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跨文化沟通 你吃了嘛 How are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跨文化沟通 你吃了嘛 How are you."—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跨文化沟通 你吃了嘛 How are you

2 为什么需要沟通? 一把坚实的大锁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了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只大锁就“啪”的打开了。铁棍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这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的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沟通就是开启心灵的契约

3 跨文化沟通定义 跨文化沟通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4 跨文化沟通的方法 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

5 跨文化沟通的方法 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

6 跨文化沟通的方法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7 跨文化沟通的范畴 包括的学科: 层次:人际、组织、地区、国家 心理学 语言学 哲学 人类学 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 管理学 ……
既需要读万卷书,也需要行万里路。能否请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 给这几个因素排一下先后顺序。 向各位老师陈述三句话:What’s your job?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如果各位会笑,并且知道原因,就会明白参加这个简短课程的目的了。

8 沟通的过程 人体信息发射器 人体信息接收器 人体信息接收器官 人体信息发射器官 解码 做决定 编码 解码 做决定 编码 发送
世界观、价值观、 以往的感知、经验、 思维方式 解码 做决定 编码 世界观、价值观、 以往的感知、经验、 思维方式 解码 做决定 编码 人体信息接收器官 人体信息发射器官 反馈

9 人际交往中的需要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三种基本需要 表现:主动性、被动性 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情感需要
参加这个培训了解异国文化既为主动性的表现

10 主要的沟通技能 听 说 读 写 习得时序 45% 30% 16% 9% 使用频率
听的方面重点在于实时的沟通,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考试都包含听力,听这方面的即时性很强,很多出国的人意识到听是很重要的,即便是说英语,如遇到地方音很重的时候,也会很费力。 使用频率

11 如何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起点,请有出国访问经验的教师,简单讲讲与外国友人谈话的经历

12 如何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参加整体培训的预期目标,求同存异

13 文化背景增加沟通难度 情感 假设 行为 感知 文化影响: 价值观 主观假设
翻译和感知信息 情感表达 沟通方式和内容 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失真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现象解释了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我们解释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含义与意图的过程,跨文化沟通主要的危险来自于容易犯归因错误

14 沟通的障碍 外部: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 内部:自己、对方 了解自己——价值观、学习方法

15 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直接与委婉:欧美——中国 插嘴与沉默:世界三大文化种类之间的不同 联想与抽象:共享的文化背景 高语境与低语境
展示:包子和比萨饼 对此比例 **需要背景知识

16 高低情景的文化特点 委婉的、含蓄的 直接的 群体认同感强 群体认同感弱 时间观念强 时间观念弱 看中关系 不看重关系 对比

17 高情景语言与低情景语言 高 低 高情景语言:间接、隐含的陈述事物的语言如:日本语、汉语 低情景语言:人们直接陈述事物的语言。
如:绝大部分北欧语言、德语、英语

18 非语言沟通 手势 身体接触 面部表情 身体方向 目光 肢体语言 语音语调 空间语言 密接距离 个体距离 公众距离 社会距离

19 小结 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对牛弹琴 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对事物享有共同的基本假设。
你自己熟悉的、觉得普通或平常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一个看似熟悉的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不要假定你所听到的东西就是别人想表达的东西 并非说教,实属国外生活体验的高度概括:成功交流与不成功交流 值得您细细琢磨的话,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出国的经验

20 小结 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对牛弹琴 不要假定你想说的东西就是别人听到的东西。
你不需要认可或接受与你表达不同的行为,但是你需要深度着理解这些行为。 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只是你需要探索和挖掘他人行为背后的理性究竟是什么。 并非说教,实属国外生活体验的高度概括:成功交流与不成功交流

21 中西方沟通差异—间接、直接信息 主要点反映在其他话题中 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暗示提及要求和所关心的问题 赞扬群体,或显示对某人亲近
中国 西方 主要点反映在其他话题中 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暗示提及要求和所关心的问题 赞扬群体,或显示对某人亲近 说促进和谐的话,说人们想听的话 未说出的话很重要 别说“不”,换个话题或给出很含糊的答案 直接提到主要点 坦率的讨论要求所考虑的问题 表扬个人,即使在公共场合 准确说出你想的事情 所说的话很重要 说“不” 说“不”,内容直接,方法委婉 “but”,请大家根据出国或者与西方友人交流的经验,看看是否与表格中的内容稳合

22 中西方沟通差异—相互感知 中国人过分强调“关系”以及人脉 中国员工不勤快 我们鼓励中国人作个人决策,宁可他们决策失误,而不是不决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 中国人过分强调“关系”以及人脉 中国员工不勤快 我们鼓励中国人作个人决策,宁可他们决策失误,而不是不决策 中国人人情味重,西方人不近人情 中国人并不是懒惰或低效率,而是西方人没有安排好我们的工作 外国没人耐心等我作出决策,但期望很多;加入我们的决定不是他们希望的,他们会发脾气 个人经验:能办的事,一面之缘也可以;办不到的事,朋友之托也会被推辞

23 中西方沟通差异—讲话方式 中国 西方 说话慢且温和 语调单一,很少强调某处 说话保持距离,没有表情,但对所讲内容略带幽默
较少用语言强调,而已停顿表达 正常说话时有较长的停顿 大多数很短,一段接一段的讲 打断不礼貌,但被打断也通常不会直接反应 大声、很清楚的说话 强调某些字 表达情绪 以提高声音语调表达重点 紧凑、有逻辑的表达想法与联系 左侧内容需要解释下,这是以官方标准总结的吗? 在办公场合?

24 中西方沟通差异—合作风格 中国 德国 西方 有技巧的谈判家 讲究人脉,对朋友忠实 灵活常变更主意 被动不公平对待竞争
不说什么地方错了,不愿说心中的思想 官僚等级体制、条条框框多 老板按逻辑和理性做决策 长期计划 明确区分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 正式的、名分很重要 平面型组织 老板基于利润合理性作决策 短期计划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登上顶峰 非正式的 这张需要解释

25 Rest Rest

26 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出国经验,请思考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哪些?

27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 社会心理 核心观念 语言差异 人际关系 思维方面 交际风格 中西 文化 差异

28 如何与美国人交往? 请仔细观察,你是否认为语言是决定跨文化交际的决定性因素?是也不是

29 政治体制 英国 美国 德国 政体 名称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确立 1689权利法案颁布 1787联邦宪法颁布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途径 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美国独立战争 1864~1871三次王朝战争 国家 元首 英王 总统 皇帝 产生 世袭 间接选举 权力 英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总统是最高行政长官掌行政权。 德意志帝皇帝拥有任免首相官员、召开解散国会、签署监督法律、统帅帝国军队 政府 首脑 首相 须从议会多数议席之政党中选出 皇帝任命 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同国家元首) 首相主持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议会 贵族院、平民院 参议院、众议院 联邦议会、帝国议会 贵族院世袭/平民院选举产生 议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议会权至上 掌立法权 制定法律和预算权 国家结构 联邦制 国家元首与议会的关系 国王受到议会的限制,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总统可以否决议会的议案,但议会2/3多数通过后可以直接生效 皇帝有权解散和召开议会。

30 Answers: 利用货币体现政体及生活常识补充

31 Answers:

32 Answers:

33 Answers:

34 文化与习俗 “老”字犯忌。 在中国,我们习惯称别人为“老师傅”、“老大爷”、“老兄”、“老同志”、“老大姐”等,其实听话人未必真有那么大年纪。然而,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里,“老”字则意味着一个人体弱多病,成为社会的包袱。因此,人们是非常忌讳“老”字的。

35 文化与习俗 胖并不是福! 中国人好久不见总喜欢夸奖对方一句:“好久不见,你可发福了。”对方也会很高兴地接受你对他的称赞,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很重视营养,但更重视体型。当面说别人胖,根本不会令对方高兴。

36 文化与习俗 谁先伸手? 握手双方如果是男女之间,女的应先伸手;宾主之间,主人应先伸手;老幼之间,年长的应先伸手;上下级之间,若有宾主关系,做主人者应先伸手。 握手时应用右手,并要注视对方,否则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有时为了表示更多的敬意,握手是还要微微点头鞠躬。握手要上下微摆,不要一握就不动。如果男子戴有手套,应先摘下手套再握手。

37 文化与习俗 Fire 的妙用 人们都知道,遇到盗贼使可以喊:“捉贼!(Stop thief!)”,遇到危险时可以喊:“救命!(help!)”,遇到火灾时可以喊:“救火!(Fire!)。 在美国,万一在街上遇到坏人,最好不要喊“Stop thief!”,也不要喊“Help!”, 而要喊 “Fire! Fire!”。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喊 “Stop thief!”或”Help!”周围住房里的人听到之后,知道有人在抢劫,事情与他无关,可能不会出来干涉;如果你喊 “Fire! Fire!”这可是与人人有关的事,人们就纷纷出来,坏人害怕了,自然就会逃之夭夭。

38 文化与习俗 介绍 介绍别人认识时,一般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介绍别人或自我介绍时,一般要介绍全名,但也只可介绍名,特别是双方都是年轻人时。注意:介绍时习惯说 “This is …” 不说 “He/She is …”.英语姓名的顺序与汉语相反,如: Kate Green, Kate 是名,Green 是姓。双方认识后,一般都以How do you do?或Nice to meet you 等表示问候。接着进行一般的交谈,初次见面常谈论有关天气、运动、电影、时事等认为是最安全的话题,切忌问及对方的信仰、收入、婚姻、年龄、生活、工作等诸如此类的私事。

39 文化与习俗 问候 (Greetings ) 方式依时间、环境、熟悉程度等情况而定。Good morning是较正规的用语。Hello/ Hi 则用于非正式的场合,是较随便的说法,Good night不表示问候,只用于晚上分手时。回答 “How are you?”时,如果对方不是亲密的朋友或自己的家庭成员,即使你感觉不好,一般也要说Fine 或Very well (英国英语)。 欧美国家的问候和我们的习惯大不相同,我们习惯问,“你上哪儿去?”“你吃了吗?”这在欧美国家是禁忌使用的。吃饭、上哪儿是人家的私事,欧美人不喜欢别人问及自己的事(如:年龄、婚姻状况、工资等)。 请根据自己的经验,试总结适宜日常对话的话题

40 文化与习俗 告别 (Farewells) 告别的常用语是:I think it’s time for us to leave now. / Good—bye ! / Bye—bye !/ Bye!/ See you later / See you tomorrow./ See you /Good night 等。 趣事:(需要图片)Good—bye 是God be with you (愿上帝与你同在)的缩略句。据说是受了Good night 的影响,God 才变成good.它可用于正式或非正式场合;Bye—bye! Bye!即是熟人之间较随便的告别语或儿语。中国话的“妈妈,再见!”“妈妈,我上学去了。”英语的说法是Bye—bye ,Mum! 而对此的回答“你走吧!”是Good—bye 或see you later.回到家里则说Hi 或 I’m at home, 对此的回答是Hello/ Hi!  美国口语中亲近的人之间也说Take it easy. (好吧)。 在欧美,客人到你家拜访后表达欲离开的愿望时,你应作适当的挽留。客人一般还要附带说明离开的理由。我们习惯说“我还有事,我该走了。”这在英语里是应注意避免的。

41 文化与习俗 提供及请求帮助(Offering and requesting help)
尽管国度不同,但助人为乐都是各国人民所崇尚的一种美德。因此,当需要做某事时,你就主动提供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前你先主动提供帮助是较得体,较有礼貌的,而且会使人感到你会体贴人。 提供或请求帮助时,语调、语气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来,语调多用升调,语气尽量委婉,态度要和蔼、真诚,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更要注意。常见的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是谢绝帮助的常用语。

42 文化与习俗 Thank you 的语调 Thank you 有两种语调。第一种,声音前高后低(降调)这种语调表示真心实意的感谢。第二种,声音前低后高,用这种语调时,句子失去了表示感谢的含义,而仅仅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话。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员收了你的钱后,他会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当然他并非真心感谢你,而只是出于礼貌而已。如果一位外国朋友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你也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他一定会不高兴的。可见,讲英语时,语调是很重要的。所以讲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语调。

43 文化与习俗 感谢和应答 (Thanks and responses )
Thank you./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西方国家,父母为子女或者子女为父母做了事,常常要说声Thank you (thanks).Thank you 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1)别人为你做了事或馈赠礼物等时; 2)别人向你道贺时; 3)听到别人赞扬你的话语时(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说 Thank you,而习惯说些谦虚的话); 4)用于表示礼貌的承受,相当于 “Yes.” (No, thank you 则表示客气的拒绝)。

44 文化与习俗 如何打招呼 在美国这种英语国家,对陌生人不称“Comrade” 或“Master”.见男人即称 “Sir”,见妇女即称 “Madam” 或“Miss”也不一定都合适。这要根据场合和情况而定。你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最好说 “Excuse me” (借光,对不起),这句话不论性别、年龄全都可以用,这样你就可以不至于把人家称呼错了。提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反复问。如果没有听清楚,你可以把听到的关键词如“three blocks”(三个街区)重复一下,这样对方就知道自己说得太快了,也许他会再慢点对你说一遍。

45 文化与习俗 穿衣着装亦非寻常事 当很偶尔地听到我说起我在美国要每天换一件衣服时,母亲在越洋电话中即刻展开怒吼,她说:“你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什么人的后代。” 可是在美国,这种每天换衣的形态其实的确是一项最普通不过的“社会规范”,与做作和奢侈全无关系。美国女人的衣服,尤其是在办公室内工作的美国女人的衣服必定是要每天一换的,不然的话,上司首先会觉得你生活邋遢;同事其次会认为你形迹可疑,前一个晚上可能没有回家过夜。

46 文化与习俗 餐具缘何不同? 为什么东方人吃饭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日本设计师斋滕敏树经过一番研究认为,人类进食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对动物进食模仿的结果,东方民族模仿比较温和的鸟类(喙),而西方人则模仿肉食性的兽类(爪)。 加入餐具图片,活动手册上面的西餐桌布局

47 文化与习俗 忌讳的数字和日子 在英美德等国“13”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重要活动日不安排在13日,约定时间不安排在13点,请客避免宾主13人入席,饭店的房间号没有13号等等。 追其根源,主要来自基督教,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的前夜,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师徒13人中出了一个叛徒犹大。因此,基督教和信基督教的民族都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

48 文化与习俗 什么都敢“姓”的美国人 (习惯特色姓氏)
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性不过500个,男性约800个。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一般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 相比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居全球之冠。 例如有人姓Apple(苹果)、Orange (橘子),有人姓Rice (米)、Wheat (小麦),还有人姓Ham (火腿)、Wolf (狼)、Poison (毒药)、Cock (公鸡)、Bird (鸟)。虽然中国人中不乏姓牛姓马的,但称呼“鸟先生”、“鸟太太”在中国人听来,总有几分滑稽。 有人姓Armstrong (胳膊粗壮),有人姓Coward (棺材),甚至姓Broomstick (扫帚把),还有人姓Death (死)、姓Hell (地狱)。这就有些晦气了。坟墓、死人都是大不吉利之词,在美国亦敢姓之,其余可想而知。 有些人明明是白人,却偏偏姓Black (黑);不少碧眼金发的“白雪公主”,别人却叫她Blackman (黑男人)。有的教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姓竟是Farmer (农夫),而识字不多的农夫,其姓可能是Wiseman (聪明人)。 在中国,“屠夫”是骂人的脏话,很不中听,但在美国却是堂堂正姓。别人姓姓到也无妨,偏偏有些医生也姓这吓人的姓。你到医院去看病,若碰到Slaughter (刽子手) 大夫,Dr. Killman(杀人博士),相信定会心胆俱裂;病人若知道由Butcher (屠夫)医生或Bonecrusher (碎骨) 大夫给他主刀做手术,一定会吓得浑身发抖。

49 欧美饮食文化中的礼仪 就餐(having meals)
 就餐分选食、劝食、品食三类。选食最常用的是would like sth. 或Can I help you?等。 在欧美大多信仰基督教。他们习惯在用餐前先祷告,客人应看着男女主人,如果他们低下头祷告,你必须参与他们。 如有女性在场,入坐前要替她把椅子拉出来,请她先就座,坐下之后,等女主人先打开餐巾,其他人才能打开餐巾并把它放在膝部上,中途要离开时,餐巾要放在自己的椅子上。 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吃饭时不能大声交谈。更不要从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喝酒的时候也不要发出声音。

50 欧美人习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美国人则先用刀把肉片切好,然后右手拿叉进食,不可用刀取食。
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讲话,喝汤时要静静地喝,不可喝出声,喝咖啡时不可用汤匙喝(汤匙只起到搅拌咖啡的作用)。 吃面包时要用手一片一片撕下来吃。 菜肴一般是按人头平均分配到各自的盘子上,用餐时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但要注意与邻座的人说些风趣的话,尤其不可忽视女性客人。 自己盘子上的东西要尽量吃完,对好吃的菜肴还要称赞一番,你越会欣赏主人的菜肴,他就越高兴。 吃完时刀叉平行放在盘子上(如尚未吃完则放成八字形),餐巾叠好放在盘子左边。

51 欧美人交往中的大忌 一、忌问年龄。 二、忌问婚姻。 三、忌问收入。 四、忌问住处。 五、忌问经历。 六、忌问工作。 七、忌问信仰。

52 沟通策略——德国人 不要问德国人关于二战和希特勒的问题,出于礼貌他们会回答,心里都不高兴。
德国人不喜欢服装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 不要迟到。但在去别人家拜访的时候应在约定后5分钟到,表示礼貌。 德国人的洁净程度近似我们说的洁癖。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

53 沟通策略——德国人 重视称呼,德国人对职衔、学衔、军衔看得比较重。在进行称呼时一定要不忘使用其头衔。
与德国人交谈时称“您”表示尊重,成“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多使用敬语。 德国人极度厌恶四个人交叉握手、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 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生活习惯 (请见德国特辑:规矩大如天的德国人)

54 沟通策略——英国人 英国人较少跟人握手,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 作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席间不劝酒,宾主饮多少全凭自己。最后告辞时,客人与主人夫妇握手,说一两句话表示感谢。 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 忌讳百合花,并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征。 在众人面前耳语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55 小结 就餐礼仪/谈话礼仪 SHOULD SHOULD NOT

56 漫话问候语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但历史上一直没能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 “吃了吗?”便成了一句通用的问候语。其实,问话人并非真正关心事实如何 英国人认为谈论天气不涉及个人隐私,人人可发表意见。所以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Lovely day, isn’t it? 之类的问候语也就很自然了。 到了美国近年来,美国社会暴力事件增多,人们便一改过去用Goodbye! 而常用Take care!来道别,意为“当心”, “珍重”。 漫话问候语 (顺序是否往前调整?)    不同的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出特有的语言习惯,在口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就有很多不同。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但历史上一直没能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 “吃了吗?”便成了一句通用的问候语。其实,问话人并非真正关心事实如何,对方也不必过于拘泥,按实际情况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呢“这些并没有多大区别,仅是客套而已。现在我们早以解决了吃的问题,所以这一问候语完全失去了其字面上的含义。另一方面,可能中国人一向讲究吃的学问,不是有几大菜系之说吗?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在话下了。这一饮食文化特色,无疑曾对汉语语言习惯的形成有过深远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作为欧洲的一个岛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气候常年潮湿,多雾,首都伦敦是有名的“雾都”,常常阴雨绵绵。英国人出门时无论天气如何,总忘不了随身带把伞,所以英语中关于“伞”的故事特别多。天气便成了人们时常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谈论天气不涉及个人隐私,人人可发表意见,不致引起误会。所以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Lovely day, isn’t it? 之类的问候语也就很自然了。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与实际情况没什么关系的问候语,而失去了字面的含义。     同样是英语,到了美国,又有了特点。近年来,美国社会暴力事件增多,人们便一改过去用Goodbye! (原义“上帝与你同在”,即God be with you.)而常用Take care!来道别,意为“当心”, “珍重”。也许是对上帝的保佑失去了信心,还是自个儿当心吧!显得更为亲切、自然。     可见,我们学习英语,只学习单词和语法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学习与英语有关的背景知识,才能做到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避免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

57 结束语 小心尝试、细致观察, 敏锐感知,先模后仿。

58 Q&A


Download ppt "跨文化沟通 你吃了嘛 How are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