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式烹调概述 主讲人:周信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式烹调概述 主讲人:周信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式烹调概述 主讲人:周信科

2 目录 烹饪一词的来历和烹饪起源 历史中的烹饪(远古与先秦时期的烹饪) 中西式烹饪的差异 未来中式烹饪发展的趋势
现代科技与传统烹饪的完美结晶——分子烹饪

3 中式烹调概述 什么是烹饪? 烹 饪 简单的说烹饪就是将原料加热成熟
烹制,运用各种加热手段,使烹饪原料由生到熟并形成一定的色泽、形状和质感的菜肴的过程 常见的加热手段有气蒸、水烹、油烹、烤等? 食物成熟的状态。 简单的说烹饪就是将原料加热成熟

4 烹饪一词的来历 烹饪一词首次出现在周文王所著的《易经》中
《易·鼎五十》:“……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由此可见烹饪一词来源祭祀 燃木为食,化生为熟之意 亨、享、烹三字互通 享即指宴饗,意思是说宴饗能沟通人与人、人与神(象在宗庙举行的宴饗)之间的联系 鼎卦

5 其他典籍对烹饪的解释 汉·许慎《说文》:烹,煮也。 汉·扬雄《方言》:饪,徐扬方言,熟也 饪,人可以吃的程度(失饪不食,孔子)
腥,生肉;烂,半生;糜,熟透了

6 烹饪的起源 烹饪一般分为烹与调两个方面 烹起源于火的利用 调起源于盐的利用 火的发现与利用标志人类饮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熟食时代
钻木取火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使人类主动地用火将食物制熟,标志人类饮食史的开端 调起源于盐的利用 传说黄帝发明了煮海造盐

7

8 发明烹调的重大意义 彻底改变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杀菌消毒,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扩大了食物的食用范围,人类开始向平原、岸边居住,脱离原始森林和洞穴,生活走向了文明 使食物得以储存,人类逐渐养成了定时饮食的习惯,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劳动,发展了生产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孕育并形成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9 中国烹饪的发展史 萌芽时期(火烹、石烹、陶烹) 形成时期(铁烹早期) 发展时期(铁烹中期) 成熟时期(铁烹后期)
先秦时期,烹调器具比较简单,烹调方法相对单一,但调味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在典籍中也出现了许多与烹饪相关的记载。厨师作为一种职业出现。 形成时期(铁烹早期) 汉魏南北朝,铁器逐渐成为主要烹调器具,出现“炒”等烹调方法,外国的原料进入中原,并且出现南北烹调技术的首次大融合,出现了一些涉及烹饪理论方面的书籍。烹饪行业开始出现分工 发展时期(铁烹中期) 隋唐宋元时期,铁器的使用是烹调器具、烹调方法进一步扩展,原料种类也日益增多,工艺更加精细,分工更加明确,餐饮市场日益繁荣,筵席大量出现。出现了一批颇有价值的食谱 成熟时期(铁烹后期) 明清时期,原料和烹调方法进一步扩大,开始形成各大风味流派,并产生许多历史名菜;筵席进入了黄金时代,饮食市场更加专业化。已经出现了专门烹调工艺方面的书籍

10 原始的烹调方法——烤与蒸煮 在整个原始社会里,我们的先祖在熟食活动中大致经历了火烹、石烹和陶烹三个阶段。

11 史前熟食,实际上就是先民以烤的方法为主的熟食阶段。

12 石器时代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还有一种“石板烧”,不仅有现代民族学的例证,也有古代文字记载。
《礼记·礼运》注云: “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音吕)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古史考》也说: “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之上食之。”就是说,将米和肉放在烧烫的石板上烤熟再吃。

13 为烹饪而生的陶器 当神农氏创立了农业,种植业成为一种主要的食物获得手段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谷物已成为主要的食物,不过如何食用,却成了一大难题。谷物一般不宜于生食,起初大概是将谷粒放在石板上热烤,或放在竹筒中烹熟。 人们在不断寻求烹饪谷物的新方法。陶器发明了,人类又完成了一项科学革命。有了陶器,可以将它直接放在火中炊煮,这为从半熟食时代进入完全的熟食时代奠定了基础。陶器显然是为适应新的饮食生活而创造的,当种植业发明以后,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迁徙,开始了定居生活,陶器正是在这种时候来到人们的饮食生活里的。最初的陶器多为炊具,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古史考》记载: “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自此,原始先民有了火、烹调方法和相应的烹调器具,烹饪诞生了

14

15 到了夏商周时代,青铜器成为了烹饪的主要器皿,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鼎,所以易经中用烹饪来解释“鼎卦”
大禾人面鼎

16 周代顶级美食——八珍 淳熬,即用炸肉酱加油脂拌入煮熟的稻米饭中,煎到焦黄来吃; 淳母,制法与淳熬同,只是主料不用稻米,而用黍;
炮,就是烤小猪,用料有小猪、红枣、米粉、调料,经宰杀、净腔、酿肚、炮烤、挂糊、油炸、切件、慢炖八道工序,最为费事,非平民所能受用之味。 捣珍,即用牛、羊、鹿、麋、麇五种里脊肉,反复捶击,去筋后调制成肉酱。 渍,即把新鲜牛肉逆纹世成薄片,用香酒淹渍一夜,次日食之,吃时用醋和梅酱调味。 熬,即将牛羊等肉捶捣去筋,加姜、桂、盐腌干透的腌肉。 糁,即将牛羊豕之肉,细切,按一定比例加米,作饼煎吃。 肝膋,即取一副狗肝,用狗的网油裹起来(不用加蓼),濡湿调好味,放在炭火上烤,烤到焦香即成。

17 秦汉以后,漫长的2000年中国烹饪得到了飞快地发展,首先铁器的出现,使得烹饪器皿更加轻便,传热速度更快。这些都促进了烹饪技术的革新
同时汉、唐时期的强盛,使得外国的原料传入了国内,如黄瓜、番茄、胡萝卜、胡椒、辣椒等。 几次大的战乱也从客观促进了南北烹饪技艺的交流。

18 著名的烹饪名家与典籍 孔子的烹饪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碣,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 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最早的均衡营养的学说《黄帝内经·素问》“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食疗著作《饮膳正要》(元·忽思慧) 专门烹调专著《随园食单》(清·袁枚),《调鼎集》(清·童岳荐)

19 中西式烹饪的差异 1、表现在原料使用上。 自古以来,我国在烹饪原料的选用方法上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农作物为主要原料,肉类仅仅占辅助地位。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面粉和蛋乳为主。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中西方这种烹饪原料使用及其看法上的反差成因,与民族心态、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20 2、反映在分解工艺上。 中国人对刀工技术的要求很高,加工出的料型丰富多样,这不仅是制熟工艺要求的需要,也是审美与道德评价标准的需要。西方在刀工技术上与中国相比就显得苍白乏力,料型也没有中国的丰富,更不具备中国切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1 3、反映在调味技术上。 我国调味师可调制出的味型有百余之多,这在世界上或谓独有,我国烹调师不仅将辨味作为衡量厨艺的一个标志,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调味方法和形式,使菜肴更具有风味个性。由于这种特殊的审美效应,世人视调味为中国烹饪三大要素之一,这与西方人对味的那种量化的分析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22 4、反映在火候及烹调方法上 西方人对火候的把握离不开温度与量化数据,其烹调方法以煎、炸、烤为主,食味单一。中国人对火候、烹饪方法的把握具有哲学性和形象性等特点。这比西方人对火候与烹饪方法的理解与把握全然不同。

23 5、反映在饮食行为上 主要表现为中国人的筷箸与西方人的刀叉。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不仅产生了筷子,也产生了合餐。人们的饮食活动总是和音乐、舞蹈、诗词、书画等相关联,反映了中国人追求轻松、乐观及真善美等情趣和境界,这是世界上其它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24 中国烹饪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与新潮相结合,中式烹饪与西式烹饪相结合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走机械化、智能化道路
与食品工业相结合,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与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相结合,开发新原料、新产品

25 现代科技与烹饪的完美结合——分子烹饪 分子美食(Molecular Gastronomy),1988年,由匈牙利物理学家Nicholas Kurti 及法籍化学家 Herve This 提出。

26 分子美食烹饪的特点 通过分子烹饪后,让菜品从外观上体现的更加精细和完美。 通过分子烹饪,让食物口感上得到更好诠释。
通过分子烹饪,让食物原材料烹饪制作后,营养能够更好的保留。 通过分子烹饪,让美食制作者能接受并理解全新的烹饪理念,以时俱进。

27 鱼子酱,胶囊 鱼子酱,胶囊属于球化系列中的元素。主要借助于海藻胶与钙粉来完成。

28 泡沫系列 泡沫系列主要运用卵磷脂,或者使用虹吸瓶来完成。

29 胶类 TEXTURAS胶类,我们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辅助剂,在烹饪过程中去使用,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有的是快速凝胶,有的是预热凝结,有的起到悬浮作用。

30 低温烹饪 低温烹饪的好处在于能够很好的保证食物材料里面的水分,保持原味,口感更加细腻。

31 快速自制鱼子酱 原料:枸杞汁250ml、海藻胶2.5g、钙粉6.5g、水1000ml 工具:球形工具


Download ppt "中式烹调概述 主讲人:周信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