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2 前言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4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5 《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6 汤显祖(1550—1616) 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7 牡丹亭·游园

8 绕池游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绕池游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释义: 乱煞年光遍: 缭乱的春光到处都是。 贴:贴旦,剧中次要的女主角。剧中扮演春香。 炷尽:烧残。沉烟:沉水香,熏用的香料。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9 小节简析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 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 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 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 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 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 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 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 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 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 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 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10 释义 梅关: 即大庾岭,宋代在这里设有梅关。在本剧故事发生地点江西省南安府(府治在今天大庾县)的南面。 宿妆:隔夜的残妆。 宜春髻子: 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髻上,上贴“宜春二字”。 剪不断,理还乱: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两句。 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唐代诗人薛逢《宫词》中的两句。 乌夜啼 〔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 〔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11 小节简析 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 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 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 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 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 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 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 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 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 做准备工作。 原来繁花似锦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垣颓水

12 步步娇 〔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步步娇 〔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释义 晴丝:虫类所吐的丝缕,或叫飞丝、烟丝,常在空中漂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没揣:不意,没想到。菱花:镜子。古时用铜镜,背面所铸花纹一般为菱花,因此称菱花镜,或用菱花作镜子的代称。 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想不到镜子偷偷地照见了她,害的她羞答答地把发卷也弄歪了。 迤逗:引惹,挑逗。 彩云:美丽的发髻的代称。 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13 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没揣”,是故意的、暮然的、没料到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因《牡丹亭》是一部昆曲本子,在明清昆曲韵书里,都把“逶”yi′归到微韵部里,故读成yi tuo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歪偏了。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在明朝作为女子行为准则的《闺苑》里,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不能随便出去。因此“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所以这句不能轻轻放过。 小节简析

14 醉扶归 〔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释义 翠生生:极言彩色鲜艳。出落的:显出,称托出。 茜(qiàn):茜红色。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镶嵌着许多种宝石的簪子。 爱好:犹言爱美;《紫箫记》十一出《懒画眉》:“道你绿鬓乌纱映画罗。”系丫环赞李十郎词,下接十郎云:“小生从来带来一种爱好的性子。”意思相同。现在浙江还有这样的方言。天然:天性使然。 三春好处:比喻自己的青春美貌。 泥:弄脏,这里作动词用。 小金铃:《开元天宝遣事》:“天宝初,宁王至春时,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史擎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 天意秋初,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15 小节简析 主要写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 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 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你道是翠生生出 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 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 羞花闭月。”“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出 落”,显出、衬托出。“茜”,降红色。“艳晶晶”, 指光彩夺目。“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这支曲子 中的“曲眼”,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天生的本性 就是爱美。“好”,美也。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 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 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沉鱼落雁”,形 容女子有惊人之美。“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美 的使花羞,使月闭。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 我们看,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 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 识呢?这里把“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16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释义 朝飞暮卷: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锦屏人:富贵家庭的人。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17 小节简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樑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前后联系起来看,指向就比较明确。

18 好姐姐 〔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释义 荼蘼(tú mí):花名,晚春时开放,花白色。 眄(miǎn):看,视。 观之不足:看不厌。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9 小节简析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首句是说青山开遍了红 色的杜鹃花,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浓郁的感伤气氛。宋代寇准有 “杜鹃啼出血成花”的句子。“荼蘪外烟丝醉软”,“荼蘪”,也是一种晚春开花的落 叶小灌木,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正如春香说的“是花都放了,那牡 丹还早。”牡丹花具有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王。唐代皮日休《咏牡丹》诗“独占 人间第一春。”但牡丹开花晚,到春尽才放花,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所以 这里有“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的反问。这是哀叹百花中之王的牡丹,不能 在春光烂漫的大好时节开放,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 怨和伤感。“烟丝醉软”是指柳丝飘荡,也衬托出杜丽娘忧怨、缠绵又不能自恃的 情状。先写花柳,再写莺燕,“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生生”, 清脆。“呖呖”,清晰。前一句说燕子叫声很清脆,明快的如剪刀剪东西发出的声 音。后一句是说黄莺的叫声圆润好听。注意“燕语”与“莺歌”是对偶句,并且拟人 化了。“明如剪”是明喻,将听觉形象“燕语明”比喻成为视觉形象“剪”,是通感比 喻。从花柳到莺燕,成双对的燕子、黄莺在那里欢快地歌唱,孤独寂寞的杜丽娘 是何滋味虽没有明写,但从“闲凝眄”的神态动作来看,闲闲地注视着,从这神态 动作上也不难把握人物隐微的心理脉搏。杜丽娘游园,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 所见无不增其烦闷,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 兴尽回家闲过遣。”于是唱出了最后一支曲子【隔尾】结束了游园。

20 释义 缱(qiǎn):留恋,牵挂。 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由《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变化而来。 映山紫:映山红(杜鹃红)的一种。 隔尾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 〔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21 “游园”之艺术 人物心理描写: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 “游园”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展现层次的丰富性 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化用前人名句、成语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22 牡丹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3 全文赏析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24 艺术特点: 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3.富于特色的语言风格 4.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影响: 1.有力抨击了腐败政治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抑,其中的个性解放思想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2.浪漫主义理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对《红楼梦》等后期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25 诗化的戏剧语言 1、陈继德《牡丹亭题辞》天:“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2、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采,自出机抒,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简言之,《牡丹亭》中诗化的戏剧语言,其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节奏鲜明,饱含“戏”的因素,诗的色彩浓重。这就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戏剧的感情色彩,使剧本产生更大的感染力量。

26 叙述语法探讨 1.显在叙事特征的表现 2.典故的叙事扩张

27 延伸--“玉茗四堂” 玉茗四堂: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28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 《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 《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

29 汤显祖的“四梦”是一种原本的真实,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明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有一位他的同代人王思任,用“《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记》,仙也。”概括了“四梦”的“立言神旨”。 “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千变万化总是情。汤显祖在说到他的四梦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其实“梦”只是戏的表现手法,而“情”才是戏的理想的“梦境”,至于“情”主于何,归于何,则四剧各有不同的侧重。《南柯记》、《邯郸记》可以说是情生情幻、亦真亦假的人生梦幻路,而《紫钗记》则体现出“情乃无价,钱有何用”的感人真诚。《牡丹亭》之梦,更令人感慨至深:生而死、死而生,做鬼也要做“情鬼”,入地升天,寻寻觅觅,终于获得了纯真的爱情。

30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1 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
谢谢 小组成员:杨玲婷 刘洪琴 田勤昌 张 娟 黄 琴 施 睿


Download ppt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