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長輩的年節回憶 2年12班 32號 許宏慶 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長輩的年節回憶 2年12班 32號 許宏慶 製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長輩的年節回憶 2年12班 32號 許宏慶 製作

2 年節傳說_年獸 從前深山住一隻年獸,每年最後一天都會下山來吃人,有一年,年獸又下山作怪,村民紛紛走避,那時剛好有有位大嬸在廚房燒柴火,燒到竹子,竹子因內部構造的緣故,燃燒時產生﹂碰!碰﹁的爆裂聲,年獸聽見,嚇的跑回深山。於是人們每年在年中最後一天子時都會燃放鞭炮來嚇走年獸,並且整夜不睡、守歲,以防年獸回頭,保護村民安全。初一,大家碰面第一句話會說過年恭喜。初二早上已出嫁的女兒紛紛回到娘家探視父母是否平安,中午便在娘家與父母聚餐,後來就成為「回娘家」的習俗。到初四人們確認危機解除,於是將諸神迎回家中奉祀,也形成「初四接神」的民俗。 初五所有的慶祝活動都告一段落,初六民眾開始挑水肥灌溉,恢復正常農事作息,此即「初五隔開、初六施肥」此時各行業開市、上班又開始忙碌的一年。

3 除 夕 夜 所謂「除夕」由來,其中「除」字代表「去」、「交替」的意思,所以除夕夜人們皆要除舊佈新,將舊歲除去,換上來年的新歲。在除夕重要的三件事是祭祀、吃團圓飯、和守歲。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 取其長命百歲 )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穀熟」,所以古代過年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4 大年初一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開正」又叫做「開春」,「開正」的時辰,每年都不相同,是依照天干和地支來決定的,大約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曆書就可以知道。「開正」的時刻一到,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5 大年初二 在農曆初二這一天,要做首次的「牙祭」叫做「頭牙」,準備三牲,敬拜土地公,祈求平安。除此外無所事事,所以大家往往利用這個時候賭博玩樂,也有人繼續到親友家拜年;中國北方在大年初二,用公雞及鯉魚祭財神,並且吃形似元寶的餛飩叫做「元寶湯」。 本省及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今天必須和身為半子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稱為「做客」(即歸寧);客家人則稱為「轉嫁妹」。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忙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其實做客的時間並沒有固定(所以過年謠中有「十一請女婿,十二查某仔返來拜」的記載),但多在正月中;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門,未免說不過去。

6 大年初三 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祂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於。「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初三是赤狗日,諸事不宜,為了避凶,所以為提早就寢所找的藉口;再者,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他的行事;至於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7 大年初四 正月出四為「接神」的日子,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諸神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今日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並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 初四日下午,家家以牲禮(雞、鴨、魚肉)及水果供於廳堂內之神像前,恭候神明大駕光臨,為請神,須先燒印有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唐宋以來即有此習俗,派天兵神馬請神,並護駕眾神下界)迎神,在行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迎接眾家神回到人間。而寺廟內的籤筒送神後都被封存,至初五日以後始能使用。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其意謂送神儀式要在大清早舉行,接神則於下午或夜間舉行。

8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春節的氣氛漸淡。初五亦稱「隔開」,從初一到初四已經整整放了四天假,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應到此告一段落,到初五又要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因此就以初五這天為界線全國各商店及公司行號從初五開始到二十,選擇黃道吉日,在鞭炮聲中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開張是商店的一件大事,商家往往會在招牌上繫上紅綵,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如「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句,有時還會來個新春大減價以招徠生意,或發放員工紅包慶祝,或設筵招待親友和老主顧。開張、開工時,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大吉。

9 大年初六、七 初六是馬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開正以來,廁所中的糞便累積,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人們相信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臺灣地區的人家在神祇前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三至五包,以麵線為祭品,祭祖拜神,祈求一家人都能長壽,以「芹菜、薺菜、菠菜、青蔥、大蒜、蒿菜、芥菜」等七種蔬菜在人日混食,可袪病避邪,此即所謂過七元。這種在漢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七草羹儀式,並沒有廣泛地流傳下來,到唐時可能已演變成五辛盤,選五種有辛辣味的生菜切細絲來吃;而七草的儀式傳到了日本變成七草粥,到今天仍是重要的慶典。

10 大年初八 初八是祭拜「星君」(俗稱順星)的日子,這是北平特有的風俗,其他各地均不見。依照星象學家的說法,每個人每年有一位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如何,全操在那位值年的星君手裡,而正月初八正是眾星君聚會之期,在這天祭拜星君,便有可能得到星君的垂祐。人們在家祭星(或到廟裏去)大多在黃昏以後,天上星斗全部出現之時舉行。祭星時使用燈盞,全家人按長幼順序燒香向天空星宿和自己的本命星君祈禱,求其保佑,然後將所有燈盞散置於門戶井灶之處,稱為「散花燈」或「散星」,以辟除不祥;清朝時於正月初八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祭星大典。

11 大年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祂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疊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並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 「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紮紅紙麵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12 大年初十、十一、十二 初十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還剩有昨日祭拜天公所流下的豐富佳餚,可以飽食,所以民歌稱為「初十有食食」。 十一是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民歌稱為「十二漏屎」,意思是說人們自除夕開始,一直到今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另外廣東一帶的民歌說「十二搭燈棚」,意思是說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13 大年初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民歌稱:「十三食暗糜(稀飯)配芥菜」,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餚都已經吃完,只好喝稀飯吃芥菜。另外,古時的人們也在這天晚上,在廚房點燈,稱為「點灶燈」,一連五夜,到元宵節為止;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佳節,民間和廟宇都會在這天搭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售,稱為「燈市」。

14 大年初十五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綵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15 謝謝觀賞 THE END


Download ppt "長輩的年節回憶 2年12班 32號 許宏慶 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