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目 录 汤显祖与至情论 “临川四梦”与《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梗概 课文详解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目 录 汤显祖与至情论 “临川四梦”与《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梗概 课文详解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目 录 汤显祖与至情论 “临川四梦”与《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梗概 课文详解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3 游 园 学习要求 1. 理解《游园》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3. 体会作者对杜丽娘的心理 描写。
游 园 学习要求 1. 理解《游园》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3. 体会作者对杜丽娘的心理 描写。 4. 赏析课文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艺术特色。

4 汤显祖与至情论 汤 显 祖 至 情 论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
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和 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 有者情必无”,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而尊情抑理;同时崇尚 “自然灵气”,反对模拟因循,与公安派声气相通。 从宏观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他认为“世总为 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 源师庙记》);从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 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说:“情不知 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 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生死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 和个性的解放;从途径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 来表达。“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返回目录

5 “临川四梦”与《牡丹亭》 “临川四梦” 《牡丹亭》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临川四梦”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 返回目录

6 《牡丹亭》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 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 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 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 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 返回目录

7 关 于 昆 曲 1、贴:昆曲的行当分三大类,旦角、生角、净丑角,贴旦简称“贴”,是指在正旦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贴旦穿坎肩彩裤,系腰巾,持团扇,不带水袖。嗓音细而脆,演唱节奏较轻快。贴旦,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天真活泼的小丫环或性格爽朗的村姑少女,如《西厢记》的红娘、《牡丹亭》的春香。 2、曲牌:“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南曲和北曲等各种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转调货郎儿]、[叠落金钱]、[银纽丝]等。 3、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4、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自己独特的“水磨腔”。。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游园》视频

8 课 文 详 解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1、 啭(zhuan),形容鸟鸣宛转。 2、 乱煞年光遍:撩乱人心的春光到处都是。3、 炷尽沉烟:炷(zhu),燃烧。沉烟,沉香木所制之烟,熏用的香料,又名沉水香。4、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恁(ren),即凭么,为什么。关情, 牵动人的情怀,这里指春愁。似,比拟 之词有胜过的意思。 1.“乱煞”这个词有何妙用? 2.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 3.为什么“今春关情”还“似去年”? 4.能品出“莺啭”、 “乱煞”的另一种味道吗?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 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 调。 1.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 2.为什么不说人照镜子,却说“菱花偷人半面”?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杜丽娘用镜子照着面容都不好意思起来,你认 为是什么原因? 4.“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什么?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 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 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 体入微,淋漓尽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 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 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晴丝:在春天的晴空中飘荡的游丝,虫类吐出的丝缕,亦即后文所说的烟丝。 2、花钿:古代妇女鬓发两边插戴的花朵形首饰。 3、“没揣”三句:意谓没想到偷照了她,害得她羞答答地把发卷也弄偏了。没揣,料想不到。迤(yi)逗,引惹,挑逗。彩云,妇女发髻的美称。

9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1、 茜(qian):茜红色。
2、 爱好是天然:意谓爱美本是天性使然。 3、 三春好处:比喻自己的青春美貌。三春,即春天,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 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亦专指晚春、 暮春。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 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 儿爱好是天然”? 【醉扶归】表现了少女对自 己的评价,以及自怜的心理 状态。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 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 【皂罗袍】中杜丽娘开始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 将自己与着姹紫嫣红相比较,感到自己正如 这景色一般,也是不被人重视,被人压抑。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 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良辰”两句:语本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谓美好的春光、春色如此虚度,无奈天何;赏心悦目、快意当前的事,有在哪里呢? 2、老爷:指父亲。奶奶:指母亲。 3、锦屏人:幽居深闺的女子。忒(te):太。韶光:春光。

10 1.这支曲子中提到了杜鹃、荼縻和牡丹,这三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2、杜丽娘这时的心情与前面相比,有何变化?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1、 荼縻(tu mi):蔷薇科落叶灌木,晚春开白花。醉软:形容花晕游丝柔曲飘忽。 2、“牡丹”两句:意谓牡丹虽美,但它迟在暮春才开花,怎能占得春季白花之先呢?暗喻杜丽娘对青春被耽搁的伤感。 3、凝眄(mian):斜眼注视。 【好姐姐】杜丽娘进 一步发出了对自己青 春荒度的遗憾。 小结:《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 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 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 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 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1、 缱(qian):缠绵,留恋。 2、 过遣:过活,打发日子。 1.春香为何说“观之不足”?她是否了解杜丽娘的心事? 2.杜丽娘游园之后解愁了吗?这次游园对她性格以及以后的故事情节有何促进? 【隔尾】明明自己心中有困惑和烦闷,却无法 排解,这种惆怅只能留在杜丽娘自己心中,无 人知晓。 返回目录

11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 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 3. 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此剧是一部诗剧, 也是一部剧诗,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 术感染力。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 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 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返回目录

12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 《牡丹亭》 《哈姆雷特》 作者 莎士比亚 作者 汤显祖 (1564—1616) (1564—1616)
作者 汤显祖 (1564—1616) 时代背景 中国明朝 人物性格 杜丽娘   作者 莎士比亚 (1564—1616) 时代背景 英国文艺复兴 人物性格 哈姆莱特 苦闷矛盾,犹豫不决——重于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思 考的问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 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13


Download ppt "目 录 汤显祖与至情论 “临川四梦”与《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梗概 课文详解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