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項脊軒志 歸有光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項脊軒志 歸有光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項脊軒志 歸有光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2 文學名作誕生地 ˙英國 ˙臺灣 ˙中國

3 ˙英國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

4 珍·奧斯汀稱自己的寫作是用一支纖細的羽毛筆在「一小塊(不到兩英寸)象牙」上完成的。一片輕薄的胡桃木板,一個三角木墩,這一定是世上作家們用過的最小的桌子了。

5 就在這張桌子上,《理性與感性》和《傲慢與偏見》的修訂稿被送往了倫敦,分別在一八一一年和一八一三年出版。

6 ˙臺灣 一杯咖啡, 可以坐上一日, 篇篇動人的文學作品, 在明星誕生。

7 明星咖啡館是由自西伯利亞流亡到中國上海的白俄羅斯移民 George Elsner 所創設。
臺灣近代文學永遠的地標~明星咖啡館 明星咖啡館是由自西伯利亞流亡到中國上海的白俄羅斯移民 George Elsner 所創設。

8 一九五九年,詩人周夢蝶在咖啡館樓下騎樓擺起小小的書攤,引來一些愛好文藝者聚集。往後二十一年,這裡成了動人的臺北文學傳奇。時光雖匆匆,但至今還有不少人記得騎樓下的瘦削黑衣詩人。

9 因為明星咖啡館禮遇作家,許多人在騎樓下買書後到二樓的咖啡館喝杯咖啡,閱讀,有時也和周夢蝶一起聊聊。
有冷氣的咖啡館環境比家裡好得多,初初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流連於此埋頭寫稿。像是三毛、黃春明、林懷民、白先勇、季季、陳若曦、楚戈、方明、劉大任、王禎和、陳映真等人,一杯咖啡,可以坐上一日,篇篇動人的文學作品,在明星誕生。《現代文學》、《創世紀》、《文學季刊》也曾在此編輯討論。

10 白先勇說: 「臺灣六十年代的現代詩、現代小說,羼著明星咖啡館的濃香,就那樣,一朵朵靜靜地萌芽、開花。」 裝潢帶有古樸歐風風采的明星咖啡館,彷彿是近代臺灣的文化沙龍。

11 ˙中國 十六世紀 江蘇省 昆山市 歸有光

12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13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生平著作 家世背景 文學地位 文人軼事 回目次

14 P.37 歸光,字熙甫,號震川,明江蘇崑山(今江蘇省昆山市)人。生於武宗正德元年(西元一五○六年),卒於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年六十六。

15 有光少好讀書,九歲能文,二十歲博通經史,但卻失意於科舉。三十五歲舉鄉試第二,上京會試八次不第,長年在嘉定(今屬上海市)讀書講學,受業者眾,人稱震川先生。直至六十歲始舉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
鄉試考中的舉人,於次年春天赴京科考,稱「會 試」 p.17 明、清每三 年生員於省城科考,稱「鄉試」, 考中的稱「舉人」 p.27 掌管馬政之官署稱太僕寺,首長為寺卿,從三品下有少卿正四品,太僕寺丞為正六品 科考不中

16 歸有光為文上承《史記》,並取法韓愈、歐陽脩、曾鞏等唐、宋名家,反對當時文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摹擬風氣,力矯時弊,為明代中葉古文大家,對清代桐城派影響極深。

17 為文上承史記 《明史‧歸有光傳》云:「有光為古文,原本經術,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歸有光好太史公書,對史記有特殊感情,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自己與史記的關 係。「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見其感慨激烈,憤鬱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陶庵記〉、「中間反覆致意,自以 為得龍門家法,可與知者道也」〈與王子敬〉等等。他確實從史記中汲取了許多營養,再經過揚棄創造,融入自己 的文藝觀和創作個性,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 作者補充1

18 作者補充2 歸有光對史記情有獨鍾,不僅愛讀史記,而且研究史記。他曾用五彩筆評點過史記。「他評點的史記在明代流布很廣,到清代又受到方苞等人的大力推崇,歸氏的評論就成為品題史記的圭臬,被廣為引用。歸有光在評點史記中談到「全篇結構」、「逐段精彩」、「意度波瀾」、「精神氣魄」、「疏宕頓挫」等,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因而成為明、清學者公認的史記研究大家。

19 作者補充3 史記刻劃人物的方法對歸有光影響最著。有光記人多為短文,模仿史記用細節、人物語言、典型事例及對比等手法刻劃人物,尤值得稱道。此外,史記每篇傳記的結尾,一般都有「太史公曰」。其內容或闡明立篇之旨,或論史料的選擇及其態度,或談個人成敗得失的原因,其論贊手法多為夾敘夾議。

20 作者補充4 對此,歸有光心領神會,他的散文也常用「論贊」,他的代表作項脊軒志中「項脊生曰」一段精彩的「論贊」,正是模仿史記的。查震川先生集卷之二十六、二十七,計二十一篇傳記。僅筠溪翁傳、計烈婦傳兩篇末有贊語,其餘十九篇均有論贊。這很難說是某種巧合,而是不自覺地仿效史記的結果。 (節錄自沈新林著歸有光評傳.年譜,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1 作者補充5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摹擬風氣 明代 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王九思等七人,號稱「前七子」,提倡復古。嘉靖、隆慶年間,出現了「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等,亦倡復古。聲勢浩大。其基本主張有: 1 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文章以秦、漢為準則,反對唐、宋人的文章,五言古詩推崇漢、魏而及於六朝,七古與近體詩則以盛唐為依歸。

22 作者補充6 2 以摹擬為創作— 前後七子以摹擬為創作的途徑。他們認為秦、漢的文,盛唐的詩,雖是各家風格不同,光彩自異,但只要勤加摹擬,就漸漸可得到古人的神髓。

23 作者第四段 有光之文善於描寫生活瑣事,抒發內心真摯情感,不事雕飾而風韻清新淡遠,讀來親切有味。著有《震川先生文集》、《文章指南》。 如先妣事略、項脊軒志

24 家世背景 作者補充7 曾祖父歸鳳,憲宗成化年間中過舉人,官至城武知縣,祖父、父親兩代,耕讀傳家。 祖母姓夏,是做過太常寺卿的進士夏昶的孫女,母親叫周桂,是吳家橋的望族,經濟狀況很富裕。 歸有光自幼聰明,七歲入學,讀書十分勤苦,晚上每睡到半夜醒來,他母親往往要他把日間所學的經書背誦得沒有一字差錯,才感到滿意。可是母親在他八歲時就離開人世了。

25 作者補充8 有光九歲就會寫文章,少年時熟通經史,最喜歡研究司馬遷的文章,司馬遷在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感慨激烈,憤鬱不平之氣」,使他非常感動。 他少年時讀書的環境很差,讀書的小閣子僅有一方丈大的面積,而且很矮,下雨時還會漏水,他給這個小閣取名叫做項脊軒,自稱項脊生。

26 作者補充9 二十歲以童子試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從世宗嘉靖四年至嘉靖十九年前後參加鄉試六次,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府試、鄉試的高中,使大家對他刮目相看。 但他考進士從嘉靖二十至四十一年間,共落第八次。五十七歲時,落第歸來,七十八歲的老父,看不到兒子成名,就含恨過世了。

27 作者補充10 嘉靖四十四年,他以六十歲高齡中進士三甲。銓選後授浙江長興縣知縣。在長興兩年,以古代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百姓。 上級長官的命令有不合實際的,每每擱置不執行,有所判斷決定,往往按自己的意見實行,長官大多很厭惡他,調為順德府通判,管轄馬政,也就是專管馬的畜養、繁殖等事務。

28 作者補充11 穆宗隆慶四年,因為賀皇帝萬壽進京,太僕寺就請他修馬政志,大學士李春芳和禮部尚書趙貞吉都很敬重他,就調任他為南京太僕寺丞,而事實上留在北京掌制敕,修世宗實錄。為皇帝作公文,和修實錄,列在文學侍從臣子隊裡,可以看內閣的祕書,有大題目作文章,這是他最揚眉吐氣的時候,可惜時間很短,隆慶五年卒於官,年六十六歲。歸葬於崑山。

29 作者補充12 文學地位   明代中期,文壇出現前七子、後七子的復古運動。他們主張掃除明初「臺閣體」的風氣,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不可否認,他們對扭轉臺閣體的弊風的確具有正面積極的貢獻, 然而末流造成盲目尊古,模擬剽竊的歪風。

30 作者補充13   嘉靖年間,針對前後七子復古運動的反對派,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人物(其中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有「嘉靖三大家」之稱)。,他們既推尊三代、兩漢文的傳統地位,也承認唐、宋文的繼承發展。

31 作者補充14   因為他們更自覺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稱為「唐宋派」,歸有光居於領導地位。   歸有光在科考與宦途中雖不甚得意,但也因此得以窮畢生精力於文學創作中,而成為明代第一個散文大家。他認為秦、漢文有秦、漢的特色,韓、柳、歐、蘇也有他們獨創的成就,極力肯定唐、宋的淺易作風。時人徐渭稱歸有光為「今之歐陽脩也」。  

32   歸有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清代的桐城派。清代文字獄林立,歸有光文章取材於瑣事,甚少涉及軍政,故無觸犯忌諱的顧慮。而桐城派嚴標義法,主張「言有物」、「言有序」,方苞此見解實即源自歸有光,歸有光以五色筆評點史記,方苞亦評點史記,於此皆可見其一脈相承的精神。   姚鼐編《古文辭類纂》,甚至將歸有光直接於唐、宋八大家之後,且元、明兩朝只收錄歸有光一人,即謂元、明兩代,除有光外,實無第二人。 作者補充15

33 作者補充16 歸有光的科舉之途坎坷,家庭生活也屢遭不幸。他八歲喪母,成年後又兩次亡妻,長子十六歲病故,兩個女兒幼年夭折。這些人事變故都帶給多感的歸有光沉重的打擊,使他的悼亡文字,特別哀婉動人。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對歸有光散文地位的確立,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與歸莊重新編定了《震川先生文集》 《震川先生文集》編定以後,卻無力付梓,在他的多方奔走下,遠近士大夫集資助刻,但他未見到全書刻成便去世了。

34 作者補充17 歸有光的著述十分豐富,據年譜所列,主要的有《易經淵旨》、《尚書別解》、《讀史纂言》、《文章指南》、《諸子匯函》、《三吳水利錄》、《道德南華經評注》、《震川先生文集》。 經、史、子、集四部均有涉及,可謂著作等身。散文創作是他的主要成就,由錢謙益和歸有光的曾孫歸莊編次、選定的《震川先生文集》收入文章六百零五篇、尺牘二卷、詩一卷,共成四十卷。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人對歸有光都十分推崇。

35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36 一、屢試不第   歸有光久試不第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他的文章與時尚不合。 明代的考試制度十分僵化,試題均出自四書、五經,行文必須按照「八股」的規範。歸有光不願妥協,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鎩羽而歸了。 歸有光從三十六歲起參加會試,赴考八次都不中,而經他自己計算,這九次考試行程共七萬里。

37 二、號「震川」的由來   歸有光不喜歡稱呼他人的號,也不喜歡別人以號稱他。有一天,友們會聚里中,只有歸有光一人無號可稱,眾人遂稱他為「震川」。因為有光生於江蘇省,江蘇省有個有名的太湖,尚書中稱太湖為震澤,所以朋友們取其號為震川。其實他並不想接受。中進士後,有一同年進士何啟圖,亦號震川,才高好學,頗為歸有光仰慕。從前司馬相如慕藺相如的為人,因此改名相如,而歸有光自覺有幸與何啟圖同號,因遂自稱震川。

38 三、掌管馬政,生活清苦   歸有光任順德府通判時,家境清苦。他的書桌是用大風刮倒的柳樹做的,而書齋則是由蘆葦編起來,再糊上泥。俸錢只能糊口,不能養活隨行的家人,還好他赴任前借了些錢,購得大米三十餘石,夠吃半年。 馬政是個閒職,只管順德府所轄各縣送來的有關馬匹、折錢的表冊。趁著閒暇,他開始考察馬政的沿革與得失,撰寫《馬政志》。

39 四、歸有光評王世貞 王世貞在李夢得和李攀龍之後主盟文壇,聲譽顯赫,四海流傳。歸有光對此不以為然,在為人作的序文中,力排世俗的風氣,認為俗人往往把一二個狂妄平庸的人擁為文壇巨人。王世貞知後就對歸有光說:「我是有點狂妄,但無論如何說不上是平庸啊!」歸有光回答說:「正因為狂妄,所以才平庸,沒有狂妄而不平庸的人。」王世貞到了晚年,才意識到自己確實不及歸有光,而在歸有光的畫像上題了「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的讚語。

40 徐渭推崇歸有光 嘉靖末年,狀元諸大綬在翰林院供職時,曾設宴招待同鄉人徐渭(字文長),可是徐渭入夜後,許久才來。諸大綬問他為何遲到,徐渭解釋說:「我在一士人家避雨,看到他家裡的牆上,掛了軸歸有光的文章,此人可稱今日之歐陽脩。我反覆誦讀,難以捨去,所以來遲了。」諸大綬見徐渭如此推重,忙命人去士人家取來歸有光的文章,與徐渭一起在燈下誦讀。兩人邊讀邊讚賞,一直讀到天明。

41 三、文心對焦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文體探究─志與記 回目次

42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文集》,是一篇記敘兼抒情的散文。軒,小屋子,志,亦稱記。項脊軒是歸有光青年時代的書齋,名為「項脊」,用意有二:一因歸有光的九世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的項脊涇,取名項脊軒,有紀念遠祖之意,二因書齋低矮狹小,如人體頸項跟背脊相連之處,故以「項脊」名軒。

43 全篇分正文和後記兩大部分,正文至「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止,寫於作者十八歲時,後兩段為後記,於十六、七年後補敘。時間相隔雖久,通篇思想情感卻一脈相承,以項脊軒的興廢變遷為線索,透過家庭瑣事的敘述,

44 表達出物在人亡的感慨,抒發對祖母、母親及妻子的深切懷念,並寄託深沉的身世之感與不凡的襟懷志節。全文借屋懷人,以軒明志之意,躍然紙上,情韻悠然不盡。

45 歸有光於嘉靖二年,十八歲時寫了〈項脊軒志〉的正文,大約十六、七年後,又補寫了最後兩段文字。
從題目上看,它是一篇臺閣記,但它一反臺閣記記敘臺閣的建造修葺過程、興衰的歷史、抒發作者感慨為主的傳統寫法,而重在記人記事,把強烈的感情融匯在記敘之中,因此,實際是一篇人事雜記文。作者通過對項脊軒歷史的回顧,記述了自己早年在項脊軒讀書的經歷,並回憶了當年在項脊軒活動過的一些親人,表達了自己情真意切的懷念。 題解補充1

46   文以項脊軒的興廢變遷為貫穿全文的主線,既描寫他家那間百年老屋興廢的情況,也記錄了他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幾件看似尋常的家庭瑣事,既表達出他對家族沒落的遺憾,更增添對親人的懷念。
  歸有光八歲喪母,兩次亡妻,長子十六歲病故,兩個女兒幼年夭折,加上科舉仕途多蹇,這些人事變故,使他在寫悼亡文字時,更加哀婉感人。讀此文時,雖覺造語平淡,情感卻極真摯動人。   題解補充2

47 「志」,通「誌」,為文體的一種,性質與「記」相似,但二者仍有區分:「記」通常用以記「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等,「志」則通常用來記錄人物及事蹟,如〈人物志〉。
  《震川先生集》中有:〈滄浪亭記〉等,以「記」為篇名,內容皆用來記事或記物,另有〈寒花葬志〉等,以「志」為篇名,內容多以記錄人物事蹟為主。由此可見歸有光對「記」和「志」有嚴格的區分。項脊軒志乍看之下雖是記「軒」,但實際內容偏重於人物事蹟,因此以「志」為篇名。   題解補充3

48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第一、二段 第三、四段 第五、六段 第七段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49 第一段 描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景狀,與軒中生活的情趣。

50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老屋破舊漏雨,難以棲身 閤子:小屋。閤,音 ㄍㄜˊ。 方丈:面積一丈見方。 滲漉:音 ㄕㄣˋ ㄌㄨˋ,由孔隙滲漏下來。漉,滲透。 雨澤下注:雨水向下流瀉。澤,雨水。

51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頂真 修築老屋,使屋裡明亮 使不上漏:使屋頂不再滲漏。上,指屋頂。 垣牆周庭:在庭院四周築上矮牆。 垣,音ㄩㄢˊ,矮牆。 以當南日:用來迎受南面射來的日光。當,音ㄉㄤ,承受。 洞然:明亮的樣子。

52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描述在老屋中悠然自得的神態 欄楯:欄干。直木為欄,橫木為楯。楯,音 ㄕㄨㄣˇ。增勝:增添了景致。偃仰嘯歌:時而低頭、時而抬頭地長聲吟誦詩書。偃仰,即俯仰,指低頭抬頭。偃,音 ㄧㄢˇ。冥然兀坐:默默地端坐不動。冥然,靜默的樣子。兀坐 ,端坐。兀,音 ㄨˋ,高聳貌,即端正之意。萬籟有聲:形容寂靜至極,連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可聽到。萬籟,泛指大自然的各種聲音。

53 離開 析數 寂靜 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寫老屋修葺後,景觀煥然一新 三五之夜:指農曆十五日的夜晚。 斑駁:原指色彩錯落雜亂,此指樹影參差錯雜的樣子。 珊珊:輕盈多姿的樣子。珊,音ㄕㄢ。

54 第一段賞析 本段飽含詩情畫意,如「三五之夜⋯⋯可愛」五句。又觀察細緻,如「庭階寂寂⋯⋯不去」三句,正寫出庭中的靜寂,由於很少人去,所以小鳥才會見人不驚。

55 第二段 藉項脊軒的變化,描寫家庭的變化,以及對母親的懷念。用「悲」貫串。

56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南北貫通是一整體 描述伯、叔分家之後,各立門戶,家道中落之情景 及、等到 先是:在此之前。 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 異爨:各自分開燒火做飯,指分家。爨,音 ㄘㄨㄢˋ,炊飯。

57 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形容歸氏分家之後,親族反目,一片凌亂 東犬西吠:東家的狗對著西家的人叫,形容親族視同陌路 客踰庖而宴:客人要越過廚房,才能到廳堂赴宴。形容分家後,屋子格局遭破壞,彼此隔離的情況。踰,音 ㄩˊ,穿越。 庖,音 ㄆㄠˊ,廚房。 已:已而,不久。

58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
寫母親對待下人相當優厚的美德 嫗:音 ㄩˋ,老婦。 先大母:尊稱已去世的祖母。乳二世:餵哺過兩代人。乳,此指哺乳。二世,指作者父親和自己這一輩。 先妣撫之甚厚:先母對待她很優厚。先妣,尊稱已去世的母親。妣,音 ㄅㄧˇ。撫,對待、照顧。 中閨:內室。此指母親的臥室。

59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而:代詞,你。 呱呱:音 ㄍㄨ ㄍㄨ,小孩啼哭的聲音。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我從門外和她對答。板,指門。

60 第二段賞析 「然余居此,……亦多可悲。」為全文過渡,前段為「多可喜」,本段則起下文種種哀思,結合了大家庭的衰落來寫,更顯可悲。

61 第三段 描寫祖母期待作者能功成名就。

62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疊字 由此可見作者閉門苦讀 借代 束髮:指成童。古時男孩到了十五歲,就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上。 過:到,此指「探望」。 若:代詞,你。 竟日:整天。 大類:太像。

63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指中舉 歸有光之祖母,期盼有光能功成名就 比去:等到離開時。比,音 ㄅㄧˋ,等到。效:成效,此指得到功名。

64 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氏祖母此言意在期望有光重耀門楣 象笏:古代臣子上朝時所持的象牙手板,有事則記在笏上,以備遺忘之用。笏,音ㄏㄨˋ,長方形的手板,又稱朝簡。 太常公:指作者祖母的祖父夏昶。昶,字仲昭,崑山人,在宣德年間曾做過太常寺卿,故稱太常公。宣德:明宣宗年號(西元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

65 忍、止 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睹物思人,悲從中來,不禁放聲 長號:放聲痛哭。號,音 ㄏㄠˊ,有聲無淚的大哭。

66 第三段賞析 「吾家讀書久不效」與前段的大家庭敗落情形相呼應,並把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與自己對前途的憂慮交織起來而百感交集。

67 第四段 敘項脊軒的四次遭火而沒被焚毀,似有神守護。

68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轉品(名→動) 扃牖:音 ㄐㄩㄥ ㄧㄡˇ,關上窗戶。扃,本義為關閉門戶的橫木(即門閂),引申為關閉。牖,窗戶。 殆:大概、恐怕。

69 第四段賞析 「能以足音辨人」寫出長期的寧靜生活及孤寂的讀書心情,「四遭火不焚」則與下文的諸葛草廬相呼應。

70 第五段 敘自困於項脊軒中,以蜀清、孔明自喻,表明志在用世。

71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
項脊生:歸有光自稱。 蜀清守丹穴:戰國末年巴蜀(今四川省)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她能守護著先人所遺留的丹砂礦穴。蜀 清之事蹟見《史記•貨殖列傳》。 利甲天下:得利為天下第一。甲,作動詞用,為……第一。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寡婦清能守護家業,用財富自衛,不被侵犯,秦始皇讚賞她的貞節,特地建造女懷清臺紀念她。

72 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疊字 藉蜀 清、孔明二人之先困後達,自抒胸臆,表明志在用世 角落 劉玄德:劉備,字玄德,三國時蜀漢開國之主。 隴中:田畝之中。 昧昧:昏暗不明,此指沒沒無聞。

73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激問 疊字 恐怕、大概 困處於一隅,心志遠大 區區:小小,自謙之詞。 揚眉瞬目:眉飛目動,揚揚自得的樣子。瞬目,眨眼。 埳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的人。語見《莊子‧秋水篇。埳井,淺井。埳,音 ㄎㄢˇ,同「坎」。

74 第五段賞析 重點在二位古人的「有守」。而選擇女性自況,可見作者對母親、祖母兩位女性長輩的孺慕之情。

75 第六段 敘亡妻遺事,並悼傷逝之情。

76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已經 吾妻來歸:我的妻子嫁過來。有光妻魏氏為蘇州人。歸,古時稱女子出嫁。 學書:學習寫字。

77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修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寧,向父母請安。 制:格局。

78 第六段賞析 第一段寫初次修繕南閤子,十分詳細,本段第二次修南閤子則一語帶過,前後詳略得體,剪裁精當。

79 第七段 睹物思人,感慨無限。

80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轉品(名→副) 意謂睹物思人,極寫對亡妻傷悼之情 疊字、明喻 亭亭如蓋:高聳挺立,像傘一樣,形容枝葉茂盛。亭亭,聳立的樣子。蓋,傘。

81 第七段賞析 睹物思人, 情在言外,寫得深沉含蓄。「今已」二字表明時光推移,使靜物的枇杷樹也顯示著動態。

82 深度鑑賞 全文特點 寫作手法 藝術技巧 《震川先生集》

83 全文特點 本文以項脊軒書齋為貫串全文的主線,敘述發生於家中的種種瑣事,及家族親人間人情之冷暖,並說明自己身處陋室仍潔身自好,奮勉讀書,表達出作者期許自我日後能淑世濟民的抱負。 雖名為志,但透過對項脊軒興廢遞嬗的描述,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並抒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實為抒情之作。全文的特點在於:  

84 一、陳列生活瑣事,而能貫串於主軸    本文以百年老屋項脊軒的變遷沿革為軸心,將許多原本瑣碎且片段的往事,一一收納,並適切地貫串起來,寥寥幾筆就流露動人的真情。   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中說:「將人事變遷,家道坎凜,皆歸入此軒,作睹物懷人寫法。」即針對本文取材於家庭瑣事所發表的讚賞。 

85 二、善用對比寄慨,巧借象徵託志    古人以「蘭、桂」比喻美德,以「竹」象徵氣節:作者透過「蘭、桂、竹、木」等植物的意象,含蓄地表達其志節與意趣。   十數年後增補第五、六段,此二段託物寄情,敘述元配由嫁而亡,枇杷樹由初植而亭亭如蓋,平易含蓄的文字,蘊含深厚的情思,餘韻不絕。綜覽全文,昔日整修書軒而叔伯分家,今日室壞不修而伉儷之情猶在,撫今追昔,更令人百感交集。

86 三、取法唐宋古文,而無泥古鑿痕    唐、宋古文家每每取法史記筆法為文。本文第四段作者一落筆即書以「項脊生曰」,頗有模仿史記「太史公曰」之意。   〈項脊軒志〉將家庭瑣事寫入古文中,乃唐宋古文家少見的現象,更是明代中期古文家沒有的現象。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將項脊軒志視為:「太僕(歸有光曾任南京太僕寺丞)最勝之文。」

87 寫作手法 1.祖傳老屋 2.整舊若新 3.環境宜人 4.裝滿甜蜜 對比 反襯 1.伯叔分家 2.母親早逝 3.辜負祖母希望 4.愛妻早亡

88 藝術手法 1.以項脊軒為軸心,貫穿全文 2.藉寫軒記事,旨在寫人抒情 3.作者擅長捕捉生活中細微的情節,由描寫生活瑣事中,寥寥幾筆就流露動人真情 (1) 細節傳情 (2) 景物傳情 (3) 直呼傳情 4.文字平易含蓄,內蘊深厚,餘韻不絕

89 五、國學殿堂 明代散文簡介 《震川先生集》 回目次

90 明代散文 1.洪武年間 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劉基、方孝儒為代表。歷經元末大動盪,攜帶一股清新剛勁之風,反應社會現實與時代精神。 2.永樂年間 臺閣體:永樂初年到成化年間,明朝第一個較長的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頌聖」文字遂成主流,楊士奇、楊榮、楊浦為代表。

91 3.弘治年間 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前、後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 4.嘉靖年間 唐宋派:以歸有光為首。該派以擬古運動反對派的面貌,出現於「前後七子」之間的文壇上,因反對「文必秦漢」,提倡「唐宋八家」古文而得名,故亦稱「八家派」。

92 5.萬曆年後 (1)公安派: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2)竟陵派:也主張獨抒性靈,倡「幽深孤峭」之調。 (3)晚明小品文

93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後七子:謝榛、李攀龍、王世貞、吳國倫、徐中行、梁有譽、宗臣。

94 六、妙筆生花 互文 年齡借代 析數 回目次

95 互 文 所謂「互文足義」是指篇中某一句內的上下兩個意義單位,並非個別獨立,而必須統整在一起作互補的解釋,文意始能完足。

96 1.當句互文:一句話從表面上看似只說一樣事物或一種情況,其實意義上包含兩樣事物或兩種情況,如:
  (1)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設關防胡,始於秦漢,明月臨照秦漢之關塞。)  (2)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主、客都「下馬」,又一起「上船」,彼此行動一致。)  

97 2.偶句互文:前後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句子,互相補足彼此文意。如:
   (1)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將軍與壯士皆有身經百戰而死的,將軍與壯士皆有離家多年才得以歸返家鄉的。)    (3)歐陽脩〈醉翁亭記〉: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98 年齡借代 總角、齠齔、垂髫、束髮、及笄   《禮記‧內則》云:「男女未冠、笄者,拂髦總角。」「總角」就是結髮,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一對像牛角的小髻,稱為「總角」,後世用為童年的別稱。   《韓詩外傳》云:「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齠、齔就是幼童換乳牙,古人用為童年的代稱。 

99   陶淵明〈桃花源記〉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古代兒童於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因此稱為「垂髫」。後世以「垂髫」作為童年的別稱。
  《大戴禮記‧保傅》云:「束髮而就大學,學藝焉,履大節焉。」「髫」是孩童的頭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梳到頭頂成為髻(髮結),稱為「束髮」,通常是指十五歲左右。 

100   《禮記‧內則》云:「女,十有五年而笄。」「笄」是古代婦女盤髮用的簪子,笄禮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禮。古時女子十五歲就算成年,要把頭髮梳成像大人的樣子,插上髮簪,因此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或「笄年」,表示已經成人,可以擇婚配偶。 「破瓜之年」─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隱有二八一十六的意思,故以此比喻女子十六歲。

101   冠禮、弱冠   《禮記‧冠義》云:「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意謂舉行冠禮時,不僅要選擇良辰吉日,且要選擇為冠者行冠禮的「大賓」,以示慎重。冠禮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禮,古時「童子」不冠,到二十歲始行加冠禮,冠禮之後即為「成人」。加冠之後,表示已進入成年,並可擇婚配偶。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雖已成年,但體猶未壯,社會經驗仍不足,所以又稱「弱冠」。

102 □(1)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禮記禮運)
析 數 1.本文「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作者運用數學乘法運算的方式,以「三五」代表「十五」,平添文章的曲折與趣味性。下列文句,何者也採用如此的修辭法? □(1)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禮記禮運)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103 □(3)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雍也) □(4)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5)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 □(6)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錢公輔義田記) □(7)每歲大決,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市待命。(方苞獄中雜記)

104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105 *結構表 破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 原因 昏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修補-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修補項脊軒 經過 增勝-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項脊軒志 文章過渡 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可喜之事 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106 原因 伯叔父分家 可悲之事 內外多置小門牆 景況 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 項脊軒志 母親 透過老嫗述往,追懷母親 追憶往事 寫祖母持笏至軒中,勉孫子讀書有成 祖母

107 神護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自我期許 蜀清守丹穴、諸葛孔明起隴中,昧昧于一隅 舉例 說志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項脊軒志 自況 妻生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補記 妻亡 妻手植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

108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可喜可悲之事 自比蜀清和諸葛亮 結構特色 回目次

109 一、作者說:「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請問可喜之事與可悲之事各指什麼?
答:1.可喜的事有:(1)項脊軒經修葺後由「小」、「舊」、「破漏」和「陰暗」變為窗明几淨,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2)項脊軒屢遭火焚而不毀,(3)作者夫妻二人婚後生活美滿幸福。 2.可悲的事有:(1)叔伯分家,大家庭變得四分五裂,(2)母親的早逝,(3)辜負祖母的期望,(4)妻子亡故。

110 二、作者以蜀清和諸葛亮自比,其用意為何?作者和他們的遭遇有何相近之處?
答: 1.作者以蜀清和諸葛亮自比,表達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 2.因為蜀清和諸葛亮在未顯達時,都像作者一樣「處敗屋中」(蜀清在四川,諸葛亮在隆中),不為世人所重視,作者期望有朝一日能像他們一樣飛黃騰達,表示渴望功名富貴的心情。

111 三、本文雖以臺閣為名,實以記人敘事為主,請舉例說明作者如何描述家人互動關係,表達細膩的情感。
答:本文記事較多,又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並無一人一事作為主幹,但作者以項脊軒及周圍環境的變遷為經,以軒中發生的往事為緯,將二者交互編織,使得全文神氣凝聚,脈絡清晰。如「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寥寥十三個字,寫了三件事情,就把大家庭在分家後混亂不堪的場景,描摹得具體而生動。又如作者寫祖母,只寫了祖母看望和勉勵孫兒的一個感人場面,

112 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飽含著疼愛和關懷之情。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喃喃自語,祖母對孫兒殷切期望的舉止神態躍然紙上。再如老奶媽回憶母親的遺事,作者只用了「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八個字,質樸無華,卻很自然地宣洩出對慈母的痛悼之情。

113 四、請同學各自介紹自己的讀書環境,假如環境不甚理想,談談你克服困難的方法。
答:請同學自行討論。

114 九、更上一層 補充教材 〈寒花葬志〉 回目次

115 〈寒花葬志〉 選自《震川先生文集》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葬志:墓誌。 魏孺人:歸有光的結髮妻子。 媵:音一ㄥˋ,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隨同出嫁的妹妹和姪女就稱為媵。後常用以指陪嫁的婢女。 嘉靖丁酉:嘉靖十六年 虛丘:土山,指墓地。虛,同「墟」。

116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 雙鬟:婦女所梳的環形髮髻,梳雙鬟多為年幼小的女子。 曳:音一ㄝˋ,,拖,在此指穿著。 爇:音ㄖㄨㄛˋ,點火、燒。 荸薺:音ㄅ一ˊ ㄑ一ˊ,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扁圓形,皮赤褐色,肉白色,可食。又名地栗。 甌:小盆。

117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奄忽:忽然。 十年:嘉靖七年歸有光和魏孺人結婚,寒花葬志寫於嘉靖十六年,歷時正好十年。

118 十、應用練習 回目次

119 中國語文在表達數量時,有用兩個數字並列,前者是「分母」,後者是「分子」,與數學中分數的意義相同,如「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十一」即為「十分之一」之意。請選出下列「 」數字,也是使用這種分數表示法的選項:

120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B)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D)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E)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歲。 (92.高雄聯模)

121 參考答案:(B) 解析: (A)約五、六個人,六、七個人,約略之數。出自《論語‧先進》 (B)十分之三,表分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C)十二個,整數。出自賈誼〈過秦論〉 (D)十倍、百倍,千倍、萬倍,表倍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E)約七歲、八歲,表約略之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淮南王傳》。

122 中國語文在表達數量時,為了修辭、音韻、節奏等需要,往往不直接道出,而使用拆數相乘的手法,如「五五之喪」,指守二十五個月的喪期,意即三年之喪。下列敘述,使用這種數量表示法的選項是︰

123 (A)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C)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歛(南朝陳‧江總〈東飛伯勞歌〉) (D)讀書一事,也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纔能進益(清‧曹雪芹《紅樓夢》) (E)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89.推甄)

124 參考答案:(B)(C) 解析:題幹「五五之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A)十分之一。 (B)農曆十五日。 (C)十六歲。 (D)一、二個。(E)「五六」指五、六個,「六七」指六、七個。

125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126 作家的桌子 《理性與感性》書影 《傲慢與偏見》書影 明星咖啡館簡介 周夢蝶 歸有光


Download ppt "項脊軒志 歸有光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