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課 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 師大附中 魏嘉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課 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 師大附中 魏嘉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課 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 師大附中 魏嘉美
公民與社會選修(上) 第一課 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 師大附中 魏嘉美

2 現 代 社 會 空間概念 時間概念 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結束 工業化衍生的社會與文化狀況

3 本課大綱

4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5 一、工業化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大工廠開始出現 ※18世紀中葉,機械開始取代人力,大量生產模式出現。工業產品
直到工業 革命發生 一、工業化 ※18世紀中葉,機械開始取代人力,大量生產模式出現。工業產品 價格降低且日趨標準化;資訊、通訊、運輸科技發展,跨國貿易 興盛,製造業與服務業成為主要產業,工作方式從自給自足變成 受僱於人。 擁擠的工人宿舍 分工生產線模式出現 我們習慣以瓦特改良 蒸汽機視為工業革命 的起始點 大工廠開始出現

6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一、工業化 VS. (一)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改變: 1.產量與規模變大,產品規格標準化
蒸汽機 (一)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改變: 十八世紀西班牙仍是傳統手工紡織 紡織機 VS. 英國、荷蘭卻已開始機械紡織 1.產量與規模變大,產品規格標準化 產品失去特色及獨特性 2.生產場所從家庭 → 工廠

7 (一)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改變: 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主要 生產型態 農業、手工業,以 人力、畜力、風力、 水力等為動力 機器作為生產工具,
取代人力和獸力 生產單位 家庭 工廠、辦公室 產品 不易標準化 設立生產線,大量生產 ◎結果→ 引起社會變遷,包括勞資關係改變、社會分工擴大, 產業結構改變,於是產生貧富差距加大、勞資糾紛 等社會問題。因而出現各種社會主義與社會政策。

8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一、工業化 (二)社會制度的改變: VS. 都市化 傳統家族社群(如莊園)的
自給自足生產模式崩解 VS. 工人生產必須從家庭到工廠,對於 交通移動的需求提高,城市也因之興起 都市化

9 (二)社會制度的改變: 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家庭型態 以血緣為基礎,大家庭 居多,家庭為經濟生產 及消費單位 家庭成員減少,核心家庭
成為普遍的家庭模式, 家庭的保護功能減弱,家庭 從經濟生產單位→消費單位 社會互動 範圍較小、面對面交流(初級關係) 大量人口從農村湧向鄉鎮及 都市,脫離過去的初級關係 社會關係趨於複雜,人與人 之間缺乏互動,易產生疏離 和冷漠的感覺 結果:都市人口密度太高, 產生交通壅塞問題、 環境污染問題及 犯罪猖獗等社會問題。

10 ◎都市化現象 2008年之前,約有33億人(世界總人口一半)居住在都市地區。
預估至2030年全球人口增至80億人,當中約有49億人住在都市,每10人就有6人住在都市。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7/6/27

11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一、工業化 (三)大量消費社會的出現 (三)大量消費社會的出現 VS. 容易饑荒與戰爭 奢華浪費
食物的生產 與供給 人口成長 時間軸 人口數量與農業產量 馬爾薩斯 的人口論 VS. 工業生產造成商品過剩,便以高貴 、時尚來刺激超過維生所需的消費,消費成為社會再生產的動力。 農業社會的生產在於 滿足人類維生需要

12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一、工業化 (三)大量消費社會的出現
「生產」不再是直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市場交易,「錢」成為生產的目的、衡量價值最方便的標準,逐漸演變成藝術、身體、情感……各種有形無形的東西,都可以被標上「價格」,變成商品出售。

13

14

15

16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一、工業化 (三)大量消費社會的出現 高耗能追求效率 「時尚」、「奢華」在 古代是貴族生活的代表。
◎其實現代生活本身就是靠 高耗能追求效率 「時尚」、「奢華」在 古代是貴族生活的代表。 你以為只有購物狂才是浪費嗎? 耗能 今日則成了消費追求 的目標。 時間

17 (三)大量消費社會的出現 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生產 目的 基本生活所需 滿足其使用功能 ◎機器大量生產→ 供過於求→為刺激
消費,賦予商品社會價值→ 消費成為社會再生產的動力→ 消費社會形成。 ◎消費目的不只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功能,還有商品背後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及消費所帶來的心理滿足感,人們逐漸習慣以個人所擁有的物品來衡量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而不自覺地被物化了。

18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二、社會分工複雜 整體社會因生產和服務的 多樣化,各行各業分工緊密 ,不同產業之間彼此分工細密
在專業化生產線的趨動下,每個人 只負責單一的工作,使得總體生產 效能提升,又稱為工業泰勒化。 工業化的基礎是分工,工作 內容零細化、單一化及重複性, 藉熟練來提高生產效率

19 (一)科層組織 1.特色:分層負責,分工合作 將職務與工作量分成許多小單位,權責有明顯界線 以專業資格徵選或考評,規定履行職務的任務與責任,
以組織規章制裁,確保組織成員 完成工作目標。 2.韋伯(Max Weber, )認為科層 組織使得一般性工作轉變成【專門化】 的工作。 以分工精確、快速、標準化的方式運作 組織,因而使得科層組織成為當今社會 的主流。

20 ◎科層化組織的特徵 1.明確的規則: 組織架構與活動均有明確規則管理,每個職員都瞭解他人對自己的要求,及如何實現這些要求。 2.職務層級化:
組織各部門按層級設立,職責分明,各有所司。 3.專門化: 工作職務的分工清楚,每個職員只熟悉並負責該項職務。

21 ◎科層化組織的特徵 4.非私人性:排除私人因素,公私事務劃分清楚。 5.用人唯才: 職務授與和升遷依據技術資格,如學位、考試
與其他晉用程序為標準。 6.明確升遷辦法: 升遷依據個人工作績效表現與資歷年限給予獎勵 或加薪。 7.建立文件檔案: 科層制中的所有行政方針、決策與規則,皆有文字 記錄。

22 師大附中行政組織圖

23 「彼得定律」(Peter Principle) 「帕金森定律」 「寡頭鐵律」
(一)科層組織 3.缺點: 「形式主義」(Ritualism)、 「彼得定律」(Peter Principle) 「帕金森定律」 「寡頭鐵律」

24 科層組織的缺點 ②彼得定律: 組織將一個人推上到一個不適任的位置,往往組織自以為是 要發展與培養人才,結果忘記了人的能力與人格特質的限制
①形式主義: 又稱「儀式主義」或「官樣文章」,指執行規則本身成為最 重要的事,過份拘泥於典章制度而忽略規則執行最終的意義, 也就是所謂的官僚作風。 ②彼得定律: 組織將一個人推上到一個不適任的位置,往往組織自以為是 要發展與培養人才,結果忘記了人的能力與人格特質的限制 ,最終這個被推到不適位置的人,不只沒有替組織帶來效應 ,還將組織到帶到一個萬惡深淵裡。 → 升遷依目前工作成績,而非能力

25 科層組織的缺點 ③帕金森定律: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1.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2.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3.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 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 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 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26 科層組織的缺點 ④寡頭鐵律: 羅柏特.密契爾斯(Robert michels)觀察德國社會民主黨後
所提出,組織不論多民主,最後決定都只在少數幾個人手中, 組織愈大,核心離群眾越遠。領導者權利的增加與組織的龐大 成正比,與成員的權力成反比;機關愈大,領導者權力愈大

27

28 科層制 負面意涵—繁文縟節 正面意涵—謹慎、精確、有效的行政模式

29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三、階層制度 (一)階層制度的意義 階層制度 → 社會成員依其財富、權力、聲望 或性別、
階層制度 → 社會成員依其財富、權力、聲望 或性別、 年齡、宗教等的條件不同,形成高低不平 等的階級或地位。 傳統社會 現代社會 社會 階層 重視階級觀念、世襲 社會地位(先賦地位), 社會階層流動少。 社會階層區分更為精細, 靠個人努力決定(成就地位), 社會流動普遍。

30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中產階級包括: 三、階層制度 三、階層制度 三、階層制度 (二)工業革命促成了【 中產 】階級的興起:
中產階級 → 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 有安定及較高薪酬的工作,但沒大 的社會影響力。 中產階級包括: 頂端是工商鉅子與大銀行家,人數不多,收入卻很豐富 中層是小企業、專業人士、公司經理與政府官員等。 下層主要是小商人、店主,及為數眾多的白領員工。 這些中產階級認為自己的成功是由於自身的努力, 及社會的變遷所造成。

31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三、階層制度 (三)階級制度對個人的影響:
1. 階級分化、階級位置影響人們生活的許多面向與未來人生機會,因此即使在開放流動的現代社會裡,家庭背景對個人階級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32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三、階層制度 (三)階級制度對個人的影響:
個人為了要達到各種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滿意,所擁有各種的資源,包括居住地、教育、工作、收入等。 2.階級身分較高的年輕人有較優越的「生命機會」(life chances),他們就讀好學校,有較高的學歷與工作,多數會選擇同一階級背景的男女成婚。對家財萬貫的上層階級而言,狀況更是如此,家世的力量屹立不搖,階級的世代接續因【 繼承 】而得以發揚光大。

33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科學理性 → 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
科學理性 → 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 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並排除人為的干預 。

34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歐洲自四、五世紀至十六、七世紀,在基督教文明的影響下宗教氛圍濃厚,許多問題的探索與解釋,大多從宗教觀點出發。 直到近代宗教改革,科學理性才漸受到重視,使社會有了快速的變遷。

35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認為:
基督新教的精神是人類要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其本務、造福社會才能榮耀上帝,對傳統教會的腐敗與束縛進行改革。 宗教改革解除了宗教對科學理性的限制,帶來創造新發明、科技進步、大量生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資本主義帶來豐裕的物質生活,物質生活的過度奢華,反而使人類精神層面的生活變得空虛。

36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一)【 理性 】化的人類生活形式: 1.「理性」始於科學革命所帶來的新思想習慣 -- 「相信理性、懷疑權威 」。 2.十八世紀末期,科學理性更成為西方啟蒙運動 時期的一種思想潮流,其強調理性的運用。

37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二)現代化是一個社會的理性化過程 (二)現代化是一個社會的理性化過程 1.韋伯指出現代化是一個社會的理性化過程,理性化 便是解除宗教魔咒的控制,進而建立理性的世界觀。 2.在歐洲歷史發展過程中,理性化不僅讓巫術、咒語、 神魔從歷史的舞臺退下,甚至造成整個制度、價值 規範和生活態度的大轉變,影響所及是全社會的 各個層面。 3.現代社會的理性精神,隨著【 資本 】主義的擴散, 成為人類文明的普遍價值。

38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四、科學理性 (三)理性化的矛盾 (三)理性化的矛盾 (三)理性化的矛盾
1.現代社會凡事講求科學至上,強調效率和規律,重視量化數字的結果,使得現代人在工作時,關心自身的利益和前途,忽略工作的【使命 】和【忠誠】;強調科學實用的生活態度,不相信大自然神秘的經驗,鼓吹一種人定勝天、控制利用的人生觀。 2.以科學理性來駕馭世界,控制他人,造成人類的價值觀逐漸僵化、功利和單一化。

39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3.本來物質文明的進展旨意是在於全面提升我們的生活層次與品質,但實際上卻使得人的【 主體 】性逐漸模糊和喪失。
四、科學理性 (三)理性化的矛盾 3.本來物質文明的進展旨意是在於全面提升我們的生活層次與品質,但實際上卻使得人的【 主體 】性逐漸模糊和喪失。 4.工業社會中,過度強調生產上的擴張,忽略生態環境的限制,對自然生態也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40 壹、現代社會的特質

41 → 對現代社會 產生省思 → 後現代的思潮 工業革命 產生許多問題 針對現代社會產生反省,提出質疑與批判。
不再盲目地追求現代化,而是合理地質疑工業化為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各項問題,以凸顯人類對現代社會的反省。

42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問題

43 ◎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意義
名詞由來 Capital:指對於動物的買賣及佔有 馬克斯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使用capitalist 代表資本的私人所有者。 capitals在原始印歐語的「kaput」意思是「隻」, 是遠古年代的歐洲測量財富的方式,一個人擁有越多 「隻」牛,那麼此人也就越富有。

44 ◎資本主義的意義 定義 一種經濟制度,由私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的經濟
系統,經由私人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由國家控制,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決定。

45 ◎當前世界經濟制度光譜 左派 右派 mixed economy ※計畫經濟 planed economy 1.產權公有
2.經濟決策權屬於國家 ※混合經濟 mixed economy 1.依賴市場機制分配資源 2.透過國營事業或管制 參與經濟活動 (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 都是屬於這一種) ※市場經濟 market economy 1.產權私有 2.經濟自由 共享、平等 自由、效率

46 ◎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第一次 世界大戰 1776年 工業革命 貧富不均

47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尊重【 私有財產 】 (二)強調【 利潤 】動機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問題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問題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問題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資本主義的特色 (一)尊重【 私有財產 】 (二)強調【 利潤 】動機 (三)重視【 價格 】機能 (四)強調【 自由 】競爭 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權 理性+自利,利潤最大化 市場價格傳遞訊息, 資源使用達到最佳效率 私人自主決定, 遊戲規則: 獎—利潤,懲—虧損、破產

48 二、資本主義衍生的社會問題 失業問題、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 資本家 資本主義制度造就了 整個社會階級的不公平。 很早就有人對資本家的
為富不仁提出批判 資本家 資本主義制度造就了 整個社會階級的不公平。

49 失業問題 資本主義工廠生產 固然造就大量工人就業 但資本主義工廠生產 也造就大量工人失業與被剝削 的新社會問題

50 二、資本主義衍生的社會問題 (一)失業問題 1.農業社會【 土地 】為生產的基本要素,許多人的生活 都是依附在土地上。
2.邁入工業社會後,農業過剩的勞力,大量地湧入工業 生產部門,以自身的勞動力換取薪資,以維持基本生 活,這群沒有恆產的勞動階級,馬克思(Karl Marx, l )稱為【 無產階級 】(proletarian)。 (1)工資低落 (2)勞工問題

51 ◎異化(alienation)-- 違背人性
指本來和諧共存的物件變得疏離及互相衝突的 現象,馬克思認為人性要在無壓力的社會環境 下才能發揮潛能,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由於專 業分工,人不可能隨著興趣從事各種勞動活動。 馬克思 只有無產階級革命才能解決異化問題

52 ◎異化(alienation) -- 違背人性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 指出勞動異化特質有: ①人類與其勞動的異化 工作不再是為自己, 而是為資本家工作 ②工人與其生產產品的異化 生產出的產品不屬於工人 ③人與人本性的異化 從自願做事→ 換取酬勞→ 勞動換取薪資→物與物 ④勞工之間關係的異化 工人被科學化地管理,勞工彼此關係是緊張與競爭的

53 二、資本主義的衍生的社會問題 (二)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公
強調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下,生產工具之絕對私有與生產結果分配之不當,於是形成【 貧富不均 】。 (1)為尋求工作機會,勞工大多聚居未經規劃新興的工業 部市,居住條件不佳,成為貧民窟。 (2)礦場及新工廠為節省成本,僱用低工資的童工和女工。 (3)勞工成為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常成為被壓迫的對象, 於是弱勢勞工產生團體感,逐漸形成階級意識,在世界 各地掀起了勞工運動的抗爭。

54 二、資本主義的衍生的社會問題 (二)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公 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金、機器設備、工作機會
快速流動,一旦勞動者的轉變速度跟不上社會的變遷, 就可能面臨失業的風險; 因資訊快速流通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再把資本主義的競爭力 推向了空前的高度,降低了非技術勞工的薪資談判籌碼, 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也日益惡化,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面臨嚴重挑戰。

55 市場競爭、效率與適者生存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 景氣衰退 市場失靈 ※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 尊重私有財產 強調市場競爭 減少政府干預
政府介入紓困 減少政府干預 追求生產效率

56 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 失業問題、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 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進展 造成貧富不均與工人失業等
社會問題,為維護社會公平,避免貧富懸殊過鉅,多數國家會採取財稅政策或社會福利來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毛病

57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58 憲法本文 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四節 社會安全 §152: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工作機會。
憲法本文 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四節 社會安全 §152: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工作機會。 §153: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 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 政策。 婦女兒童從事勞動者,應按其年齡及身體狀態,予以 特別之保護。 §155: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人民之老弱 殘廢,無力生活,及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 扶助與救濟。 §156:國家為奠定民族生存發展之基礎,應保護母性,並實施 婦女兒童福利政策。 §157:國家為增進民族健康,應普遍推行衛生保健事業及公醫 制度。

59 憲法增修條文 第十條(摘錄) 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
憲法增修條文 第十條(摘錄) 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 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60 憲法增修條文 第十條(摘錄) 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保險與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教育訓練與就業輔導及生活維護與救助,應予保障,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 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

61 憲法增修條文 第十條(摘錄)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憲法增修條文 第十條(摘錄)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

62 社會福利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一、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的意義與必要性 提供全民享有 健康與最低限度 生活保障 對特定群體實施的社會保險
英國17世紀的「濟貧法」 規定教會或富人的施捨救助 提供全民享有 健康與最低限度 生活保障 社會福利 對特定群體實施的社會保險 如:勞工保險 德國俾斯麥宰相於1883年 通過的「勞工疾病保險法」 國家強制雇主與勞工參加 對弱勢族群的社會救助 如:急難救助 二戰後西方國家接受英國 「貝佛里奇報告」與羅斯福「新政」 的影響透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來 提供福利

63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醫療保健 福利服務 國民就業 社會救助 社會保險 二、我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 社會安全是「社會人權」與
「公共利益」的實踐,由 全民共享也由全民承擔 福利服務 國民就業 社會救助 社會保險

64 二、我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採分擔原則, 當國民遭遇危機與困頓時, 能夠獲得基本的保障服務
國家立法強制參加者繳納保費, 當國民遭遇危機與困頓時, 能夠獲得基本的保障服務

65 二、我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 (一)社會保險 由來:1883年德國「勞工疾病保險法」 作法:國家制定法律,強制參加;國家、雇主與受雇者
共同分攤保險費用 目的:協助被保險人及家屬渡過職災、失業、疾病、 死亡、生育、退休老年...等情況下的經濟危機 逐漸擴大的對象及給付範圍: a.勞工(1950) b.公務人員(1958) c.農民(1985~1989) d.低收入戶健保(1990)→ 全民健保(1995) e.國民年金(2008)

66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一)社會保險-種類 老年殘廢遺屬保險(多採年金制) 健康保險(醫療或疾病保險) 職業災害保險 失業保險 長期照護
定期給付 定期給付 老年殘廢遺屬保險(多採年金制) 一、普遍性、長期的問題 一、普遍性、長期的問題 一、普遍性、長期的問題 二、通貨膨脹的風險 二、通貨膨脹的風險 健康保險(醫療或疾病保險) 職業災害保險 職業領域 問題 一次性給付 一次性給付 失業保險 長期照護 長期照護

67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台灣保險制度的演進 1997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1995 全民健康保險法 1999 勞工保險失業
2005 國民年金法 勞工退休金條例 2002 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 2001 就業保險法、 職業災害保護法 1999 勞工保險失業 給付實施辦法 1995 全民健康保險法 1997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1989農民健康保險 1984 勞動基準法 1981 公務人員 眷屬疾病保險條例 1980 老人福利法 社會救助法 1953 軍人保險 1958 公務人員保險 勞工保險

68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二)社會救助 由來:始於英國17世紀的濟貧法 目的:國家以稅收為救助金之來源,照護生活困難者
之低收入戶與遭遇緊急危難或非常災害者之生活 內容: 1.生活扶助:對低收入戶持續性的經濟協助 2.醫療補助:低收入戶或一般民眾 3.急難救助:對遭逢一時急難之民眾 4.災害救助:對遭受天災的民眾,辦理傷亡、失蹤救助

69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三)就業安全 目的:建立「適才適所,安全無虞」的工作環境。 作法:
提供確實的就業市場供需資料,建立有效的就業市場組織; → 解決摩擦性失業問題 開辦勞工失業保險,使勞工失業後仍可維持最低生活; 加強推展職業訓練,培養勞工專業技能; → 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 增進勞工福利,落實勞動法規; 加強職業災害預防,降低工作場所之職業 災害發生率等等 有參加勞工保險的人, 在非自願離職而辦理退保者,得請領失業給付。

70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四)福利服務 (四)福利服務 福利服務為針對不同的人口群提供相關的福利服務措施, 例如兒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福利、 老人福利等等。

71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四)福利服務—對象 兒童、青少年:幼有所長 身心障礙者 :無障礙 婦女 :性別平等 原住民 :族群融合
身心障礙者 :無障礙 婦女 :性別平等 原住民 :族群融合 新移民 :全球公民

72 ◎目前台灣對原住民的保障措施 (1)將「山胞」改為「原住民」; (2)行政院下設立「原住民委員會」; (3)立法委員有原住民保障席位
(平地原住民3人,山地原住民3人); (4)修正「姓名條例」,原住民可以申請恢復原有姓氏; (5)在台北、高雄兩直轄市議會,增設原住民議員席位; (6)台北市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

73 ◎目前台灣對原住民的保障措施 (7)台北市政府設「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8)憲法增條條文中定有保障原住民語言,其後制定
訂定《原住民教育法》; (9)訂定《原住民工作權保障法》,保障原住民工作權; (10)邵族的認定,成為第10族、噶瑪蘭第11族、 太魯閣第12族、撒奇萊雅(Sakizaya)第13族、 賽德克第14族( ); (11)平埔族復名運動。

74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五)健康與醫療照顧 (五)健康與醫療照顧 目的: 積極 → 增進國民健康,健全國民體格,延長壽命 消極 → 減少傷害、殘病及死亡對國民的威脅

75 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 作法: (五)健康與醫療照顧 整合社區醫療保健資源,全面提升醫療品質; 建置傳染病防治體系,防範傳染疾病之擴散;
建構社區為基礎的心理衛生服務系統,推動分級預防 工作; 建置完善之管制藥品管理,維護國民健康; 鼓勵醫療產業參與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發,建立生物醫療科技品質標準; 政府結合民間共同促進國際醫療科技交流與合作,以提升本國醫療保健之水準。

76 補充:國民年金簡介 「國民年金法」於96年8月8日由總統令公布,自97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採社會保險方式辦理。97年7月1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條文,將農保與國保脫勾。 主要納保對象為未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之25歲至未滿65歲國民。 給付項目包括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及喪葬給付,並整合現行敬老津貼及原住民敬老津貼。

77 納保對象 1.一般國民 年滿25歲、未滿65歲,在國內設有戶籍,未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公教保養老給付或軍保退伍給付者,在未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期間,均應參加國保。 有工作的時候應參加職域保險(勞保、公教保、軍保、農保),沒有工作的時候就應參加國保。

78 納保對象 2.退休勞工 未滿65歲,在國內設有戶籍,未領取公教保養老給付或軍保退伍給付,而在: 勞保年金實施前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者。
勞保年金實施後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且 勞保年資未達15年者。 如為國保開辦15年後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者,領取後即不得再加入國保。 78

79 給付概述 給付項目 身心障礙 老年 死亡 身心障礙年金給付 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 老年年金給付 老年基本保證年金 原住民給付 喪葬給付
遺屬年金給付 配偶年滿45歲以上 子女未滿25歲且無工作 79 79

80 被保險人或曾參加本保險者,於年滿65歲時,得請領老年年金給付。
申請資格及年金給付標準 被保險人或曾參加本保險者,於年滿65歲時,得請領老年年金給付。 依下列方式擇優計給: A式:(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0.65%)+3,000元 B式:月投保金額×保險年資×1.3% 自年滿65歲當月起按月發給至死亡當月止

81 老年年金給付 年金給付金額 例:參加國保 5年 A式:17,280元× 5年× 0.65% + 3,000元 = 3,562元
開辦時 加保年齡 投保至65歲年資 保費自付 金額總計 月領金額 17年總計 領取金額 60歲 5 42,936 (A式) 3,562 726,648 50歲 15 151,788 (A式) 4,685 955,740 40歲 25 291,120 (A式) 5,808 1,184,832 30歲 35 440,400 (B式) 7,862 1,603,848 25歲 40 515,040 (B式) 8,986 1,833,144 註:以平均餘命17年計算可領取年金總額。 例:參加國保 5年 A式:17,280元× 5年× 0.65% + 3,000元 = 3,562元 B式:17,280元× 5年× 1.3% = 1,123元 年資短者, A式較有利

82 政府社會保險 雇主給的退休金 自籌退休金 社會保險 基本經濟保障 醫療保障
4.國民年金: 非屬左側1、2、3者, 皆須加入國民年金 1.勞保老年給付 2.公教保養老年給付 3.軍保退伍給付 政府社會保險 雇主給的退休金 1.勞退新制、舊制 2.軍公教退休俸 自籌退休金 社會保險 (只要是國民就會有的保障) 基本經濟保障 醫療保障 有工作 無工作 全民健保 軍、公教、勞保 國民年金


Download ppt "第一課 現代社會與社會安全制度 師大附中 魏嘉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