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蔬 菜 病 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蔬 菜 病 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蔬 菜 病 害

2 豇豆煤霉病 症状 茎蔓病斑 叶两面初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1—2cm、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密生失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显著。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病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减少。

3 豇豆煤霉病 症状 豇豆煤霉病症状 落叶病斑长白毛 中期症状 黑色霉层

4 豇豆煤霉病 病原 分生孢子器放大 病原菌为豆类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cruenta Saccardo)属尾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直立不分枝,数枝至十数枝丛生,具1—4个隔膜,褐色,大小为15—52um× um,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7—35℃,最适温度为30℃。 分生孢子器切片

5 豇豆煤霉病 发病规律 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2)田园清洁。
豇豆煤霉病以菌丝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2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田间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温度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或遇高湿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则发病重。连作地或播种过晚发病重。 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2)田园清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6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7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8 黄瓜黑星病 病原 病原菌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5—35℃,适温为20—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保护地支架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及菌丝附着在种子表面及种皮内越冬。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湿度要求很严,在冷凉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害病。15—20℃为最佳侵染温度,黑暗或弱光比较强光下更易侵染。

9 黄瓜黑星病 控制措施 (1)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 (2)可采用温汤浸种20min,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3)选用抗病品种
(4)重病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5)温室与大棚在定植前10天,进行药物熏蒸,每100㎡用硫磺粉300—400g加锯末800g,混匀用暗火熏一夜。 (6)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并喷洒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 控制措施

10 番茄叶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11 番茄叶霉病 病原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随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内越冬。
病原菌为番茄叶霉病菌[Fuluia fulua(Coole)Cif]属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细胞;分生孢子大小为14—38um×5—9u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随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内越冬。 温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病菌发育温度9—34℃,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达90%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12 番茄叶霉病 控制措施 (1)番茄品种间对叶霉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
(2)从无病株上采种或进行种子处理,52℃浸种30min,晾干播种;2%武夷霉素150倍液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 (4)发病重的地区,应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施足腐熟有机肥,注意田间通风透光。 (6)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 控制措施

13 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Meion wilt)又叫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主要病害,分布广泛,主要危害甜瓜、西葫芦、丝瓜、冬瓜等葫芦科作物,黄瓜常年发病率10%~30%,严重时可达80%~90%,甚至绝收。

14 瓜类枯萎病 症状 茎节枯萎症状 茎节间枯萎症状 黄瓜细菌性枯萎
该病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发病,子叶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导致猝倒,大田发病一般在植株开花后出现病株。发病初期,病株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萎蔫,似缺水状,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茎蔓上出现纵裂,裂口处流出黄褐色胶状物,病株根部褐色腐烂,纵切病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呈褐色,潮湿条件下病部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疫菌也能引起瓜类枯萎症状,但疫病病株不流胶,且疫病常自叶柄基部处始发病,只有发病部位以上蔓叶枯死,病部明显缢缩。 茎节间枯萎症状  黄瓜细菌性枯萎

15 瓜类枯萎病 病原 分生孢子座电镜照片 大型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尖镰孢镰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瓜萎镰孢菌[Fusarium bulbigenum Cooke et Mass. var. Niveum (Smith)Wollenw]。主要是尖镰孢菌,该菌有许多不同的专化型。 黄瓜尖镰孢菌气生菌丝白色棉絮状,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单胞或偶尔双胞,大小5.0~12.5×2.5~4.0;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或镰刀形,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顶端细胞较长;渐尖,大小15.0~47.5×3.5~4.0;厚坦孢子顶生或间生,圆形、淡黄色,直径5~13。枯萎病菌除有专化型外,还有生理小种分化。 大型镰刀形分生孢子

16 瓜类枯萎病 发病规律 尖镰孢菌为土壤习居菌,可以厚坦孢子、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中存活5~6年,其菌丝和分生孢子也可在病株残体中越冬,并可营腐生生活,厚坦孢子和菌核通过畜牧消化道后仍能存活,越冬病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病菌在田间主要依靠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和线虫等传播,该病是一种积年流行病害,其发生程度决定于当年初侵染菌量,一般当年不进行再侵染。连作地块作土壤中枯萎病菌积累多,病害往往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土层瘦薄,不利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往往病重。

17 瓜类枯萎病 病害循环 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或未腐熟肥料中越冬,为主要侵染来源,病菌离开寄主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率为 %),也是侵染来源之一。 通过伤口和根毛顶端侵入。 传播:灌溉水和土壤的耕耙,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的线虫既传播病害又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

18 瓜类枯萎病 (1) 选育利用抗病品种。 (2)深耕、晒土、轮作、淹田、田园卫生可减少病害发生。 (3) 嫁接防病。 (4)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10%双效灵300倍液浸种,土壤处理可用95%棉隆,每亩10kg拌细土120kg,撒于地麦,耕翻13~18cm,再用薄膜盖12天。 (5) 生物防治。用木霉菌等颉抗菌拌种或土壤处理可抑制枯萎病的发生。 控制措施

19 茄子黄萎病 症状 茄子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茄子黄萎病,一般5~6叶开始发病,门茄座果后出现症状,进入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叶脉间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初期病叶在天气干旱或中午表现萎蔫,早晚恢复。后期病叶萎蔫不再恢复,颜色由黄色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枯死脱落,病害由下向上扩展,可发展至全株发病,有时只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小且少,质硬,味差,剖视病株根、茎、叶柄、果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有时茎基部腐烂。

20 茄子黄萎病 病原 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轮枝菌属,其所有菌株均可产生轮枝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基部无色,常由2~6层轮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支构成,每轮梗数1~6根,通常2~4根,分生孢子枝梗长13.5~33.3,宽2.16~3.36,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发病规律 病菌以微菌核,厚坦孢子和休眠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2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温暖高湿的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发病适温20~25℃,气温在28℃病害受到抑制。

21 茄子黄萎病 控制措施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用无病种苗。
(2)大田防治。从定植到盛果期是防治关键时期。 (3)保护地实行轮作。科学施肥。适时定植,铺盖地膜,提高地温。 (4)合理灌水及中耕。茄子生长期间要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防止大水漫灌避免冷井水直接浇灌。 (5)选用抗病品种 控制措施

22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大白菜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bacterial soft rot)是园艺植物上一种重要病害,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上危害最重。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也称“烂葫芦”、“烂疙瘩”或“水烂”等,我国种植大白菜的地区都有发生,在田间,可以造成白菜成片无收;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白菜减产50%以上。 甘蓝软腐病

23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症状 小白菜软腐 软腐烂的症状因病组织和环境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柔嫩多汁的组织开始受害时,呈浸润半透明状,后变褐色,随即变为粘滑软腐状。比较坚实少汁的组织受侵染后,先呈水浸状,逐渐腐烂,但最后患部水分蒸发,组织干缩。 开始多呈浸润半透明状,后渐呈现明显的水渍状。颜色由浅黄,灰色至灰褐色,最后组织粘滑软腐,并有恶臭。比较坚实的组织受侵染,病斑多呈水渍状,先淡褐色,后变褐色,渐次腐烂,最后干缩。 大白菜软腐

24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病原 胡萝卜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亚种(Erwinia caratovora subsp carotovora)     病菌生物学特性最。     适温度:27-30℃ 致死温度: 50℃     最适PH7:     不耐干燥和日光,病菌脱离组织再土壤中存活15天     寄主范围广:十字花科、茄科(番茄、辣椒)、豆科、瓜类等多种蔬菜     致病过程机理: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中间层(果胶质)→分解细胞中蛋白胨→吲哚→发臭。

25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雨水 (2)虫害:昆虫 (3)栽培管理     (4)白菜伤口种类     (5)白菜不同时期的愈伤能力     (6)品种抗病性

26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病害循环

27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① 避免将白菜、甘蓝、萝卜等秋菜种在低洼、黏重的地块上。
② 提早耕翻整地,可以改进土壤性状,提高肥力、地温、促进病残体腐解,减少病菌来源和减少害虫。 ③ 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排水防涝,减轻病害的发生。 ④ 增施底肥,及时追肥。 ⑤ 适期播种。 ⑥ 及时清除病株。 (2)防治害虫:早期应注重防治地下害虫。从幼苗期就应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猿叶虫、地蛆和甘蓝夜盗虫等。 (3)选用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发病初期可以喷下列药剂,防止病害蔓延。农用链霉素200mg/kg、敌克松原粉、50%代森铵600~800倍液。 控制措施

28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1)番茄青枯病 番茄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cm高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两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在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死去。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茎上可出现1~2cm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这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29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2)茄子青枯病 茄子被害,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病株茎面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根颈部起到可以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用于挤压病茎的横切面,也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

30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3)马铃薯青枯病 马铃薯被害后,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垂,4~5天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茎叶色泽仍为青绿色,切开病株上薯块和近地面的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受挤压后也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其症状与番茄病株上的相似。

31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原 病原菌为青枯劳尔菌(Ralstonia soanacearum = Pseudomnas 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大小0.9~2×0.5~0.8,一般为1.1×0.6,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生长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41℃,最低10℃,致死温度为52℃10min,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为pH6.0~8.0,以pH6.6为最适。

32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以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田间病害除了通过农具,家畜等传病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1)种植材料的转移:细菌性青枯病可以在多种植物材料之间转移。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已经由带病种薯在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了传播。 (2)影响发病的因素 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枯病的发生。雨水多,湿度大也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 发病规律

33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害循环

34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1) 轮作 (2) 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可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使土壤呈现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3) 改进栽培技术:选择高躁无病菌的土地作为苗床。注意中耕技术。 (4) 选用无病菌种薯和种薯药剂处理 (5) 化学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穴病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喷洒100~500mg/kg的农用链霉素,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控制措施

35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症状 明脉症状 坏死斑点 心叶菊花状 病叶歪向一边
(1)大白菜 田间幼苗受害,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及沿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成株被害,轻重不同。重病株叶片皱缩成团,叶变硬脆,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叶背叶脉上亦有褐色坏死条斑,并出现裂痕,病株严重矮化、畸形、不结球。受害较轻的,病株畸形、矮化较轻,有时只呈现半连皱缩,能部分结球。受害最轻的病株不显畸形和矮化,只有轻微花叶和皱缩,能正常结球。抽出的新叶显现明脉和花叶,老叶上生坏死斑。花梗上有纵横裂口。花早枯,很少结实;即使结实果荚也瘦小,籽粒不饱满,发芽率低。

36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症状 (2)萝卜、小白菜、芜青、油菜和榨菜等植物的症状与大白菜上的基本相同。心叶初现明脉,继呈花叶、皱缩。重病株矮化、畸形,轻病株一般正常,矮化不明显,但抽苔后结实不良。 (3)甘蓝 受病幼苗叶片上生褪绿圆斑,直径为2—3mm,迎光检视非常明显。后期叶片呈淡绿与黄绿色的斑驳或明显的花叶症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较健株发育缓慢,结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更明显的斑驳。

37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1)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uirus,TuMV)该病毒分布普遍,危害性大,是我国各地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物。 (2)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uirus, CMV)该病毒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葫芦科、藜科等多种蔬菜和杂草亦能侵染。病毒粒体球状,钝化温度为55—70℃,稀释终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2—4天,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 (3)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uirus, TMV)该病毒寄主范围广、抗性强,能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及苋科等多种植物。钝化温度为90—97℃,稀释终点为10-6。体外保毒期的长短因不同株系而异,有的株系为10天左右,有的可长达30天以上。只能以汁液接触传染。 病 原

38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发病规律 病毒可以在田间生长的十字花科蔬菜、菠菜及杂草上越冬,引起次年十字花科蔬菜发病。
(1)不同生育期与发病的关系,幼苗7叶期以前最感病,受侵染以后多不能结球,危害重;后期受侵染发病轻。侵染越早,发病越重,危害也越大。 (2)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苗期气温高、干旱,病毒病发生常较严重。 (3)邻作与发病的关系, 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病毒病能相互传染,发病重;种在非十字花科蔬菜附近,发病轻。 (4)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 秋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播种期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 (5)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不同的白菜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有显著的差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

39 番茄病毒病 症状 (1)花叶病:一种是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轻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小、不变形,另一种番茄叶片有明显花叶,随后新叶变小,叶脉变紫,叶细长狭窄,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下部多卷叶,病株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并大量落花落蕾,基部已坐果的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对产量影响较大。

40 番茄病毒病 症状 (2)条纹病:亦称条斑病。病株上部叶片呈现花叶症状。植株茎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逐渐蔓延扩大,以致病株萎黄枯死或畸形。 (3)蕨叶病:病株一般明显矮缩,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严重的卷成管状,中部叶片微卷,主脉微现扭曲,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叶背叶脉呈现淡紫色,叶肉薄而色淡,微现花斑。全株腋芽所发出的侧枝都生蕨叶尖小叶,上部复叶节间短缩,呈丛枝状。

41 番茄病毒病 病原 发病规律 (1)花叶病。该病主要由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引起。
(2)条纹病。由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ToMV)侵染所致。 (3)蕨叶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uirus,CMV)侵染引起。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也很广。除番茄外,辣椒、黄瓜、番瓜、莴苣、萝卜、白菜、胡萝卜、芹菜等蔬菜都可侵染,还能危害多种花卉、杂草及一些树木。 烟草花叶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极易由接触传染,但蚜虫不传毒。番茄花叶病和条纹病主要通过田间各项农事操作。带毒的卷烟和寄主的病残体也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烟草花叶病毒的土壤传播是以土中残存的病毒通过植物、茎、叶的伤口直接侵入的接触传播为特点。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可传染,但以桃蚜为主。 发病规律

42 番茄病毒病 病害循环

43 番茄病毒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种子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3—4h,再放在10%磷酸三钠(Na3PO4)溶液中浸种20—3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这样,可以去除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毒。 (3)狠抓定植前后的栽培防病措施。 (4)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晚打权、早采收。 (5)早期防治蚜虫。防治蕨叶病,深耕及轮作。钝化剂及诱导剂的施用。 控制措施


Download ppt "蔬 菜 病 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