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級產業活動(一) : 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級產業活動(一) : 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級產業活動(一) : 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3 第一級產業活動(一) : 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第一節 農業系統與原始農業的農村景觀 第二節 傳統農業活動

2 學習重點 農業系統的運作 原始農業活動的農村景觀 傳統農業活動的農村景觀 2

3 章首圖 壯族農村景觀 圖中的人在做什麼? 曬穀物
圖中為壯族傳統干欄式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每棟房子的正門或偏側,用竹木搭成曬臺,可供曬穀物和休息

4 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FOOD 資料來源:

5 那食物從哪來? 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曼人表示: 打獵、採集呀,都嘛是有什麼吃什麼!
資料來源:

6 印度季風氣候區的農人說: 是我與我的夥伴一起努力而來的
資料來源: 印度季風氣候區的農人說:

7 我住美國,食物都是買的,自己的農作 賣錢呀!
資料來源:

8 何謂農業? 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獲取食物等生活資源的生產活動 狹義:單指農作物的栽植 廣義:包含依存於大地的農、林、漁、牧業 農業發展歷程
原始農業 → 傳統農業 → 市場指向農業

9 第一節 農業系統與原始農業的農村景觀 農業系統 原始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原始農業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10 第一節 農業系統與原始農業的農村景觀 農業系統 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原始農業系統與環境的關係 自然投入 生產活動 產出 人為投入
自然投入影響大 配合移動需求,屬暫時性聚落 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生產過程順應自然 聚落建材 就地取材 產出少,自給為主 原始農業系統與環境的關係 採集、游牧對環境干擾少 游耕長期休耕維持生態平衡

11 一、農業系統 自然投入 農民配合環境的自然投入及人為投入,經由生產活動而產出農產品的循環過程 食物不會憑空出現,那需要什麼? 人為投入

12 農業系統如何運作? 產出 廢物 人為投入 自然投入 投入 生產過程

13 二、原始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何謂原始農業? 在原始自然環境,以簡單 工具從事農耕或畜牧 原始農業的主要特色? 自給自足,順應自然
沒草了,該走了! 原始農業的主要特色? 自給自足,順應自然

14 原始農業系統如何運作? 產出 投入 生產過程 農家 決策

15 原始農業系統 投入 過程 產出 其他說明 深受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投入影響 僅少許勞力的人為投入 順應自然 量少 僅供自我消費
人口少、粗放、長期休耕 能維持農業系統平衡 請說說看粗放是什麼意思?

16 集約與粗放 是土地利用過程中,兩個相對性的概念 單位土地人為投 入的生產要素 單位土地 的產出 較多 較高 較少 較低 集約 粗放

17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原始農業型態: 游牧: 是人類最早馴養動物的生活方式 游耕: 最古老的農耕型態 採集: ․直接捕獵或採摘野
生動植物以維生 ․目前人數少

18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採集 猜猜看是何種農業活動? 我住在非洲 喀拉哈里沙漠正在學打獵
常隨動物遷徙有季節性移動→聚落多以暫時性村落為主 採集

19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猜猜看是何種農業活動? 我住在非洲剛果河沿岸, 正在捕魚 聚落多位於河邊住屋建材和捕魚工具簡單 採集

20 請找出採集的空間分布 熱帶雨林、荒漠、寒帶地區

21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猜猜看是何種農業活動? 我人在非洲肯亞北部,帶著家產四處尋草 游牧

22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猜猜看是何種農業活動? 配合移動的需求→ 居住易拆遷的帳棚 我們在中亞哈薩克,只要有水草就是家 游牧

23 請找出游牧的空間分布 沙漠邊緣、山地、高緯地帶

24 三、原始農業系統及其農村景觀 游耕 猜猜看是何種農業活動? 我在南美亞馬孫盆地,正在整地好耕作
耕地不固定、聚落規模小、常遷移 →聚落就地取材 我在南美亞馬孫盆地,正在整地好耕作 游耕 資料來源:Keung Yiu Ming,contemporary geography2,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1

25 選擇一塊土地 焚林闢地 (甲)游耕前的焚林闢地(巴西亞馬孫盆地) 游耕流程示意圖

26 以簡單農具種植薯芋等根莖作物或玉米、豆類,單位土地的收成逐年下降
(乙)游耕民族的耕作情形(剛果盆地) 以簡單農具種植薯芋等根莖作物或玉米、豆類,單位土地的收成逐年下降 游耕流程示意圖

27 土壤沃度逐漸耗竭,雜草入侵,次生林逐漸成長, 游耕民族放棄耕地,另覓他處焚林闢地
(丙)游耕活動的農村景觀(巴西亞馬孫盆地) 土壤沃度逐漸耗竭,雜草入侵,次生林逐漸成長, 游耕民族放棄耕地,另覓他處焚林闢地 游耕流程示意圖

28 請找出游耕的空間分布 熱帶雨林、莽原地區

29 原始農業的空間分布 寒帶氣候 乾燥氣候 雨林莽原 想想這些空間有何共通點? 環境負載力低 採集、游牧、游耕分布圖

30 原始農業的比較表 類型 特 色 分 布 採集 維生物質取自大自然 季節性移動的暫時性聚落 游牧 牲畜屬於可更新資源 移動的暫時性聚落
特 色 分 布 採集 維生物質取自大自然 季節性移動的暫時性聚落 熱帶雨林、寒帶和沙漠地區 游牧 牲畜屬於可更新資源 移動的暫時性聚落 沙漠邊緣、山地和高緯地區 游耕 焚林燒墾,長期休耕 聚落每隔幾年亦需移動 熱帶雨林、莽原

31 原始農業與現代農業對環境的影響有何差異?

32 四、原始農業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原始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干擾 配合大自然的韻律 →干擾少、維持生態平衡 採集游牧 游耕
休耕期若縮短,會如何? 採集游牧 配合大自然的韻律 →干擾少、維持生態平衡 游耕 長期休耕 → 對人口密度極低的地區而言,對環境影響不大

33 游耕休耕期長短與地力的關係 長期休耕→ 地力保持不變 短期休耕→ 地力逐漸衰竭 維持長期休耕的關鍵為何?

34 游耕耕作過的土地,經長期休耕後才再度使用,可保持地力不竭。如果人口密度增加,土地休耕時間不足,地力就會逐漸衰竭
低密度的人口

35 學生活動3-1 居住在中國大陸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基諾山的基諾族,大多數村社是以「刀耕火種」為主要生產方式。用刀把山地的林木砍倒,即為「刀耕」;將砍下的林木燒成灰燼,作為種植作物的肥料,是為「火種」。以基諾山上基諾族村寨之一的巴亞寨為例,其山林按慣例分為十三大片,每年砍伐其中的一片,一般耕種一年即拋荒,十三年後被拋荒的土地上再度長出茂密的森林,又輪到它被砍伐耕種。由於土地不固定,因而形成了「地跟山轉,人跟地走,廣種薄收」的現象。請問:

36 刀耕火種與旱稻 資料來源:

37 學生活動3-1 1.基諾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的人為投入為 何? 答:勞力 2.基諾族的生產方式必須在何種前提下,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答:人口密度小

38 傳統農業活動 第二節 傳統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傳統農業活動及農村景觀

39 第二節 傳統農業活動 傳統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傳統農業活動與農村景觀 人為投入以勞力為主 生產方式較集約 產出以自給自足為主
以輪種、施肥維持生態平衡 多樣化作物, 以糧食為主 住屋設計: 順應自然環境、 配合農業活動需要 傳統農業活動與農村景觀 平均耕地不大

40 當人口增加,原始農業難以維持時,要如何是好?

41 一、傳統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隨著人口增加與技術突破,農業生產逐漸演進至定耕的傳統農業階段 人為投入:勞力為主 農業技術:較進步,使用金屬農具、
畜力輔助 產  出:較多,因人口日益增加, 自給自足為主,少許剩餘 進入市場銷售換取日用品

42 投 入 傳統農業 系統示意圖 殘株敗葉、 禽畜排遺 產 出 少許 生產過程 市場 農家 廢棄物、排遺 堆肥

43 一、傳統農業系統及其運作 商業色彩薄弱,故稱「自給性的集約農業」
相對於現代的市場指向農業,自給性的集約農業在人類歷史中流傳甚久,故通常又簡稱「傳統農業」

44 傳統農業系統 投入 過程 產出 其他說明 深受自然投入影響 較多人為投入,以勞力為主 順應自然 量較多 多自我消費,少數入市場
人口多、集約、短期休耕 輪種、堆肥以維持農業系統平衡 早期臺灣農業就是利用堆肥平衡生態系統 早期歐洲平原的農民,以每隔一段時間種植不同作物,甚至休耕方式維持地力

45 臺灣傳統稻作農業的能量流動 堆肥通常是以稻草、稻殼、枯枝落葉及其灰燼等混合動物糞便,層層堆放,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成有機肥料後,施用於田地中

46 臺灣傳統稻作農業的能量流動 使稻田在長期集約耕作下仍能維持地力不竭

47 二、傳統農業活動及農村景觀 傳統農業特色有哪些? 農村傳統民宅特色有哪些? 自給自足 多樣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 農業人口比例高
平均每人耕地面積不大 農村傳統民宅特色有哪些? 順應自然環境 配合農業活動需要

48 亞洲水稻傳統農業 主要農作:水稻 主要特色:集約 重要農具:耕牛、犁、耙等 農業過程:耕、耘、收、藏 附屬農事:植蔬菜、養禽畜
想想看在此農業活動下住宅需要哪些空間? 廣西賀州市

49 農舍、畜廄、溝池、穀倉、曬穀場、堆肥場等
照片來源:

50 歐洲中部的傳統農村景觀 (敞田)(法國中部平原)
歐洲大平原傳統農業 照片中田園的形狀是什麼?為什麼? 長條型。因當地共同使用畜力犁田、集體耕作,為減少笨重的犁具在耕田時調頭轉彎的次數 ,田塊多劃分成 長條型 歐洲中部的傳統農村景觀 (敞田)(法國中部平原)

51 歐洲緩起伏丘陵區傳統農業 照片中田園的形狀與上一張有何差異?可能原因是什麼?
此區採個別耕作,農家散居在各自的田地中。為避免休耕地放牧的牲畜踐踏或啃食作物,田塊四周常用石塊圈圍,形成圈田農村景觀 歐洲丘陵地區的傳統農村景觀(圈田)(英國約克夏中部)

52 地中海型農業分布區 主要分布在陸地的哪一岸?為什麼? 西岸 冬迎西風

53 傳統地中海型 農業(南歐) 山多平原少夏乾冬雨 現況:日漸式微,使用現代化灌溉技術的園藝農業則漸普遍 農牧兼營 山地:山牧季移 平原: 人工牧草或飼料 牧牛、養豬 作物:穀物、耐旱果樹(葡萄、柑橘、橄欖)

54 地中海型農業生產流程圖 天然牧草 牲畜 農家 市場

55 挑戰學指考 91指定 題目 下列哪兩項游耕的特色最有利於雨林環境的維繫?(甲)多樣栽培,可維持森林物種的多樣性;(乙)焚燒林木,可增進清理田地的效率;(丙)不深犁土壤,可減緩表土流失;(丁)休耕年限長,可助地力的恢復。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丙丁。

56 挑戰學指考 答案:(D) 解析:游耕的特色在於農民在地廣人稀地區,使用最簡單的工具耕作,並不斷變更耕地。這種極度粗放的農耕活動不但可以使農地破壞的程度降至最低,而且焚燒森林所產生灰燼可以為完全不施肥的游耕提供作物所需的養分。考生最容易產生誤解的項目為乙(焚燒林木可增進清理田地的效率),因為乍看之下會以為很合理,但雨林環境是個極度敏感的地區,在多暴雨的環境下土壤極易受破壞,故過度焚燒林木或砍伐林木,會使裸地增加,反而加速土壤的侵蝕。綜合以上所述,游耕適合雨林環境的主要原因,為對土壤的破壞減到最低,在此原則下,丙的敘述較丁理想

57 挑戰學指考 題目 以下是某位旅行者,在全球甲、乙、丙、丁四個地點所做的 旅遊手札。
甲、三月積雪仍厚,利用假日郊遊滑雪,雖然寒冷,仍得做好防曬……。 乙、七月穿的短袖衣服一月穿也相當合適;陣雨像是識途老馬,總在午後報到……。 丙、憑良心講,騎駱駝真的是很恐怖的記憶,尤其是從駱駝背上落地,彷彿是突然從二樓降到一樓……。 丁、二月還沒過一半,就一連下了七天的雨,旅店外的溫度計顯示現在是攝氏六度,穿著毛衣走在陰雨的街道上……。 根據這些札記的片段,請問: 100學測

58 挑戰學指考 題目 1.該旅行者遊歷至美國西北部的西雅圖時,最可能留下哪一段手札? (A)甲 (B)乙 (C)丙 (D)丁。
100學測 題目 1.該旅行者遊歷至美國西北部的西雅圖時,最可能留下哪一段手札?  (A)甲 (B)乙 (C)丙 (D)丁。 2.該旅行者遊歷時,拍下下方照片的農業景觀。該照片最可能在哪一個地點拍攝?  (A)甲 (B)乙 (C)丙 (D)丁。

59 挑戰學指考 答案:(D)、(B) 解析: 1.美國西北部的西雅圖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響,不可能如甲地到三月積雪仍厚;乙地應是位於全年如夏、午後雷陣雨著稱的低緯度地區;丙地為駱駝分布的乾燥地區 2.照片線索:成行的低矮作物、行間的水光、戴斗笠的農人、以人力耕作為主,應為傳統水稻農業區,分布於高溫多雨的季風亞洲

60 學生活動3-2 位於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蘭陽平原,河流出山處為一系列的山麓沖積扇,沖積扇的前端形成湧泉帶。湧泉帶的泉水匯流成河,東流入海。出海口附近為低濕帶及沙丘帶(圖3-8)。

61 學生活動3-2 蘭陽平原略成帶狀分布的自然環境,為不同維生方式的族群,提供多元的謀生資源。例如,最早進入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大部分選擇海拔高度五公尺以下的低濕帶及沙丘帶的沿河地區漁獵為生;漢族於嘉慶年間大規模進入蘭陽平原後,多選擇在湧泉帶至低濕帶之間拓墾,投入大量勞力從事一年兩熟的集約水稻農作。 請問:

62 學生活動3-2 1.上文中,噶瑪蘭族的維生方式屬於何種農業活動? 答:原始農業活動中的採集
2.嘉慶年間漢族在蘭陽平原所進行的維生方式,屬於何種農業活動? 答:傳統農業活動中的傳統稻作農業 3.漢族選擇在湧泉帶至低濕帶之間拓墾,主要乃因該地帶具備何項優越的自然投入? 答:地形、水源(湧泉)

63 影片欣賞:臺灣水稻農作(04:09) 影片來源:大愛電視

64 影片學習問題 影片中提到農人與環境間存在何種關係? 答:農業活動依附在自然之下,須尊重自然並不斷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

65 農業系統(agricultural system)
指一定空間範圍內,農民配合環境的自然投入和人為投入,經由生產活動而產出農產品的循環過程。自然投入包括日照、降水、氣溫、地形、土壤等自然環境要素,人為投入包括勞力 、種苗、資金、技術、政策等,生產過程則指農民在農地進行犁田、選種、育苗、播種、施肥、灌溉、收割、繁殖、飼養、接種等生產活動,經由這些生產活動而有各種農作物、動物產品、農業廢物等產出。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66 原始農業活動(primitive agriculture)
原始農業活動包括採集、游牧和游耕等。這些農業活動深受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投入要素影響,人為投入的勞力、資金相對稀少,也不補充肥料或噴灑農藥;生產過程儘量順應環境,技術簡單、產出不多,以提供自家消費為主,少有剩餘進入市場。由於原始農業時期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粗放,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配合產出的殘株敗葉、動物糞便與屍骸等,使土地養分可透過自然循環而獲得補充,農業的投入和產出可達到平衡。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67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原始農業系統示意圖

68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原始農業活動分布圖

69 採集(gathering) 採集是直接捕獵或採摘野生動植物作為維生物質的活動,目前從事原始採集活動的人數和族群已不多,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荒漠及寒帶地區。採集民族的生活所需,大多直接取自大自然。以捕獵野生動物維生者,常隨動物遷徙而有季節性移動,其聚落多以暫時性的村落為主。在熱帶雨林以捕魚維生的採集民族,聚落建築多位於河岸,住屋建材和捕魚工具均相當簡單。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70 游牧(nomadic animal husbandry)
游牧是人類最早馴養動物的生活方式,主要分布於沙漠邊緣、山地與高緯地帶。這些地區因草料少、零散分布或供應隨季節變化,每隔一段時間牧民便需驅移牲畜。配合移動的需求,拆遷方便的帳篷成為游牧地區居住景觀的特色。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71 游耕(primitive agriculture)
游耕是最古老的農耕型態,主要分布於熱帶雨林、莽原地區。游耕民族通常於乾季末期先焚林闢地,灰燼就地成為耕地的肥料,用棍棒、鍬等簡單的工具挖土,種下作物後,不必費心照顧便可等待收成。一塊土地耕作一至數年後,雜草入侵、次生林逐漸成長且土壤肥沃度降低,作物單位面積產出大幅下降,便放棄而另覓他地燒墾。游耕的土地使用粗放,單位面積的產出很小,需要廣大的土地才能順利運作。由於耕地不固定,聚落規模小,且常需隨耕地移動而遷移,因此聚落建材通常就地取材,以木材、茅草架屋,結構簡單。 資料來源:龍騰文化出版社

72 ▲游耕過程示意圖

73 傳統農業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自給性農業(subsistence agriculture)
農業活動的發展進入定耕階段時,人為投入仍以勞力為主,但農業技術較原始農業進步,已懂得使用金屬農具、畜力輔助農耕,投入與產出均比原始農業為多,耕作比較集約。由於人口日益增加,農業產出以自給自足為主,只有少許剩餘能進入市場銷售以換取日用品,商業色彩薄弱,故稱自給性的集約農業。相對於現代的市場指向農業,自給性的集約農業在人類歷史中流傳甚久,故通常又簡稱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集約,農人須以輪種、施用堆肥等人為方式,才能使農業生態達成平衡。

74 ▲傳統農業系統示意圖

75 本章課本圖照出處,請見本片光碟「參考資料」該單元之圖照引用出處


Download ppt "第一級產業活動(一) : 農業系統與農村景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