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2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紧缩 专 题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实践

3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 通货膨胀的度量 三、 通货膨胀的类型 四、 通货膨胀的成因 五、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 通货膨胀的度量 三、 通货膨胀的类型 四、 通货膨胀的成因 五、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六、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七、 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4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定义 2、理解 客观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 客观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理解 (1)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一般与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不能 说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4)通货膨胀的发生与货币供应量的超经济增长相联系。

5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1、度量指标: 2、指标 入: (2)批发物价指数(WPI)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 IPD)
通货膨胀率 ,Pt表示价格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指数来代 入: 2、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CPI) (2)批发物价指数(WPI)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 IPD)

6 (1)消费物价指数(CPI) 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 化程度的指标。
也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 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 化程度的指标。 优点:(1)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 (2)资料容易搜集 缺点: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 这一部分,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和资本产品以 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7 (2)批发物价指数(WPI) 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 的经济指标。 优点: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
缺点: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业周期 中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 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 幅度。

8 ( GNP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IPD)
(3)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 GNP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IPD)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 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所谓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基期年份的价 格进行计算。 优点:范围广泛,除了居民消费品外,还包括公共部门 的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因此能 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向。 缺点: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不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 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因此公布次数不如消费物价指数频繁。

9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划分为: 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动型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结构失调型

10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 (1)公开型通货膨胀 又称为开放型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这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 (2)隐蔽性通货膨胀 又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商品的价格受到 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物价的变动而灵 敏地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不以明显的价格水平上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和商品短缺等形式表现,故又称为短缺型通货膨胀

11 3、按通货膨胀的轻重程度划分 (1)温和型通货膨胀 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又称“适度的”或“爬行
的”通货膨胀。一般指年物价上升率在2-3%之间,也有认 为在2-5%之间。 (2)快速型通货膨胀 又称高通货膨胀。一般指年物价上升率达到5%-10%, 目前也有人认为达到10%左右即为高通货膨胀。 (3)严重型通货膨胀 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或称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指年 物价上升率在10%以上,并飞速发展。

12 3、按照通货膨胀知否被预期: (1)预期型通货膨胀 公开宣示的、被公众事先预期; (2)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隐蔽方式的,没有被公众事先预期到的

13 四、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定义: 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
1、定义:    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 得到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需求拉上说是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货膨胀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需求体现在用于购买 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这种通货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弗里德曼语) 2、成因: 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 (1)实际因素 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 (2)货币因素 包括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不增长的情况下,原有的货币量也相对过多;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且多数情况是这一种。

14 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等量增加,价格水平可以不变; 如果总供给不以等量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较缓;
3、前提: 以总供给不变为前提的。 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等量增加,价格水平可以不变; 如果总供给不以等量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较缓; 如果丝毫引不起总供给不增加,这时需求的拉上才完全作用于价格上。 因此,需求拉上说认为,需求过旺特别是投资需求在引起价格上涨的同时,可以增加产出。

15

16 1、定义: 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定义:    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 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产生于50年代后期,滞胀的出现使需求拉上说受到了怀疑。 2、成因: 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迫使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1)工会力量对提高工资的要求。存在一个强大的工会。 (2)垄断利润的存在。 3、前提: 以总需求不变为前提的

17

18 (三)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不少东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纯粹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常见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大都是在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 共同起作用下产生的,故也称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即所谓“拉中有推、 推中有拉”。

19

20 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 素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分为以下四种: 1、需求移动型: 2、部门差异型: 3、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 4、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

21 通货膨胀的成因(我国)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的冲击来自两个方面: (三)结构失调 一是由于工资增长过快加大成本;
(一)需求拉动    1.投资膨胀。    投资膨胀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难题。   2.消费膨胀。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的冲击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工资增长过快加大成本; 二是价格放开后,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政府 有计划调高部分商品价格,这都使成本上升。 (三)结构失调

22 五、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对收入分配的效应 (三)对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四)通货膨胀与社会秩序

23 (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1、促进论: 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原因:存有“货币幻觉” 或通胀未被充分预期 2、促退论:
我国经济学界大部分经济学者都肯定“促退论”,认为如果通货膨 胀有促进作用的话,那也只是在初期制造一些虚假繁荣景象,从长远和 全局来看,通货膨胀只有危害而无任何正效应。 3、中性论: 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 货膨胀对经济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24 债权人受损:储蓄者、(购买债券、优先股的)投资者 债务人获利:如借款人、债券的发行人(企业、国家)
(二)对收入分配的效应 领取工资的固定收入者的实际工资降低,实际购买力下降。 债权人受损:储蓄者、(购买债券、优先股的)投资者 债务人获利:如借款人、债券的发行人(企业、国家)

25 首先,通货膨胀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人们宁愿持有更多的那些价值
(三)对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人们宁愿持有更多的那些价值 随通货膨胀不断上涨的实物资产,如抢购黄金、外汇及各种奢侈品,囤积货 物,各种投机活动盛行,正常的生产性活动遭到冲击,结果势必严重阻碍经 济增长。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人们甚至放弃货币而用实物作为交易媒 介,使经济效率下降。 其次,如果本国通货膨胀长期高于外国,则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 价格上升,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并刺激进口的增加;此外,还会引起本币对 外贬值的心理预期,造成资本大量外逃,势必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给经济增 长带来压力。

26 (四)通货膨胀与社会秩序 通货膨胀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滞胀现象,而且会引起货币信 用危机。原因:
首先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 坏,使各种证券发行受阻; 其次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存功能丧失,人们的“货币幻觉”消 失,挤兑风盛行,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导致更多的经济混乱。 第三通货膨胀还会损害政府威信,使政局不稳。工人为争取增加就业、 提高工资而罢工,轻则触发国内各阶层的经济斗争和社会动乱,重则导致政 治和社会的崩溃,

27 六、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 抑制需求 (二)改善供给 (三)收入政策 (四)实行币制改革

28 政府利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一) 抑制需求 政府利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 率、公开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消费信用、不动产信用、证券市场信 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控制等 2、紧缩的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措施有 (1)提高税率,调整税收结构 (2)发行公债,弥补财政收支差额 (3)降低政府购买水平(生产性、非正产性) (4)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总结:效果与适用:“双紧” 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总需求, 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对于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胀较为有效,且仅适 用于通胀和经济高速增长并存,或者通胀与AD>AS引起的国际收支逆 差并存时。

29 (二)改善供给---即供应政策 这是一种长期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主要采取: (1)减税。这种办法被认为是解决“滞胀”的最佳办法。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稳定币值; (4)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 动的限制,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30 (二)改善供给---即供应政策 这是一种长期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主要采取: (1)减税。这种办法被认为是解决“滞胀”的最佳办法。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稳定币值; (4)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 动的限制,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31 (三)收入政策 即政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的限 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
引起相应的失业率上升。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 。 主要手段有: (1)确定工资这一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2)工资管制。 即将工资和物价上涨的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不 允许突破。 (3)冻结工资。 即把工资和物价冻结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水平上,在一定时期内不 允许作任何变动。这一般是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 (4)收入指数化政策 即将主要经济变量(如收入、利率等)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政 策。指数化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的不良影响。

32 (三)实行币制改革 如一国的物价上涨率已经达到难以抑制状态,出现了恶性的通货 膨胀,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则政府只有实行币制改革,
放弃原来的币制,实行新的币制。

33 七、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反通货膨胀通常总是要实行一定的紧缩措施,这或多或少要引起经
济震动。  首先,会打乱原来的经济运行秩序。  其次,由于调整压缩基建规模和生产下降,原来的供销关系被破坏 ,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多少会出现滞销,使社会商品库存上升,资金 周转减缓;  再次,在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和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国家财政 收入难免随着下降;而同时为维持经济的运行,政府常需给一些重要的 企业以补贴,扩大支出,导致财政收支状况恶化。  此外,失业会上升,居民收入会有所下降;如果情况较严重,还要 影响社会的安定。   一般说来,货币供应要避免大上大下,大上则必然要带来大下的冲 击;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尽量争取慢刹车,即有步骤地逐步紧缩货币供 给,渐进式调整各种关系,以最小的代价克服通货膨胀。这也就是所谓 的“软着陆”。

34 第二节 通货紧缩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 通货紧缩的度量 三、 通货紧缩的成因 四、 通货紧缩的社会效应 五、 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 通货紧缩的度量 三、 通货紧缩的成因 四、 通货紧缩的社会效应 五、 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六、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本质

35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的定义都有差别,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三要素”定义---即两特征一伴随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国内外学者对 通货紧缩的定义都有差别,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三要素”定义---即两特征一伴随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且 伴随经济衰退或增长缓慢。 2、“两要素”定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 3、“单要素”定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36 二、通货紧缩的度量 1、度量指标: 2、指标 入: (2)批发物价指数(WPI)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 IPD)
通货紧缩率 ,Pt表示价格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指数来代 入: 2、指标 (1)消费物价指数(CPI) (2)批发物价指数(WPI)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 IPD) (4)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下降或负增长 (5)经济增长率减缓或负增长

37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1、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引起的通货紧缩 2、总需求相对不足 (1)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 (2)货币供应量不足
(3)消费与投资需求不足

38 四、通货紧缩的社会效应 (1)财富收缩效应:企业净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失业者增加 (二)分配效应: (1)债权人受益,债务人受损
(一)产出效应: (1)财富收缩效应:企业净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失业者增加 工资水平降低;政府收入下降,赤字上升。 (2)经济衰退效应: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难以同幅度下降(工 资和固定成本) (3)失业效应:投资下降导致失业增加 (二)分配效应: (1)债权人受益,债务人受损 (2)通货紧缩税使财富向企业和居民转移 (三)风险效应: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股票市场下挫,加 剧金融风险。

39 五、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 (2)采取供给政策以扩大内需 (3)增加外部需求,促进出口

40 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本质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一定价值量的商品要全部实现,必须有相
应量的货币与之对应。当处于金属货币流通时,由于金币具有贮藏手段 职能,能够自发调节货币流通,使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货币需要最,因 此,通货膨胀一般不会产生。而在纸币流通情况下,一方面,国家权力 可以强制纸币进入流通,并在技术上具有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另一 方面,由于纸币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过多货币量又不会自动退出 。因而,出现了经常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时时困扰着人们的经济 生活。 如果出现物价全面上升,而且持续上升的话,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 比原先增加了,价格上涨的全部商品得以销售。由此可见,没有货币供 给的扩大和持续供给,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是 难以形成的。 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41 专栏: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实践 1.资料与数据 1980 — 1999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IPI)增长率

42 2、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 一、1979---1996年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是
年、 年、 年、 年。(由于 1995年以前我国没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为使几次通货膨胀具有可 比性,以下均以零售物价指数口径来统计分析通货膨胀情况。)

43 (一)1979--1980年“洋跃进”导致的通货膨胀,最高通胀率6%
当时要求在8年内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希望通过加速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 和举借外债,来实现高速发展,并提出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85年全国粮食 产量达到8000亿斤,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在这种超越客观条件和经济规律的庞大投资规 划指导下,国内经济出现了过热和通货膨胀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1978年国有单 位固定资产投资比1977年增加120.4亿元,增长22%,1979年、1980年较上年又分别增加 30.6亿元和46.5亿元。尽管投资的增长短时期内发挥了投资乘数效应,1978年GDP增长11.7 %。但这种“重生产、轻消费”、“重工业、轻农业”的投资政策实施,投资结构不平衡 ,引致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发展迟缓,能源、交通、原材料十分紧张,国民经济重大 比例关系失调,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国家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各种开支大大增加,国防 战备、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用继续增加,致使各项开支的总和超过了财政收入。1979年 和1980年国家财政赤字分别达到170.6亿儿和127.5亿元。为弥补赤字,两年中,银行增发 了130亿元货币。据有关资料,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 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由于货币流通 量超过正常需要量,引起物价的较大幅度上涨。1979年和1980年,国家连续提高了农产品 收购价格和副食品零售价格。在以上情况下,1980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达到6% 。尽管与后期的通货膨胀相比,这个幅度并不高,但对于长期生活在价格稳定环境和收入 水平低下、对价格的承受能力较弱的国民来说,这仍是较大的上涨幅度。

44 (二)1984--1985年“乱投资”、“乱涨价”导致的通货膨胀,最高通 胀率8.8%
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价格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国有企业开始 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地方财政也有了一定的“分成”自主权,企业和 地方出现了强烈的“投资饥渴症”。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经济又出现了过热现象。 198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当年新增贷款量增加 161%,货币发行增加了189.3%。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提高13.5%的情况下,全国工资性现 金支出增加了22.3%,其中支付奖金和其他个人支出部分增长了46%,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达到2543亿元,比1984年又增长38.75%,国有单位开工项目达到15000多个,基 本建设投资增长了44.6%。此外,价格大面积放松管制为这轮物价上涨提供了条件。1980年 对部分机电产品实行浮动价格,1981年允许部分工业品生产资料(企业自销部分)进入市 场自主购销和定价,1982年放开160种三类小商品价格,1983年再次放开350种小商品价格 ,1984年对工业生产资料中属于企业自销和超计划的产品,允许在国家定价上下20%幅度内 自定价格和协商定价,小商品价格全部放开,价格形成也由单一的政府定价转为政府定价 、政府指导价格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并存。1985年4月放开了缝纫机、电视机、电冰箱、 洗衣机、收录机、中长纤维布等7种工业消费品,从而使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改由市 场调节。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的低价政策压抑了供应相对紧张的市场环境,企业有强烈 的涨价倾向,造成有关产品价格自发上涨。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8.8%,形成了 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45 (三)1987--1989年“楼堂馆所热”和“抢购潮”导致的通货膨胀,最 高通货膨胀率18.5%
本次出现的经济过热与上一轮的过热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因此此次通货膨胀 也可以看作上次通货膨胀的延续,也有人将其合并作为一次通货膨胀。在1986年宏观调控 政策初见成效后,出于对形势过于乐观的判断和地方、企业的压力,中央政府放弃了紧缩 调控政策。1986年3月份,银行开始松动工业流动资金的贷款,其他贷款也开了口子,使总 需求与总供给的协调对策搁浅。1986年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836亿元,增长了29.2%。至年 底,现金净投放量230亿元,增长23.4%。这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7%,职工工 资收入同时膨胀,全年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达到2158亿元,增长20.8%;职工工资总额达到 1659.7亿元,增长20.5%。1987年,国内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13806亿元,比上 年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各地大上楼堂馆所等建设项目,加上前几 年货币超量:供给的滞后影响,国内经济再现过热势头。在这种背景下,价格改革还加快“ 闯关”,1988年,各项价格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先是对部分粮食、油料、棉花、茶叶、木 材等收购价格陆续进行了调整,少量:煤炭、原油、电力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进行了调整。 5~7月,全国各地先后放开了猪肉、大路菜、鲜蛋和白糖4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5月 以后,全国彩电实行浮动价格,7月进一步扩大到棉纱、棉布,放开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 些改革措施应该说是符合市场取向和改革思路的,但由于时机选择不当,放开的价格在“ 过热”经济拉动下引发了物价水平的迅速上涨,而物价上涨又导致了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 的增强,形成1988年下半年的抢购风潮,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过热运行、经济秩序混乱、通 货膨胀不断加剧的严重局面。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18.5%,是1952年以来最高的 一年。

46 (四)1993--1995年“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导致的通货膨胀,最 高通货膨胀率21.7%
80年代后期,为了摆脱经济萧条,解决市场疲软问题,国家开始增加投资,到了90 年代初期,这一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特别是从1992年起,全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 的热潮,经济迅速回升并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表现出经济过热的征兆。 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1年增长23.9%,1992年增长44.4%,1993年增长61.8% 。其次是货币需求和供给迅速膨胀,1992年货币投放比1991年增长36.4%,1993年比1992 年增长35.3%,大大超过正常的增长速度。第三是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居高不下,1991 年以后赤字均在230亿元以上。第四是金融秩序混乱,出现了乱集资、乱拆借等现象,银行 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个人及其他现金支出增长了36%,行政企业事业管理费现金支出增长 89%,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1993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13.2%,居民消费价 格上涨14.7%。1994年的物价指数急剧攀升,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上涨21.7%,居民消费价 格上涨24.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最高的年份。

47 二、1997--2003年通货紧缩 自1993年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来,加上各种改革配套措施,通货膨
胀得到了有效控制,1996年我国过热的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进入1997年后,我国 国民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二是物价持 续回落,商品零售价涨幅从1996年末的6.1%下降到1997年1~9月的1.3%;三是企业经营 效益未能得到明显改善;四是国内需求出现不振的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缓。 1998年后,全国物价总水平继续全面下降,1998~199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下降 了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9.7%,农 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20.2%,工业企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 指数累计下降了7.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0.6%。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存 款和贷款增幅明显回落,存贷差急剧扩大。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幅1995年为27.3% 、1996年为20.1%,而1998年回落到16.1%、1999年又回落到13.7%;各项贷款余额由1996年 的21%,回落到1998年的15.4%、1999年又回落到8.3%;存差由1997年的7476亿元扩大到 1998年的9173亿元、1999年又扩大到15074亿元。社会物价总水平的连续全面下降,金融机 构存贷款余额增幅回落和存差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判断已经非常明确。 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走势出现过降幅缩小,2000年出现止跌转升现象。但进入2001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紧缩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而且仍呈加剧之势。CPI自2001年11月 份以来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0.3%(11月)、0.3%(12月)、1.0%(2002年1月)、

48 0.0%(2月)、0.8%(3月)、1.3%(4月)、1.1%,(5月),呈持续下降趋势,2002年1~5月累计平
均同比下降0.8%。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减少,2002年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 了24.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低点;另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2001年以来至今一直保 持10--12%的较低增幅,而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2002年5月末居民储蓄又突破8万亿,增 幅比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9个百分点。 通货紧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不合理的暴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的影响及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等,导致总需求增长缓慢所致。为了拉动 总需求,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手段,中国人民银行自 1996年至2002年连续八次降息。我国经济增长自2003起开始恢复。

49 三、2003年以来的通货膨胀 2003年7月份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同比上涨了7.8%,2003年8月份粮食上涨20%。据国家
统计局统计,2004年粮食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26.4%。2005年2月份,粮食价格上涨11.6%, 油脂价格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鲜蛋价格上涨16.3%,水产品价格上涨 15.9%,鲜菜价格上涨13.1%,这是通货膨胀的迹象。 2003年首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0.5%的正增长,其中城市和农村同时上涨 0.5%,200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2年同月上涨3%。2004年1~10月累计,与 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1%。2005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 同月上涨3.9%,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4.5%。所以可以判断,从2003年8月我国已经 进入了温和的通货膨胀时期。 此次物价上涨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次市场价 格变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 要副食品价格推动的。二是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结构性特点突出,不是全面的物价上涨。从 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8个大类分析,2004年1~10月,价格水平上涨和下降的各有4类。其中 ,食品、居住、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类价格上涨,交通和通信、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不是全面 上涨,而是结构性上涨。三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于产成品价格涨幅,具有明显的产业

50 递进特征。2004年以来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受
其影响,国内汽油、柴油的出厂价格也居高不下。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也持续上涨并向加工 工业递进。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下,电力、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 品供应开始出现缺口,由此拉动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基础产业价格上涨在产业上的递 进效应日益明显。四是价格传导机制出现阻滞,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很快的反映到 价格总水平上。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总格局没有改变制约了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科技 进步、物流成本降低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消化能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弱化了生 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价格传导机制产生阻滞,生产资料 价格上涨并没有立即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应对此轮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结构性调控手段 。对此轮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宏观调控效果我们要继续予以密切关注。


Download ppt "第三篇:宏观金融部分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