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关系 语文潜在课程

2 一、语文及语文教育 1、语文 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泛语文教育,囊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
清朝末年,语文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以后,课程名称先后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直至1949年,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从国语到语文,反映了语文思想的变化。根据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统称“语文”,并把语文解释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一改革举措主张听说读写并重,对于纠正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语文的内涵是什么?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有认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新课标从语文的性质阐释语文: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名称的理解歧义,带来教学操作上的不确定性。推荐王松泉的定义:语文,就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它包含着一个民族语言系统和规则,还包含着按照这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

3 2、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升学压力、繁重的任务以及语文文化氛围的丧失都使语文教师角色处于一个独特的生存体验状态。 语文教师的独特影响:语文教师的素养对学生语文学习、思想人格、个性品质、为人处事等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3、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须的言语能力。 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应该是实践——对话。语文课应该提供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和拿什么教的问题,然后才考虑怎么教。所以在本课程上我们必须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4 二、语文课程 1、什么是课程 现代课程论理论认为,课程(Curriculum)即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品格,开发学习者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2、语文课程的构成 课程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函盖着“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两大部类,是赋予学习者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183页)即:课程既是固化的静态的教学媒介体系(计划/教材),又是活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活动);即由知识系统为教学得以展开的逻辑,又以学生经验作学习得以建构的基础;即表征社会的知识文化,又表征学校的教育文化。

5 3、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传统指称的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语文的外延即生活。 ①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长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教学资源中最直接、最显现的资源。 ②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资源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语文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传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大众文化资源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为全民的、通俗的、流行的文化、商品文化,越来越对社会民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6 课堂讨论: 怎样认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 ■精英文化资源 精英文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背景,精英文化经验(阅读、观赏)是学生语文学习经验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精英文化体现和揭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人生的透辟揭示;对存在的哲理演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浪漫的情怀,理想主义的色彩与睿智的洞见;更多地思想着、热爱着、批判看,更多的崇高感、悲剧感……等等。精英文化以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加上流传广远、存续持久的姿态,成为语文课程建设长期以来赖以支撑、参照的内容基础和价值基准,从来就是语文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对象。 课堂讨论: 怎样认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7 第二章:语文教材 特性 教学目标: 1、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内容构成。 2、理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

8 关于语文教材研究的几本书 《中学语文教材概论》周庆元主编 湖南出版社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 顾振彪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中学语文教材概论》周庆元主编 湖南出版社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 顾振彪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语文教材论》 黄光硕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材研究》 王相文 韩雪屏 王松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9 一、什么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达不同的概念。
作为广义的用法,语文教材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20实际30年代曾经说过:“国文科是语言文字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外,并无固定的内容的。只要是白纸上写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叶圣陶在讲到语文教育的时候也指出:“担当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作报告的,发表演说的,广播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写稿子登在报上的,写稿子登在杂志上的,写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翻译各种各样的书籍出版的,全部担当着语言教育的责任,就影响范围看,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人的影响普遍到整个社会。” 作为特指的用法,它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在更侠义的范围内,语文教材又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10 范文即课文、阅读文本。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原发性经验和内在体验、发挥学生表达与创作的激发、示范和引导作用。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阅读文本。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原发性经验和内在体验、发挥学生表达与创作的激发、示范和引导作用。 文选型语文教材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选文的标准:教材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每册课文大概40篇左右的文章,每篇文章初一不超过2000字,初二、初三不超过3000字,高中每篇不超过4000字。 历史上的选文只有范文,后来有了注视和语文知识短文,再以后又先后增加了练习题和学习提示,以致带有附录等,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 助学要素:又称导学要素,其实质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其主要方式有: (1)提示 所谓提示,是指编者为帮助学生领会课文而撰写的文字。 a.单元提示。编者于每一单元的前面均编写了单元提示,其内容大体为本单元的学习方向的指引、课文内容所及领域的说明、学习要求的交代,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提示等。 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1

12 注释是编者为课文、课文作者和课文中的赐予所作的文字说明或解释 (3)图像
b.课文的“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教读课文于文前加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两项内容。 c.“自读提示”和课前“小导语“ (2)注释 注释是编者为课文、课文作者和课文中的赐予所作的文字说明或解释 (3)图像 在阅读教材中还有为课文配置的大量的直观形象的图像,这些图像与课文的文字一起构成影响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积极因素 (2)作业要素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有重现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更有教学目标导向的作用、教学内容定位和指示的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课后练习,以明确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本“初中语文教材将教读课文后的作业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a.理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 b.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的表达练习 c.积累·联想:继前两项之后,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 示例:《散步》

13

14 2、知识系统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从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 知识系统可以与范文系统匹配设置,作为范文系统的补充和拓展;也可以以专题形式单独设置,形成较为清晰的逻辑线索(主要指高中阶段)。在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逐渐淡化语文知识,不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

15 3、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动日、动手、动脑。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便构成了教科书的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实践活动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比如说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安排了“模拟面试”和漫游语文世界(搜集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情况)

16 4、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就是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况、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资源、网站及目标检索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注释和介绍。

17 二、语文教材的定位 1、语文教材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
学科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的理念原则方向目标,教材将理念性的规定转化为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的文本,体现与目标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把握和对语文能力的应用迁移,来贯彻课程标准,达成学科教育任务。 2、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依据的“案例” 以案例混编形式组成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活动之本,是整个语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语文教学案例,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又是教师与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进行评论和评判,对语文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和评价的依据。

18 3、语文教材是教育教学信源的载体 从语文教材为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信息的角度看,语文教材又是一种信息载体,其负载的信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来源之一。 4、语文教材是文化典章积淀的选粹 从语文教材形成的具体形式来看,它是以文选形式呈现的。文选式的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和个性化,人们依据公认的评价,选取从古至今有定论的具典范性的名家名篇,汇集成语文教材,其选文是汉语言文学与汉文化典章几点的选粹。 5、语文教材是知能开发范例的工具 将语文教材作为知能开发范例的工具,是从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角度来说的。

19 三、语文教材的历史回顾 大致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5大类。
1、古代的语文教材 大致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5大类。 我国的蒙学教材的代表作是《急就篇》,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综合类,比如《三字经》等;二是伦理道德类,比如《增广贤文》等;三是历史知识类,比如《十七史蒙求》等:四是名物常识类,比如《幼学琼林》等;五是诗歌类,比如《神童诗》等;六是工具书类,比如《文字蒙求》等;七是作文类,比如《声律启蒙》等。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学教材不仅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教材,而且是紧接在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之后的读写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教材。 文选教材的编纂始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创举。《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赋文章总集。

20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选教材当然要数据说是经孔子亲自删削审定的《诗经》。后来还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有影响的诗选教材。
古代的作文教材,一类是属对吟诗教材。另一类是作文指导教材,着重于写作技法的指导。其代表作是《文章轨范》。 2、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形成并不是与语文独立设科同步的,而是在对旧式文选型教材体系的不断突破和逐渐改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 3、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也标志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并逐步呈现繁荣的局面。当代语文教材的探索历程大致可分为以八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 ,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 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它以老解放区的一些语文课本为蓝本, 吸收旧中国国统区一些语文课本有益的编写经验。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 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 选入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基本上肃清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反动思想对教材的各种影响, 在思想教育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套课本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重视不够,缺乏系统、具体的安排。 第二阶段( ) ,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改革。由于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不能适应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学习苏联”的号召, 早在1951 年开始起草文学教学大纲。1954年开始编写文学教科书和汉语教科书。1955 年编出初中文学课本第一册试教本, 开始在全国部分中学试教。1956 年秋季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 正式使用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1958 年3 月,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文学仍合并为语文,同年秋季停止使用分科课本。

22 第三阶段( ) ,重新编写的语文课本。1958 年重新编写,1959 年、1960 年又分别进行了修订。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这套课本偏重政治思想教育,选了不少当时时事性很强而质量不高的文章和一些政治思想过于艰深的政论文。不少课文的内容存在着浮夸问题。对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这套课本重视不够。 第四阶段( ),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 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十年制课本,是根据中央关于缩短年限、提高质量的指示, 在1960年编出初稿,1961 年至1964 年间修改为试用本。这套课本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都比以前几套语文课本有了较多改进。十二年制课本,是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在吸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1962 年开始编写,到1964 年,编至初中第四册。1964年以后,强调教育要结合三大革命运动,要求精简课程。这套课本被认为是宣扬“工具论”,受到批评;1964 年秋,对初中第一、二册进行删改; 1965年1月,教育部通知停授语文课本的若干篇目。于是,新编的初中前四册课本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当时的大纲的精神。

23 第五阶段( ) ,“文革”时期, 全国没有统一教材,由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基层学校自编。这些自编教材在当时的思想政治路线下, 完全置语文教学的规律于不顾, 突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有些地方还将政治、语文教材合二为一,编为“政文课本”,就更加违反语文教学的规律。 第六阶段( ) , 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全日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的试教本。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也获得了新的生机。关于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先是从1977 年9月到1979年6月, 编出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对肃清“四人帮”在语文教材中散布的流毒, 对拨乱反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接着在1982 年,对这套课本进行修订,改为正式本。1983年,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六册,于是,初中六册、高中六册全部编成,形成了一套全日制六年制中学完整的语文课本。在1987年、1988年作了较大的修订之后,无论在选文质量、编排体系方面,还是在语文训练、语文知识的安排方面, 都比原课本有显著的改进。这是一套较为合用的课本,至今不少地方仍在使用着。关于新编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认为,要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改革语文教材。为此, 原教育部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以集思广益,推动教材改革工作。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82 年开始, 着手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阅读课本、写作课本,1987年编完。初中部分1986 年开始修订,1989年完成,由试教本改为试用本。这套课本改革的步子较大,在全国产生不小的影响。

24 第七阶段( ) ,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88 年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和《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力图体现这三个文件的精神, 根据“一纲多本”的原则, 国家教委亲自组织了其中的八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这次共编写的将近二十套教材, 有九套教材在1992年已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已在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这些教材的编写者既有国家级教材编制的职能部门, 也有地方的实验教材编写组, 同时还有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语文教材改革大潮中这种“百舸争流”的态势,为我们预测语文教材建设的未来提供了极好的现实背景, 也使我们对中国语文教材建设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第八阶段,近几年来, 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配合课程改革诞生的新教材, 更是开启了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篇章。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名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 年新审通过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 - 6 年级三册、7 - 9 年级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 - 6 年级三册、7 - 9 年级三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 - 6 年级三册,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 - 9 年级三册。这些教材在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教材以较大的开放性和弹性以及选文标准的典范性、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5 语文教材的演变和发展,既反应了语文学科的逐步成熟,也反应了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一篇网文《语文的尴尬》中提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为了改变这一命运国家教委对教材是改了又改,没变的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语文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重视,最后沦落到语文成了学生学完数理化之后的消遣品、休闲品,语文课干脆成了学生的放松课、休息课、睡觉课,这一现象让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感无奈和悲哀。但无奈和悲哀之余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让语文陷入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品为何留不住学生匆忙的脚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材的尴尬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 讨论:语文教材和数学等其它学科比较,有什么特点?

26 四、语文教材的特点 l、语文教材范围的广阔性和不确定性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l、语文教材范围的广阔性和不确定性 选文范围的广阔性。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其内容资源无比丰富,函盖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学科不计其数,因此,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为教材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无论选文范围多么广泛,终究是挂一漏万、沧海一票。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 语文内容的综合性。每一篇语文课文包含的语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哪些应该作为学习内容很难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语文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27 2、语文教材内容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和体系性 语文知识缺乏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严格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在很大程度上,语文知识不是对语文现象的真理性认识,而是对语文实践的规范性要求,更多地体现出原则性意味,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逻辑统一性和体系性。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可以作为模仿的例子或研究的对象,但是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原理性知识,不具备逻辑上的自足性和演绎性,教材编写不一定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真正地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本质规律。 3、语文教材编排形式的多样性 既有综合型教材,也有分科型教材。我国语文教材主要是以选文为主,以单元作为编排体系。必须认识到文选型教材的先天局限,它并不是唯一选择的,在它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很多中编写语文教材的范型。 同时,单元编排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原来主要以文体训练作为单元编排体系,读为写服务。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主要以生活话题作为单元编排,突出语文外延的生活化。

28 语文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不确定,给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和培养能力的空间,但同时,又给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带来困惑:究竟以什么作为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师生双方究竟该如何使用和利用教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应?这些对我们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9 讨 论 语文轩一位网友的文章《如果没有教材,我们如何上课》 2002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取消语文教参如何》
讨 论 语文轩一位网友的文章《如果没有教材,我们如何上课》 2002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取消语文教参如何》 思考:语文教师该如何对待和处理语文教材

30 五、创造性使用教材 张志公先生说:“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和音像设备一样的置于教师支配应用之下的物了。到了这时候,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终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用它”。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理解和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 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即是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31 ●首先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信奉“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学语文课本。经常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抄、背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有些语文教师除了阅读教材、教参,其余什么都不读,甚至认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不务正业。前不久看到过有两篇很大争议的文章,一篇是在语文轩看到的《如果没有教材,我们如何上课》,还有一篇2002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取消语文教参如何》。很是担心,有些语文老师离开语文课本,离开语文教参,可能不敢迈步走上语文课堂。“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前者以课本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关注人的发展,后者对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教材。

32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其次,要准确理解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要使用好某套教材,必须研究它的总体结构,要认真研读教科书的“编辑说明”,要认真研读教科书中的助读材料。一般地说,在“编辑说明”里,编者对本书的总体结构总有或详或略的介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在卷首的《说明》中介绍说:“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重视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所谓文本,就是“话语结构”,就是“任何由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例如一部书,一篇文章,一段记载,或者一句话,都可以称为文本。语文课程所讨论的文本主要是教学文本,即课文。

33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新课标是倡导多元解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显然,新课标中的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对文本阅读的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34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35 第三,灵活取舍,整合语文资源。 教材的改进与完善不只是几个教材编辑者和编审者的事情,而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可以提出完善语文教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一可以为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教训,二可以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更利于语文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在完成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可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以增加信息量,如补充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文,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开展一些课外读书活动,让语文课更充满生气。

36 第四,巧妙设计,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删繁就简、抓住内核。
示例:《背影》《孔乙己》的“笑”,《故乡》的“变”,《道士塔》的“罪人”、“小丑”。 巧妙切入,有机排序。 示例:李镇西上《孔乙己》

37 本章结语 语文教师使用教材,一是对语文教材了如指掌,心里有“数”,二是要对学生明察秋毫,目中有“人”,教什么,怎样教,既以教材为本,又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地、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是合格的,这样的教学才称之为把教材“用活”,把语文课“上活”。

38 第三章 审视现行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了解现行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审视现行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了解现行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 熟悉语文教材必修课“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的内容安排与教学要求 认识现行语文教材的优缺点

39 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课教材基本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于2004年6月正式出版,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编写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这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五个模块编为五册,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另外,作为必修教科书的配套教材,还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扩展阅读》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必修教材的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这与以往的语文教材体例有明显变化。 教材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40

41 二、阅读鉴赏 1、“阅读与鉴赏”的内容安排 “阅读与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每册教材有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8篇,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这样一来,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课文到整本书,一册书到整套教材的一种互相回环的结合的阅读系列。而且“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以便学生在课外进行选择阅读,在课堂内获得对阅读一类文章的感受、兴趣和方法,而在课外的阅读中加深印象和理解,扩大阅读面,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 每册的“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每个单元都有四篇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部分作课堂教学文选,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每册的“阅读鉴赏”部分四个单元分别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项内容组成。单元提示简单说明单元教学的要求及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课文由助读、课文主体、注释和练习组成。

42 单元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一 二 三 四
品味 赏析 情感与意象 (中外诗歌)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人物与环境 (小说一) 性格与冲突 (中外戏剧) 情节与语言 (小说二) 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 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感受与共鸣 (唐宋诗) 情思与意境 (词曲) 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 思考 领悟 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 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 理清思路 (社会科学论文、随笔) 融会贯通 (文艺学论文) 沟通 运用 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对话与交流 (演讲) 启迪与想像 (科普、科幻) 知人论世 (古代传记) 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

43 2、“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具体目标共有12条。其中前5条是总要求,它们适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文本;第6、7、8条是针对文学作品的;第9、10条是对于文言文和课外阅读的;最后两条主要是从过程或方法的维度提出要求,包括对工具书和多媒体的运用。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立人)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闻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测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分类、侧重点、阅读方法)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44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45 二、表达交流 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方面。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共有9条,其中第1、2条是函盖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总要求,而3、4.5、6四条是针对写作的专门要求,7、8、9条是专门为口语交际设定的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46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47 1、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采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效果。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每个写作单元,除了“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而外,还设置了“话题探讨”板块,注意“双重转化”,既重视“怎样写”,又重视“写什么”。

48 “写作”专题安排表册次单元专题 第一册 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三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四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册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园丁颂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第三册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49 2、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专题安排表 第四册 一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二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三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四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辩  学习辩证分析 第五册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语言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2、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专题安排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朗诵 演讲 讨论 辩论 访谈

50 三、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专题安排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优美的汉字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逻辑和语文学习 文言词语和句式 奇妙的对联 修辞无处不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走近文学大师 古代文化常识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影视文化 有趣的语言翻译

51 四、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7-9年级)阶段,我们尝试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编排体系,每个学期推荐3部名著,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实验证明,这样的做法对落实 阅读目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确有稗益。 ◎“名著导读”包括哪些内容?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2部名著,中外各占1部,共计10部(其中只有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单部作品,而重在整体介绍)。

52 “名著导读”专题安排表 第一册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第二册 《家》 《巴黎圣母院》 第三册 《红楼梦》 《堂·吉诃德》 第四册 《谈美书简》 莎士比亚戏剧 第五册 《三国演义》 《复活》

53 ◎“名著”篇目的筛选原则:①经典性。②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如课内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选了《红楼梦》。课内有戏剧单元,课外就对家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介绍。③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如《论语》属于文化经典著作,《谈美书简》属于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 课堂讨论: 阅读《管见高中语文教科书十大弊端》(http://dxxgx.126.com中学语文在线)说说自己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Download ppt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