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2 前几天我听到这样的事:老太太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栽培大三个儿子,并都结婚生子分家了,老三举家在外地生活,只有老大和老二在老家陪伴母亲,这时的老太太应该像电视上说的过上了幸福的生。,可惜两媳妇都借口说和她合不来,谁都不愿意接收,没办法她只好一个人凑合着在老房子里生活。幸好老太太身体还硬朗也就过了几年。今年开春天气忽冷忽热,前几天山区还下起了雪,老太太腿脚本来就不方便,这天气一变就更难受了,但是近得只要走三五几步的儿子们却没有想到来看看老母亲需要什么,那天一早她冒着寒风雪出去摘菜,回来不小心被高高的门槛绊倒摔在地上晕倒了。这时还是没有任何人发现。直到凌晨1点多才被起夜床的二儿子看到,急忙喊人抬进屋子,这时如果及时的保暖和搓心口也许老太太还有得救,但是所有的人都害怕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找医生,结果本来还有救的老太太就在儿子们的耽误下饮恨黄泉,酿成了悲剧……

3   2006年底,一个普通矿工谢延信的故事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谢延信在妻子病故后,三十余载如一日倾情照顾亡妻的三位亲人,并把照顾前岳父母一家作为再婚的条件。其大孝至爱的事迹,给予国人强烈的震撼。谢延信故事何以能感动中国?光明网的一位网友认为,这恰恰说明当今时代孝道精神的衰微。有关调查也颇能说明问题。2006年,在香港召开的“全球华人孝亲敬老研讨会”上,一份关于北京、上海、厦门等中国七城市“孝心”的调查显示,孝心最弱的地区,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广州。

4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5 二十四孝有哪些?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哪三个?为什么?

6 孝感动天 舜,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他父亲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7 对今天人来说,历史上的舜到底有无这个德行当然无法以信史考证,不过历史的真实性不应该是被关注的主要问题。儒家祖述尧舜,尊尧舜为最早的圣王,托义于尧舜禅让以阐明天子继承的理想制度,又把极力提倡的孝道附加于舜,这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把孝道附加于理想圣王身上,让人们向具有理想人格的楷模看齐,自觉的践履孝行;二,强化君主以德治国的重要,尧考察舜的德行和能力之后才决定禅让给他帝位,这表明了天子应该遵循孝道,以为天下表率,达到上行下效的化民成俗之效。

8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9 文帝在位24年,以黄老清虚无为之道治国,休养生息,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儿子景帝共同开创了中国帝国时期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文帝不仅以孝行著称,而且生活非常简朴,这在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社会风气总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王侯将相尊崇孝道,很容易对社会产生带动效应。这则故事被郭居敬选入《二十四孝图》,以帝王之行劝孝,与舜帝“孝感动天”一则表达的主旨有接近的地方,只不过文帝生来就是贵族之身,没有经受过舜帝年轻时的贫苦生活。另一方面,与舜帝历来被视为儒家的圣王不同,文帝是尊黄老道家的帝王,这说明孝道具有普世价值,不应局限于一家之学,学派之间争论孝应该集中于以何种方式尽孝才合宜。

10 啮指痛心 曾参,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11 这则故事中,曾子之母啮指而能通感于曾子,寓意至诚之心能在亲人之间相互感应。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譬如托梦现象,并不稀奇,这不是科学所能涵盖的范围。据《后汉书》记载,“啮指痛心”是发生在东汉大孝子蔡顺身上的事,故事编者将其附会于曾子,或许是希望借助曾子的名气宣扬孝道。曾子的孝行有记载的很多,而且即便曾子经历过啮指痛心之事,敝人以为也不是最值得称道的,我们应着眼于曾子本人整体的德行才是。

12 百里负米 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3 这则故事出自《孔子家语•致思》,近代学者多以之为魏晋人所做的伪书,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了一些与《家语》内容很接近的西汉竹简,证明了它是孔氏家学的长期传授辑录。《家语》多记载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语言生动,栩栩如生,体现了早期儒家的伦理思想。子路直爽而勇武,忠信而敬业,事亲尽其孝,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政事科的高材生。孔子曾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可见对子路的称赞之高。子路后来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处尊养优,不忘家贫之时父母的艰难,可惜父母双殁,无从尽孝,感慨“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贤者事亲,至于此可也!

14 芦衣顺母 闵子骞,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5 这则故事讲述的内容是儿子与继母之间的感情,因为现代社会离婚事件众多,此类议题在今天反而更有现实意义。此事宜在两个角度理解:一,作为儿女,对继母的感情不如亲母乃人之常情,不过应考虑父亲的感受;二,父亲与继母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兄弟,至少是同父异母弟,也应以兄弟之爱对待之。父亲用鞭打破棉衣之前,闵子骞一直没有把自己穿芦花棉衣的事告诉父亲,并不表示他性格木讷冷僻。据历史记载,闵子骞任费邑宰时,看不惯季氏行为,毅然决定辞职,可见他是个有节有义的刚正之士。继母和异母弟是后加入家庭的成员,他们能否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确是一件难事。闵子骞身为刚正之士,而能忍辱负重如此,他是否期望感动继母,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由这则故事引发的思考,不能理解为儿女必须无条件忍受继母的偏狭和羞辱,而是应该找到合适的办法。以理服之,反而能让新组建的家庭变得和睦,不至于让矛盾积累到爆发,使得没有调节的可能,有经有权、持经达变的孝行才能得孝道之旨。

1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17 身为一国之君,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居然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山林,卑身取鹿乳,孝心至于此,能够打动猎人也是天经地义的了。如很多历史故事一样,“鹿乳奉亲”也缺乏信史记载,不过郯子的德才兼优是确有其事的,这就是将构造出的感人孝行托义于郯子的原因。儒家历来推崇孝道,视其为化民成俗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将典型的孝行编入名人故事,简单易懂,便于传播。其实,二十四孝图有的部分是古人根据需要发挥的名人故事,作为教化世人之用,我们可将其视为寓言,而不必太苛刻于它的历史真实性

18 老莱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开心大笑。

19 这则故事宣扬的主题,不是让人们机械的模仿老莱子的行为,而是说明尽孝不止要在饮食方面养活父母,还有让其得到精神的愉悦,而后者恰恰是现在人们忽略的。现代社会工作忙碌,子女理所当然无法天天陪伴老人,不过也不能一年只汇多少钱就完事了,还是应当尽量找时间陪伴一下老人,使老人能在晚年体验到天伦之乐。《论语•为政》记载子游向孔子问何为孝道,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所谓的孝,只理解为能够养活父母就可以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心存敬意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怎么样去分别呢?”孔子此语虽是一句古话,反而在现代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很多人饲养宠物尽心尽职,让它好吃好喝,还经常遛狗让它保持愉快的心情,却不把这份心思放在孝顺父母身上!

20 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21 郯子是郯国的国君,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国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孔子曾经求教于他,藏于曲阜孔庙的《圣述图》内还载有《学于郯子》一图,因为郯子的德行和教过孔子,后来被尊为古之贤人。 身为一国之君,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居然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山林,卑身取鹿乳,孝心至于此,能够打动猎人也是天经地义的了。如很多历史故事一样,“鹿乳奉亲”也缺乏信史记载,不过郯子的德才兼优是确有其事的,这就是将构造出的感人孝行托义于郯子的原因。儒家历来推崇孝道,视其为化民成俗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将典型的孝行编入名人故事,简单易懂,便于传播。其实,二十四孝图有的部分是古人根据需要发挥的名人故事,作为教化世人之用,我们可将其视为寓言,而不必太苛刻于它的历史真实性

22 刻木事亲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3 同样属神道设教的范围,甚为迂腐。其中涉及休妻的伦理问题,妻子对父母的木像不敬,就要被休,不见夫妇之情,违背人伦。其中禁毁人性的礼教色彩非常浓郁,而刺木像导致流血,故事情节的演绎也非常拙劣。曹植《灵芝篇》曰:“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此事当有历史原型,又经过后人的演绎,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融入了后世轻视女性的礼教思想。

24 行佣供母 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25 这则故事出自《后汉书》中的江革传,与蔡顺“拾葚异器”感动起义军一事有相似的一面,都表达了孝心能感人,人性皆有孝心的含义。但更主要者,它的主旨是以孝劝志,认为孝为百善之先,立身之本。明帝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转拜谏议大夫,《后汉书》有传。章帝元和年间,天子思革至行,曰“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并对江革大加表彰,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 孝廉,是指孝悌清廉之士。西汉元光元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 ,是汉代政 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26 怀橘遗亲 陆绩,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27 相比前面几则故事,“怀橘遗亲”一事合乎人情的多。虽然藏橘子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但陆绩年仅六岁就懂得心疼母亲,实属难得,反而显得可贵。《论语•学而》载有子之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怀橘遗亲”主要说明了儒家提倡的修齐平治的人生观,人只有做好身边的小事,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知道心疼的人,很难说能对别人有什么诚挚的敬意,也难以成就事业。

28 埋儿奉母 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9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繁衍是儒家孝道的最重要内容,而孝道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为礼教的?此类明显幼稚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图》,其实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神道设教,寓意对母亲的孝心足够诚挚能够感动天地,出现奇迹。孝心诚挚,合乎人情,孝行的表达方式却未必合理,以违背常理的做法行孝道是不可能感动天地的。中国的家庭传统对晚辈着实有些不够尊重,个中的“理”与“礼”之辩,尤其值得传统复兴者思考。但不论如何,脱离了人情的礼,就不再是道德,而是政治控制人心的手段。

30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31 这则故事与“怀橘遗亲”宣扬的主题有些类似,都主张从小懂得孝敬长辈的孩子,日后才能有大出息。其实,这只是品德的一面,陆绩与黄香日后能够成功,与其年幼时就重视学习是分不开的,刻苦好学,以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是孝道的含义之一。

32 拾葚异器 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惜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33 桑葚是一种树的果实,个头很小,味道酸甜,熟果颜色为红,熟透者颜色为黑。蔡顺生于乱世,又少年丧父,捡充饥的桑葚也时刻不忘母亲,分出熟透者给母亲吃,没熟透的留给自己。如此诚挚的孝心,连起义军也被打动,不但化解了身陷军乱之虞,还得到了起义军的馈赠。这则故事说明了孝顺父母之情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提倡孝合乎人情,在乱世忙于跑马圈地的军人也能被孝心感化。

34 涌泉跃鲤 姜诗,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35 故事最后涌出泉水、跃出鲤鱼的情节设置,显得很拙劣。婆婆知道媳妇因误解被逐出家门后,马上让姜诗将其请回,说明这则故事中的婆婆还未完全被礼教化。但姜诗因妻子一次取水晚归就将其逐出,显得呆板、冷漠、缺乏人性,明显是礼教化了的角色。永平三年,姜诗察举孝廉,拜郎中。但《二十四孝图》未选,说明编者宣扬的主题与史书中有别,故笔者将其归入神道设教类。

36 闻雷泣墓 王裒póu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7 大概是父亲死于非命,社会环境又相当黑暗的缘故,王裒与母亲相依为伴,他们之间的感情才如此之深。母亲死后,王裒在墓侧作草庐,早晚常到墓前跪拜,手辅苍柏,深情悲号,涕泪著树,不能自已,树为之枯。《蓼莪》是《诗经》中悼念父母恩德的诗歌,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被誉为“千古思孝绝作”。读诗每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敝人近日读《蓼莪》诗,亦深受感染,其中“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中饱含的丧亲心酸,令人心如绞痛。

38 乳姑不怠 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39 这则故事出自《新唐书》。以乳喂婆婆,行为本身有些夸张,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意义所在,此事表明家族长者践行孝道能带动晚辈。对孝道的尊崇,代代相传,让家族永远和睦安宁下去。唐夫人数年如一日,孝心甚笃,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日后,崔山南身居高位,犹能践行对祖母的孝心,当不止是兑现曾祖母的遗嘱,也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所致。

4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1 这则故事出自《晋书》,应该说,卧冰求鲤之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图》兼备以孝立身、神道设教的多重性质。虽史有记载,但卧冰求鲤之事颇为蹊跷,史书中还有王祥其他的孝心感动自然的奇事,《晋书》为唐初人撰写,相距彼时久远,史官或因传言而记,故敝人归入无礼教化的神道设教类。

42 脱衣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3 这则故事出自《晋书•艺术列传》,讲述的同样是贫苦子弟的孝行。吴猛八岁恣蚊饱血,这与黄香儿时即知扇枕温衾类似,只是他的家庭太贫穷,连蚊帐也买不起。每逢夏夜都赤身养蚊,当为故事流传过程中的演绎,真实的事情应不至于此,否则父亲也不忍心儿子如此受苦,但这并不妨碍故事表达吴猛的爱父之心。总体上,恣蚊饱血一事虽有修辞上的夸张,却是平朴之中见真情的例子,何况主角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 吴猛后来成为道教名人,对后世影响颇大。道教徒中,至今犹有因吴猛之贤而效法者,被蚊子叮咬而不驱赶,敬贤深笃,然行为可笑。

44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45 这则故事讲述的贫苦子弟的孝行,既没有以孝立身建功立业的劝导含义,也没有礼教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显得淳朴而真切。杨香面对猛虎叼走父亲,不顾保身,愤然与猛虎搏斗,勇力正当其用,以勇行孝,有如此者。

46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47 这则故事的性质与董永“卖身葬父”有些类似,都属神道设教,但没有很深的异化,礼教风格不重。编者以这类神话色彩的故事劝孝,大概是为了满足人们有孝心就有福报的心理。

48 尝粪忧心 庾黔娄,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49 关于父母去世后守制三年的问题,早期的三年之礼,是指完整的一年加上前一天的最后一个月和后一年的最前面一个月,共十四个月。古代中国的政治建立在宗族社会结构之上,以孝治国,官员丁忧三年,以身作则,一方面能对社会起到劝导孝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私人义务对于国家义务的侵占。对今人来说,丁忧三年是绝对不可行的,况且,孝心主要是内在的感情,而非外在的形式,只有内心充满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形式反而不重要了。即便恪守传统礼制,三年之礼,也可以变换表达方式,比如以麻绳系住手腕三年,以表时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50 弃官寻母 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51 这则故事出自《宋史•孝义列传》。史载,寿昌为人生性笃厚,勇于义行,接济他人困难从不爱惜自己的财物,替没钱的贫家子弟葬亲十余回。寿昌四方寻求母亲不得,平日郁郁寡欢,饮食罕有酒肉,每当谈起自己母亲,掩饰不住悲痛的泪水。辞官入秦地之时,誓言找不到母亲就不回来。后,母子团员,寿昌以孝行闻名天下,王安石、苏轼等有名的文人竞相赋诗赞美他。几年之后,母亲去世,寿昌服丧期间悲伤过度,险些失明。“弃官寻母”一则,与“涤亲溺器”都是宋朝的事情,朱寿昌的名声之大虽不如黄庭坚,然其孝心之笃,不在庭坚之下,史官列入传记,当之无愧

52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53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文坛一代宗师,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江西诗派为宋代最大的诗派,风行时间很长,在宋元时期有很大的影响,编者选黄庭坚孝母之事也应当有以楷模劝孝的意味。古代人们聚族而居,一大家生活在一起,因此儿女才有天天侍奉父母的可能。与年老的父母住在一起,涤亲溺器的事,很多人都能做到,郭居敬编入此事,想必是借黄庭坚的名声,以其为楷模。

54  2005年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徐本禹、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在颁奖典礼上,这样一段颁奖词让田世国一夜成名。

55 田世国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该活动组委会认为,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生命,在中国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田世国捐肾时38岁,其母已经68岁,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非 常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56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57 二十四孝有哪些?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哪三个?为什么?

58


Download ppt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