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課 鴻 門 宴 司 馬 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課 鴻 門 宴 司 馬 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課 鴻 門 宴 司 馬 遷

2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3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文體、主旨 文章特色 《史記》別稱 《史記》體例 《史記》一書

4 題解 本文節錄自《史記‧項羽本紀》,標題為後人所訂。
按《史記》之體例,〈本紀〉為歷代帝王的傳記,項羽雖然未成帝業,但在秦亡漢興之際,曾一時號令天下,因此司馬遷將他列入〈本紀〉。 這反映司馬遷尊重史實,且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觀。

5 秦二世三年(西元前二○七年)九月,楚懷王命項羽出兵往北救趙,命劉邦領兵向西攻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翌年十月,劉邦已先入關,項羽後至。項羽進駐鴻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欲攻擊劉邦。當時項軍四十萬,劉軍僅十萬,實力懸殊,於是劉邦聽從張良的緩兵之計,親赴楚營向項羽謝罪,在鴻門宴上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謀略戰。 全文敘事緊湊,波瀾迭起,對話生動傳神,極富戲劇性,人物鮮活,躍然紙上,是〈項羽本紀〉中最精彩的情節。

6 楚懷王:此指戰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秦末項梁起義,熊心被擁立為王,仍稱楚懷王。項羽滅秦後,楚懷王雖被項羽尊為義帝,卻被迫遷徙長沙。不久,項羽又命人將他暗殺。
王之:統治關中。 緩兵之計: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暫時設法拖延時間,使事態緩和的方法。

7 不以成敗論英雄 項羽並未稱帝,似乎不能列入〈本紀〉中;然而從秦亡到漢高祖即位為帝是帝位的空白期。司馬遷說:「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從這段話推測司馬遷之意,項羽是繼秦而統有天下。若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抹殺項羽,而以漢王劉邦來填補這段帝位空白,則是名不副實,因為漢王也是項羽所封的。為了名實相副,司馬遷於是採用變例,立〈項羽本紀〉,以上繼〈秦始皇本紀〉,下開〈高祖本紀〉。

8 鴻 門 鴻門,古地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鴻門堡村。東接戲水,南臨高原,北依渭水,因雨水沖刷,形似鴻溝,北端出口處如門,故名。楚、漢之際,項羽入函谷關,在此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今當地稱為項王營。 鴻門宴是劉邦與項羽一生事業的轉折點,之前是項羽驍勇善戰,所向披靡;之後則是楚、漢相爭,劉邦終得天下,而項羽自刎烏江。楚敗漢興之因,於此文中已埋下伏筆。對於這件歷史大事,司馬遷在情節的敘述上詳略有致,人物的刻劃則鮮明生動,兼具史學與文學價值。

9 《史記》別稱 《史記》這部書,一開始司馬遷稱它為《太史公書》,此後的兩漢學者又有稱為《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
到東漢末年,才稱為《史記》,大概是《太史公記》、《太史記》的簡稱。 《史記》注家:南朝宋裴駰作《史記集解》,唐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 

10 《史記》體例 《史記》共130篇,52多萬字,記事從傳說人物黃帝到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為〈本紀〉、 〈表〉、 〈書〉、〈世家〉、 〈列傳〉五個部分: 12本紀:寫天子及主宰時勢的人,採用編年記事的形式,按照朝代和年代順序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歷代王朝的興衰及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1 10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種形式,將複雜的史事,用表格的形式,提綱挈領,排比列舉,可以說是一種大事記。
8書:相當於各種專題史,記述社會政治、經濟、禮樂、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制度與情況。 30世家:寫諸侯,也採用編年記事形式,記載自周代以來封爵建國而傳世的諸侯國情況。 70列傳:是記載公卿將相和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人物傳記,有少數篇章記載中國少數民族以及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的歷史。  

12 《史記》一書 上述五個部分中,〈本紀〉、 〈世家〉 、 〈列傳〉基本上都是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人物傳記,它們篇幅占全書的百分之八十六,是全書的主要部分。 《史記》這種以紀傳(包括世家)為主,各個部分互相配合的史書體例,叫做紀傳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紀傳體以記天子的本紀為中心記載歷史,有利於天子一尊地位的鞏固和加強,適應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需要。

13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生平簡介及思想 文學成就 史學成就

14 作者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人。生於景帝中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年),約卒於武帝末昭帝初(西元前八六年左右),年約六十。
司馬遷幼年深受其父司馬談之薰陶,又從董仲舒學習《春秋》,從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二十歲以後,曾數次出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採集許多遺聞軼事。武帝元封三年(西元前一○八年),繼承父職為太史令。天漢三年(西元前九八年),因李陵事入獄,遭宮刑。出獄後,發憤著述,終於在征和初(西元前九二年左右),完成《史記》。

15 「史記」本為史書之通稱,漢人稱遷書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魏、晉以後,始為司馬遷書之專名。
《史記》為紀傳體通史之祖,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餘言,所記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莫不奉為圭臬,推為文史大宗師。

16 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撰〈論六家要旨〉(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而崇尚道家,認為道家「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年),漢武帝第一次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掌管天文、祭祀的司馬談,卻因重病不能參與此事,以致抱憾而死。臨死前,他把史官另一重要職務──整理皇室文獻紀錄,交託給兒子司馬遷:「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故《史記》為司馬遷銜父命完成。

17 董仲舒:西漢經學家、思想家。研究《春秋公羊傳》,漢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讀,三年不窺園。漢武帝時,以賢良對策稱旨見重,拜江都相。生平講學著書,推尊儒術,抑黜百家,開啟後來二千多年為政教化以儒家為正統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孔安國:西漢經學家,孔子後裔。從申培學《詩經》,又從伏生學習《尚書》。以研究《尚書》為漢武帝博士,官至諫大夫、臨淮太守。

18 古文《尚書》:西漢初伏生傳《尚書》二十九篇,用當時隸書書寫,所以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因用蝌蚪古文書寫,所以稱古文《尚書》。然古文《尚書》於西晉末永嘉之亂亡佚,今傳古文《尚書》為東晉時出現的偽本。

19 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採集許多遺聞軼事:年輕時代的壯遊,與多次隨從漢武帝出巡的經驗,使司馬遷開闊了眼界。除河西、嶺南外,司馬遷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些遊歷,使他能親訪父老耆舊,採集傳說逸聞,考證歷史遺蹟,積累豐富的史料,為日後的著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的訪查,包括:淮陰(韓信未發跡時的故事)、會稽(夏禹會集諸侯、勾踐和范蠡的事蹟)、九疑山(瞻仰夏禹的葬地)、汨羅江、長沙(憑弔屈原和賈誼)、姑蘇(聽聞闔閭和夫差興衰的故事)、汶水泗水一帶(拜訪孔子的家鄉、考察孔子的教化遺風)、薛縣(了解孟嘗君與雞鳴狗盜之徒)、彭城(漢初豪傑微賤時的種種軼事)。

20 因李陵事入獄:李陵字少卿,名將李廣之孫。漢武帝時,為騎都尉。天漢二年,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因孤軍深入,被十萬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李陵雖奮勇殺敵,連戰九日,終因糧盡矢絕,被迫投降。
消息傳來,漢武帝大為惱怒,而司馬遷被詢問看法時,他表示李陵的投降應屬權宜之計, 「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結果遭漢武帝以「誣罔罪」下獄──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故意抬高李陵的身價,嘲諷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作戰不利。

21 發憤著述:司馬遷經宮刑之奇恥大辱,曾經想到自殺,但他覺得處在當日的情勢下,縱使死了,誰也不會覺得可惜,反使人以為他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又想到父親要他繼承史官世業的遺命;想到「草創未就」的《史記》;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想到過去許多聖賢在苦難遭遇中所做的事業。於是他決定要完成不朽的事業──《史記》的寫作,便打消自殺的念頭,「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李陵之禍當然不是司馬遷創作《史記》唯一的動機,但是這個事件毫無疑問的更堅定他完成《史記》的決心。

22 文學成就 1.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無畏的批判精神
全書充滿著反對暴君、豪強、酷吏的思想。他揭露、批判歷史上許多昏君、佞臣的醜行。對於愛國愛民、品格高尚、尚義任俠、對社會有貢獻的各種人物,固然給予高度的評價;對出身微賤的下層人物也同樣重視。因此,伯夷、叔齊、孔子、荊軻、陳涉、項羽這些身分不同、事業各異的人物,作者都注以同情之心,使他們在歷史舞臺上放射出不滅的光輝。

23 2.用不同的筆調刻劃不同的人物性格 司馬遷在描寫人物這方面表現卓越的才能和技巧。舉凡帝王、將相,下至遊俠、刺客,司馬遷都能採用不同的筆調,去刻劃他們不同的性格和面貌,使他們個性分明、神情畢露、形象生動。有的用讚嘆,有的用同情,有的用諷刺,有的用批判,有的粗豪,有的細膩,愛憎非常分明,褒貶極有分寸,都能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24 3.選取具體的事件表現人物的性格 《史記》又善於通過具體的事件,表現人物的性格。對不足以表現人物性格的材料,則予以捨棄或一筆帶過。如〈項羽本紀〉,司馬遷選取項羽一生三件大事件詳細的描寫:「鉅鹿之戰」寫項羽叱吒風雲、所向無敵的勇武;「鴻門宴」寫出項羽驕縱、率直、剛愎自用而又優柔寡斷的性格;「垓下之圍」寫出他的英雄氣概、磊落胸懷和悲劇結局。

25 4.善於運用對話表現人和性格 《史記》善於運用人物的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淮陰侯列傳〉中劉邦和韓信議論帶兵能力的一段對話,一邊是劉邦的試探、觀察和猜疑,一邊是韓信的自信、失言和防範,短短的幾句話,就寫出劉邦對功臣的猜忌性格和韓信的尷尬處境。又如劉邦和項羽都曾見過秦始皇出遊,但他們與人的對話卻表現各自的特殊心理。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前者是一個貴族情感的流露;後者是一個平民思想的反映。

26 5.詞彙豐富精鍊,變化多采 《史記》語言的特色,是辭彙豐富,整潔精鍊,氣勢雄偉,變化有力,形象生動,呈現當代的語言風貌,也建立了個人的語言風格。例如他寫〈五帝本紀〉,就是將《尚書》中〈堯典〉的艱深文句改譯為漢代通行的語言。再如他引用《左傳》、《國語》、《戰國策》的材料時,有的意譯,有的加工,都經過一番剪裁提煉的工夫,足以表現自己的風格。

27 6.善於汲取民間語彙、歌謠 司馬遷還汲取民間口語、諺語和歌謠,以表現人物性格,增強形象的真實性。如,〈陳涉世家〉中引用土話:「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生動地表現了小民的驚訝神態和質樸性格。又如〈李將軍列傳〉引用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李廣的「木訥少言」,受人尊敬。又如〈淮南厲王列傳〉引用民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來諷刺漢文帝與諸王兄弟之間的傾軋。

28 史學成就 1.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表、書俱全正史
司馬遷吸取先秦古籍的優點,加以創造發展,把紀傳、表、書各體合為一書,創立紀傳體,在重事如《西周書》及重代如《春秋》的史學體裁中,另創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紀傳體,俾能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實則為司馬遷之卓越成就。

29 2.司馬遷之史記為中國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 由是而興 漢代只有經學、文學、子學而無史學,就是《史記》也只附在《漢書‧藝文志》中。《史記》以後,作者相繼而起。史籍越來越多。晉荀勗為了適應新形勢,遂把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自此,史學才在中國學術界取得獨立地位。這種功績,是由司馬遷建立起來的。故剪伯贊說由於司馬遷的創造,中國的史學才第一次成為一重獨立的學問。

30 3.論贊的確立 《史記》的「太史公曰」,確立了中國史學上的論贊體。「太史公曰」是《史記》的注疏,對材料加以考證,說明材料的來源,最重要的是說明自己的史評。自《史記》確立論贊體後,《漢書》有「贊曰」,《魏書》有「評曰」、「論曰」,《資治通鑑》有「臣光曰」,可見《史記》對史學體裁發展的影響。

31 4.影響後世通史的修撰 《史記》是第一通史,效仿者相繼而起,如:南北朝時,梁武帝令編自上古至齊的通史、北魏拓跋暉令崔等撰錄了百家要事,自伏羲至晉,凡十四代、杜佑所修的《通典》、鄭樵所修的《通志》、馬端臨所修的《文獻通考》、司馬光所修的《資治通鑑》 。

32 5.擴大後世史學範圍 《史記》不但涉及政治,且涉經濟、文化、軍事、科學,擴大史學範圍: 文化方面:〈儒林傳〉載先秦諸子之議論,後世史書仿《史記》有〈儒林傳〉 。 經濟方面:〈平準書〉記經濟,後《漢書‧食貨志》繼其後。 制度方面:《史記》之〈禮〉、〈樂〉、〈律〉、〈曆〉等書有《漢書》之〈禮樂志〉及〈律曆志〉繼其後。 天文地理方面:《史記》之〈天官〉、〈河渠書〉有《漢書》之〈天文〉、〈溝洫志〉繼其後。

33 6.奠定歷史哲學思想 司馬遷奠定通史的歷史哲學。他認為歷史是連續的、發展的和變化的。司馬遷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因此他經常闡述變觀點,如他在〈自序〉說:「協古今之變、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又如在〈平準書〉中說:「以物盛而衰,時機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他能從變的觀念出發,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歷史哲學。

34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段落大意─課文 結構表 寫作技巧 情節分析

35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36 第一段: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兵力及事件的起因。
段析:先以「坑秦卒」寫項羽之殘暴;兩次「大怒」寫項羽之易怒個性。寫雙方兵力,表現了項羽的強大。范增的議論,使得山雨欲來風滿樓。文章一開始就充滿了張力。

37 第二段:寫項伯夜訪張良,張良為劉邦拉攏項伯,使其勸項羽勿擊劉邦。
段析:此段場景轉至劉邦陣營。項伯基於情誼要救張良,張良基於忠義要救劉邦。劉邦由驚慌失措轉而鎮定機警,在張良的獻策下,策動項伯成為說客。一觸即發的戰事,似乎有了轉機。項伯、張良的關係,劉邦距關的真正原因和面對項羽的說詞,在此段都有清楚的交代。

38 第三段:寫劉邦巧言謝罪,項羽設宴款待;范增定計殺劉邦,召項莊舞劍。
段析:「鴻門宴」於此段正式登場。先寫對話,表現劉邦之謙卑與項羽之大方。再細寫宴會座次,表現雙方之高低姿態。接著著重項羽陣營之行動,凸顯項羽的猶豫寡斷、范增的陰狠、項伯的義氣。

39 第四段:寫樊噲闖帳護主,斥責項羽,項羽反生英雄相惜之心。
段析:此段敘述劉邦陣營的危機處理,尤側重樊噲的表現。透過態度、行動、語言的描繪,表現樊噲的忠、勇、怒、豪、智,項羽竟成了木訥的配角。緊張的形勢因樊噲闖入另湧高潮,而在此段末暫趨緩和。

40 第五段: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的經過。 段析:先透過對話表現劉邦的窘迫,樊噲的見識過人,張良的細心周延;再透過敘事說明劉邦返回霸上的過程,也顯見劉邦在倉促狼狽之中仍不失鎮定。

41 第六段:寫張良入內謝罪,范增暗責項羽,而劉邦誅殺內奸。
段析:此段著重描寫劉邦走後,宴會上雙方的表現。張良鎮定從容,項羽不以為意,而范增則在動作、言語上流露憤怒與失望。段末以劉邦誅殺內奸做結,與宴會前的內容遙相呼應。

42

43 寫作技巧 1.人物設計 本文的人物設計,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主帥方面,項羽在優勢下恃勇無謀,毫無遠見,而劉邦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於機變;項羽剛愎自用,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望風使舵;項羽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計,猛將不能盡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逞才定計,勇士能見危致命;項羽養奸貽患,自絕敵營中的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讓敵營中人為自己效勞。

44 其他三對人物,則是謀臣──張良與范增;武將──樊噲與項莊;告密者──項伯與曹無傷。經過這樣的對比映襯,人物性格越發鮮明,充分顯現項羽之失敗、劉邦之成功都絕非偶然。此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對比映襯,譬如文末寫項羽和范增對張良代獻之禮物有不同態度,也構成強烈對比:項羽欣然收下,置之於座;范增則摔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一個認為這是劉邦的恭順,正陶醉在虛假的勝利之中;一個認為這是項羽走向失敗的起點。在對比中,兩人的性格也刻劃得十分鮮明,從而進一步表現出項羽陣營的內部衝突。

45 楚軍人物性格簡介 主帥 項羽 名籍,字羽,楚軍主帥,自稱西楚霸王,剛愎自用,恃勇無謀 謀臣 范增
楚軍上將軍,地位僅次於項羽。又為項羽謀士,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褊狹躁急。羽尊稱亞父 內奸 項伯 名纏,字伯,項羽堂叔,曾任楚國左尹。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兩人交情深厚。鴻門宴前先通風報信,後挺身護劉邦。項羽敗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勇士 項莊 項羽堂弟,言談似巧實拙

46 漢軍人物性格簡介 主帥 劉邦 起兵於沛,自立為沛公。其人工於計謀,能忍辱負重,善聽建言 謀臣 張良
字子房,足智多謀,沉著冷靜。起兵反秦,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命隨劉邦入武關,遂為劉邦謀臣 內奸 曹無傷 劉邦旗下左司馬。曾向項羽告密,言劉邦有封王意,雖未出場,卻是暗線。後為劉邦所殺 勇士 樊噲 劉邦妻呂雉之妹夫。以屠狗為業,和劉邦一同起義,鴻門宴上言行豪壯神勇,後因功封舞陽侯

47 寫作技巧 2.情節安排 宴會上情節安排張弛相間,歸納起來是三起四落。宴會開始,老謀深算的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使本已緩和的氣氛趨於緊張,為一起。但項羽「默然不應」,他出召項莊舞劍擊殺沛公,宴會頓時充滿殺機;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一攻一守,氣氛更趨緊張,這是二起。

48 張良離席找樊噲告急,樊噲闖宴,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緊張的氣氛達於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來的血肉橫飛似乎已不可避免,這是三起。可是,事情出乎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宕下來。
項羽對於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誇其為「壯士」,讀者心弦稍覺一動,這是一落。接著樊噲斥責項羽,頌揚劉邦,但項羽「未有以應」,並賜「坐」,讀者心弦進一步鬆弛,這是二落。但殺機未消,劉邦託詞離座,與臣屬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宴內,項羽尚蒙在鼓中,氣氛張中有弛,這是三落。

49 宴外,劉邦獨騎簡從,脫身回營;宴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這是四落。范增受玉斗而撞破之,滿腹怨憤地說:「豎子!不足與謀。」宴會至此結束,項羽和劉邦的衝突暫時轉為平緩。
由於情節安排的張弛相間,起落跌宕,讀來扣人心弦,發人深思,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對後世小說創作影響甚大。

50 寫作技巧 3.語言運用 本文的語言極富於變化,能在一言一語中表現出人物的神情姿態,體現出其性格。司馬遷能以長短句間雜錯綜使用,增加文學上形式美,以及聲調上鏗鏘頓挫之美讀來跌宕有致,事有精神,文有力量。例如文末范增以劍破玉斗後嘆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句子由短而長,顯現主角憤怒、慨嘆的交錯情緒。又如樊噲對項羽之言,亦是長短句交錯,抑揚頓挫,情感隨之起伏表現。

51 寫作技巧 4.動作描繪 司馬遷善於藉人物的行動來刻劃人物。本文中,司馬遷未插入第三者多餘的說明和解釋,也未作靜止的心理剖析,人物在自己的行動中說明自己,表現自己。范增欲殺劉邦,項莊將殺劉邦;項伯以身蔽護阻殺劉邦,張良急出召樊噲救劉邦;項羽如居局外,不想殺劉邦,這一系列的行動描寫,無一不顯示著各人的性格。因此可見,《史記》寫人物非平面,是前後呼應而且立體化,相當生動鮮明。

52 情節發展過程 宴 前 宴 中 宴 後 無傷告密 沛公赴宴 樊噲闖帳 沛公尿遁 夜訪張良 鴻門宴飲 樊噲護主 誅殺無傷 項伯說情 項莊舞劍
宴 前 宴 中 宴 後 無傷告密 沛公赴宴 樊噲闖帳 沛公尿遁 夜訪張良 鴻門宴飲 樊噲護主 誅殺無傷 項伯說情 項莊舞劍 發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53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項羽本紀〉三大事件 史的概說 史的分類 史記漢書比較 四史

54 〈項羽本紀〉三大事件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特別著墨「鉅鹿之戰」、 「鴻門宴」、「垓下之圍」三件大事上:
1.鉅鹿之戰:西元前二○七年,項羽率軍和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展開一場決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決定了秦朝滅亡的命運,也建立了項羽在諸侯間的威名。

55 2.鴻門宴: 「鴻門宴」一事除了記載在〈項羽本紀〉外,〈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樊酈滕灌列傳〉三篇皆可見其事,但內容詳略不同,以〈項羽本紀〉最為詳盡,因為「鴻門宴」正是項羽成敗的關鍵,所以詳寫之。
3.垓下之圍:鴻門宴中項羽未能翦除劉邦,楚、漢相爭之序幕也由此揭開。四年之後,項羽受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最後自刎烏江。司馬遷成功的塑造一個可歌可泣的悲劇英雄形象。

56 史的概說 分部 書名 經 史 子 集 別錄 七略 (史書附列於春秋類)六藝略 諸子略 兵書略 術數略 方技略 詩賦略 漢書 藝文志 中經
新簿 甲部 丙部 乙部 丁部 晉元帝書目 隋書 經籍志

57 史的分類 起初史書沒有特定的體例,如《尚書》只記言記事, 《春秋》則為編年,至《史記》才創立紀傳之體。 1.正史:
概說:正史皆為紀傳體之史書。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 :「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 體裁:正史是紀傳體的史書。始於《史記》 。 作品:二十五史均屬正史。自〈經籍志〉始稱「正史」,才確立此名詞。

58 2.編年: 概說:編年體起源甚早,以孔子所作之《春秋》開其先,而左丘明之左傳繼之。但《春秋》 、 《左傳》均屬經部,不屬於史部 體裁:以年次為序,編列史事,與紀傳體的以人物傳記為主不同 作品:

59 左傳 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之祖。但《左傳》屬經部,不屬於史部 竹書紀年 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列為編年之首 漢紀 第一部斷代編年史。荀悅所著 後漢紀 劉知幾《史通》讚美作者袁宏可比於范瞱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主撰,助纂者有劉邠、劉恕、范祖禹等。中國編年史名著 通鑑綱目 又稱「紫陽綱目」

60 3.紀事本末: 概說:始於宋袁樞,以《通鑑》舊文,每一事為一篇,命名為《通鑑紀事本末》。 體裁:以一段史事為一篇,不受人物拘束,亦不受時間限制。而專以事為主,以補正史專以人物為主,編年專以時間為主之不足。 通鑑紀事本末:宋袁樞撰。

61 4.別史: 體裁:介於正史、雜史之間。 作品: 國語 相傳左丘明作,所記之事與《左傳》之時略合 戰國策 舊題漢高誘注,記戰國策士游說時君之言 東觀漢紀 原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其後范瞱《後漢書》出,此書改列為別史

62 5.雜史: 概說:雜史一目,始於《隋書‧經籍志》。 體裁:大抵事關國家,或遺文舊事,足以存掌故,備考證,供治史者之參考。 作品: 貞觀政要 唐吳兢撰。記唐太宗與群臣問答,及太宗日常為政的良法佳言,有益於治國者 涑水紀聞 宋司馬光撰,記宋太祖至神宗歷朝之軼事

63 6.傳記: 體裁:記聖賢或名人之傳,或編年為譜,或行事雜記,可補史傳之缺略。 作品: 明儒學案 明末黃宗羲作 宋元學案 黃宗羲稿本,由清全祖望續修完成

64 7.地理: 概說:地理之書,始自《尚書‧禹貢》。周禮 職方氏(載田地等級、作物)屬地理之作。 體裁:上自歷朝一統書,下至州之方志,皆屬地理類。言人文者多,言自然地形者少,不同於近世地理。 作品: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作 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衒之撰 太平寰宇記 宋樂史撰 天下郡國利病書 清顧炎武撰 讀史方輿紀要 清顧祖禹撰

65 8.政書: 源起:記述典章制度,始於唐劉秩之《政典》。 體裁:僅論典章制度而不及理亂興衰,藉以明因革,知損益。 作品:三通 通典 唐杜佑撰 通志 宋鄭樵撰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撰

66 作家 生平概述及代表作品 賈誼 西漢初年傑出的政論家和散文家。他的文章風格對唐宋政論文頗有影響 〈過秦論〉評秦政之得失,〈陳政事疏〉(一名〈治安策〉)於漢朝政策多所建言 〈弔屈原賦〉與〈鵩鳥賦〉,開漢賦之先河 司馬遷 「史記」本史書通稱,漢稱《史記》為《太史公書》,魏晉後以「史記」為此書專名 內容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為紀傳體之祖。班固以後正史,皆遵其體例 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為通史之祖 金聖嘆評為「六才子書」之一 為文雄深雅健,在史學及文學皆有極大影響

67 書名 史記 漢書 作者 司馬遷 班固 時間 上起黃帝,下迄漢武。記二千五百年事 起於漢高祖,終於王莽之誅。記西漢一代二百二十九年事 體例 紀傳體、通史之祖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內容 本紀、世家、表、書、列傳 本紀、表、志、列傳 特例 有「世家」、「書」名目 將項羽列入本紀、將陳涉列入世家、將孔子列入世家 無「世家」名目,改入列傳。「書」改稱「志」 論斷 論斷標明「太史公曰」 論斷標明「贊曰」

68 四史 名稱 作者 撰述時代 說 明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起自黃帝,迄於漢武帝 漢書 班固 東漢
說 明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起自黃帝,迄於漢武帝 漢書 班固 東漢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起於高祖,終於王莽之誅 後漢書 范瞱 南朝宋 自光武起,至獻帝止。八志乃梁劉昭續成 三國志 陳壽 成書年代早於後漢書

69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映襯 排比

70 映 襯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71 排 比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72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史記》相關成語 〈題烏江亭〉杜牧 〈烏江亭〉王安石 〈夏日絕句〉李清照 〈烏江項王廟〉蔣士銓

73 《史記》相關成語 江東父老:語出〈項羽本紀〉。指故鄉的父兄長輩。 四面楚歌:語出〈項羽本紀〉。比喻環境艱難困頓。
壁上觀:語出〈項羽本紀〉 。袖手旁觀,不予援助。 酒池肉林:語出〈殷本紀〉。奢侈縱慾的生活。 指鹿為馬:語出〈秦始皇本紀〉。是非顛倒。 約法三章:語出〈高祖本紀〉。與人事先約定好規則。 毛遂自薦:語出〈平原君列傳〉。自我推薦。

74 睚眥必報:語出〈范雎蔡澤列傳〉。極小的怨恨也要報復。
完璧歸趙:語出〈廉頗藺相如列傳〉。物歸原主。 奇貨可居:語出〈呂不韋列傳〉。稀有的物品值得囤積起來,以求獲得更大的利益。 圖窮匕見:出自〈刺客列傳〉。比喻陰謀敗露。 東門黃犬:語出〈李斯列傳〉。做官遭禍,悔不當初。 一飯千金:語出〈淮陰侯列傳〉。富貴後不忘報恩。

75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76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77 【說明】 本詩認為垓下大戰後,項羽敗局已定,不可能捲土重來,與杜牧〈題烏江亭〉的看法截然相反。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他著眼的是軍事力量的變化與人心的向背。

78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79 【說明】 本詩也像杜牧詩和王安石詩一樣,從項羽 烏江事著筆;但李清照不是參與應否過江和能否重來的筆戰,而是稱頌項羽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悲壯氣概。

80 〈烏江項王廟〉蔣士銓 喑嗚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惟覺沛公親。 等閒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
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

81 【注釋】 喑嗚:發怒時的吼聲。 真:指真情、本性。 第三句:指項羽欲烹殺劉邦父母事。 第四句:寫項羽在鴻門宴上禮待劉邦事。 第五句:指割鴻溝以西給劉邦事。 第六句:指項羽自刎時的豪邁氣概。 灑落:瀟灑磊落。

82 【注釋】 第七、八句:是以藐視劉邦將相來襯托項羽的英雄氣概。《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劉邦曾言: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83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指考題 選擇題

84 1.古代「度量衡」分別指長度、容量、重量。下列文句「 」內的詞,與「衡」相關的選項是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B)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C)「觥籌」交錯,起坐而諠嘩者,眾賓懽也 (D)「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E)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93指考〕 答:(B)(D)

85 解析: 與「衡」相關的是「重量」。 (A)斗斛: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皆指容量。出自韓愈 祭十二郎文。 (B)百鈞:一鈞為三十斤,為重量單位。出自孟子。 (C)觥籌:酒器及酒籌。出自歐陽脩 醉翁亭記。 (D)一兩:兩為重量單位。出自紅樓夢。 (E)秋毫:本義為鳥獸秋天初生的細毛。喻細微之物。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 *本題測驗目標為詞語之辨識能力。(E)出自本課。

86 2.(甲)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乙)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丙)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丁)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知言養氣,充惻隱、善惡、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關羽/華佗/項羽/孟子 (C)文天祥/華佗/劉邦/孔子 (D)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95學測〕 答:(B)

87 解析: (甲)由「義氣」與「春秋」這兩個關鍵詞可推知,應指關羽。因為關羽在三國時代,以義氣著名,最喜讀春秋這部書。(乙)由「劈曹顱」以及「醫關臂」兩個關鍵詞可推知答案為華佗。據三國演義說:華佗是因打算為曹操動腦顱手術而被殺的,他還曾替關羽刮骨療毒治過箭傷。語出江西 揚州 華佗廟聯。(丙)劉指劉邦,項指項羽,人民認為天命屬劉邦,故項羽這位人中豪傑無用武之地。這個「尚稱王」意指人們懷念項羽,故習慣上仍稱項羽為「楚霸王」。語出江蘇 無錫 項王廟。(丁)由上聯知此人為儒門大哲;由下聯的養氣與四心,可推知為孟子。語出乾隆題山東 鄒縣 孟廟。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文化常識。(丙)為史記常識。

88 【擴寫】97年指考寫作題 「擴寫」是以原有的材料為基礎,掌握該材料的主旨、精神,運用想像力加以渲染。請仔細閱讀框線內《史記‧項羽本紀》的文字後加以擴寫。文長約 字。 提示:本題非翻譯題,請勿將原文譯成白話。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89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數位經典—史記 古雅臺語人—教學工坊—古趣盎然—司馬遷


Download ppt "第七課 鴻 門 宴 司 馬 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