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週 人與全球環境問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週 人與全球環境問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週 人與全球環境問題

2 全球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已由地區性,逐漸擴大到國際性、全球性。 各種環境污染問題與環境破壞,幾乎都互相影響,使影響層面快速擴大。

3 (1)     酸雨沈降 (2)     臭氧層破洞 (3)     地球溫暖化 (4)     森林破壞 (5)     沙漠化 (6)     海洋污染 (7)     瀕臨絕種生物滅絕 (8)     水資源缺乏 (9)     有害廢棄物越境 (10) 開發中國家污染嚴重

4 空氣中CO2 溶入雨水中,可使pH值降至約5.6。
1. 酸雨問題 (Acid Rain) (1) pH <5.6 稱為酸雨 空氣中CO2 溶入雨水中,可使pH值降至約5.6。

5 (2)酸雨的成因 燃料中含硫(S),燃燒後成為SO2、SO3 (氣體),遇雨水成為硫酸、亞硫酸。
空氣中含氮氣(N2),在高溫燃燒產生氮氧化物(NOX:NO、NO2、N2O),遇雨水成為硝酸、亞硝酸。 冶煉、火力發電、汽車廢氣......

6 (3)酸雨之危害 湖泊水生物受威脅,破壞生態。 材料腐蝕。 土壤變質。 廢棄物掩埋場重金屬溶出。

7 (4)對策 採用低碳、低硫燃料。 排煙脫碳、脫硫。

8 距地表20~50 km處為同溫層(平流層),因含有較多的臭氧(O3),故稱之。
2.臭氧層破洞 (1)臭氧層 距地表20~50 km處為同溫層(平流層),因含有較多的臭氧(O3),故稱之。

9 (2)臭氧層之功能  吸收波長280~320 nm之紫外線,該範圍之紫外線對人體與生物有顯著的不利影響(皮膚癌)。

10 (3)破洞形成的原因 氟氯碳化物 CFCS 在陽光照射下,與N2O等起複雜反應,可消耗臭氧。

11 (4)CFCS之來源 冷媒(冰箱、冷氣機、汽車)部份溶劑 (噴髮膠水等)。但替代品仍有溫室效應的問題。

12 全球均已訂禁用 CFCS 之時間表,但南極上空之破洞仍再擴大。另在北極上空亦發現開始產生破洞。
(5)危害情形 全球均已訂禁用 CFCS 之時間表,但南極上空之破洞仍再擴大。另在北極上空亦發現開始產生破洞。

13 CFCs在反應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其半衰期約100年,即使全面禁止使用,其反應仍將繼續發生。目前人類的科技仍無法解決。

14 (6)蒙特婁議定書 a. 緣起 臭氧層破洞逐漸擴大。 1985年各國簽訂「維也納公約」,訂一般原則。 1987年簽訂蒙特婁議定書。

15 b. 管制內容 1987:5種CFCS,3種海龍(Halon,消防用化合物)。 CCl4,三氯乙烷等。1994,1996開始禁用。

16 c.  影響層面 電子、光學、五金、機械之清洗劑 。 汽車、家電之冷媒。 發泡劑、噴霧劑、滅火器。

17 CO2、CH4(甲烷)、N2O、CFCS會吸收紅外線,使地表熱量蓄積,而致溫度逐漸上升。
3. 溫室效應(地球溫暖化) (1) 原因 CO2、CH4(甲烷)、N2O、CFCS會吸收紅外線,使地表熱量蓄積,而致溫度逐漸上升。

18 (2) 影響 大氣溫度上升,破壞平衡,造成氣候異常(旱災、洪水)。 北極冰山溶化,使海水位逐漸上升(公元2100年上升1.0~1.5 m)淹沒沿海地區島國(孟加拉)。

19 (3)控制 減少CO2排放(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 禁用CFCS 控制N2O排放 控制CH4(甲烷)量(來自水稻田、垃圾掩埋場、下水道)

20 (4)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a. 緣起 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了全球氣候的變遷,為遏止全球氣候惡化,聯合國於1992年5月9日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同年6月在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議」,155個國家簽署此公約,並於1994年3月21日生效。

21 b. 公約的目標 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控制。

22 c.京都議定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年12月1日至11日於日本京都舉行,會中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1/CP.3),議定書的全文共28條及A、B兩個附件.

23 主要內容有下列五點: 1,減量時程與目標:公約「附件一成員」,應於2008至2012年間達成減量目標:歐洲聯盟及東歐各國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

24 2,管制六種溫室氣體,其中CO2、CH4、N2O管制基準年為1990年,而HFCs、PFCs與SF6為1995年。
3,制定「共同執行」、「清潔發展機制」、及「排放交易」等三種彈性機制。

25 4,森林吸收溫室氣體之功能納入減量計算,即1990年以後所進行之植林、再植林及砍伐森林所造成之溫室氣體吸收或排放之淨值,可計算於減量之中。
5,2005/2/16正式生效。

26 d.我國因應對策有下列六項 能源:能源結構之調整、節約能源、再生能源 發電業:提升發電效率、民營電業政策、核能發電
產業:產業結構與CO2排放探討 交通:交通部門CO2減量措施探討

27 農業:加強養豬業之沼氣回收利用 國際合作:研擬國際共同減量合作項目與計畫

28 4.森林破壞 消失的速度 雨林的消失快速,大約每秒鐘消失1公頃,相當於2個美式足球場,每分鐘消失60公頃,每天則消失8.6萬公頃,將比紐約市還大,每年消失31百萬公頃,將比波蘭這一個國家國土面積還大。

29 森林破壞的影響有下列七項 1,物種消失 由於熱帶雨林的消失,直接造成物種滅絕,估計每天有137種的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一年下來就有50,000種;有些品種甚至我們都還來不及認識,牠們就從此不見了。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砍伐,公元 2020年時全世界80-90﹪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將會被破壞殆盡。

30 2,資源劇減 現在藥劑的處方中,有一半以上來自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其中許多來自熱帶。據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稱,熱帶植物是治癌要的主要倉庫。

31 3,土著受到威脅 世界遺存下來的少數部落,將會失去家園、謀生工作、及傳統文化和風俗。

32 樹木的清除,使地面暴露於日射和暴雨之下,令大量土壤被侵蝕,進一步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土壤和養分的流失,亦使森林難以再生。
4,水土流失 樹木的清除,使地面暴露於日射和暴雨之下,令大量土壤被侵蝕,進一步降低土壤的生產力。土壤和養分的流失,亦使森林難以再生。

33 5,土石流 森林被破壞,不但破壞當地的生態,更使下游地區蒙害。因為地面的流水增加,使大量的泥沙進入河道,引致沙泥淤積,帶來氾濫,干擾了下游的生態。

34 6,氣候改變 森林的微型氣候會變得乾燥、溫差增大、風力加強。一些動植物的居所和食物被清除,引致部分動物遷徙或死亡,數量和種類都相應地減少。整個生態系統變得更為簡單和不穩定。

35 7,無長期經濟利益 森林在保留原狀時的價值較被砍伐時來的高。由每公頃雨林生產的可食水果、橡膠、植物油和可可的總收益,幾乎是在同樣面積上放牧牲口價值的兩倍。

36 沙塵暴就是強風把大量沙塵捲到空中,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
5. 沙漠化 沙漠化造成的影響:沙塵暴 沙塵暴就是強風把大量沙塵捲到空中,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

37 基本上是乾旱與沙漠化氣候環境的產物,氣象學家上把地面能見度低於 1 公里者稱「沙塵暴」,強烈的沙塵暴可能使能見度小於 50 公尺,俗稱黑風。

38 在每年的冬末及春季,大陸北方地區經常會發生沙塵暴,揚起的沙塵多半隨高空西風帶向東傳送,進而影響日本、韓國等地,只有在少數的特殊氣象條件下,大陸沙塵才會影響到台灣。

39 但是近年來因為大陸地區沙漠化情形日益嚴重,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影響下,大陸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及強度都有增加之趨勢,因此對台灣地區的影響也明顯增強。


Download ppt "第十四週 人與全球環境問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