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美学与语文审美教育 孙秀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美学与语文审美教育 孙秀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学与语文审美教育 孙秀昌

2 主要内容 引言:令人担忧的学生情感冷漠现状 一、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示例 结语:教育是一项以生命烛引生命的事业

3 引言:令人担忧的学生情感冷漠现状 思考:学生的情感冷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提示:学生情感冷漠的主要表现 1、学生与父母间的情感冷漠(举例) 2、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冷漠(举例) 3、学生与同学间的情感冷漠(举例)

5 1、学生与父母间的情感冷漠 杭州网2004年4月3日讯 在今年头两个月,共接到了19位家长打来的求助电话,反映中学生离家出走,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有时甚至一天接到两个家长的求助电话,在离家出走的孩子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6 引申 在中国人的心里,家是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一座避风港,父母则是牵系孩子的最后一根情感线。然而,对一些学生来说,家庭这座避风港已不再避风,父母这根情感线也已被割断。 更令人发指的是,有的学生甚至亲手杀死了养育自己的父母。2000年2月,央视暴露了浙江金华高中学生徐力轼杀母亲的犯罪案件,令举国震惊。近年来,在贵州、湖南、重庆、江苏、内蒙及四川等地也发生过中学生轼杀父母亲的恶性案件。

7 2、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冷漠 2008年10月29日《东方早报》刊登了一篇《学生弑师案频发折射师生关系冷漠》的文字。文中称:就在教师节刚刚过去的10月,发生了两起针对教师的凶杀案,令人发指的是,作案者正是学生。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自己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自己的学生掐死。

8 引申 在中国人的心里,老师是蜡烛,是阶梯,是灵魂的工程师,缘此,在中国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然而,老师竟然死于自己的学生之手。
提问:大家求学时的师生关系与当下的师生关系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9 3、学生与同学间的情感冷漠 2008年12月31日《天府早报》报道, 一段“成都市温江区某中学7名女生排队殴打同学”的视频近日来在网上疯狂流传,视频里7名女生殴打同学近6分钟,猛扇耳光、肘击头部、飞腿猛踹等暴力行为,惹人愤慨。 另据2010年11月16日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报道,9月16日,贵定县落北河中学发生一起惊人案件,6名初三男生在寝室内将本校一名初一女生轮奸。

10 引申 在中国人的心里,除了父子情、手足情、夫妻情,还有两种很重要的情感关系,那就是同学情与战友情。
然而,一些正在就学的学生竟惨遭自己的同学的伤害,怎不令人痛心。

11 提问 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学生生命的干瘪与情感的缺失?

12 提示:两点反思 就时代精神处境而言,实用主义、虚无主义造成了学生生命的干瘪与情感的缺失。
就教育自身而言,应试教育与知识化教育、道理化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的干瘪与情感的缺失。

13 思考 在培育学生健全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能做些什么?

14 观点:发挥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呼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挥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泽学生的生命,特别是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点燃学生的爱心,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 鉴于此,我们呼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5 一、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 (二)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缺失情感教育的表现

16 (一)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 1、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战场

17 1、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战场 整全的学校教育至少包括四个有机的部分,此即: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其中,美育是一个不可或缺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的部分。 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等课程具有德育的功能。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具有智育的功能。 体育课具有体育的功能。 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具有美育的功能。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是美育的主战场。

18 2、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①从教学目标上看,语文教学具有主体性。 ②从教学内容上看,语文教学具有文学性。
③从教学方式上看,语文教学具有体验性。

19 ①语文教学的主体性 授受语文显然不是单纯为了认字、学说话、写文章,更不是单纯为了中考或高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使学生成为秉具审美心灵的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突出其主体性,通过美的鉴赏,丰富、深化与升华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涵养学生天趣盈盈的生命,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20 引申:苏霍姆林斯基谈语文中的文学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
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准备好复述他背熟了的东西。一个人每走一步都会遇到生活安排的考试,他以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经受这种考试。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当我看到了少年因艺术形象而激动、颤动时,当他一边倾听作品、一边思索个人的命运时,对我来说,这要比他做出准确回答重要得多。

21 ②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语文教学所依托的材料,主要是文言文经典和白话文美文,这两类材料都是广义上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文学性地运用语言的范本。它们无论是以字斟句酌的洗练见长,还是以生趣灵动的诗意见长,长期陶养于其中,学生们自然会感到这些语言的妙处,乃至发现寓于语言背后的乃是著者活脱脱的生命。至于那些以形象塑造见长的作品,其文学性价值就更不用多说了。

22 思考 为什么学生会感到有的语文课枯燥乏味?

23 提示 识字、分段、概括中心思想等,只是知识层面。 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课文连同学生的生命都被肢解了、碎片化了。

24 ③语文教学的体验性 所谓体验,指的就是“身体之,心验之”。它要求在整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生命都要在场,进而把语文教学变成一个以作品的鉴赏为纽带的生命交流活动。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为什么能成为美文,个中的奥秘,语文老师要倾其全部生命将其体验出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作品,以生命在场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

25 引申:鉴赏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老师及其所讲课文的感染,自然会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全部倾入课堂学习。长此坚持下去,学生的鉴赏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可以说,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只在于寓于“鉴赏”之中的“体验”,唯此,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和文学性才能得以实现;唯此,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

26 (二)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1、美育即情育 2、真情、伪情与圣情 3、可爱与可敬

27 1、美育即情育 王国维:“美”者感情之理想。 美好的感情在亲情与大爱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28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 《背起爸爸上学去》是大陆第一部亲子电影。导演 周友朝 ,编剧王浙滨,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 1997年出品。 剧情简介
剧情简介  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 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转铜勺的办法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 一日,石娃上学路过马莲河,河水因暴雨涨起,父亲将他背过了河,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 石娃上初中后,姐姐为给家中节省开支,不得不早早出嫁,并从男方出的的彩礼钱中挤出一些钱来供弟弟上学。 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一等奖,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石娃背起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

29

30

31 思考 中小学课本中,表现父子(女)情、母子(情)的篇目有哪些?

32 提示 朱自清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许行的《白雪塑像》(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

33 美育的主要目的 美育旨在陶养人的情感,润泽人的生命,激发人对自然、艺术以及人自身的热爱。 提问:美与美育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34 提示 自然中的美(举例:苏州园林) 艺术中的美(举例: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自身的美(举例:人体艺术)

35 苏州园林

36 董源的《潇湘图》

37 王维(托名)的“水墨为上”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画山水诀》)

38

3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0

41

42 美神阿芙洛蒂特 在希腊人体雕像中,《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卡普亚的阿芙洛蒂特》和《米洛的阿芙洛蒂特》,便是表现优美的经典之作。

43 在《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中,普拉克西特把波力克利特(《持矛者》的创作者)发明的“对偶倒列”成功地用来塑造女性的体型:对着我们的左侧,美神的腿部收缩,支撑全身重量,臀部隆起,肩部微垂;右侧腿部放松,带动臀部向下,手里提着衣服,促使肩部耸起,身体的线条得以舒展。从整体上看,身体内部协调,左右形成动态的平衡,给人带来一种明朗宁静的情绪。 身体的一侧收缩,另一侧放松,收缩和放松的对衬造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对衬在艺术史上被称为“对偶倒列”(contrapposto)。 普拉克西特:《尼多斯的阿芙洛蒂特》

44 《卡普亚的阿芙洛蒂特》塑造了美神半裸着的优美的躯干。美神正手举一块盾牌(今已失落),对着左侧,通过盾牌中的倒影,欣赏着自己的美貌——她已为自己优美的姿态倾倒了。
《卡普亚的阿芙洛蒂忒》

45 美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面容平静,嘴角那含而不露的笑容,令人感到一种内敛沉静的古典美。身体构型曲线鲜明,富有节奏,特别是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身体从脸部、胸部、到腰部,连衣褶及衣褶所遮露出的腿部,都起伏有致,构成一种动态而和谐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凝视这纯美的人体雕像,我们沉浸于美神那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的灵韵之中。 《米洛的阿芙洛蒂特》

46 美的意象所内蕴的健全的情感与生命 自然美,艺术美,人体美,这些美的意象,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美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们都是合于人的情感与尺度的生命的形式。一言以蔽之,美在于意象所内蕴的健全的情感与生命。 思考:如何区分健全的情感与非健全的情感?

47 提示 生命在场的情感是健全的情感:真切感与神圣感。 生命不在场的情感是非健全的情感:伪情、做作。 体会一下“生命在场”的神情

48

49 贝克汉姆唱国歌时神情庄重

50 背景资料:愤怒版贝克汉姆现身世界杯,他比王子多份真情(2010年06月19日 新浪体育)
背景资料:愤怒版贝克汉姆现身世界杯,他比王子多份真情(2010年06月19日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世界杯C组次战吸引了不少名人到现场观战,英国的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现身看台,但他们都抢不走一个人的风头:大卫-贝克汉姆。 贝克汉姆虽是场边看客,但却对本场比赛全情投入,唱国歌时他表情严肃紧锁着眉头,不知是否预计到了英格兰的艰苦场面。上半时打不开局面时,贝克汉姆神情紧张的躬身坐在椅子上,看架势像一张拉开的弓,随时准备冲上场去,显然,对队友们在场上的手足无措,前英格兰队长很着急。 下半时后半段英格兰进攻略有起色,贝克汉姆也活跃多了,兰帕德给杰拉德一个好球,后者遗憾错失,此时小贝从屏息关注到遗憾慨叹,浑身上下透出遗憾。随后,贝克汉姆不忘向场上球员伸出大拇指给与鼓励。 英格兰始终打不开局面,贝克汉姆的火气也大了起来,最后阶段,人们看到了一个“愤怒的贝克汉姆”。第89分钟特里被判犯规,贝克汉姆一脸怒火,愤怒的扬手抗议裁判的判罚,补时最后1分钟英格兰又被判罚禁区附近的犯规,此时贝克汉姆干脆从座椅上弹了起来,挥着手臂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全场比赛结束,英格兰在场上没有收获,贝克汉姆跟着他们浪费了90分钟的情绪,看台上的两位王子虽然也牵挂球队的表现,但出于身份不便有过于夸张的表示,倒是小贝毫无顾忌,一举一动都显露出对这支球队的至深关切,甚至还有一份恨其不争的怨气,显然在这位前英格兰队长心里,对球队的那份激情仍在,虽非阵容的一员,但他仍在与全队同呼吸共命运。   (李普利)

51 英国的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

52 2、真情、伪情与圣情 从“圣人有情无情之辨”谈起

53 圣人有情无情辨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三国志• 魏书• 钟会传注》)

54 伪情、真情与圣情 “累于物”之情是伪情 “应物”之情是真情 “应物而不累于物”之情是圣情

55 服务员

56

57 唐 吴道子 《孔子行教像》

58 引申:孔子的生命气象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译文】 夫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猛戾,恭谨而安详。

59 引申:孔子是一位格调高卓的圣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 思考:在儒家文献中,哪些意象可体现孔子的生命气象?

60 提示 松柏 芝兰

61 松柏意象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62

63 芝兰意象 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厄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64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65 思考 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有意用“丧家狗”来喻指孔子,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精神处境?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6 一个“去圣”的时代 参考文献: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
拙文:《去圣焉得真孔子——兼与李零先生商榷(一)》,《博览群书》2010年第9期。 拙文:《“趣圣”乃得真孔子——兼与李零先生商榷(二)》,《博览群书》2010年第11期。

67 引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68 孔子同时是一位有真性情的师者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69 引申:孔子的智慧:圣情要从真情讲起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70 老子的智慧:“复归于婴儿” “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第十章)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婴儿”也被称为“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71

72 小结:摈弃伪情,由真情而至圣情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感发学生的真性情出发,引导学生在由真情而向圣情不断升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
特别在作文教学,要“为情而造文”,切勿“为文造情”。

73 启示与引申:“为情而造文” 观点:感发性情之真是语文教育的起点,缺少这层生命底色,就会落于伪,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当从这里着力。
应试教育与知识化教育下存在一种“为文而造情”的弊端。

74 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内容项 关于感情是否真挚的要求
一等:凡是行文合情入理者,可视为感情真挚。 二等:凡是行文朴实自然,不造作,可视为感情真实。 三等:行文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可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凡行文矫揉造作,可视为感情虚假。

75 一篇高分作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76 思考 那些全面发展、成绩也相当优异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成绩是上培训班能提高的吗?

77 主张“为情而造文”,警惕“为文而造情”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78 李贽的“童心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李贽:《焚书》卷三《杂说》)

79 3、可爱与可敬 ①优美与可爱 ②崇高与可敬

80 ①优美与可爱 优美的意象总是可爱的,换言之,爱本来就是优美的孪生姊妹。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神阿芙洛蒂特有着完美的体段、容貌和神态,同时也是集爱于一身的爱神。

81 爱神与丘比特 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特与战神阿瑞斯所生的小儿子Eros(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Cupid,即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爱神,他的箭一旦射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使他们陷入爱的迷狂之中。

82

83 爱是爱者的生命在场 爱是爱者的生命在场,是爱者与所爱之间涌动着的一种自然而然、相融无碍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推动着人类爱智慧的哲学活动,也催孕着每一颗趣美的心灵去创造美、瞻仰美。

84 德谟克利特谈爱与美 德谟克利特从不承认有某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大诗人,他说:
“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0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有了爱,才会有真正的审美创造;同样,有了爱,才会有真正的审美鉴赏,诚如德谟克利特所说: “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5页)

85 拉斐尔圣母像的原型(有爱才会有创作) 据说拉斐尔《椅中圣母》这幅画中圣母的形象,是拉斐尔根据自己的恋人创作的。拉斐尔通过对恋人的描绘,创造了理想美的典型形象。 拉斐尔:《拉薇拉塔》

86 拉斐尔《椅中圣母》

87 参考文献 拙文:《优美与可爱——一种对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可爱之关联的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88

89 ②崇高与可敬 提问: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那么西方的地位老师是谁?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中西方的第一位老师?

90 苏格拉底为西方人 开示了穿透“命运”的“境界”之维
(法国)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油画。

91 苏格拉底之死 《斐洞篇》记述,苏格拉底沐浴后,“爽快地坐下”,催问他的门徒格黎东“毒药准备好了就叫人送来吧,要是还没备好就叫人准备吧”[1]。 当管理毒药的人把盛着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接了,“态度非常温和”,“一点都不发抖,颜色和表情都没有改变”,“举杯到唇边,爽快地、安静地一饮而尽”。当门徒们都“哀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例外”,希望大家“平静,勇敢”。当毒性渐愈发作,苏格拉底的脚和腿随之渐愈变硬,这位超越了死亡的圣哲留给他的门徒最后的叮嘱:“格黎东,我们还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了。”[2] (柏拉图:《斐洞篇》,见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第285、 页,商务印书馆,2004)

92 引申 苏格拉底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位为哲学而殉道的圣哲,他的死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古希腊,“崇高”作为一种自觉了的文化意识,便是以苏格拉底之死为标志性事件而得以诞生的。

93 提问 苏格拉底是可敬的吗? 在西方,另一位值得可敬的人是谁?

94 耶稣受难 (德)马特希马斯·格纳瓦尔德的《基督受难图》

95 小结 崇高把人带到某种困境甚至生死抉择的边缘,同时也把穿透“命运”(“命”)的“境界”(“道”)之光昭示给了人自身,从而使人直面任何困厄与危境都能够战胜自身的恐惧,涤除自身的私欲,克服自身的有限,并对自身抗争命运的力量充满信心。 崇高的意象都是可敬的。

96 小结:美育是情感化教育与生命化教育 美育的宗旨便在于通过美的意象唤醒与陶养健全的情感与生命,与美育相应的教育方法也理应是情感化教育与生命化教育。

97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提问:语文教学中缺失情感教育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98 提示 1、知识化教育 2、道理化教育 3、实用化教育 4、应试化教育

99 1、语文教学的知识化 语文教学的知识化致使老师教着没意思,学生学着也没兴趣,到头来双方都只是硬着头皮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美育这一“软”目标则在完成所谓“硬”任务的过程中被忘得一干二净了。它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学生生命的日趋干瘪化与虚无化。

100 比较:生命化教育与知识化教育 黄克剑:“在我看来,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在三个相互贯通的层次上去理解:即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这后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确立人的生命的价值向度,陶炼人的虚灵的精神境界。” (《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载《教育评论》1993年第5期 ) 参考资料:江海波主编《明日教育瞩望——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 理解 既然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是一体于教育活动的三个相互贯通的层次,那么三者对整全的教育来说无疑是缺一不可的。不过,在这三者之中,生命化教育更为强调“生命”对于“知识”与“智慧”统摄作用与本源地位。

102 引申 “生命化的教育并不弃置或轻蔑知识,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了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祈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别一种格局中的生命的深度。” ( 黄克剑:《对明日教育的瞩望——为〈明日教育论坛〉创刊而作》,载《明日教育论坛》总第1辑。见江海波主编:《明日教育瞩望——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第5页)

103 2、语文教学的道理化 语文教学的道理化致使那些包蕴神圣情愫与美好情感的文本在施教过程中被肢解为外在说教的死物。教育一旦外在化、他律化、灌输化,即便是好的道理,也不再亲切。如果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那么这种外在化、他律化、灌输化的道理化教育就会变得面目可憎,它的弊端在于“不谋性情之圆满发达,而徒造成偏颇不自然之人物” [1],进而导致学生生命的日趋虚伪化与表演化。 【王国维:《教育家之希尔列尔》,刊于1906年《教育世界》118号,见《王国维文集》(下部),第222页】

104 比较:情感化教育与道理化教育 情感化教育是生命在场的,道理化教育是生命不在场的。 情感化教育是自律的,道理化教育是他律的。
情感化教育是道理化教育的前提,由情入理,亦即:遂顺性情之真,导向性情之正。

105 3、语文教学的实用化 语文教学的实用化致使学生从是否有用的角度来学习课文,这种实用主义的立场使得他们一开始就与审美鉴赏绝缘。实用化的趣味是夹杂利害观念的,它的弊端在于“偏于实用的利己的,趣味甚卑,目光甚短” [1],进而导致学生生命的日趋促狭化与伪饰化。 【王国维:《教育家之希尔列尔》,刊于1906年《教育世界》118号,见《王国维文集》(下部),第222页】

106 4、语文教学的应试化 道理化教育、知识化教育、实用化教育,归结到学校教育,便是应试化教育。
我认为,应试化教育体制是导致目前教育畸形发展的罪魁祸首。应试化教育就像一架冷漠运转的机器,把学生连同教师都给绑架了。机器的这一端,是灌输知识的教师;机器的那一端,是接受知识的学生;这架机器考核教师与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分数。在升学率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升学率与分数是应试化教育体制制造的新的神话。这一新的神话已使教学活动畸变为一种索然无趣的劳役,它的最大的弊端,便是致使拴缚于这架机器之上的学生的情感日趋冷漠化。

107 学生的心声 学生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生命化教育再好,考不上本科有屁用。”
学生二:“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考好了,平步青云;考不好,默默无闻。” 学生三:“这样的理念很不错,不过对做为学生的我,认为这种想法不现实,中国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唉,……,我们都很无奈啊!” 学生四:“超越知识?算了吧,还是想想咋超越高考吧,高考,必须要知识,我们也很无奈。”

108 提问 面对冷漠运转的应试化教育机器,我们该怎么办?

109 提示 面对冷漠运转的应试化教育机器,学生很无奈,老师很无奈,校长很无奈,家长很无奈。然而,光无奈与忍耐就能解决问题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全社会的问题,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又能奈它几何?但是,我们要说,全社会的每个人其实都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并共同纵容了这架机器的冷漠运转。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负有责任的。 既然挣扎于其中的每个人都已经意识到它对学生生命扭曲与戕害,那么哪怕只有一个人敢于首先站出来,从自己做起,横断众流,大声说“不”,这样的人多了,应试化教育机器自然也就运转不动了。否则的话,大家都推诿责任,好像这事与自己无关,那么大家就会继续惨遭应试化教育所带来的诸多苦痛。

110 启示:孔子的天职意识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111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示例 情感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潜存于学生心中的那份真情与大爱。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课文中的美育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健全的生命底色和审美情感,特别是优美感与崇高感。

112 思考 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可以陶养学生优美感,请问,哪些篇目可以陶养学生的崇高感?

113 以屠格涅夫的《麻雀》为例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选自其《猎人笔记》)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曾以屠格涅夫的《麻雀》为例来说明崇高感中所包含的精神力量。

114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象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动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羽毛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地逼近它。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扑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 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一八七八年四月)

115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只羽毛未丰的幼小麻雀从巢里跌落下来,“狗”(喻示着一种强势的力量)准备扑上去吃掉它,“老麻雀”(喻示着一种弱势的力量)为保护小雀不惜牺牲自己飞扑下来,它身体战栗,叫声粗暴嘶哑,与狗“这个庞大的怪物”殊死抗争,终于使狗退却了。这里,老麻雀被激发起来的“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的“爱的冲动”化为一种可以引生人的崇高感的力量。

116 理解 我们看到,“老麻雀”所喻示的弱者的“爱的冲动”平常是潜藏于心底的,而在“狗”所喻示的强力的重压下,这种“爱”被激发出来,并升华为一种超越了自我保存意志的“大爱”(人生内向度上的“母爱”),终于使它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战胜了那个在单纯的“力”的向度上(人生外向度上的“强势”)并不能战胜的“庞大的怪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狗”的威胁,“老麻雀”心中所潜藏着的那份“爱的冲动”可能就一直沉睡下去了,当人也不可能引起“我”(《麻雀》中的叙述者“我”)的“崇敬”了。

117 人生的两个向度 屠格涅夫 :“求生的意志”与“爱的冲动”
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118 引申理解:印度街头猴妈妈犬口救子(组图) 2010年08月23日07:48 中国日报网站
引申理解:印度街头猴妈妈犬口救子(组图)  2010年08月23日07:48  中国日报网站 据英国媒体8月21日报道,日前猴子妈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繁忙拥挤的街头勇救亲子的一组图片感动了无数网友——照片中的小猴先是在过马路时被一辆电动车碾过,躺在街头哀鸣时又遭到一只恶犬的攻击,就在猴宝宝即将葬身犬口时,猴妈妈冲上来疯狂撕咬恶狗,最终将其赶跑,成功救出了宝宝。 一旁的野狗瞥见可怜的小猴,立即冲上去想大餐一顿。而就在这时,正在安慰小猴的猴妈妈做出了惊人之举——只见它拦腰抱住野狗,张开嘴就猛烈撕咬野狗的背部。野狗看到这等架势,赶紧夹着尾巴迅速跑开。 上述情形被一位路人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传至网上,令众人唏嘘感动不已。人们的留言都表达出同样的观点,无论人类还是动物,母爱的力量都是可歌可叹的!

119

120

121

122

123 结语:教育是一项以生命烛引生命的事业 (一)“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是决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情感教育与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成为教育家: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嘱托

124 (一)“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是决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个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 ) “并不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学到教育的真正内涵,许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学到了肤浅、皮毛的东西。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125 (二)情感教育与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126 (三)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成为教育家: 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嘱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127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美学与语文审美教育 孙秀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