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教研室 张玉华

2 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 2.掌握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熟悉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防治原则。
4.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4 概述 肝性脑病概念:因严重肝疾病,或严重的门-体分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临床分期:
1.一期(前驱期):较轻的神经精神症状,如欣快、反应迟缓,睡眠颠倒,轻度扑翼样震颤; 2.二期(昏迷前期):行为异常、嗜睡、定向理解力减退及精神错乱,常出现扑翼样震颤; 3.三期(昏睡期):有明显的精神错乱、昏睡; 4.四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 肝昏迷=肝性脑病?

5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内源性肝性脑病 外源性肝性脑病 原因 机制 诱因 速度 病程 预后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中毒、药物性肝炎。
肝硬化晚期、肝癌晚期、门-体分流手术后。 机制 肝功能衰竭,有毒代谢产物不能解毒,毒性物质经肝进入体循环。 有毒代谢产物经门-体侧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 诱因 有(消化道出血、镇静剂、麻醉剂、氮质血症) 速度 迅速(急性、亚急性) 进展缓慢 病程 短,病情凶险(12~24h黄疸,2~4d昏迷) 较长 预后 较好

6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病理学检查显示:肝性脑病发生时脑组织并无明显特异的形态学改变;患者神经精神异常是由脑组织代谢和功能障碍所致。 一、氨中毒学说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7 一、氨中毒学说 ammonia intoxication hepothesis
临床上80%~90%的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明显增高,可达正常的3倍左右; 肝硬化患者如高蛋白饮食或摄入较多含氮物质,易诱发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各种降血氨的措施有效。

8 一、氨中毒学说 (一)血氨升高的原因 1.氨生成增多 2.氨清除不足 ⑴肠道食物蛋白消化→氨基酸→NH3 ;
⑴鸟氨酸循环所需底物(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缺失; ⑵代谢障碍→ATP供给不足→鸟氨酸循环障碍→尿素合成减少 ⑶门脉高压致侧支循环开放或门-体分流→肠道氨绕过肝脏  

9 一、氨中毒学说 (二)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ATP生成减少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减少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增多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⑴氨可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直接影响动作电位负极化过程中Na+、K+离子的转运,使膜电位发生异常; ⑵NH3与K+有向细胞内转移的竞争作用。

10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ATP↓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 胆碱 乙酰胆碱↓ NH3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 胆碱 乙酰胆碱↓ NH3 草酰乙酸 CoA 琥珀酸 ATP↓ 柠檬酸 NADH NAD+ α-酮戊二酸 γ-氨基丁酸↑ NADH +NH3 NAD+ +NH3 谷氨酸 谷氨酰胺↑ ATP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11 虽然临床上多数病例支持氨中毒与肝性脑病的关系。但部分病例难以用氨中毒学说来解释:
氨中毒学说的挑战 虽然临床上多数病例支持氨中毒与肝性脑病的关系。但部分病例难以用氨中毒学说来解释: ①肝昏迷患者约有20%血氨是正常的,但有神经精神症状; ②部分肝硬化病人,虽然血氨明显升高,但不发生昏迷; ③暴发性肝炎病人血氨水平大多正常,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减氨疗法也无效果;

12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False neurotransmitter hepothesis
提出依据: 部分肝昏迷患者血氨水平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 用左旋多巴治疗可使肝昏迷患者神志迅速恢复

13 CHOHCH2NH2 HO 去甲肾上腺素 CH2CH2NH2 多巴胺 CHOHCH2NH2 苯乙醇胺 HO 羟苯乙醇胺 正常及假性神经递质

14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肠道 肝脏 脑 苯丙氨酸 苯乙胺 灭活 苯乙胺 苯乙胺 苯乙醇胺 酪氨酸 酪胺 酪胺 酪胺 羟苯乙醇胺 肝功能异常
苯丙氨酸 苯乙胺 酪氨酸 酪胺 苯乙胺 苯乙醇胺 酪胺 羟苯乙醇胺 苯乙胺 酪胺 灭活 肝功能异常 取代正常神经介质 门-体分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唤醒功能不能维持 昏迷

15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Plasma amino acid imblance hepothesis
提出依据 肝性脑病患者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氨基酸(AAA)较正常人显著下降(从正常 3~3.5 下降至 0.6~1.2) 纠正BCAA/AAA,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16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昏迷 肝功能障碍 门体侧支循环 胰岛素↑→BCAA↓ AAA↑ BCAA/AAA 降低 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生成
促进假性神经递质生成 AAA竞争 入脑增多 昏迷

17 血浆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血脑屏障 脑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多巴 苯乙胺 多巴胺 酪胺 5-羟色氨酸 苯乙醇胺 去甲肾上腺素
中性氨基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羟化酶 FNT 苯丙氨酸 色氨酸 脱羧酶 色氨酸羟化酶 脱羧酶 多巴 FNT 中性氨基酸 5-羟色胺 苯乙胺 多巴胺 酪胺 5-羟色氨酸 β-羟化酶 FNT ß-羟化酶 苯乙醇胺 去甲肾上腺素 羟苯乙醇胺 5-羟色胺

18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1.氮负荷增加 ⑴外源性氮负荷: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输血;
⑵内源性氮负荷:氮质血症、低钾性碱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便秘、感染、大量抽放腹水。 2.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高碳酸血症、缺氧、感染、饮酒等):使氨和AAA容易进入脑内。 3.脑敏感性增高:较长时间使用止痛、镇静剂、麻醉剂或氯化胺时,因肝功能障碍,对这类药物的代谢及清除能力降低,容易在体内蓄积,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易诱发肝性脑病。

19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重点是保护肝脏,注意营养,采用高糖、多种维生素和能量合剂,同时忌食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以及有害于肝脏的药物。 (二)降氨疗法 1.控制血氨升高的诱因:(1)饮食流食,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和血氨升高。(2)控制感染,应用肠道抗生素,防止血氨升高和对肝脑肾的进一步损伤。(3)慎重应用镇静药、麻醉剂和失钾利尿药,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和碱中毒。(4)口服乳果糖,降低肠腔pH值,减少氨吸收;(5)放腹水不宜过多、过快,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和血容量减少。(6)防治便秘,以减少毒物吸收。(7)低蛋白饮食,防止血氨升高。 2.采取降氨措施:(1)应用肠道抗生素,如新霉素,抑制肠道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产氨。(2)口服乳果糖使肠道pH值降低,减少游离氨及其吸收。(3)使用降氨药,如谷氨酸、精氨酸,起到降氨和促进鸟氨酸循环的作用。

20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三)输注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可在脑内转化成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间接补充正常神经递质。
(三)输注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可在脑内转化成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间接补充正常神经递质。 (四)支链氨基酸治疗 输注复方氨基酸溶液(FO80),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生成。 (五)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Download ppt "第九章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