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 惊梦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惊梦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 惊梦 ︼

2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3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二十一岁时中举,文名渐隆,然屡应会试不第。 据《明史》本传称,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应会试时,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这使他对朝政的昏暗有了切身的体会。至张居正去世,汤显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 汤显祖手迹

4 汤显祖早年创作以诗文为主,诗赋集《问棘邮草》曾受到徐渭的赞扬。在戏剧方面,他最早的作品是《紫箫记》,未完,后于万历十五年改编为《紫钗记》。其余三剧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均作于辞官以后的晚年。这四种传奇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邯郸记》插图 《南柯记》插图

5 汤显祖塑像 遂昌 遗 爱 祠 (浙江丽水)

6 明代万历刻本

7 江西抚州汤显祖墓 汤 显 祖 著 作 书 影

8 戏 剧 常 识 明代四大声腔 角色行当 表演方法

9 起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 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 南戏系统 起源于浙江的余姚腔 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
昆曲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曲以大都白话为主。后来北曲发展成为京剧,南曲流传至今。

10 生,又分为官生、巾生。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

11 旦,细分为老旦、正旦、贴旦等。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贴旦扮演贴身丫头。

12 净,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

13 末,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14 丑,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 。

15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16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剧本。内容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赞美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从生到死,又因得到爱情起死还生的叛逆精神。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异的时代心声。

17 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18 《牡丹亭》的主题——情与理的冲突 《牡丹亭记.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19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0 杜丽娘人生发展 因情而生 因情而死 死不弃情 因情复生

21 戏折列表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第一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22 赏析《闺塾》

23 结构层次: 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 情节: 讲 诗 模 字 责 打 焦点 闹 人物: 陈最良 春 香 杜丽娘

24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性。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25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26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 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于老师解释字面意 思,故言学生自会。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1)“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 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于老师解释字面意 思,故言学生自会。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2)“这经文偌多!” 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 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杜丽娘轻轻 一句“这经文偌多!”,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3)(春香)“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杜丽娘)“还早哩” 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字 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在讥笑春 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丢不丢人呀?——当 着老师的面和丫鬟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27 (4)“敢问师母尊年!” 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 师母做鞋。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 带有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 (5)“花园在哪里?” 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 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杜丽娘问这 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 (6)“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原来”一词,就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 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下,以后慢慢盘算”之意, 为后文的“游园、惊梦埋下了伏笔。

28 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 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 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29 写作特点: 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30 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31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故事情节梗概: 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32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 小姐杜丽娘 师傅陈最良 丫鬟春香 书生柳梦梅 闺塾 游园 梦柳 写真 拾画 婚走 团圆

33 三、文本赏析:《惊梦》 【绕池游】 【乌夜啼】 【步步娇】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独自站立在小小深深的庭院,见遍地春光缭乱。那沉香已经燃尽,未做完的针线活抛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天牵动我的情怀更甚于去年? 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因由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步步娇】 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袅袅晴丝吹进了安静寂寥的小庭深院,那游丝一般的春天,也悠悠来到我的面前。我停了好一会儿,才整理头上的花钿。没料到那菱花镜在偷照我的半边脸,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卷。行步香闺,怎适宜把全身的美丽都一一展现?

34 相见欢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5 三、文本赏析:《惊梦》 【醉扶归】 【皂罗袍】 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你说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姣妍,头上戴的宝石镶嵌的花簪多么明灿,你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使然。我美丽的容颜恰如三春般妩媚,却没人看见。不防备那鱼会沉、雁会落、鸟也惊喧,却恐怕那花会羞、月会闭、花也愁颤。 【皂罗袍】 杜丽娘观看园景时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情怀。 姹紫嫣红的鲜花满园开遍,却像这样交给了干枯的水井坍塌的墙垣。大好辰光、美妙景色,却是令我无可奈何的时光,使人心欢愉的事又落在谁家的庭院?朝飞入云的画栋,暮卷山雨的朱帘,云霞来去碧瓦亭台边,雨细风轻,浩淼烟波中浮动着画船。深闺中人却把这美好的春光看得特别微贱!

36 三、文本赏析:《惊梦》 【好姐姐】 【隔尾】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满青山开遍了血红的杜鹃,荼蘼架外柳丝如烟般柔软。牡丹虽是国色天香,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徒然凝视着那成双成对的莺燕,那明快的燕语、圆润的莺歌,更令我情迷意乱。 【隔尾】 杜丽娘观景后的烦闷心情。 看不够的春光由它缱绻,赏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也是枉然,倒不如兴尽之后回家去消磨时光、打发日子。 常看的诗词戏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恨,这话一点也不错。《题红记》中韩夫人借红叶传达心事,结果得遇于郎;《西厢记》中张生偶逢莺莺,以琴声互通情意。这些才子佳人,大都先是密约幽会,几经波折,最后结成美满夫妻。我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正值青春年华,不能早成佳配,实在是虚度青春。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惜我杜丽娘空有花容月貌,谁料命运却如飘零一叶。

37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传?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而眠。〔睡介〕〔梦生介〕〔生持柳枝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回来,怎生不见?〔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生〕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爱杀你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生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采云边。”吾乃掌管南安府后花园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38 三、文本赏析:《惊梦》 【山坡羊】 【山桃红】
六支曲几百字,写景、状物、抒情、绘心,无不生动、细腻,感人肺腑。虽着墨不多,却真实地勾画出一个独处深闺、春情难遣、渴望爱情、力求幸福的官宦少女的情怀。 【山坡羊】 杜丽娘游园观景后的烦闷心情。 这么心烦意乱、春情难排遣,突然伤春、徒怀幽怨。说是因我天生丽质,有一列列名门仙郎可以从容挑选。那又是什么良缘?我的青春却被抛得远远!我的春困又有谁见?只是疏懒腼腆。想我的幽梦飘向哪边?是否和春光一起运行变迁?徘徊无奈,我这衷情又向谁言?可恶那剩余的岁月如何熬煎?除非问苍天! 【山桃红】 只为了你如花一般娇美的眷属,和那似水一样流逝的华年,我在这边寻寻觅觅,到处都找遍;你却在深闺里顾影自怜。(合)是在哪里曾经相见?彼此凝望,俨然相识,难道我们在这么美好的春光里相逢却默无一言?

39 鲍老催   〔末〕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呀,淫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片落花儿惊醒他。〔向鬼门丢花介〕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秀才才到的半梦儿;梦毕之时,好送杜小姐仍归香阁。吾神去也。〔下〕 山桃红〔生、旦携手上〕〔生〕这一霎天留人便,草借花眠。小姐可好?〔旦低头介〕〔生〕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小姐休忘了啊,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旦〕秀才,你可去啊?〔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生〕姐姐,你身子乏了,将息,将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轻抇旦介〕姐姐,俺去了。〔作回顾介〕姐姐,你可十分将息,我再来瞧你那。“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下〕〔旦作惊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痴睡介〕〔老旦上〕“夫婿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他裙衩上,花鸟绣双双。”孩儿,孩儿,你为甚瞌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旦〕孩儿怎的来?〔旦作惊起介〕奶奶到此!〔老旦〕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因何昼寝于此?〔旦〕孩儿适在花园中闲玩,忽值春暄恼人,故此回房。无可消遣,不觉困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亲恕儿之罪。〔老旦〕孩儿,这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旦〕领母亲严命。〔老旦〕孩儿,学堂看书去。〔旦〕先生不在,且自消停。〔老旦叹介〕女孩儿长成,自有许多情态,且自由他。正是:“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长叹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香阁。忽见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于园中折得柳丝一枝,笑对奴家说:   “姐姐既淹通书史,何不将柳枝题赏一篇?”那时待要应他一声,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轻与交言。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几声“将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门,忽值母亲来到,唤醒将来。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忙身参礼母亲,又被母亲絮了许多闲话。奴家口虽无言答应,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娘呵,你教我学堂看书去,知他看那一种书消闷也。〔作掩泪介〕 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亸,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贴上〕“晚妆销粉印,春润费香篝。”小姐,薰了被窝睡罢。 尾声   〔旦〕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 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 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40 三、文本赏析:《惊梦》 【鲍老催】 【山桃红】
“小姐,我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 书生又说:“我刚才 在花园里折了一枝柳条,姐姐,你既然精通诗书,何不以柳枝为题,写一首诗?”丽娘又惊又喜,欲言又止。心想:“我同他素不相识,他为什么来这?”正在沉思之际,书生又笑着说:“小姐,我真的非常爱你呢!” 【鲍老催】 【山桃红】 “想我杜丽娘,今天真是有些侥幸。偶尔到后花园中,百花盛开,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香阁。忽然看见一个书生,二十来岁,英俊潇洒,在园中折了一枝柳条,笑着对我说:‘姐姐既然精通诗书,何不以柳枝为题,写一首诗?’我正要回答他,又想我与这书生素不相识,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怎能随便与他说话。正在踌躇之间,那书生向我说了几句令人伤感的话,牵动我的情肠,接着不由分说,把我搂抱到牡丹亭畔,芍药栏边,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会之后,又送我去睡眠。我正准备送那书生出门,忽然碰到母亲来,将我唤醒,原来是南柯一梦。”想到此处,杜丽娘不禁感到无限惆怅:一场好梦,陡然被惊醒,吓得冷汗也出了一身。到如今只觉得神情恍惚,郁郁寡欢。这时春香走来劝道:“小姐;熏了被窝睡罢。”杜丽娘无奈,只得歇息。

41 四、思想文化价值 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的文化价值 丽质天生,聪慧过人; 热爱自然,热爱自由; 情感丰富,追求个性解放。
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对摧残情性的封建礼教作了尖锐的批判,倡扬以情抗理,反对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透露出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的时代精神,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2 五、艺术特点 1.本出在全剧中的重要作用 《惊梦》一出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为因梦生病直至伤春而亡的情节提供了可信的依据。这出戏构思新奇,匠心独运,此前的所有笔墨都是为它而巧作安排,此后的情节又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可以说,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

43 五、艺术特点 2.成功地刻画人物心理 层次丰富 手法多样 游园前:矜持娇羞,寂寞苦闷。 游园时:惊诧感慨,悲叹幽怨。
游园后:向往爱情,因爱而喜。 手法多样 描写外貌行止,以显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描写景物春光,以烘托反衬人物的情感心理。 直接倾诉与间接表现结合,以突出人物情感。

44 五、艺术特点 3.曲词尖新工巧,绚丽多彩,富于诗情画意。 曲词:无论写景、抒情、表白与沉思,无不缠绵悱恻,惊心动魄。
修辞:谐音、双关、拟人、比喻、衬托、通感,皆恰到好处,含蓄优美。 用典:化用成语和前人诗词曲名句,华美雅丽,声情并茂,不见斧痕。

45 4、艺术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下一页

46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 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三种认识和倾向。 现实世界——冷酷无情 梦幻世界——自由幸福
阴间世界——通情达理 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 以杜丽娘的奇特的死亡来启引斗争主题。 返回

47 六、人物命运分析 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 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 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

48 “(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
(贴)绣房只则是绣。 (外)绣的许多? (贴)绣了打绵。 (外)什么绵? (贴)睡眠。 (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 (旦上)爹爹有何吩咐 (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49 社会环境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她见女儿裙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师父陈最良是他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为难堪。

50 杜丽娘形象的意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这一现象到了明代更为严重。明代统治者鼓吹程朱理学,灭绝人欲,纷纷著书立说,压制妇女身心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诱惑妇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在《牡丹亭》这出情与理的残酷交战中,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情”最终战胜了以杜宝等封建礼教恶势力的“理”。“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戏曲发展到了即使柳梦梅考中了状元,杜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地步,可见汤显祖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而是说明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不能够人为灭绝的,以此来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鼓舞广大劳动妇女认清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觉醒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进行抗争。即便是现在,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妇女,杜丽娘的形象仍旧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杜丽娘这一形象 “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为情作使’的无畏的勇气唱出了一曲情的颂歌,从而树立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Download ppt "︻ 惊梦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