可是就在他即将得手之际,刀却忽的停顿在了半空中! 3/4/2017

7 乱世造英雄 不错,正如我们大家所知,在董卓的头颅与刀面相接的前一刻,董卓奋然而起,曹操被迫收手,导致了刺董的失败。
但是,假使曹操当初并没有收手,而是就那么刺了下去!凭借七星宝刀的锋利定可让董卓身首异处,可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被董卓发现后将刀献与了董卓。 然而假如曹操并非无法刺杀董卓,而是故意刺杀失败,将会如何呢? 正如在他逃亡之际对将他放走助他逃脱的陈公台所言“我后悔当初刺董,我曹操何许人也!我应该在振臂高呼,召集天下壮士,组建剿贼义军,挽江山于既倒,救苍生于水火,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乱世造英雄 3/4/2017

8 但凡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大都对曹操刺董未遂报以遗憾或揶揄,对王允所献的连环计则赞不绝口。实际上,王允哪堪与曹操相比,他只不过是曹操大连环计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
刺杀董卓只是为了扬名立万提升号召力的一个手段,”除贼扶汉“只不过是他的一杆旗帜,刘备亦称其身怀君王之志,君王者成败又岂会屈指于小节。唯有乱世,方可出真英雄,假使没有乱世,就由我来创造! 乱世造英雄!! 3/4/2017

9 所谓乱出英雄,曹操正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崛起的英雄人物。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北魏政权的奠基者。政治上,他礼贤下士,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他运筹帷幄,计谋过人;诗歌创作上,他豪放大气,文采出众。如此一位文武全才,却惨遭世人的唾骂。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即曹操)问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的人物评论家):“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其一、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扰乱社会的奸雄;其二、曹操是治世中的能臣,乱世中的奸雄。这样看来,曹操不是只能做奸雄么?然而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英雄与奸臣 3/4/2017

10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也住在许昌。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俯中饮酒共论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却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之,没想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匙箸落地,后借听到雷声才掩饰过去。 何谓英雄? 3/4/2017

11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说,凡是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宽广胸怀,有宏远高大的凌云壮志,更兼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凡此三者备,可谓英雄也。“可见,曹操对英雄的衡量标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一个人是否为英雄,曹操更看重的是个人内在的素质修养,兵在精不在广,斗智远胜于斗力。而将当时兵少将寡,辗转漂浮的列为除己之外唯一的英雄,则体现出他的慧眼如炬。他知道刘备胸有大志,非池中之物,不会久居人下,断定刘备也是个英雄人物。但他当时也许也是出于一种试探,并没借机除去刘备,还将这条“蛟龙”放走了,后来果应其言,刘备成了三分天下的割据势力之一。这可能是曹操一次重大的错误决策吧。 曹操的英雄观 3/4/2017

12 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英雄论,青梅煮酒 3/4/2017

13 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关公被曹兵困与一座土山之上,走投无路。而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结果关公答应了,不过附加了三个条件。这也许是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吧,哪有败兵之将还有条件投降的。而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 英雄论,青梅煮酒 3/4/2017

14 曹操本可以一刀砍了关公,以绝后患,但他他舍不得。他深知关公是个罕见奇才,杀了未免可惜。于是他答应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回到许昌,曹操为了收买关公的心,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而关公却分毫不动,最后曹操连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都慷慨相赠。 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纵有千万个舍不得也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又上演了一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的“好戏”。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 英雄论,青梅煮酒 3/4/2017

15 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有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由于爱才,曹操常常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定的人才,他会千方百计去争取,但如果得不到,他也不会勉强。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做那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事情。 曹操的爱才和大度在他的诗歌中也大有体现。公元207年7月,曹操率大兵北击乌丸,途经碣石,写下《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诗中,曹操以眼前之景加以想象,借大量意境开阔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气势磅礴的画面,刻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含万千的景象。充分体现了曹操博大旷远的胸襟和涵盖宇宙的气量,实非常人所能及 英雄论,青梅煮酒 3/4/2017

16 执法严明,治军有方 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用人唯贤,唯才是举
曹操的爱才之心如此,谁可比之?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量和胸襟恐怕要比宰相大的多吧。作为一个乱世中的封建统治军阀,若想独霸一方而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胸襟开阔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而曹操恰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一原则,使得许多人才愿意归顺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 执法严明,治军有方 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用人唯贤,唯才是举 3/4/2017

17 东汉政权传至献帝,早已名存实亡,完全沦为一个傀儡政权。在献帝登基之前,就已经和少帝饱受军阀割据,颠沛流离之苦。当时有一句童谣说:“帝非帝,王非王,千骑万骑走北邙。”正是小皇帝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公元189年,西凉军阀董卓借铲除宦官之机领兵进驻洛阳,东汉政权很快落入董卓手中。他废献帝,然后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可惜董卓生性过于残暴,没过多久,就被义子吕布给卖了。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并非曹操首创。 公元201年,献帝遭受李傕之乱,在外辗转后返回洛阳,见宫室烧尽,街市荒芜,往日都城只剩残垣短壁,满目萧条。于是决定前往山东暂避,曹操闻知后,马上前往迎接,并在众谋士建议下,移帝驾于许昌,从此朝廷大权尽归曹操。 3/4/2017

18 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割据势力或招降,或让他们互相攻打,然后自己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例如曹操曾发诏令刘备讨伐袁术,刘备虽知是计,但出于对刘家天下的耿耿忠心,也不敢违背诏令,于是出兵前往讨伐,却留张飞守城,致使最后徐州失陷,刘备无家可归。只得依附吕布。而在三国鼎立形势出现后,曹操更是频频以天子之名发诏让吴蜀相攻,若他们不遵诏令,那曹操便可师出有名地出兵讨伐。 曹操这一做法不过是想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他非常了解那些地方诸侯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每个人都在竭力表现自己的忠心,动不动就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组织军事联盟,发动战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来可以牵制那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人,二来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只是由于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封他为魏武帝,因此曹操便逃脱不了篡臣的罪名了。 3/4/2017

19 然而,凭什么说姓曹的称帝叫“篡汉”,姓刘的称帝就称“续正统”呢?难道姓刘的无能,还要抱着玉玺和天下百姓同归于尽,却不允许那些有才有德的人来管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如果说曹操是汉室的乱臣贼子,那么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刘邦诛秦,又算作什么?难道说他们也是奸臣?无奈历史总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曹操能在有生之年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缔造一个太平盛世,那么现在一定是一个受万民顶礼膜拜的有道明君。可惜历史已成定局,曹操纵有万千冤屈,又有谁能说清道明? 3/4/2017

20 人物总结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远筹渲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仅仅八十九言就展现了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曹操形象。我认为这应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文武兼备、体恤民生、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3/4/2017

21 相关历史书籍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中华上下五千年》 《品三国风云人物》 《中国历代秘闻轶事》 3/4/2017

22 本次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观赏 王少琨 3/4/2017


Download ppt "3/4/201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