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快思慢想 (THINKING,FAST AND SLOW)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快思慢想 (THINKING,FAST AND SLOW)"—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快思慢想 (THINKING,FAST AND SLOW)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著     洪蘭譯 天下遠見出版

2 本書得獎記錄 《快思慢想》上市至今快一年,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Amazon銷售總榜前百大、分類排行第1名、2011年11月選書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 《經濟學人》2011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2011非小說類年度選書 榮獲2011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加拿大《環球郵報》2011年度最佳書籍 2012英國最重要的非小說獎《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 康納曼訪台〈理性思考與公共政策論壇〉影片:

3 作者簡介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康納曼生於1934年,是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上極具發展性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都有深遠的影響,也因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彭博市場》(Bloomberg Markets)雜誌評選康納曼為「年度全球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50人」之一。

4 譯者簡介 洪蘭 現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 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 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 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5 有關這本譯作… 翻譯錯一堆 洪蘭暢銷書可退 《快思慢想》挨轟 美教授批「劣作」 譯事有心人 《快思慢想》中譯太差被批 洪蘭:虛心接受 ……

6 簡易數學題 一支球棒和一個球要價1.1美元, 棒子比球貴了1美元,請問球要多少錢?
如果您的直覺回答球是0.1美元, 答案是錯的,也不必沮喪, 因為哈佛、MIT、普林斯頓大學, 有五成以上的學生也都答錯了。

7 簡易數學題 因為球如果是0.1美元, 棒子比球貴了1美元,所以棒子等於1.1美元, 那一支球棒和一個球的總價變成1.2美元, 所以這個答案顯示是錯的。 正確的解答是球是0.05美元,棒子1.05 兩著相差1美元,相加是1.1美元。

8 思維不同 人生不同 人騎自行車,兩腳使勁踩1小時只能跑10公里左右;人開汽車,一腳輕踏油門1小時能跑100公里;人坐高鐵,閉上眼睛1小時也能跑300公里;人乘飛機,吃著美味1小時能跑1000公里。 體悟到:人還是那個人,同樣的努力,不一樣的平臺和工具,結果就不一樣了。

9 思維不同 人生不同 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當中,他們的媽媽經常遍體鱗傷。老大想: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後要對老婆好點。老二想:結婚太沒有意思,我長大了一定不結婚!老三想:原來,老公是可以這樣打老婆的啊! 體悟到:即使環境相同,思維方式不同,也會影響人生的不同。

10 一件校園中的事例 — 鎖與不鎖之間 在一個學生遭受霸凌的通報後續處理會議中,某班家長提到曾有某生偕另一同學到頂樓,似有輕生念頭……

11 直覺反應 請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A)畢卡索生於1873年(B)畢卡索生於1890年 你覺得正確的會是什麼? 一般人直覺性的反應會認為A是正確的,但事實上是兩者都是錯的,正解是1881年,而由於將信息和背景的對比加大、強調,於是人們便會陷入錯覺。 資料來源:華文企管網 【管理書摘】

12 右邊的人比左邊大嗎? 系統一告訴我們:前面那個 人比較大 系統二叫我們實際量量看 (是ㄧ樣大的) P.143

13 3-D捷徑 我們的知覺系統自動把二度空間解讀為三度空間的情景。 三度空間的影像完全控制了二度空間大小的判斷。
這個錯覺來自3-D捷徑(3-D heuristic)。 (P.144)

14 篇章結構 [第一部] 兩個系統(系統一:直覺化的「快思」;
系統二:理性分析的「慢想」) [笫二部] 捷徑與偏見 [第三部] 過度自信 [第四部] 選擇 [第五部] 兩個自我 附錄A  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捷徑和偏見 附錄B  選擇,價值和框架

15 閱讀順序 1.書摘; 2.依序讀至前言; 3.讀本文部份後中止; 4.網路搜尋閱讀心得; 5.閱讀“翻譯挑錯”; 6.繼續依序閱讀本文…

16 重要名詞釋義

17 情意捷徑(affect heuristic) P.31
判斷和決策直接受到喜歡或不喜歡的操弄,少有思辨和推理的成分在內。(舉某經理人投資福特汽車股票為例)當我們面對困難問題時,我們經常回答比較容易的問題,而不是回答真正的問題,而且通常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問題替換)

18 WYSIATI效應 康納曼以簡寫WYSIATI(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意思就是「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意味著人們通常只看到事情的某一面向,聚焦在現存的證據上,忽略不在眼前的證據。

19 展望理論 1979年兩位以色列學者Kahneman and Tversky提出「展望理論」,認為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在解釋人們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情況下的選擇時有嚴重的瑕疵,即其無法完全描述個人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行為。解釋人們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行為,有時是不理性的。他們有時是風險愛好者(risk seeking),在某些情況又是風險規避者(risk aversion)。 卡尼曼(D.Kahneman )認知心理學家跨足經濟學研究領域,對預期效用理論加以批判指正,在1979年發表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成功地說明了經濟學上許多無法解釋的「非常態」現象,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在社會科學中最受矚目的理論之一。並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

20 展望理論 個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如傳統財務理論假設理性的個人,會對所有的可能情境及可能性做詳盡的分析。大部分的投資人不但是非理性的,而且常常不能充分瞭解到自己所事實上,面對狀況,因而產生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常以經驗法則或直覺作為決策的依據。反應在投資行為上,則有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現象。 此外,個人在做投資決策的選擇時,常會受到問題描述方式的影響而有不同的選擇。這與傳統預期效用理論所假設的理性行為亦產生相抵觸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說明與分析可以在展望理論中獲得解答。

21 小數法則 從其有限的樣本之認知中,去推斷某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這種以小數來代替大數的情形,即所謂的「小數法則」。
「小數法則」往往導致根據少數幾次觀察而形成「過分推論」的結果。

22 代表性偏誤(representativeness bias)

23 效用( Utility) 效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24 遞減敏感度原則 遞減敏感度原則適用於感官和評估財富上的改變。如在黑暗的房間裡,打開一盞小燈,就會有很大的效應,但是同樣的光度在一個很亮的房間裡就不會被注意到。同樣的,900元和1,000元的主觀差距比100和200元的差距小得多。

25 機率 「機率」概念深奧難纏。大家都聽過一則笑話:醫生對患有癌症的病人說,「我替病人開刀成功的機率是1/10,但是在你之前已有9位病人被我刀到命除,你是幸運的第10位,因此你開刀必然成功」。這是對機率作錯誤的解釋。(蔡聰明) 一個事件的機率值通常以一個介於0到1的實數來表示。一個"不可能"事件其機率值為0,而"確定"事件其機率值則為1。 但反推並不成立,也就是說機率值為0的事件不表示它就是一個"不可能"事件,同理,機率值為1的事件不表示它就一定發生。例如,在一個正方形內作一條線段,由於這條線段的面積是0,所以一個點落在這條線段上的機率就是0,但它並不是不可能事件。

26 聖彼得堡詭論(1/2)

27 聖彼得堡詭論(2/2)

28 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1/4)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為獲得某商品願意付出的價格和失去已經擁有的同樣的商品所要求的補償沒區別,即自己作為買者或賣者的身份不會影響自己對商品的價值評估,但稟賦效應理論否認了這一觀點。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haler (1980)提出的。這一現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 稟賦效應是行為金融學中的一個理論分支。行為金融學是基於行為學、金融學、社會學、經濟學、決策學、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金融市場主體(決策者)在金融市場行為中的心理特征,並以此來研究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及其對資產定價影響的一門學科。它對傳統經濟學提出了挑戰。稟賦效應充分體現了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方法,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 (資料來源:

29 Endowment Effect (2/4) 創業家或創意者常有一個問題:「萬一點子被搶走,怎麼辦?」
有一些創業家,對這件事「很在意」。他很怕被搶走,所以不敢和任何人說這個點子,就算是要合作夥伴,也要求對方簽NDA;他也因此做了很多防堵措施,找專利、申請獨家,還沒開始賺錢就在花錢,而且是花在「防範」一個還沒發生的「失去」的事情上,真不知道該怎麼勸他。 曾在矽谷聽過一場演講,講者面對這個問題,就以心理學上的「Endowment Effect」來說明,令人大開眼界。 初次聽到這個字,我們瞪大眼睛,什麼的什麼? 「Endowment Effect」中文翻成「稟賦效應」,這個字只會讓它更難懂,基本上,這個字就是在說,當你「擁有」什麼東西的時候,你很容易會覺得,它價值很高。 它很貴! 注意,心理學家是說,這個「貴」,並不是因為你捨不得賣掉所以給它一個貴的定價,而是你徹頭徹尾的就是覺得這個東西,別人應該也是覺得「這麼貴」。

30 Endowment Effect (3/4) 這才是「Endowment Effect」所帶來的問題,它會讓很多人,因為擁有之後,而認為「全天下都想來『搶』它」。 而變成神經兮兮,無法全心享受。 無法全心享受,這份「擁有」。 舉另一個例子,大家更容易懂。 有一個女性朋友,和現任男友交往三年,聽說這位男友完全是她最喜歡的樣子,所以這次,她真的很「在乎」他。 因為很在乎、太在乎了,於是她一直透露她的「擔心」給她的友人知道,她不斷的憂慮,「老公」身旁超多蒼蠅的,會不會有一天被搶走? 因為怕有人搶她男友,所以她「奪命連環叩」,我們都笑,她才剛剛坐下,第一道菜都還沒上,就已經打了兩通電話給男友,吃一頓兩小時的飯,可以走出去打十通電話,這麼嚴密的程度,不用說「蒼蠅」飛不進來,連灰塵都進不來了。 連「空氣」都進不來了,何以享受? 果然,最後男友真的和她分手了,沒有第三者,原因是因為──她太煩了!

31 Endowment Effect (4/4) 擁有之前,一切正常,擁有之後,整個不一樣!這就是「Endowment Effect」,當你擁有某東西,你就會「以為」那個東西的價值很高,高於其他人所看到的價值,讓你很怕被別人搶走,其他人其實是不屑一顧的。 你花了很多力氣去維護這個擁有,卻沒有心情去享受那個過程。 全心享受很重要,這就是擁有的目的,不是嗎?若你不能全心享受,反而還「丟掉」了原本的「擁有」,豈不可惜! 我想,一個人就算賺了好幾百億,如果每天都還因為「Endowment Effect」而時時在保護自己的「擁有」,他一生擁有的東西其實不會比凡人、窮人、一般人還多。 擁有,不如享受過程。 (資料來源:

32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33 情緒的框架 1/2 (P.470) A. 你願意接受一個賭局,它給你10%的機會去贏95元,和90%的機會輸掉5元。
B. 你願意花5元買一張彩券,它給你10%的機會去贏100元,90%的機會甚麼都沒贏。

34 情緒的框架 2/2 (P.470) B的陳述法吸引了很多正向回答。 因為「輸」會引發很強的負向感覺!
被文字引發的情緒,會滲透到最後的選擇上。 肺癌治療的描述:A.開刀後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B.開刀後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結果在A.的框架下,84%的醫生選擇開刀;在B.的框架下,50%的醫生選擇雷射治療。

35 空虛的直覺 1/2 P.475 採用A專案,染病的600人中有200人會得救。
採用B專案,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染病的600人都會得救;有三分之二的機會,沒有人會得救。 大部分人選A專案 因為人們偏好確定性,不喜歡賭局。

36 空虛的直覺 2/2 採用A’專案,染病的600人中有400人會死。
空虛的直覺 2/2 採用A’專案,染病的600人中有400人會死。 採用B’專案,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沒有人會死;有三分之二的機會,這600人會死。 大部分人選 B’專案 決策者在結果是好的時候,喜歡確定的事情,不喜歡賭博(風險規避);而當結果都是負面的時候,他們會拒絕確定的事,接受賭博(風險追求)。

37 MPG錯覺(被動接受誤導的框架) P.480 兩個車主想要減少車子開銷:
A. 亞當把他1加侖跑12英里的車換成比較不費油、1加侖跑14英里的車。(每加侖所跑的里程數多2英里,節省1/6) B.貝絲把她1加侖跑30英里的車換成1加侖跑40英里的車。(每加侖所跑的里程數多10英里,節省1/3) 動用你的系統二算算看:(固定里程數的油耗量) 假如二車主1年都開10000英里,亞當1年的汽油消耗量會從833加侖,減少到714加侖,節省119加侖;貝絲會從333加侖,減少到250加侖,節省83加侖。 這個MPG (miles per gallon) 框架是錯的,應該用GPM (gallon-per-miles)才對。

38 相關係數 兩個測量變數受共同因數影響的程度有多大。例如:公司成長和他執行長品質之間的相關係數是0.30,表示兩者有30%的重疊部分。

39 章節重點

40 章節重點1/5 --[第一部] 兩個系統 系統一:直覺式思考的「快思」 系統二:理性分析的「慢想」
自動化系統:非常快、不費力氣、不受自主控制的衝動、直覺 系統二:理性分析的「慢想」 花力氣的系統:花注意力和努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

41 系統一 -- 快思 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厭惡、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當訊息很少時,系統一會輕率下結論。

42 系統一 -- 快思 系統一不擅長懷疑,他會壓抑不確定性,而自動去建構故事,使一切看來合理。除非這個訊息被立刻否定,否則他會認為訊息為真,進而激發聯結擴散。(P.159) 系統一使事情合理化的機制使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比它真實情況更整齊、簡單,可以預期,和合理化。(P270)

43 系統二 – 慢想 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2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我們經常不願開動系統2,而會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假設人的決策都是理性的,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與社會樣貌。這本書可能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從而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李怡 一分鐘閱讀

44 章節重點2/5 -- [笫二部] 捷徑與偏見 「情意捷徑」- 人們讓自己的好惡決定他們世界觀。
小數原則:腎藏癌抽樣最高最低都在小鄉村,所以統 計結果最高和最低都在支持共和黨的小鄉村。因為小 樣本抽樣,可能沒什麼關係,很多只是機率。 錨點:建議產生促發效應。定錨點,ex.慈善捐款。如 果你問民眾「你願意捐5美元給xxx」沒定錨前平均捐 款是64美元,問了這個問題,平均捐款變20美元,如 果是問「你願意捐400美元給xxx」,則平均捐款是143 美元。另一個案例:康寶濃湯,大賣場打出每人限量12 罐,賣得很好,但若不限量,根本沒人買。

45 章節重點2/5 -- [笫二部] 捷徑與偏見 果斷性:請你填你自認自己果斷的6件事或12件事。結果填 12件的人會覺得自己很不果斷。許多的調查也表示意見越多 ,給分越高。 湯姆的專業?他電腦派、單調、冷默,請問他唸甚麼科系?(1) 基率很重要,even有個案證據。(2)診斷性證據給人的直覺印 象常是誇大的。 「少就是多」:A組合(六盤子+3個杯子+3個破杯子)、B組合 (六個盤子),結果B組合賣的比較好。(但怎麼想A會比較划 算) 我們的生命是一個不好的循環,因為我們會對取悅我們的人 好,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不好,可是從統計上來看,我們都會 因為對人家好而受處罰,因為對人家不好而受獎勵。 成功=能力+運氣。極大的成功=多一點的能力+很多的運氣。

46 章節重點2/5 -- [笫二部] 捷徑與偏見 我們心智最嚴重偏向因果解釋,而不跟統計數字打交道。Max Bazerman《管理決策的判斷》案例,百貨公司分店,因為地點和對手不同,營業額也不同,如果明年目標是上升10%的話,把10%加在每家店是不對的,表現低於平均值增加不該只有10%,表現好的不能加太多。 回歸平均的問題。譬如某大學要徵新教授,A面試很好、長的很正、推薦信很強、但沒什麼研究成果;B有3年博士後經驗,研究成果佳,但面試不好,但 大家會選A,但實際上應該選B。

47 章節重點3/5-- [第三部] 過度自信 效度的錯覺:圖示指二條線一樣長,但視覺就是會有錯覺, 作者:他年輕時候替以色列士兵透過搬木頭,判斷誰是好軍官 人選,但研究成果毫無參考價值,預測品質完全無效,但當 時的他對自己預測又很有自信,這是因為沒考慮廻歸平均的 問題。買基金股票會有理財的技術錯覺,實際上是靠運氣, 因為「專業技術的錯覺」,實際是感覺判斷,這是認知放鬆+ 合理性聯結+主觀自信深植系統。 作者認為他超聰明,他作預測酒價未來走向的實驗,運用統 計學變數。如用雨量、溼度、產量等等,比人為預測準。醫 生,臨床判斷比統計預測差,但醫生還是認為自己判斷佳。 作者從Meel書學到不要讓「面試」來作最後決定,因為人為 評估沒有一致性,要跟各個小實驗覺計結論作決定(因為面試 官也只會問他們感興趣的地方)

48 章節重點 3/5-- [第三部] 過度自信 克萊恩《權力的來源》,分析有經驗專家如何發展直覺的技術。但作者跟他研究導向不太一樣,他分析股票經濟人、政客(長期預測失敗,所以作者持懷疑態度來研究),但克萊恩是研究消防隊長、醫生、護士的判斷,態度上是尊敬的。事實上,自信來自認知放鬆和一致性。 習得技術條件 (1) 一個很規則,可以被預測環境 (2) 一個從長久練習,習得這些規律的機會。政客、股票人零效度預測,失敗反應他們預測一個基本上就是不可預測的事件。

49 章節重點 3/5-- [第三部] 過度自信 作者曾經計畫在以色列編寫高中心理學教科書,起初大家很有熱情,認為2年內可以完成,但作者問到以前的經驗則為7-10年完成,且40%是失敗的,最後這個計畫確是失敗的,作者得到三個教訓: (1) 立刻看得到的:作者掉人陷阱,沒看到二種截然不同預測未來方式,亦即「內部看法」(inside view),「外在看法」(outside view)。(2) 一開始預測二年完成是「計畫的謬論」(planning fallacy),估算的是最佳情況,而不是真實情況。(3) 不合理堅持(irrational perseverance),面對一個選擇時,放棄理性而不是放棄這個企畫案。 樂觀-非常正向沒有失去真實感。(亦即不會自己騙自己)。競爭忽略(competition neglect)過度樂觀自信。

50 章節重點 4/5 --[第四部] 選擇 白努利的錯誤:「白努利」為一物理名詞。「白努利的錯誤」指的是,人的選擇不是基於金錢的價值,而是基於結果的心理價值,也就是它的效用。 稟賦效應:擁有物品一陣子後,將導致不願意放棄的心理。人是不理性的,ex.甲:加薪1萬(每月)VS.乙:每月多放一天假。經過一段時間後,二人都不願放棄自己已擁有的。人想贏而不是失去(失敗),失去100元的恐懼大於贏得150元的希望,「失」的感受比「得」予人的感受強烈得多。人們會放大損失,「人是損失規避的」是行為經濟學最大貢獻。

51 章節重點 4/5 --[第四部] 選擇 「風險政策」 Q1. A -- 肯定贏$240元 B -- 5%贏1000元,75%什麼都贏不到
章節重點 4/5 --[第四部] 選擇 「風險政策」 Q1.   A -- 肯定贏$240元 B --  5%贏1000元,75%什麼都贏不到 Q2   C -- 肯定輸750元 D -- 75%輸1000元、25%什麼沒有(也就是沒輸) 大部人選A.D,但選AD,25%機會贏240元,75%機會輸760元。 若選B.C,25%機會贏250元,75%輸750元。人們在「贏」的領域規避風險;在「輸」的領域則尋求風險。此與「賣保險」同樣原理,確定得而不面對賭局,同時也願意付出錢(期望值)去避免不確定損失。

52 章節重點 4/5 --[第四部] 選擇 金融研究發現,大部份人會去賣贏的股票,而不去買贏的股票。(人們捨不得停損,這意味著確定的損失)
章節重點 4/5 --[第四部] 選擇 金融研究發現,大部份人會去賣贏的股票,而不去買贏的股票。(人們捨不得停損,這意味著確定的損失)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有更好投資機會,卻把錢繼續放入賠錢的帳戶中,這是「沉沒成本」,此現象常發生於不好的工作、不愉快的婚姻、沒有希望的研究,因為認賠殺出是代表自己的失敗。 《選擇與後果》,捐器官比例差很大,奧地利將近100%、德國12%、瑞典86%、丹麥4%,高捐贈國家的表格是: □不想捐請打勾,低捐贈國家則是要捐贈打勾□ 。

53 四象限型態 得 失 有95%機會贏1萬元 害怕失望 高機率 風險規避 有95%機會損失1萬元 接受不喜歡的和解 希望避開損失 風險尋求
確定性效應 有95%機會贏1萬元 害怕失望 風險規避 接受不喜歡的和解 有95%機會損失1萬元 希望避開損失 風險尋求 拒絕喜歡的和解 低機率 可能性效應 有5%機會贏1萬元 希望贏大獎 有5%機會輸1萬元 害怕大的損失

54 四象限型態 得 失 高機率 法律案件。打官司不一定獲賠,寧可接受較低金額但確定拿得到的和解金。
確定性效應 法律案件。打官司不一定獲賠,寧可接受較低金額但確定拿得到的和解金。 當幾乎確定損失的事發生時,人會尋求更大的風險來避開既定的損失。 低機率 可能性效應 買獎券。當獎金報酬很大時,買的人會對中獎機率低的事實忽視。 買保險。即使意外發生機率低,人們會願意多花錢來規避風險。 資料來源:Rich 富朋友理財筆記

55 資料來源:周舜欽「投資心理學」書院

56 章節重點 5/5 --[第五部] 兩個自我 X座標:疼痛時間 Y座標:疼痛程度 A 病患在過程中所受到的痛楚(也就是經驗的自我的真實感受)比 B 病患要少很多,但是 病患 A 在事後自認為承受的痛苦指數(記憶的自我的解讀),卻高出病患 B 非常的多。

57 章節重點 5/5 --[第五部] 兩個自我 記憶自我 經驗自我 編織記憶、賦予意義,你所意識到的自我
章節重點 5/5 --[第五部] 兩個自我 記憶自我 經驗自我 編織記憶、賦予意義,你所意識到的自我 記錄生活、抒寫生活故事的狀態,在乎的是“最近(某階段)如何?” 如果說“經驗”是片刻,那麼“記憶”就是“時段” 片刻的"經驗"需要經過不斷的整理組合,而後合成"記憶" 對於過去某段經驗的『總結』 人類的快思系統,記憶自我常常凌駕經驗自我,近期或深刻的記憶,常常抹煞掉整個過程的經驗總和,偏好和決策是被記憶塑造的,但記憶有可能出錯 每分每秒替你過生活、活在當下的自我 活在當下,洞察當下,在乎的是“現在(此刻)如何?” “記憶”經過整理表達才能形成可闡述的經歷或故事 我們每分每秒的真實感受

58 待商榷的句子

59 psychology  ( P.30) psychology 這裡不能翻譯為心理學;而是「心理過程」或「心理特點」 Longman Dictionary: ment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believing in something  or doing a certain activity OAL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 or group 看到 -logy 就只會翻譯為「─學」,是初學翻譯的人才會有的愚蠢反射動作。

60 P.30 Simon’s point is that the miracles of expert intuition have the same character.
洪蘭:賽蒙對專家直覺的奇蹟也是同樣的看法 當作:賽蒙認為專家直覺的奇蹟具有同樣的特性 P.38~39 P.38倒數第3行到P.39第6行為重複編排的段落。 P.39 倒數第7行:代理人(agents),建議翻作「當事人」

61 P.42 系統二有能力改變系統一的運作,藉由重新設定對控制通常是自動化運作的注意力和記憶功能。
P.50 在我所處的專業圈子中,這種擬人化的句子被認為是罪惡(sin)的。 P.56 站著那裏看著受試者…

62 (錯誤) 「生物科學」應改為「生命科學」( P.201頁第9行)

63 閱讀心得

64 這是一本… 這是一本比較上算平易,但實際上易讀性仍不算高的心理學讀物~需靜靜地閱讀、花力氣思考~不過值得
這是一本有助自省的書(對內),閱讀的同時等於也在回顧和檢視自己過往思考和行為模式~ 這是一本有助處世的書(對外),讓人理解到人性的心理多麼容易被外部操控、誤導和利用~  資料來源:

65 本書主角:兩個系統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但跨領域的研究,使他得到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他的研究挑戰了人們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譽為「繼佛洛依德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康納曼在書中指出,主宰我們思考和決策的是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直覺式的(快思),他說:「直覺就是辨視」,另一個系統是要花力氣去思考(慢想),甚至有統計數據做輔助的、邏輯性的思考,然後下判斷。

66 人的雙思維系統 系統1:快速的捷徑、直覺判斷系統(fast thinking)
系統2:緩慢的演算、邏輯推論系統(slow thinking)

67 本書前提、探討的議題 本書前提: 人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錯誤,卻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 本書主要探討議題: A. 人是否理智和具邏輯性的?
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容易被直覺和偏見誘導去犯錯 B.人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應如何做決策? 探索過去學到的教訓,並拒絕後見之明(hindsight)的誘惑和確定性的錯覺

68 三思而後行 一思 -- 直覺思考 立即辨識判斷事件情況~直覺可助人也可害人,端看直覺背後的所支援的訊息來源是否強大(實際體驗學習的經驗值),及其所面對的事件是否單純具規律性; 二思 -- 邏輯思考 檢視直覺思考的判斷是否與邏輯推論的結果相一致; 三思 -- 多面向思考 (含反向思考及外部意見整合),除了直覺的焦點思考、邏輯的直線思考,也應擴及到整體面的思考。 資料來源:

69 接受自己預測能力有限的事實 要接受自己預測能力有限的事實很難,然而,我們必須體悟到世界一直在變,人的思考尤其是如此,也因此難以避免發生預測錯誤。然而,越明白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讓我們產生判斷錯誤和偏見,就越能避免落入「眼見為實」(WYSIATI,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的框架中,減少決策錯誤。(羅安雯,2013) 

70 組織脈絡中的「控制與選擇」 控制:上對下的管制或約束 選擇:組織成員自主性行為 控制:對組織事務能夠參與並決定。
選擇:是一種作決定的行為,選擇亦有控制的功能。

71 個體內的「控制與選擇」 控制:對自己意念與行為的管制或約 束。
控制:對自己意念與行為的管制或約 束。 選擇:體現個人價值、信念與承諾的決定機制。有沒有更好的選擇?Stephen R. Covey的「第3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不是用「我的方法」,也不是用「你的方法」,而是共同尋找「我們的方法」


Download ppt "快思慢想 (THINKING,FAST AND SLOW)"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