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作業環境有害因子 與 危害通識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作業環境有害因子 與 危害通識制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作業環境有害因子 與 危害通識制度

2 緒論 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界作業型態日趨多樣化,使得工作環 境有害因子更為複雜且不易掌握。因此,為了降低職業危害,保護
勞工健康,應確實掌握國內工作環境各種危害因子侵入途徑、對人 體之影響,以及其危害評估與預防、控制改善等。一般作業員工在 作業環境中常發覺不舒適的環境因素包括灰塵很多、使用化學品、 聲音很大、很熱,而產生自覺性的癥狀常有肌肉酸痛、眼睛不舒服 、皮膚疾病等項目,而不自覺的癥狀因子更為多樣。因此,在作業 環境中如何有效的掌握危害因子,便成為首要項目。為掌握勞工作 業環境危害因子,並探討其控制、改善之科技,我們應對危害因子 之種類與特性進行調查與改善、宣導危害通識知識,使勞工能於受 危害前能即時做好預防工作;同時我們可利用量測儀器及防護具等 工具進行評估、預防與控制。

3 有害因子的種類及影響 作業環境中危害因子的種類繁多,影響程度 也不一。依其特性可分為物理性危害因子、化學
性危害因子、生物性危害因子、人因工程設計缺 失等項。茲於下列說明有害因子的種類及其影響 物理性危害因子對人體的影響由於暴露於物 理環境引起的職業性健康危害,其嚴重性並不亞 於化學因素,且會加深、加速化學因素的影響。 此危害都是些並無物質或只具極少物質的實存 物。常見物理性因子對人體的影響包括:

4 1. 高溫環境作業造成失水、中暑、熱衰竭、神經痛。
2. 光線不足造成視覺疲勞、散光、弱視。 3. 非游離輻射危害造成白內障、角膜炎、皮膚癌。 4. 游離輻射危害造成造血功能衰退、不孕、細胞染色體突變。 5. 噪音作業場所產生煩躁、內分泌失調、聽力受損。 6. 振動作業場所造成疼痛、神經傷害、白手病。 7. 異常氣壓環境作業造成心臟疾病、昏迷等。 以上有害因子會因暴露程度的不同,而呈現立即性 或累積性效應。

5 化學性危害因子對人體的影響 一般化學性危害因子對人體的影響有直接影響亦有 間接影響,影響的程度與範圍則視該危害因子之特性。常
見化學性危害因子對人體的影響如下: 1.鉛作業場所造成齒齦鉛炎、腕垂病、貧血等症狀。 2.鍍鉻作業場所造成鼻中隔穿孔等病變。 3.有機溶劑作業場所會產生對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皮膚黏膜、造血器官的破壞,且會造成致癌性、致畸型反應。 4.下水道作業場所易造成硫化氫中毒,造成頭昏、意識不清、痙攣等現象。 5. 鎘燻煙作業場所會造成呼吸急促、咳嗽、無力等中毒現象。 6.缺氧作業場所造成嘔吐、腦部缺氧、暈倒甚至昏迷死亡。

6 生物性危害因子對人體的影響 指任何有生命物質之會引起傷害或疾病的影響因素 。常見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包括: 1.細菌:布氏桿菌病。
2.立克次體:猩紅熱。 3.病毒:A型肝炎、B型肝炎、肺結核。 4.黴菌:組織漿菌病、農夫肺。 5.寄生蟲:鉤蟲病。 由於環境測定只考慮經由呼吸系統進入人體之有害物 暴露情形,但是許多工業化學原料或製程中之半成品亦可 經由皮膚或消化系統進入人體內器官,再加上個人衛生習 慣及人體對有害物質吸收率的差異,因此有必要發展生物 偵測技術以彌補環境測定之不足。

7 人因工程設計缺失對人體的影響 人因工程係為瞭解人類能力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關係 之應用科學,其目的在於促進人類工作之安全衛生、有效
率與舒適性。作業場所中,機械設備若缺乏安全且適當之 人機介面設計,或工作環境設計不良,則易造成職業災 害。究其根本原因,多因未注意工作方法、設備、環境與 「人」作整體配合。人因工程設計缺失所產生之危害因子 包括:工作單調、不安、焦慮、寂寞、無聊等,也就是人 與機械或作業環境未調和所引起的。人只能短時間忍受不 舒適或進行不自然的動作,作業場所設計不良、不正確的 搬運、姿勢不良、採光不良等容易使勞工疲勞,降低工作 效率,且影響其健康。

8 一般常見的人因工程危害情形如下: 1. 提舉與搬運會造成背部傷害、肌肉傷害。 2. 工作場所設計不良易產生疲倦、意外事故。 3. 採光不佳會使視力減退、眼睛疲勞。 4. 工作輪班作業將使新陳代謝規律改變。 5. 重複動作易造成局部疼痛、關節炎。 6. 單調性工作會造成心理性疲勞。

9 有害因子危害身體的途徑 一般作業環境中化學性有害因子入侵的途徑 ,大致上可經由吸入、皮膚接觸與食入等;而物
理性有害因子的入侵途徑,大多利用不同能量的 釋放或能量提供不足,使器官直接間接受傷害。 1. 由呼吸系統進入 2. 由皮膚接觸滲入 3. 由消化系統進入

10 1.由呼吸系統進入 一般成年人的肺臟組織和氣體有很大的接觸 面,按全肺的接觸面約為90平方公尺,肺泡的接
觸面約為70平方公尺。如此大的接觸面,再加以 毛細血管網140平方公尺的表面積,及其內不斷 地循環中的血流,使肺可以很快的將進入肺泡空 氣中的污染物融入血紅素中。因此,所有氣態、 液態和固態的空氣污染物均可以快速地經由呼吸 作用進入肺部,直接對呼吸器官造成傷害;或經 由血液循環,對人體造成全身性的傷害。

11 2.由皮膚接觸滲入 部分有害因子與皮膚接觸後,會引起下列不同的反應: (1)皮膚上層的脂肪層可以有效的防止有害物質的穿透、
傷害或發生其他器官功能的障礙。 (2)與皮膚表面起反應,會造成局部性刺激使得皮膚發炎 (3)有害因子可穿透皮膚並與組織蛋白起生化反應,結合 而引起皮膚過敏。 (4)有害因子穿透皮膚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而造成系統 性中毒。 雖然皮膚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為充當防護障壁,以免 異物進入,但嚴重甚至致死性的中毒,曾發生於只有部分 皮膚暴露於高毒性物質中,諸如巴拉松、有機磷劑、烷基 鉛等。擦傷、裂傷與切傷等可大大地增加皮膚的穿透性。

12 3.由消化系統進入 部分有害因子經由口腔進入後溶於唾液中,通過胃、 小腸與食物養分同時被吸收;部分亦可經由腸道直接排出
體外。一般而言,毒物經由食入途徑造成人體健康的危害 遠較吸入、皮膚接觸途徑輕微。其原因有下列三項: (1) 能被食入的有害物不多,因為蒸氣和氣體根本是無法 經由食入進入人體的。 (2) 接觸的次數和程度很有限,時間短、數量也較輕微。 (3) 食入的毒性通常要比吸入的為輕,原因是食入的毒性 不易吸收入血液,且受到體內胃液(酸性)與胰液 (鹼性)的作用,會把毒性物質經由水解而成為低毒物 質。

13 另外,大多數的物理性危害因子對於人體的 危害是直接接觸傷害之部位,其危害的方式多利 用危害因子所釋放的能量,而導致器官短期或長 期的傷害。 在勞工暴露於污染物的工作環境中,理論上 將會有四種程度之生物反應: 1. 無法察覺的反應。 2. 輕微而緩和的反應。 3. 可逆的反應。 4. 不可逆的反應。

14 凡有化學性、物理性和生物性等危害之處,對 每種危害均應予以評估。所謂評估,即是作各種偵 測。偵測可概分為兩大類別,即環境偵測及生物學 偵測。
1.  環境偵測 於作環境偵測時,總應該不忘兩個問題, (1)  環境中有何污染物? (2)  每種污染物的數量或濃度如何?

15 狀態所實施之規劃、採樣、化驗分析、簡易儀 器量測、評估及個人採樣測定或生物採樣測定 等工作。
若偵測結果,得之污染物對勞工的暴露不高,則只要作一次簡略的危害調查,以確定無健康危害即可。反之,若初步調查發現存有應予管制之危害,則於採取必要的管制措施後,應予再評估,以確保維持一個合乎健康的工作環境。 環境測定包括為掌握作業環境內環境實際 狀態所實施之規劃、採樣、化驗分析、簡易儀 器量測、評估及個人採樣測定或生物採樣測定 等工作。

16 勞工在工作場所從事生產之際,由於作業環境
產生之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不良因素之影響, 常危害身體之健康,故必須利用各種安全衛生儀 器,實施作業環境測定,評估其安全衛生情況,作 為作業環境改善之依據,以保障勞工健康。

17 在實施作業環境之前應先了解下列事項: (1)    作業的種類與過程。 (2)    作業設備種類與運轉狀況。 (3)    原料的特性與使用、處理量。 (4)    局部排氣裝置的位置與性能。 (5)    有害物質的發生源與發生源之狀況。 (6)    作業場所的氣流狀況。 (7)    作業勞工的人數、位置與作業時間。 (8)    作業勞工的健康,有無發生疾病。

18 2.生物學偵測 所謂生物學偵測,主要乃指採取勞工的血液和 尿液等檢體,分析其內所含毒物或毒物代謝物的含
量,作為吸收程度的一種指標。且另有些試驗,還 可測定所吸收之毒物,影響勞工體內新陳代謝的程 度。生物學偵測,也可用作環境管制措施的一種核 對,且還可用來估計暴露的累積情形。

19 有害因子的防範措施 對於作業環境中有害因子的危害,應有相當的預防 措施,無論是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或人因工程對人體
之危害,其根本之預防措施應是消除危害發生源,只有在 無法消除危害源之情況下,才得以下列方式降低對人的危 害。 1. 工程管理 (1)    以低毒性物料或物質代替高毒性物質使用。 (2)    變更生產程序或作業方法。 (3)    抑制、隔離、遮蔽危害物質危害發生源,避免其發 散、逸散或傳播。 (4)    裝置通風換氣裝置。 (5)   設置密閉設備。

20 2. 行政管理 (1)    減少個人暴露時間。 (2)    工作輪調。 (3)    健康管理。 (4)    整潔整理整頓。 (5)    個人良好之衛生習慣及工作習慣。 3.  正確使用防護具 為降低意外災害的發生,基本上除了作業環境 的改善外,亦需配戴個人防護具。因為有時工程控 制並不能完全消除潛在的危害,所以個人防護具的 使用,則成為保護工作者的最後一道防線。

21 在選用個人防護具的時候,有幾點需要考慮的原則:
(1) 應能有效的保護人員,將危害因素隔絕。 (2) 應能針對污染的型態,包括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 等危害性質,及對人體的影響與作業環境的特性,能 提供適當的防護。 (3) 需穿戴舒適方便,且不妨礙作業。 (4) 防護具所採用之材質,不會引起人體不良反應,且配 戴後不會明顯增加使用者身體負荷。 (5) 符合國家標準,具相當強度及耐久性,且維修保養容 易。 常見的防護具裝備有頭部、眼睛、臉部、聽力、呼吸 系統、身體、手臂及腳部的防護等。除了正確的選用防護 器具外,相關的教育訓練,更可協助使用者正確、熟悉的 使用,以便達到充分防護的效果。

22 4. 實施健康檢查及管理 勞工職業病之發生,係因工作之際暴露於各種 有害物質環境中所致。一般職業病初期並無特殊症 狀出現,例如有害物引起之工業中毒,雖有一般所 見之頭痛、目眩、疲倦之類的現象,常因日久適應 而不自覺,如未實施特殊健康檢查,則無法獲致早 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的。 各作業場所有關衛生管理重要事項,例如勞工 健康管理資料、作業環境測定記錄等,均應加以保 存,以備應用之參考。


Download ppt "作業環境有害因子 與 危害通識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