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790年——1910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790年——1910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790年——1910年)

2 概 述: 西方音乐史上用“浪漫主义”这个词来概括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发展史。
“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促使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高涨起来。然而,无论是拿破仑执政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还是封建王朝的复辟,都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无情的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讲理。 在这种信仰危机面前,人们自然会在感情上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拥有了“自由”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力图强烈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开始向与理性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转移,即以崇尚感情代替崇尚理性。他们开始夸张地宣泄自己的感情,哭能哭的昏天黑地,笑能笑的人仰马翻,以过分的、无拘无束的感情宣泄代替了古典主义的理智与节制。 这种感性、感情的倾泻更多是作曲家自己的体验,追求自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他们注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自我崇拜、自我肯定、自我宣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在强调“人”和他的本性。

3 浪漫主义时期的各国艺术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注重民族性。当时有许多倍受别国欺凌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民族战争频繁,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促进了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作曲家们普遍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强烈兴趣,他们注重音乐的民族性,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并大量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 19世纪的作曲家很多都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他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将音乐与其它的艺术门类如戏剧、文学、美术、诗歌相结合,寻求音乐以外的意义,使标题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 19世纪的社会音乐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海顿时代的贵族保护人已被新生的资产者来取代,音乐出版商、音乐会或剧场的经理人不仅主宰着作曲家的命运,同时也成为主宰音乐生活的大人物,这时的作曲家需要考虑如何增加自己作品的听众和买主,这与实际的经济利益相关。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给听众某种刺激和震动,极力发挥炫技表演,甚至相互争夺听众,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富丽堂皇、炫技性的作品(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的作品),这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现象。

4 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Romance)一词原出于11~12世纪用罗曼语写成的关于叙述中世纪骑士侠义气概和传奇事迹的民谣或小说。
浪漫主义: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当时,欧洲各国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法国大革命失败导致人们对现实的失望,于是出现“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精神,人们以此为寄托来创作文学艺术作品。音乐史学家把“浪漫主义”借用到音乐领域,把当时一批在欧洲的作曲家看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即所谓的“浪漫乐派”。

5 第一章 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8世纪的“狂飙运动”直接导向了19世纪的德奥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的艺术家们承接了这份丰厚的遗产,然而1815年前后窒息压抑的社会现实生活导致他们信念的丧失,他们开始倾向于轻视理性,将音乐视为最具梦幻遐想的艺术,在广阔的艺术王国中寻找自己的希望与慰藉,同时也迷恋于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 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始终没有放弃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崇高信念。韦伯、舒伯特都与古典传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同样如此。19世纪浪漫主义的德奥音乐在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础上增添其独特的个性和各自的光彩。

6 第一节 韦伯 (一)生平 韦伯(Carl Maria Fr iedrich Ernst von Weber, 1786——1826年)
第一节 韦伯 (二)古希腊的乐器 (一)生平 韦伯(Carl Maria Fr iedrich Ernst von Weber, 1786——1826年)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7 (二)韦伯的创作成就 1、歌剧 韦伯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是由他的一部歌剧代表作《自由射手》(1820年),来确立的,这部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这部歌剧的最大贡献在于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即真实地体现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信仰。舞台上出现的不再是贵族的宫殿,而是简朴的德国乡村的生活情景:以波西米亚的森林为背景,德国守林区的房屋、猎人们头戴插有羽毛的帽子、乡村姑娘身穿着花边裙子等。 歌剧音乐中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们雄壮的进行曲、村姑们民谣式的合唱、农民粗犷的舞蹈等。歌剧最诱人之处是第二幕中的“狼谷”一场,舞台上显现出阴暗茂密的森林和野兽出没的山谷。管弦乐队的音色充分发挥,以各种管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尖锐的不协和和声等,描写猫头鹰飞过、野猪奔跑、幽灵、怪兽、风暴、鬼火的出现,烘托出狼谷中神秘、阴森的气氛。一些观众看到这里会不由得紧张地站起来。

8 序曲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成就。歌剧的序曲与剧情联系非常紧密,预示出歌剧的冲突和结局。一开始的慢板引子中圆号的音色表现出幽静的森林景色,而定音鼓、黑管、大提琴在低音区的动机则预示着不详的动机。序曲中采用了歌剧的主要主题,大致综合了歌剧的情节和气氛,如序曲中出现了第一幕中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的因素、以及第二幕中阿加特虔诚祈祷的旋律因素、剧中魔鬼萨米尔的动机等都已 在序曲中呈示。 此外,韦伯首创了将“主导动机”(Leitmotiv)贯穿运用的先例,以特殊的减七和弦来象征魔鬼萨米尔的形象,在序曲中出现,并将这种动机的含义贯穿整部歌剧。 听赏: 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第一幕 “马克斯的咏叹调” 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 “猎人合唱” 此外,《欧丽安特》、《奥伯龙》也是韦伯的两部歌剧代表作,都以中世纪和神仙的世界为题。

9 2、器乐作品 (三)艺术成就 听赏:钢琴曲《邀舞》 ①《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
在韦伯的器乐创作中,钢琴占有一定的比重。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钢琴曲《邀舞》以其华丽、流畅的风格为后人喜爱。 听赏:钢琴曲《邀舞》 (三)艺术成就 ①《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 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 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② 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 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 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 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 的 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 的兴起。 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 识、 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 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10 第二节 舒伯特 (二)古希腊的乐器 (一)生平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奥地利作曲家。

11 (二)创作成就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佳作不胜枚举,流传在世的有一千多首作品,其中有3部声乐套曲、9部交响曲以及大量的钢琴曲和室内乐作品等。他的作品不仅精致而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

12 听赏:《小夜曲》 《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 《小夜曲》、《摇篮
1、声乐作品 《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 《小夜曲》、《摇篮 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 之歌》等。 听赏:《野玫瑰》 听赏:《小夜曲》

13

14 听赏:《鳟鱼》

15 2、钢琴作品 听 赏 舒柏特的钢琴曲分为小型作品和大型作品两类。
小型作品包括一些以圆舞曲、连德勒舞曲和进行曲等形式为基础创作的钢琴小品。他的六首《音乐的瞬间》(D.789)和《八首即兴曲》(D.899、935)是其中的典范之作,相当于钢琴中的艺术歌曲。 虽然将一些小曲定名为“即兴曲”、“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但舒伯特的这些小品的确是在强调突然的、转瞬即逝的灵感,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结构简明清晰,不时涌现优美的旋律,和声有强烈的色彩感。 听 赏 《 bA 大 调 即 兴 曲 》 《f 小 调 音 乐 瞬 间 No3》 在大型钢琴体裁方面,舒伯特写了11首钢琴奏鸣曲和一首《c小调幻想曲“流浪者”》 。他的奏鸣曲更多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保持了古典形式,但更趋于抒情性,赋予了新的浪漫气息。 听赏: 《bB大调奏鸣曲》 第一乐章

16 3、交响曲和室内乐曲 舒伯特共创作了9首交响曲。其中《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成为舒伯特最具个性的作品,也是浪漫派风格交响曲的代表作。 《第八》只有两个乐章,以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风格,以及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九》是舒伯特少有的一部感情充沛而有力量的作品。其中的勇气和真诚是受了贝多芬的影响和感召,特别是第四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 舒伯特写有36部室内乐,包括15首弦乐四重奏。 15首中以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c小调、d小调、G大调)最为著名。其中《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依照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进行变奏。 经典之作《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1828),没有采用莫扎特的两小提、两中提、一大提,而是两小提、一中提、两大提。 此外,流行的是《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采用了小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和钢琴的组合,突出了钢琴和弦乐的对比。该曲在小行板乐章中采用了他的歌曲“鳟鱼”旋律作变奏。

17 听赏:《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
引子主题: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18 (三)艺术成就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如《魔王》、《鳟鱼》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作品。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使之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2)在交响曲方面,他的《第八交响曲》(俗称《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但作品完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他的钢琴作品《即兴曲》、《音乐瞬间》和《“流浪者”幻想曲》中精致的音乐构思,充分地展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室内乐领域,钢琴五重奏《鳟鱼》和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备受推崇,他不仅创用了钢琴五重奏这种组合方式,还让人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他艺术歌曲旋律发展的身影,呈现出在旋律运用上的最大长处和新颖独特的创意。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19 第二章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同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正值19世纪30——50年代,即欧洲政治舞台又一次形成革命高超的时期。从推翻法国复辟王朝的1830年7月革命、1831年波兰反对沙俄起义,直到1848年欧洲范围的革命,都对法国、 俄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德国的艺术家包括舒曼和门德尔松在内,对德国现实生活中慵懒鄙俗、空虚无聊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以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肖邦作为波兰人,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他在钢琴领域的艺术成就,为西方文明和人类文化增添了特殊的光彩。

20 第一节 门德尔松 (一)生平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21 (二)创作成就 门德尔松很崇拜巴赫、贝多芬,自己也具备古典艺术的深厚修养,这使他在创作时尊重传统,力求严谨协调、清新典雅的古典风格,讲求安详、节制、严整、适度、高雅。 同时,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活环境仍然影响着门德尔松的创作,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文学、诗歌、历史的内心体验,擅长借用文学、美术等音乐之外的灵感,这正是浪漫主义的艺术观。 门德尔松的创作目录也很丰富:5部交响曲、7部管弦乐序曲、3部清唱剧及赞美诗、经文歌等宗教作品,为钢琴而作的《无言歌》8集,为钢琴、小提琴而作的数篇协奏曲、以及许多奏鸣曲及室内乐等。

22 门德尔松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交响曲了,发表了5部,还有12部未发表。
1、交响曲 门德尔松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交响曲了,发表了5部,还有12部未发表。 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用典型的音乐素材来描述他在游历苏格兰和意大利时的不同印象。这两部作品都是传统的4个乐章的结构。 代表作品:《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23 听赏: 《苏格兰交响曲》第一乐章 引子主题 主部主题 听赏: 《意大利交响曲》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

24 2、标题性序曲 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与贝多芬为戏剧配乐所写的序曲不同。门德尔松所作的序曲与舞台艺术无关,是专门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创作的管弦乐曲,也叫音乐会序曲,采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 门德尔松共创作了7首标题性序曲,多数作品与文学名著相联系,代表性的作品有: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的喜剧)、 《赫布里群岛》 (芬格尔山洞)、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船》(歌德的两首诗歌)、 《美丽的梅露辛娜》(格里尔帕采为贝多芬写的一个戏剧脚本)、 《路易.布拉斯》(雨果的戏剧)。 《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17岁时创作的。当时门德尔松读了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剧中的神话幻想色彩、大自然的诗趣、喜剧的情调深深吸引了他,他将剧中所有吸引他的形象都在作品中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标题性序曲《赫布里群岛》(芬格尔山洞),写出了门德尔松在苏格兰游历赫布里群岛时的印象,作品象一幅音乐风景画一般,描绘出芬格尔山洞的风光,音乐中透出海风呼啸、巨浪拍岸、飞鸟鸣叫般的声响,对大海的波涛、岩石、山洞等自然景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赏: 标题性序曲《赫布里群岛》

25 3、《无言歌》和其它器乐作品 听赏: 门德尔松首创了小型钢琴体裁《无言歌》,包括6卷48首小曲。
每一首小曲都很精炼,形象生动、手法清新朴实,优雅动人,在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当时炫技的作品。它巧妙地把歌唱性的旋律与钢琴的织体结合起来,体现了浪漫主义对器乐音乐声乐化的追求。显示出门德尔松用音乐来捕捉景物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其中有一些“无言歌”带标题,如《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纺织歌》、《猎歌》等,大多数没有标题。 听赏: 《 春 之 歌 》 《 威 尼 斯 船 歌 》 此外,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E弦乐八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c小调钢琴三重奏》、《f小调弦乐四重奏》等也都是广受欢迎的作品。 其中《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充满热情活力而又抒情动人,最典型地体现了门德尔松的性情和风格。 听赏: 第一乐章

26 (三)艺术成就 1、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种在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2、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7 第二节 舒曼 (一)生平 舒曼(Robert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28 (二)舒-曼-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幻想,也是舒曼音乐的主导。他说:“外界的世界越渺小,我的想象和幻想中的世界越广阔。”这种幻想大多是基于个人幻觉上的,有很强的主观和心理因素。 舒曼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声乐作品、钢琴作品等。其中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是他的主要创作领域。

29 1、钢琴作品 年间,年轻的舒曼将他旺盛的创造力全部投入到钢琴领域的创作中,写下了大量优秀的钢琴曲。这些钢琴作品和他的思想生活有密切联系,是他早年的梦幻天地,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舒曼喜欢把一首首精致、独立的钢琴小品按照一定的构思组合成套,象一连串晶莹的艺术珍品,并冠以各种富有诗意和文学性的标题,勾画出情景、人物和感情特征,集中体现了舒曼的独创性风格。 在具体音乐手法方面,舒曼的钢琴作品喜欢用复杂的节奏,包括切分节奏、复节奏、复节拍等手法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他很少运用不协和和声,喜欢用半音阶经过音及和弦外音的非正规解决;在旋律方面,舒曼是一位出色的旋律家,他的多数钢琴作品都以旋律为基础。 这些钢琴套曲,如《狂欢节》(21首)、《大卫同盟曲集》(16首)、《蝴蝶》(12首)、《克莱斯勒偶记》(8首)、《童年情景》(13首)等,都是类似舒伯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 听赏: 《童年情景》、 《克莱斯勒偶记》中选曲 大型的钢琴曲包括3首奏鸣曲、幻想曲,近似于舒伯特的创作,结构较松散。

30 《童年情景》: 包括13首带标题的小曲,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对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创作了这首作品。”全曲包括“捉迷藏”、“梦幻”、“孩子的请求”、“骑木马”等,深入地刻画了儿童的心理活动,音乐写的神态逼真、形象幽默、饶有情趣,是一幅抒情的儿童图画。其中有些受人喜爱的小曲常被单独抽出来演奏,如“梦幻曲” 。 听赏:第七首《梦幻曲》 《克莱斯勒偶记》: 德国文学家霍夫曼写过不少音乐评论,“克莱斯勒”是霍夫曼常用的一个笔名。舒曼对霍夫曼的很多观点都赞同,说这部套曲以“克莱斯勒”为名是有其含义的。 全曲包括8首小曲,并没附加标题。作品情绪变幻莫测,时而热情激动、时而沉思默想。 听赏:第一首

31 2、声乐作品 听赏: 艺术歌曲 《月夜》 听赏: 声乐套曲《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第1首“在灿烂的五月”
舒曼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使他在创作歌曲时精心选择名诗人的名诗歌为词,如海涅、莫里克、艾肯多夫、夏米索等人的诗歌。舒曼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他用音乐的笔触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感情。简洁含蓄、意境深邃是舒曼艺术歌曲的特征。如《月夜》、《核桃树》、《两个禁卫兵》等,都很具有感染力。 舒曼歌曲的旋律更象是诗句的吟诵一样,乐句结构长短不一。旋律不象舒伯特的那样气息悠长,而以短呼吸的旋律居多。 舒曼很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他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伴奏和铺陈背景的作用,最典型的是钢琴伴奏参与和分担了歌唱的旋律部分,利用前奏、后奏和进行中的音乐来“唱出”歌唱者意犹未尽的思绪,整体意境是由歌唱者和钢琴共同创造的。前奏一般短小,只给开始时的提示,而后奏常有精彩之笔,在歌唱者停下来之后保持和延伸歌曲的情绪。 象他的钢琴套曲一样,舒曼常常把一首首独立的歌曲组合成套。1840年属于他创作风格成熟期。舒曼创作了根据海涅的诗歌写的《歌曲集》(9首)、献给克拉拉的声乐套曲《桃金娘》(26首)、《妇女的生活与爱情》(8首)、《诗人之恋》(16首)等 。 听赏: 艺术歌曲 《月夜》 听赏: 声乐套曲《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第1首“在灿烂的五月”

32 3、 管弦乐曲 舒曼驾驭交响曲的能力比不上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曲。他写了4部交响曲,以《b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和 《b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较为突出。 更多了解 协奏曲中,以《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较优秀。 其中《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舒曼唯一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41年,当时舒曼刚刚幸福地和克拉拉结合,是在舒曼最幸福的年代里写的,他对未来、前途满怀信心。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悟出了真理,懂得了坚定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明确的生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意志是其中的主题思想。音乐语言很朴素,没有华丽的技巧卖弄,音乐优美、壮观、充满诗意。 听赏:《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33 《b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曲家从有关春天的诗歌中吸取灵感,音乐热情、清新、真挚,节奏富有活力,正是写于舒曼和克拉拉结婚的幸福年头,音乐充满了春天的欢乐和清新饱满的乐观精神,是生活风俗性的抒情作品。 《b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包括五个乐章。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家住在莱茵河畔的旁边,古老的莱茵河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和莱茵河畔的秀美风光激发着舒曼的幻想。 这部作品描绘了宏伟的教堂、抒情的景致、生活中的舞蹈场面、民间传说中的庄严形象、过去的历史、节日的欢乐等。表现了莱茵河的风光和作曲家的内心感受,有门德尔松式的对大自然风光的感受与抒发。

34 (三)艺术成就 (1)舒曼在钢琴音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浪漫情怀,如《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等。
(2)他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地位仅次于舒伯特,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杰作,他的艺术歌曲常常以女性为主人公,采用爱情题材进行创作,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尤为精致,旋律富有诗意,钢琴伴奏地位突出。 (3)作为音乐评论家,舒曼在1834年创建了《音乐时报》和“大卫同盟”组织,以此作为宣扬浪漫主义观念的平台,抨击艺术上墨守陈规、庸俗无味的观点,并向公众推荐了许多“千里马”如肖邦、勃拉姆斯等,他是乐坛上独具慧眼的“伯乐”。

35 第三节 肖邦 (一)生平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36 总结肖邦其人,可以从三方面来概括: 一是,作为一个波兰人,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虽身处异乡巴黎,却始终心系祖国;他的音乐蕴含着波兰民族精神,积极地向世人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正因为如此,舒曼曾说到,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二是,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吸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赋予了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洛乃兹、圆舞曲、叙事曲和谐谑曲等体裁新的意义,拓宽了它们的表现力。 三是,作为一个作曲家,在众多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位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在这狭窄的创作空间里,写了21首夜曲、27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19首波洛乃兹、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3首奏鸣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58首玛祖卡、2首幻想曲和2首协奏曲等,把钢琴音乐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华 沙 起 义 在 沙 龙 演 奏

37 (二)创作成就 与西方音乐史上绝大多数作曲家很不同的是,肖邦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都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他除了写了少部分的室内乐和歌曲之外,几乎全部作品都为钢琴而作。 他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又有一种高贵的浪漫诗人气质,他被誉为“钢琴诗人” 。 肖邦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的波兰爱国主义作曲家。谈他的创作,首先离不开波兰这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深重的灾难,也离不开肖邦本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内容大都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他作为一个爱国者的忧患密切相关。这是认识和理解肖邦的音乐最根本的关键。 他的钢琴作品旋律真挚热情、气息宽广、抒情如歌,和民间音乐、民歌、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有着联系;作品中常使用利第亚、弗利几亚等中古调式,以及各种变化音,大胆、突然的转调,三度关系的调性并置(如f—bA—c—bE)以及交替调式等手法;节奏带有民族特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常用自由节奏rubato;基本织体是旋律加伴奏及其变化,有时也贯穿着复调的因素。

38 1、玛祖卡舞曲(58首) 在肖邦的创作中,马祖卡舞曲是肖邦的创作中和波兰民间音乐联系最密切的体裁。这种舞曲融合了三种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的因素。这三种舞曲都是三拍子,其中马祖卡舞曲更为欢快热情,有强烈的重音;后两种舞曲的旋律与节奏要平稳一些。 肖邦从不一成不变地采用民间舞曲原来的曲调,而是抓住了它们的灵魂,根据它们的精神、风格进行艺术创造。58首作品中情绪多样,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具有浓厚的乡土音乐情趣,结构简洁,织体、和声简单,单纯、质朴,有一种清新感,象op17第1首、op41第4首降A大调、op56第2首、op24第2首等。 听赏: 马祖卡 op17第1首 (bB 大调) 另一种有较多的城市气息融入,略带浪漫主义感伤的情调,表情细腻.,如op17第4首、op24第4首、op56第3首、op68第2首等。 听赏: 马祖卡 op68第2首

39 2、波罗涅兹舞曲(19首) 波罗涅兹舞曲是肖邦的创作中最能强烈地体现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的体裁。
波罗涅兹舞曲最初来自历史上波兰贵族沙龙中用于伴舞的音乐。后来,伴随着19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人们开始赋予这种体裁以一种新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波罗涅兹舞曲在肖邦的手中赋予了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成为一种节奏稳健的三拍子舞曲,有着浑厚、坚实的织体,密集的和声,强大的力度设置,具有宏伟、辉煌的气质,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一位祖国被异族奴役的爱国者的情怀。 如Op22《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涅兹》有着乐观豪迈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一种民族自豪感;op40第1首常被称为“军队波罗涅兹” ,是一种庄严雄伟、胜利凯旋的进行曲的音调;第2首从内心哀叹祖国沦亡的严峻气氛,情感压抑、悲壮愤懑的呼声;op53是一首民族颂歌,渗透了刚毅不屈和抗争精神,发出豪迈的气势,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听赏: “军队波罗涅兹” op40第1首

40 3、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幻想曲 谐谑曲、叙事曲这两种体裁在肖邦较大型的题材作品中居于主要地位。它们常采用相当复杂和自由的曲式结构,篇幅宏大,主题之间常有的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着内在的张力。 肖邦创作有4首谐谑曲,他的谐谑曲完全超过了这种体裁原有的那种诙谐、轻盈的性质,成为一种音乐形象对比鲜明、内涵深刻严肃、极富戏剧性的单乐章音乐体裁。 肖邦在谐谑曲中深刻地表现了他对祖国的忧虑、怀念以及面对祖国沦亡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如他的《第一谐谑曲》op20,第一部分紧张和动荡不安,中部以古老的圣诞歌曲为素材,宁静、安详,再现部分尤其是尾声,把暴风雨般的音乐推向戏剧性的顶峰。 听赏: 《第一谐谑曲》

41 叙事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是肖邦的首创。肖邦的叙事曲同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定联系,因此具有某种潜在的标题性。
如《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是受到波兰诗人密兹凯维兹的长诗《康拉德.华沦落德》的启示,诗歌中叙述了一位民族英雄以身殉国的故事,乐曲概括了民族英雄深沉坚定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悲剧性结局。 听赏: 《g小调第一叙事曲》 即兴曲作为一种体裁是从舒伯特开始的,肖邦在成熟时期创作有4首即兴曲,这些作品没有明显的体裁特征。 听赏:《#c小调幻想即兴曲》 肖邦的幻想曲形式新颖,思想情感内涵深刻而丰富。如 《f小调幻想曲》。

42 4、前奏曲(24首)和练习曲(27首) 前奏曲和练习曲两种音乐体裁很早就有,但肖邦的这两种体裁体现出一种新的创造精神。其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每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世界的丰富多采的写照。 作品26的24首前奏曲效法巴赫,建立在平均率的各个大小调上。每一首都只塑造一个单一的形象,多数没有形象的对比。 有的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反映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无比悲痛和激愤,象前奏曲第24、16首,有的是清澈透明、清新明快的,象前奏曲op28第23首、第15首“雨滴”前奏曲等。 听赏 前奏曲第24首 前奏曲第15首“雨滴” 肖邦赋予练习曲以新的意义,使其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他的练习曲既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又有高度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听赏: 《c小调“革命”练习曲》

43 5、夜曲(21首)与圆舞曲(19首) 夜曲和圆舞曲是肖邦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夜曲的特点是:悠长、典雅,伴随着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和声语言富有明暗色彩变化,织体精雕细琢。 肖邦将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首创的夜曲进行了充分的发展,他的夜曲有的宁静、优雅,清澈、明净,带有梦幻般的气氛,象op9第2首、op15第2首、op27第2首;有的内容深刻,具有戏剧性,也有激烈的刚毅性格,象op15第1首、op21第1首;有的已打破了夜曲的传统框架,将乐曲的再现部分发展为一种严峻激越、充满了戏剧力量的内心独白,如op48第1首。 听赏 夜曲 op9 第2首 夜曲 op15 第1首 肖邦的圆舞曲使这种体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高雅化。 一部分圆舞曲的风格异常华丽,具有一定的沙龙气息,象op18、op34第1首。还有一些和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息息相关,在形式上已超越了一般圆舞曲的模式,蒙有一层哀愁和忧郁的色彩,象op34第2首、op64第2首等。

44 听-赏: 圆 舞 曲 op18第1首 听-赏: 圆 舞 曲 op62第2首 (谱例见右)

45 6、钢琴协奏曲、奏鸣曲 肖邦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其共同特点是浓厚的浪漫气质,既明朗热烈,又具有淡淡的忧愁,是一位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初次体验到爱情的年轻人的情感世界。 听赏: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肖邦创作了3首奏鸣曲。 《bb小调第二奏鸣曲》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由四个乐章组成,有着强烈的斗争精神。 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是第一乐章,既有对严峻现实的描写,也有内心幻想的抒发,两者之间形成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展开部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采用了葬礼进行曲,庄严、肃穆、沉重,表现出为死难者送葬的沉重步伐和丧钟敲击般的形象。末乐章的构思很是奇特,自始至终在距离八度的同音音型中飞速流动,篇幅极短,最后嘎然而止。 听赏: 《bb小调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

46 (三)艺术成就 (1)他的钢琴叙事曲和谐谑曲是形式庞大,内容深刻的作品,充分地挖掘了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钢琴的表现范围。
(2)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波洛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强烈地反映了波兰民族精神,保持波兰音乐的节奏型和调性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他是将东欧音乐元素最早融入西欧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对后来民族乐派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3)创作了最具浪漫气质的夜曲和圆舞曲,在夜曲中出神入化地表达特有的内涵,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和精致;赋予了圆舞曲温柔抒情的性质,超越了原有伴舞的实用性,使之艺术化、高雅化。 (4)他的练习曲和前奏曲在保持原有体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在练习曲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训练价值又注入了艺术形象和情感意义,使它成为一种音乐会练习曲,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能在这个领域取代肖邦的地位,他的练习曲成为检验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他的前奏曲是独立的作品,不再依附于其他作品之前,且风格各异,就像作曲家的一幅幅生活素描。 (5)他的钢琴音乐摆脱了交响乐和歌曲体裁的写法,旋律气息宽广,和声不拘泥于传统原则,注重色彩效果,调性明暗对比鲜明,结构自由多变,突出节奏个性,既用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又用“自由节奏”(tempo rabato--右手的演奏在左手演奏的节奏型内)作句法的松紧处理。

47 第三章 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 几百年来,意大利的国土一直受到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国的欺压。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8世纪末起,意大利人民奋起开始为摆脱外来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而斗争,直到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 世纪初的艺术领域中同样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复兴运动,主要体现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的兴起与繁荣,以及意大利音乐生活的重心歌剧里。

48 第一节 罗西尼 (一)生平 罗西尼(Gioa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年),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49 罗西尼的歌剧创作 1、喜歌剧创作 罗西尼具有天生的喜剧舞台意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他创作的最优秀的喜歌剧。
这部歌剧突出了抒情、谐谑、喜剧性极强的性质。剧中的人物都有精彩的演唱段落,音乐充满活力,优美欢快的旋律不断涌出,起到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作用。 歌剧的第一幕费加罗的唱段“给城里的忙人让路”,以一种快速、自然流畅的诙谐风格将费加罗的形象展示出来,是意大利喜歌剧中明亮快速的、急口令似的范例。 罗西娜华丽的谣唱曲《甜美的歌声》,展示了罗西尼擅长的花腔技巧,这也是意大利歌剧的独特魅力所在。 音乐教师巴西里奥的“让谣言四处传播”,运用了“罗西尼渐强”的手法,即多次反复同一乐句,每次加强力度,提高音高,造成一个极大的渐强。比喻谣言开始象微风,象流水,安安静静、无声无息,渐渐地,一个传一个,很快就会象炸弹猛烈轰炸,闹得满城风雨。是罗西尼最常用的一种制造轰动效应,激起观众喝彩的手法,首次运用在他的歌剧《试金石》中。 乐队相对简单,但织体清晰透明,风格轻巧活泼,随时插入以烘托气氛。 听赏: 第一幕 费加罗的唱段 “给城里的忙人让路”

50 2、正歌剧创作 1813年,罗西尼创作了正歌剧《唐克雷迪》,这是他写的第一部英雄性的歌剧,被誉为“意大利第一部富于战斗性的歌剧。”之后,罗西尼又创作了歌剧《摩西在埃及》,是一部悲剧情节的歌剧,以以色列先知故事为题材,同样反映了现实的民族情结。 正歌剧《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剧改编的,以13--14世纪瑞士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历史故事,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统治,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精神。 这部歌剧的创作正值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罗西尼适应法国听众的欣赏趣味,使这部歌剧具有当时盛行的法国大歌剧特征:场面很宏伟,戏剧性的情节交织着浪漫的爱情,剧中有许多优美的旋律。 这部歌剧由于演出时间过长,很少演出。但是歌剧的序曲,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51 第二节 贝里尼和唐尼采蒂 (一)贝里尼(1801——1835)
第二节 贝里尼和唐尼采蒂 (一)贝里尼(1801——1835) 贝里尼1801年出生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的卡塔尼亚,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音乐教师、作曲家。他3岁开始学习音乐,6岁开始作曲,是一个早熟的音乐天才。 1819年,贝里尼到那不勒斯的塞巴斯蒂阿诺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 1830年—1831年,贝里尼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两部正歌剧的名作《梦游女》、和《诺尔玛》,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1833年,他又奔赴伦敦、巴黎上演这两部歌剧。 1835年,贝里尼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在巴黎首演,这部歌剧融合了意、法两国的歌剧风格,又有最优秀的歌唱家来演出,因此引起空前的轰动。 1835年8月,贝里尼逝世于巴黎。

52 贝里尼的歌剧创作 贝里尼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10部歌剧,其中重要的歌剧作品有《梦游女》、《清教徒》、《诺尔玛》、《凯普莱特和蒙塔古》等。
贝里尼歌剧的创造力最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旋律中。他的旋律减弱了罗西尼式的花腔,而是清丽柔婉、气息宽广悠长,纯朴舒展、自然流畅、委婉曲折,传达出人物细腻的感情,也显示出他的音乐特有的诗意、柔情。起初在小音程中移动,随着感情的起伏而不断伸展,带有深情浓郁的浪漫情调。贝里尼被世人誉为“意大利的夜莺”。 贝里尼重视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总是使歌剧中语言的重音和旋律的重音相一致,讲究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统一。 他的歌剧中的管弦乐写法比较简单,仅起到为歌唱旋律伴奏的作用,甚至有时被认为苍白单薄。 贝里尼最著名的歌剧:《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 。

53 歌 剧 《 梦 游 女 》 剧情大意:善良纯洁的姑娘阿米娜患有梦游病,梦游到了品质正直的鲁道夫伯爵的房间里,因而和新婚的丈夫埃尔维诺之间产生了误会,受到冤枉。后来在伯爵和阿米娜的养母的说明下,事情终于澄清。一对恋人幸福地和解。 第一幕中阿米娜为表达心中的喜悦唱的咏叹调“今天是我的好日子” ,以及第三幕中阿米娜梦游时唱的祈祷歌“我真不敢相信,你那样快的凋谢了,啊,花啊!”都是清醇自然的唱段;误会消除后,她唱的那段“我心中充满喜悦”是难度极高的技巧型唱段。 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在第一次听歌剧《梦游女》时,禁不住留下眼泪;柴科夫斯基评价这部歌剧说:“这是一部令人感到亲切的,充满了柔情蜜意的旋律的歌剧。”他还在信中写到:“我对贝里尼始终怀着极大的好感,他那优美而经常透出伤怨的旋律,在我孩童时就曾使我激动的哭出来。” 听赏: 第一幕 阿米娜的咏叹调“今天是我的好日子”

54 歌 剧 《 诺 尔 玛 》 剧情大意:这部歌剧以古代高卢人和统治者罗马人之间的政治宗教矛盾作为背景展开,叙述女祭司诺尔玛对罗马总督波利翁忠贞不渝的爱情。后来总督波利翁移情别恋于年轻的修女阿达尔吉萨,抛弃了诺尔玛和两个孩子。在总督波利翁马上就要成为祭神的牺牲品时,诺尔玛说:“现在只有我能救你,只要你答应我放弃阿达尔吉萨。”而波利翁却是宁肯死,也不愿放弃阿达尔吉萨。诺尔玛妒忌成怒,说一定要把阿达尔吉萨判处死刑! 接着诺尔玛宣布:要把一个破坏纯洁、背叛祖国、不知廉耻的修女,作为神的牺牲品杀掉。众人问是谁。波利翁很担心是阿达吉尔萨,谁知道阿尔玛说出的是自己的名字!她对波利翁说:“不管你的态度对我有多么冷漠,我对你的爱一定能让我们永不分离。”波利翁这时才感到阿尔玛对他的爱是博大而深沉的,于是发誓要和她一起死去。最后他们一起走上火刑台。 第一幕中,诺尔玛对月神的祈祷“圣洁女神,光芒四射”,是一首渴望爱情、祈祷和平的谣唱曲,格外深情动人,是意大利歌剧中的名曲之名曲;诺尔玛和阿达尔吉萨共诉友谊和爱情的一段很长的二重唱,炫耀了装饰性的技巧,美妙动听;她们和总督波利翁在第一幕结尾式的三重唱,饱含了热情和戏剧性。 歌剧《诺尔玛》的序曲被贝里尼标记为“辛丰尼亚”(Sinfonia”),很具有戏剧效果,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是贝里尼的歌剧中最广为人知的序曲。

55 歌 剧 《 清 教 徒 》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制定英国教会中的新教定为国教。在新教中有一派,主张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在信仰和礼拜上都保持纯真性,这些人就是“清教徒”。这部歌剧的背景是17世纪,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属于新型的中产阶级的清教徒,与实行专制统治的斯图亚特王朝相对立。 剧情是:清教徒沃尔顿的女儿埃尔维拉和保皇派骑士阿图尔相爱,埃尔维拉很担心自己的婚事,因为阿图尔是保皇派人,是和自己对立的一方,但后来两人终于可以结婚。在结婚的当天,阿图尔得知王后被关押在这座城堡中,他想自己虽然是要举行婚礼,也应义不容辞地救出王后。于是就把应该送给埃尔维拉的婚莎给王后穿上,把王后扮成新娘的模样护送她逃走。 婚礼开始了,埃尔维拉到处找不见新郎,烦躁不堪,她听说阿图尔带着一个穿婚纱的人逃走了,她觉得自己被遗弃而发疯了。从城堡中逃出的阿图尔打算离开,这时他突然想再见上埃尔维拉一面,于是就在临近城堡的花园里徘徊。这时发疯的埃尔维拉走过来,听到了阿图尔的深情歌唱,埃尔维拉被感动了,恢复了理智,一对情人终于幸福结合。 贝里尼在剧中非常重视合唱的作用,也写出了不少优美的独唱与重唱。第一幕第三场中阿图尔的咏叹调“可爱的姑娘,请接受我的爱” ,以及埃尔维拉的“我是一个活泼的少女”,非常的动人;第二幕结束时埃尔维拉的叔父乔治和清教徒队长浮斯的二重唱“号角吹响”也是很动人的段落。

56 (二)唐尼采蒂(1797——1848) 唐尼采蒂也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在贝里尼1835年逝世后,唐尼采蒂成为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主要人物。唐尼采蒂出身很贫穷,9岁时到家乡的大教堂培养唱诗班的慈善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后来进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创作过一些室内乐、管弦乐和歌剧。 唐尼采蒂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创作有70多部歌剧、大量的清唱剧、弥撒以及钢琴作品、室内乐等,其中歌剧是他最主要的创作领域,他创作了各种类型的歌剧,包括意大利正歌剧、半正歌剧(semiseria,一种体现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风格的体裁,在正歌剧严肃的剧情中加入喜剧的滑稽因素和浪漫的场景或情感。)、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 唐尼采蒂和贝里尼一样,都很遵循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审美习惯,注重以美妙动听的旋律来抒发感情。 和威尔第相比,唐尼采蒂并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意、法歌剧的弊病,即过于迎合歌星炫技的欲望,过多地追求感官的享受、愉悦,而缺乏更深刻的内涵的表现。 唐尼采蒂的众多歌剧中,较著名的正歌剧有《拉美摩尔的露其娅》;喜歌剧以《爱的甘醇》、《唐.帕斯夸尔》、《军中女郎》、《宠姬》最为著名。

57 歌剧《爱的甘醇》 剧情大意: 乡村青年内莫里诺为了赢得姑娘阿迪娜的爱情,从一个售假药的医生那里买了一瓶“爱的甘醇”,其实是葡萄酒,但他确信显灵。后来真有很多姑娘青睐于他,原因并非“爱的甘醇”,而是因为内莫里诺的伯父去世,内莫里诺将继承一笔巨额资产。姑娘阿迪娜已开始并不欣赏内莫里诺,但她得知内莫里诺为赚得再买一瓶“爱的甘醇”的钱决定去当兵时,她被感动了,萌发了对他的爱慕。音乐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听赏: 第二幕中 内莫里诺欢悦、抒情的精彩唱段“偷撒一滴泪”

58 第四章 从标题音乐到交响诗 在西方音乐历史的传统中,乐曲加“标题”的现象早已存在,尤其是贝多芬的交响曲、管弦乐序曲所包含的戏剧性内涵,以及歌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丰富想象力,包括与剧情越来越紧密相关的歌剧序曲等都可以说是“标题交响音乐”的前身,但真正带有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音乐和交响诗却是到19世纪30年代才兴盛起来,并且是在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作品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 李斯特在柏辽兹之后,以“交响诗”的形态给这种新需要以热情的响应。而且标题性的器乐作品不仅受到19世纪各民族乐派的支持,也在瓦格纳、理查德•斯特劳斯以及马勒那里得到不同的理解和发挥。

59 第四章 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 第一节 柏辽兹
(一)生平 柏辽兹(Louis Hector Berlioz,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他是19世纪致力于标题音乐的作曲家,在乐队的配器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60 (二) 柏-辽-兹-的-创-作 柏辽兹的创作和同时代人相比作品比较少。他没写过任何的室内乐,也没为当时很流行的乐器—钢琴写过任何作品,当然跟他本人从没有学过钢琴也有关。 柏辽兹一生创作了4部交响曲(《幻想交响曲》、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 、5部歌剧(《本韦努托.切里尼》、《特洛伊人》、《比阿特里斯和本尼迪克》等),以及大量的合唱作品、独唱与乐队的作品、为声乐和大乐队改编的歌曲等。

61 柏辽兹的交响曲创作 柏辽兹倡导“标题交响曲”,他的音乐都是标题性的。他认为音乐不是自律的,与文学、景物、或某种戏剧情节有着一定联系,同人的想象以及外部世界都密切相关,诗歌和文学可以提供音乐的灵感。 他的交响曲选用文学、诗歌、戏剧等题材,使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力图把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具体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并用准确、详尽的文字把所表现的内容告诉观众。他非常重视乐曲的文字说明,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修改。他把乐曲的文字说明看作乐曲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象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一样重要。因此他称自己的交响曲“器乐的戏剧”或“无人声的戏剧” 。 为了把所刻画的人物放到交响乐中,他还发展了主导动机的手法(他称之为“固定乐思”),即用特定的主题来象征剧中人物。 他扩大乐队的编制,增加了新乐器以丰富配器,象低音单簧管、当时刚发明的萨克斯管,以及在他之前一些作曲家当作色彩性乐器使用的竖琴、英国管,在他的作品中都成了常规乐器。 交响曲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送葬与凯旋》。

62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副标题“艺术家生活中的插曲”)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的第一部交响曲,它来源于柏辽兹对丝密荪狂热的爱没有得到回报时产生的失望。 柏辽兹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大胆的创新:乐曲不仅有大标题,每一个乐章有小标题(1、“梦幻、热情”;2、舞会;3、田野景色;4、赴刑进行曲;5、妖魔夜宴的梦),每个乐章前还都冠以详细的文字解说。 作品中采用“固定乐思”来代表女主人公的形象,在各乐章中变化重复出现。 固定乐思 原形 听赏: 第一乐章:梦幻、热情 柏辽兹在标题中这样来说明这一乐章的内容: “他起初想起他在未遇到他的恋人之前所经受的那种心灵上的病痛,那种感情的动荡、忧郁,那种出其不意的喜悦、热情!”

63 第二乐章:舞会 听赏: “艺术家处在种种不同的环境中,在欢腾、华丽的舞会上,他遇到了他的恋人,她的形象总是萦绕着他,使他的内心很不平静。” 第三乐章:田野景色 “乡村夏夜,他在田野里独自沉思……树叶微响、和风轻吹,这些感觉使他的心胸得到少有的恬静,但是她又一次出现,使他的心头感到沉重,不详的预感折磨着他,她是否欺骗了他呢?” 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 “他梦见自己杀死了所爱的人,被判死刑押赴刑场。队伍在进行曲声中向前移动,乐曲时而阴森,时而庄严、肃穆。在结尾时,“固定乐思”曾瞬息出现,好似对爱情的最后眷恋,但瞬间就被致命的一击折断了。” 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 “他参加了这个宴会,置身于一堆可怕的幽灵、魔怪之中,他们是为了埋藏他而聚会的,怪异的叫嚣、粗野的狂笑与远方的呼喊相交织。这时,情人的主题又出现了,她已变得丑陋、怪诞,这是‘她’来参加夜宴了,她的来临引起狂欢的叫嚣……” 固定乐思的形貌全然改观,变成讽刺性的。

64 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哈罗尔德是拜伦的的著名诗集《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一位英国青年贵族。他由于厌倦了腐朽的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诗中记述了他在西班牙、希腊、比利时、意大利漫游中的所见所闻。意大利的许多名胜古迹也曾给柏辽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到自己与哈罗尔德在精神气质上非常接近,尤其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观感很有共鸣。 这首交响曲虽然名叫《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不如叫《柏辽兹在意大利》更为确切。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部交响曲写了他在意大利阿布鲁齐山区的观感,表现他在意大利获得的素材和印象。 柏辽兹在这部作品中用独奏的中提琴演奏的“固定乐思”来代表苦闷忧郁的哈罗尔德形象,与《幻想》不同的是,中提琴演奏的“固定乐思”在每个乐章出现时没有变化。 全曲分四个乐章: 1、哈罗尔德在山中,忧愁、幸福和狂喜的情景 2、藏着晚祷之歌的香客们在行进 3、阿布鲁齐山民对情人所唱的小夜曲 4、强盗们的狂宴,往事的回忆。

65 戏剧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副标题:“交响乐的戏剧”)——
全名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而作的,由合唱、独唱、和用合唱朗诵调写成的开场诗的戏剧交响曲”。 乐曲大大简化和改编了萨翁原剧的剧情线索。虽然乐队加有独唱和合唱,甚至长篇幅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但它不是歌剧,也不是康塔塔,柏辽兹借鉴了《贝九》中声乐与器乐相融合的交响乐传统,把交响曲、歌剧、清唱剧的体裁融会于一体。 作品除了首尾乐章加入了声乐外,最富激情和悲剧性的乐章(罗米欧独自沉思、爱情场面、朱丽叶之死等)却没有采用声乐。 全曲共七个乐章,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按其情节线索冠以标题。 第一部分:包括“序”和“开场白”两个段落。就象是全曲的序曲。 第二部分:纯器乐曲。题目分别为“孤独的罗米欧——忧伤——音乐会与舞会——凯普莱特家的盛大宴会。” 第三部分:“破晓前宁静的凯普莱特花园”,结构由“凯普莱特家的青年人唱着舞会的歌归去”和“爱情场面”组成。 听赏: “爱情场面” 第四部分:由 “梦仙玛布女皇”、“朱丽叶的送葬队伍”、“罗米欧在凯普莱特家族墓地”、“终曲”四大段音乐组成。

66 柏辽兹的其它创作 柏辽兹创作了5部歌剧,多数并不成功,较成功的是歌剧《特洛伊人》。
《特洛伊人》是大型五幕歌剧,柏辽兹取材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12卷史诗《埃涅阿斯》(又名《伊尼》),自己编写脚本,突出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与自己的城市和民族共存亡的壮烈篇章,以及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之间的生死恋情。 大型戏剧合唱作品《浮士德的沉沦》。 大型戏剧合唱作品《浮士德的沉沦》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作曲家只从故事情节中挑选一些适合于音乐表现的场景进行描绘,分为四个部分,共20场。现在很少完整演出,只有其中的三首,即第一部分第三场中的《拉科齐进行曲》、第二部分第七场中的《风精之舞》(或“仙女之舞”)、第三部分第12场的《鬼火小步舞曲》较常演出。 宗教合唱作品《安魂曲》和《感恩赞》。 大型宗教作品《安魂曲》和《感恩赞》是19世纪宗教音乐的丰碑,并不适于在教堂中演出,实际上是采用宗教歌词的声乐与乐队的戏剧性交响乐。 《安魂曲》的乐队中有8对定音鼓、4组附加的铜管乐安排在合唱与乐队的四个角落,体现出作曲家所想象中的“最后的审判”所需要的气势和力量。《感恩赞》有两个合唱队和600人的童声合唱,加上管风琴。这两部作品都给人以神圣和博大的空间感,演出队伍庞大。

67 (三)艺术成就 (1)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他力图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文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他在《幻想交响曲》的每个乐章前面都加上了标题和详细的说明。 (2)他的交响曲摆脱了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乐章的数目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幻想交响曲》的五乐章就是这种结构的实例。 (3)著有《配器法》,该书是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著作。 (4)用乐队伴奏声乐套曲《夏夜》,使之成为这种伴奏形式的先例,并启迪了马勒的创作。

68 第二节 李斯特 (一)生平 李斯特(Franz Liszt,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19世纪20-80年代末,他的演奏、创作、音乐评论和生活方式一直是巴黎乃至整个欧洲舆论关注的焦点。被誉为“钢琴之王”

69 (二) 创作成就 1、管弦乐创作 李斯特的管弦乐创作以13首交响诗为重要的代表作,还有两部标题交响曲及一些管弦乐曲。
他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体裁——交响诗(symphonic poem)。 交响诗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李斯特不提倡具体地描绘情节,而主张用音乐表现一定的意境、情感、哲理,更多的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情绪的表现。 交响诗采用单乐章结构,比交响曲更精炼集中,以多段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类似于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关系); 内部同时包含了奏鸣曲式的三部(呈示、展开、再现)逻辑性结构,但又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地处理材料间调性安排及结构关系。 李斯特在交响诗中广泛运用传统的动机发展的手法,通常集中于单主题(主题或动机)的展开与变形处理,即用一个或更多的短小的乐思,通过调式、节拍、速度、装饰伴奏等手法作交替变化,构成整部乐曲的统一基础。这种主题变形手法和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瓦格纳乐剧中的“主导动机”非常近似。 李斯特的交响诗具有大型管弦乐队配置的丰富音响,突出乐器的色彩。

70 2、交响诗 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有《前奏曲》、《塔索》、《玛捷帕》、《普罗米修斯》、《山间所闻》、《哈姆雷特》等。
交响诗《前奏曲》是李斯特在1848年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而创作的。拉马丁的诗写道“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桥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 表现了一种消极的、悲观的思想,而李斯特在作品不仅没有表现死亡的形象,反而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在经历了风暴、艰辛、苦难、悲伤之后,进一步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光明前景。 这部作品结构严谨,采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引子中出现的“疑问动机” 在各个段落中加以变形,是全曲既对比又统一。 听赏:交响诗《前奏曲》 “疑问动机” 此外,李斯特还创作了标题交响曲《浮士德》、《但丁》。 《浮士德》分三个乐章,以歌德名著中的三个角色命名:一、浮士德;二、玛格丽特;三、梅菲斯特。 《但丁》包括两个乐章,以但丁原著的前两篇 “地狱”、“炼狱”为标题。

71 3、钢琴作品 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李斯特都力图把钢琴的技巧发挥到极限,他创作的许多钢琴曲都具有炫耀技巧的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即要表达一定的音乐内容。 他的钢琴作品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既具有宏伟的气魄,又饱含了热情和深刻的诗意。钢琴音响丰富多彩,几乎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管弦乐”与“钢琴性”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钢琴经典作品: 《匈牙利狂想曲》(19首) 《b小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作品《超级演技练习曲》(12首) 《帕格尼尼练习曲》(6首) 听赏:第三首“钟”3集《旅行年代》 《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72 (三)艺术成就 (1) 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形式,采用的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他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的音乐特点,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成为后来民族乐派的先声。 (3)他的超级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 (4)强调钢琴的音响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5)在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和声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增三和弦、四度叠置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等,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和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73 《匈牙利狂想曲》(19首) 听赏: 《 #c 小调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最受欢迎的钢琴体裁。这些作品都是以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歌舞为基础创作的,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有着华丽的技巧和火热狂放的感情表达。主题有歌唱性的、进行曲式的、朗诵性的等等。 19首中气质各不相同,结构比较自由。演奏的最多的是第二、第六、第十五首。 《 #c 小调第二首》气质舒展而狂放,乐谱标为典型的匈牙利恰尔达什民间舞曲,有两部分组成:包括带较慢引子的沉着有力“拉苏”和快板的“弗里兹卡”(由一系列的舞曲组成,具有民间节日欢欣鼓舞的场面,速度越来越快,直到高潮结束。)。 听赏: 《 #c 小调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 “拉苏”主题

74 第五章 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18 19世纪是德奥音乐最辉煌的时期,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实践都对整个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18 19世纪是德奥音乐最辉煌的时期,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实践都对整个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继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之后,承接贝多芬伟大传统、为西方音乐做出大贡献的两位德国作曲家。 德奥音乐在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维也纳轻音乐的繁荣。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斯特劳斯创作出大量的圆舞曲和轻歌剧,以其平易流畅的旋律和欢快愉悦的风格,反映了1848年前后维也纳的生活和艺术情趣。

75 第一节 瓦格纳 (一)生平 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 ),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

76 (二)瓦格纳的创作(歌剧改革) 瓦格纳认为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音乐要服从于戏剧。他认为最伟大的歌剧要选择历史、神话、传说作为题材,神话代表了永恒真理,对于德国人民来说,德国神话很容易理解。 瓦格纳认为古希腊戏剧是面向全民的戏剧,是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未来的艺术必须以古希腊戏剧为榜样,再次达到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各门艺术的综合。他把这种理想的新型歌剧称作“乐剧”。 瓦格纳认为传统的分曲歌剧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他主张音乐要与戏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要被个别的曲子所打断。因此,他认为应该取消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固定套式的段落,取消了场景与场景、唱段与唱段之间的界限,音乐的发展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代之以“无终旋律”。 他对“无终旋律”的处理是:在一幕中音乐无明显的段落性,用阻碍终止、侵入终止、节奏的紧接等手法来造成音乐不间断的发展。只有到一幕结束时才有一个稳定的终止、明确的结束。

77 瓦格纳为了使“综合艺术”的内部更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借鉴了韦伯的“主导动机”手法并进一步发展,他称之为“主题元素”(leitmotiv)、“主导动机”(hauptmotiv),就是以一段短小的动机或主题来代表特定的人物、事件、物体、地方,甚至是气氛、情感。描写的对象第一次出现时,一般由管弦乐队奏出代表该对象的动机,以后每当这一对象出现,均重复着一动机,并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变形,可以扩大、缩小或是片断化,不同的动机还可以用对位形式结合。 在具体的和声、调性手法上,瓦格纳的乐剧突出了半音体系和声及连续不断的转调。 瓦格纳的乐剧很重视管弦乐队的重要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具有交响性,由伴奏的职能改为表现的职能,表现人声和诗歌不能表现的一切,对戏剧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瓦格纳重视乐剧脚本的写作,每一部歌剧的脚本都由他亲自动笔,先写成散文再改写成韵文,最后才进行音乐创作。正是在这个充分准备的过程中,与歌词融为一体的音乐才酝酿而生,使他的歌剧充分体现出音乐与歌词之间的密切联系。

78 瓦格纳的优秀歌剧作品: 浪漫歌剧:《黎恩齐》、《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罗恩格林》
《罗恩格林》取材于一名德国作家所写的天鹅骑士的叙事诗,故事发生在11世纪。布拉本特公国的公主爱尔莎受到篡权者弗里德里西伯爵的诬告。在审判过程中,一只神奇的天鹅用一条金链子拖着一条小船,船上站着身穿盔甲的武士罗恩格林,他前来与弗里德里西伯爵决斗,以解救无辜的公主。决斗胜利后,罗恩格林决定娶爱尔莎为妻,条件是爱尔莎永远不能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不幸的是,爱尔莎公主受到弗里德里西的妻子——女巫奥德露达的挑拨,在新婚之夜违背了誓约,追问罗恩格林的来历。结果,罗恩格林被迫回到天国,爱尔莎悲痛而死。 乐剧:《尼伯龙根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取自中世纪传奇,是一部爱情悲剧。叙述康沃尔的骑士特里斯坦去爱尔兰岛为国王马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而伊索尔德曾是特里斯坦的恋人。歌剧情节被压缩的既精炼又有戏剧深度。第一幕写伊索尔德打算与特里斯坦共饮毒药同归于尽,不料共饮了爱药,重陷情网;第二幕写他们的恋情被国王发现,梅洛特为了讨好国王,将特里斯坦刺成重伤;第三幕写特里斯坦被送回故乡,伊索尔德赶来探望,垂危的特里斯坦在她怀中死去。伊索尔德也伏在特里斯坦身上死去。 这部歌剧体现了瓦格纳的乐剧思想,它的音乐与戏剧有机结合为一体,音乐贯穿于各幕之间,取代了分曲写法,乐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听赏:《罗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场“婚礼进行曲”

79 乐 剧 《 尼 伯 龙 根 指 环 》 选材自古代的纳维亚神话“尼柏龙根之歌” ,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包括“莱茵的黄金”、“飞驰的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四大部分。 故事描写的是,在莱茵河的河底安放着黄金的宝库,由三个侍女守卫,如果谁能窃走黄金,并把它炼成指环,他就可以获得统治世界的权利。但是,只有对爱情断绝念头的人才能获得这种权利。雾魔阿尔伯里希大叫着:“我永远摈弃爱情!”接着钻到河底,抓走了黄金,准备去炼成指环。莱茵河的仙女们绝望地叫喊着。神王浮旦又用诡计从阿尔伯里希手中诈取炼成的指环。后来,指环又落到巨人发夫纳的手中,他变成一条龙,隐藏在森林的洞穴里,日夜守护着指环。 为了防止雾魔来袭击神界,神往浮旦与智慧爱神爱尔达生出9个智勇双全的女武神,以保卫神界。但如果要使神界真正免除灾祸,还要从巨人手中夺回指环,无私地奉还给莱茵河的仙女。因为指环上带有雾魔阿尔伯里希可怕的诅咒:“凡得到指环的人必遭毁灭”。神王浮旦化为凡人,他与凡女结婚,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叫齐格蒙特,女孩叫齐格琳德,兄妹俩在两地长大,互不相识。这对孪生兄妹非法结合剩下一个儿子,取名齐格弗里德,雾魔阿尔伯里希的弟弟米梅收养了这个孩子。米梅想利用齐格弗里德夺得指环,然后再害死他。

80 齐格弗里德长大后,杀死了巨人巨人发夫纳,也杀死了想害他的雾魔米梅,他带着指环冒险游历。女武神布伦西尔德与齐格弗里德相爱,但又受雾魔阿尔伯里希的儿子哈根的利用,他们合谋杀死了齐格弗里德。后来,布伦西尔德发现她自己和齐格弗里德都是牺牲品,就决心以死来追随她心爱的人。布伦西尔德用“爱”使神界归于毁灭,哈根也被莱茵河的仙女拖进了洪流。指环又归还到莱茵河的河底。 这部巨型的歌剧需要连续上演四个晚上,15个多小时的音乐中运用了200多个主导动机,包括剧中人物、自然现象、情节事件、情绪心理等。 听赏:《指环》中“飞驰的女武神”第三幕间奏曲

81 (三)艺术成就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82 第二节 勃拉姆斯 (一)生平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

83 (二)创作成就 勃拉姆斯的创作除了没有涉及瓦格纳钟爱的歌剧以外,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经文歌、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等体裁,以及各种组合形式的室内乐、歌曲、合唱曲、重唱曲等无不涉及。 勃拉姆斯扎根于古典传统的土壤之中,崇尚、继承古典音乐。同时他丰富和发展了古典音乐传统:旋律深刻、抒情,气息悠长;节奏新颖,常采用切分音和交叉节奏、附点音符;和声是功能和声。变奏曲及变奏的手法是他的突出之处。他重视、热爱民间音乐,音乐中常有着朴素、清新的德奥民间音乐的因素。

84 1、管弦乐作品 勃拉姆斯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包括4部交响曲、4部协奏曲、2首小夜曲、《海顿主题变奏曲》管弦乐版、《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勃拉姆斯的4首交响曲,每一首都是精心琢磨的精炼的凝练之作,前2首富有英雄奋进和田园情绪,后2首充满了沉重的心情,采用了古典交响套曲的结构,运用了对位和动机展开的手法,都没有标题。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特别注重首、尾乐章,希望第一乐章要有分量,末乐章应是不朽的终曲。他仍把第二乐章定为慢板乐章,较特别的是第三乐章他从未标为“谐谑曲”,他的第三乐章一般是把谐谑曲、小步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混合在一起,或写成类似间奏曲的乐曲。 勃拉姆斯的4部协奏曲都是为特定的演奏家所作,其中《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情绪较为强烈;《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内容深刻,如交响曲一般,音响浓厚,第四乐章气氛很热烈。这两部作品虽不是炫技性的,但都有相当难度的技巧。此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和交响性,第三乐章有明显的匈牙利风格;《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巴罗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形式。

85 勃拉姆斯 《第一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c小调)从构思到完成前后经过了21年。
勃拉姆斯 《第一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c小调)从构思到完成前后经过了21年。 这部作品是按照传统的古典形式写成的,较鲜明地反映了德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作曲家在这期间的思想感情的复杂体验。 这首作品和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很相似,c小调的调性与《命运》一样,第一乐章短小的动机处理也表现从黑暗到光明,具有史诗般的英雄气势、热情的期待和执著的向往、以及胜利的凯旋,体现“从光明走向胜利”的逻辑构思。配器也是贝多芬式的,浑厚又协和。尤其第四乐章的主题听了会令人想起《贝九》中的“欢乐颂”,在音乐史上传为佳话,因此这部作品被后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在音乐手法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传统的四个乐章的结构、巴罗克时期的复调对位技巧、对展开主题短小动机手法的运用,以及各乐章曲式结构和调性安排等,都显示出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和古典传统交响曲的紧密联系。 勃拉姆斯毕竟处于贝多芬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新时代,他在传统交响曲创作框架的基础上还是作了一些发展,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创作个性,尤其在优美而气息宽广的完整旋律的写作方面。例如《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双簧管的旋律是飘逸而甜美、深情的;第三乐章单簧管的旋律同样流畅、温暖而富有歌唱性;第四乐章的主题是一首长大而完整的德国大学生歌曲。 听赏: 第一乐章

86 2、钢琴作品 听赏 《匈牙利舞曲》第5首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也很丰富,写下了包括奏鸣曲、变奏曲、叙事曲、随想曲、狂想曲等多种特色的钢琴作品,象作品76、79、116—119都是钢琴优秀曲目。 勃拉姆斯的钢琴曲风格明亮厚重,具有交响曲的气势和构思,表达了坚实而稳定的感情。作品运用了切分节奏、复节奏、交错节奏和其它节奏变化,重视对位法的运用和变奏的技巧。 代表作品有:作品76、79、116—119;《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圆舞曲》(16首,作品39)、《匈牙利舞曲》(21首,4册). 听赏 《匈牙利舞曲》第5首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87 3、室内乐 室内乐是勃拉姆斯艺术成就较高的领域,占很大比重。他堪称“19世纪室内乐作曲家中的巨人”,是这个领域中贝多芬的真正继承者。
19世纪下半叶的弦乐四重奏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大多是高度节制的,方法严谨。他创作了3首弦乐四重奏,第一首(c小调)首尾乐章的主题热情冲动,在全曲中占很大分量;第二乐章浪漫而抒情;第三乐章平和典雅,缺少贝多芬谐谑曲的戏剧性张力;第二首(a小调)较柔和松弛。第三首的主题丰富多样,欢娱跳跃与绵延深情并存,末乐章又采用歌唱性的主题和8个变奏的结构技法。 其它室内乐采用多种组合方式,如2首弦乐五重奏、2首弦乐六重奏、3首钢琴三重奏、3首钢琴四重奏、1首钢琴五重奏、1首小提琴、钢琴、圆号组成的三重奏。此外还有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 《f小调钢琴五重奏》(作品34)是勃拉姆斯60年代的杰作,是一首重要作品,第一乐章严谨有力,奏鸣曲式的展开部有了充分的发展,尾声的主题采用了对位手法,并渐渐恢复一开始时的暴风雨般的情绪,节奏多变,有着勃拉姆斯特有的紧张、执著和内在的动力;慢乐章柔和、亲切;第三乐章振奋昂扬,具有贝多芬谐谑曲的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个乐章在主题、精神、调性上都使人想起《贝五》的第三乐章;第四乐章基本上是古典式的回旋曲,是一个沉思默想的乐章。

88 4、声乐作品 勃拉姆斯的声乐作品数量大、种类多,包括200多首歌曲、宗教性和非宗教性的合唱曲、重唱曲、声乐套曲等。
他的歌曲选词不如舒曼讲究,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爱情、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的。在歌词与旋律的关系上接近于舒伯特,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如《铁匠》、《去看望爱人的路上》。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不强,很少有舒曼歌曲中那样重要的前奏和尾奏,更喜欢直截了当地开始,但和声新颖、织体丰富,常运用长段的琶音和切分节奏,如《你知道我在归途中》、《我的爱情多青春》。结构上,多用分节歌的形式。 勃拉姆斯热爱民歌,他常用民歌来滋润自己的创作,有许多歌曲都带有民歌的风格,象纯朴的民歌一样朴素动人,代表作有《摇篮曲》、《妈妈、我有个愿望》、《铁匠》、《啊,美丽的姑娘》、《徒劳的小夜曲》,和声清晰、曲调优美动听,曲式很简洁。 勃拉姆斯的大型声乐曲《德意志安魂曲》,是一部包括女高音、男中音、领唱、混声合唱、乐队、管风琴的大型作品,表现圣经内容,歌词是从圣经中精心挑选的。这首作品合唱写作遵循亨德尔的创作传统,但和声华丽,具有管弦乐加人声的浑厚气势和浓郁色彩,第一、四、五乐章中的戏剧性的赋格段落和歌曲性的女高音独唱尤为出色。作曲家强调的是对“复活”的歌颂,音乐带有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强烈感情与和声色彩,是19世纪最优秀的合唱作品。

89 (三)艺术成就 (1)他是严格按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采用混合配器法,使乐队色彩较古典时期更浓重,他写作了许多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并创有“幻想变奏”手法。 (2)他是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了以《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为代表的艺术歌曲,曲中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 (3) 音乐风格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显得庄重、内敛,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

90 第三节 小 约 翰 • 斯 特 劳 斯 (一)生平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是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出生于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族——施特劳斯家族 。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91 (二)创作成就 小约翰.斯特劳斯最为人称颂的、在当时最受人欢迎的作品,就是他的圆舞曲。 听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圆舞曲来源于16世纪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连德勒”舞曲,连德勒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与连德勒舞曲相比,维也纳圆舞曲在音乐性格上变得华丽、活泼、优雅,速度较快,常是小快板,三拍子的节奏很有弹性。有着强烈的节奏和快速的旋转感。整首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主体是3-5首小圆舞曲,前面有序奏,最后有结束部,各段落是连续演奏而不中断。 小约翰.斯特劳斯本身有着良好的古典音乐修养,又十分注重从奥地利民歌中吸取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因此他的圆舞曲清新优美、亲切动人,很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很受群众的喜爱。 小约翰.斯特劳斯写了168首圆舞曲, 象《蓝色多瑙河》、《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玫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此外,小约翰.斯特劳斯还创作了轻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听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92 (三)艺术成就 (1)在圆舞曲方面,创作了以《蓝色多瑙河》为代表的十多首精品,使圆舞曲体裁发展到炉火纯青、美轮美奂的境界,成为整个19世纪独树一帜的舞曲体裁,他也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2)在轻歌剧领域,创作了不朽的名作《蝙蝠》等,它们成为维也纳轻歌剧的代表作,许多著名舞曲均出自这些轻歌剧,如《蝙蝠》中的《好朋友圆舞曲》,《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南国玫瑰圆舞曲》等。他的作品具有通俗的音乐风格,为维也纳轻歌剧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模式。

93 第六章 19世纪中、下叶的法、意歌剧 19世纪中叶的法国观众欣赏歌剧的趣味有所变化,那些涉及历史民族、宗教战争的宏大背景及夸张豪华的风格,被普通人的柔情感伤、轻松的调侃讽喻所取代。古诺和比才是这一时期贡献最突出的作曲家。 19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仍在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既罗西尼等人之后,威尔第的歌剧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和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使意大利歌剧从形式到内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4 第一节 古诺(1818—1893年) 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年生于巴黎,18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9年获罗马大奖。
第一节 古诺(1818—1893年) 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年生于巴黎,18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9年获罗马大奖。 古诺是法国抒情歌剧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12部歌剧,其中最优秀的是《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都是法国抒情歌剧的代表作。 歌剧《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同名戏剧,是歌德的原著中的第一部,即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 这部属于抒情歌剧,篇幅比一般的喜歌剧要大,但又没有大歌剧的宏篇巨制。它以生动的剧情、优美的曲调、富有诗意的抒情气氛著称。 音乐注重了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如表现玛格丽特的纯朴热情的咏叹调“从前有个国王”、“珠宝之歌”,表现魔鬼梅菲斯特的阴险、虚伪的“金牛歌”。此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画面场景,如第一幕的“牧歌”、第二幕的“士兵合唱进行曲”等。 管弦乐对戏剧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刻画也起到很大作用。 听赏: 《浮士德》第二幕 “士兵合唱进行曲”

95 第二节 比才(1838—1875年) 比才1838年出生于音乐家庭,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也有很高的音乐造诣。10岁时,比才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1857年,他获得了著名的罗马奖学金,从而有机会赴罗马进修。在罗马的三年学习,比才认定自己的前途在于歌剧创作。当他回到巴黎后,他的创作道路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他的歌剧《采珠者》上演后受到评论界的攻击。 1872年,比才应邀为法国作家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话剧上演时并不成功,而比才的配乐却以组曲的形式流传下来,被公认为是一部杰作。 听赏: 《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组曲》中 “前奏曲” 歌剧《卡门》是比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心爱的作品。这部歌剧今天已被列入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剧目之中,在各国连续上演,大获成功。

96 歌 剧 《 卡 门 》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
故事发生在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讲的是吉普赛女郎卡门与农村出生的小士兵霍赛的爱情经历,卡门与霍赛是出身教养、生活观念、感情性格都完全不同的青年恋人,卡门是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泼辣刚强、浪迹天涯、狂放不羁、宁愿为自由而死也不愿受任何束缚的吉普赛姑娘,而霍赛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奉公守法、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小士兵。为了讨得卡门的欢心,霍赛离开军营,和卡门一起与走私犯为伍。当他发现卡门不再爱他,而爱上了英勇善战的斗牛士埃斯卡米洛时,霍赛便把卡门杀害了,以凶杀结束这场爱情。 比才的《卡门》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为歌剧舞台塑造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用音乐鲜明地刻画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吉普赛女郎卡门、农村出生的小士兵霍赛、善良质朴、保守平稳的农村姑娘米凯埃拉、斗牛士埃斯卡米洛、走私犯们等等。 比才以色彩浓烈、极其精炼的音乐手法进行描绘。他创造性地运用西班牙民间风格的音调、节奏来渲染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音乐很典型化,紧凑而爽朗,富有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都表现的栩栩如生。 比才继承了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方式为主导;歌剧的结构依旧采取传统的分曲方式;剧中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的手法,为歌剧安排了数个主导动机或起主导动机作用的主题,使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

97 听 赏: 剧中管弦乐队的配器简洁而富有色彩,生气勃勃。
歌剧《卡门》已朝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真实性,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它所表达的人物的复杂感情和相互关系是那样的真实。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不仅震动了当时的法国,还直接启发了后来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卡门》序曲 第一幕 “哈巴涅拉舞曲” 听 赏: 第二幕 “斗牛士之歌”

98 第三节 威尔第 (一)生平 (Giusppe Verdi, )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被誉为“意大利歌剧之王”

99 (二)威-尔-第-的-创-作 在歌剧题材方面,威尔第的歌剧既有体现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也重视文学戏剧名著,包括希勒、小仲马、雨果、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他钟爱这些名著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戏剧性及冲突对比。 威尔第认为舞台表演必须服从事件和情感,在他看来,舞台表演、人物唱段都是活生生的情节,是随着人物内心状态和情感的变化而展开的。他的唱段完全改变了传统歌剧为了炫耀技巧而使唱段与情节分离的不良倾向。 他的歌剧基本仍采取传统分曲结构创作,但使各分曲、各场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克服了传统歌剧中互不连贯、支离破碎的特点。 威尔第的歌剧以声乐为主,并不忽视管弦乐队的作用,乐队与声乐相辅相成,揭示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苍白无力的缺点。此外,他的歌剧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主导动机手法。

100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听赏 《茶花女》“饮酒歌” 《游吟诗人》 “打铁合唱” 《游吟诗人》“火焰升起” “饮酒歌”
威尔第早期的创作,受到意大利前期作曲家罗西尼等人的影响。许多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反映了和专制主义进行斗争的精神,并采用戏剧和文学经典为题材。代表作有《纳布科》、《伦巴第人》、《麦克白》。 听赏: 《纳布科》第三幕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 威尔第中期的歌剧描写了许多平民百姓,反映了他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和歌颂,以及对剥削者、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抗议。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西西里晚祷》、《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 威尔第晚期仅创作了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 《茶花女》“饮酒歌” 《游吟诗人》 “打铁合唱” 《游吟诗人》“火焰升起” 听赏 “饮酒歌”

101 第七章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与有关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作曲家们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他们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使自己的创作渗透了民族的音调和节奏,体现民族的感情和气质。 他们的创作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反映民族的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体现民族的性格、愿望和精神。人们称他们为民族主义作曲家,称他们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

102 第一节 俄罗斯音乐文化 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是俄罗斯音乐的先驱者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然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在教会专业音乐获得发展和一系列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探索的前提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结成的硕果。为了正确理解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成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03 (一)“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1804—1857年)
格林卡是19世纪民族音乐的奠基者,被尊称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在农村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一生中几次出国到德、澳、意等地,广泛接触了西方各国的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也曾向很多作曲家求教。俄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和城市音乐,以及西欧各国的民间音乐汇合在一起,成为他的音乐创作的主要源泉。1834年返回俄国,积极地从事歌剧和浪漫曲的创作。1857年病故于柏林。 格林卡成功地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和西方的传统音乐相结合,奠定了俄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他的创作,既突出了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又使它建立在扎实的艺术技巧之上,把俄罗斯音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格林卡较著名的作品有:歌剧《伊凡 • 苏萨宁》 (又名“为沙皇献身”)、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及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娅》Kamarinskaya,即“婚礼歌”)等。 听赏: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04 (二)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是一个作曲家的集体,这个团体有五位作曲家,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包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人们也称他们“五人团”。他们自己自称为“新俄罗斯乐派”。 五位作曲家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他的优良传统;他们热爱俄罗斯民间音乐,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关注音乐与文学、戏剧、诗歌、美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标题性、思想性;喜好将异国和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描写,扩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五位作曲家除了在思想和创作上有上述共性之外,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殊贡献。强力集团中在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是穆索尔斯基、包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105 1、穆索尔斯基(1839—1881年) 《图画展览会》第6首《两个犹太人,一个富一个穷》 听赏 《图画展览会》第10首《勇士大门》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倾向,在音乐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独特个性。 代表作: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歌剧《霍万斯基之乱》、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 听-赏 在穆索尔斯基的原稿上有这样一段说明:“来自地下深处非人间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乐曲中有几个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极富个性的音乐主题作自由变奏式展开,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不加过渡,从而前后对比强烈。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一部标题器乐作品。 全曲通过一段代表作曲家参观画展的“漫步”主题作为引子和乐章间的连接,将具体描写图画的10首分曲连成一个不间断演奏的整体。 “漫步”主题 听赏 《图画展览会》第6首《两个犹太人,一个富一个穷》 《图画展览会》第10首《勇士大门》

106 2、包罗丁(1883—1887年) 包罗丁的创作继承了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专业音乐的传统。他很少直接引用民歌,却使自己的音乐以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 代表作有: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歌剧《伊格尔大公》、描绘古代俄罗斯商队跋涉在中亚细亚原野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以及充满俄罗斯气质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奠定俄罗斯史诗性交响曲体裁的《第二“勇士”交响曲》。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 管弦乐色彩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带东方风味的音乐。作曲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描述:“在中亚细亚单调的沙漠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它所陌生的俄罗斯安详的歌调。马群和骆驼的蹄声越来越近,忧伤的东方曲调隐约可闻……” 全曲由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明朗的俄罗斯主题,一个是东方风味的主题。开始时轮流陈述,后来重叠在一起。音乐以很抒情淡雅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上述意境。 俄罗斯主题: 东方风味的主题: 听赏:

107 3、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年)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题材多取自历史、文学和民间传说,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吸取了东方民族音调,既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又具有异国特色。音乐风格明快、富有色彩性和幻想性,客观描绘多于主观感受。 代表作有:歌剧《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鸡》、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等。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又名《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作曲家在总谱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说明:“苏丹王山鲁亚尔认为女人都是不忠实的,他发誓要把自己的每一个妻子在第一夜后全都处死。但是舍赫拉查达王后善于用讲故事来取悦于国王,从而救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故事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苏丹王因为对故事的好奇心不断延续她的刑期,最后终于完全打消了自己的主意。” 包括四个乐章:一、《海洋与辛巴德的船》;二、《卡连德王子的故事》;三、《王子与公主》;四、《巴格达的节日和撞毁于青铜骑士礁石的船》 作曲家采用了类似主导动机的两个主题来贯穿其中,即以小提琴的独奏代表舍赫拉查达德的聪颖形象;另一主题是威严的苏丹王形象。 “舍赫拉查达德”主题 “苏丹王”主题 听赏: 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德的船》

108 柴科夫斯基 (一)生平 柴科夫斯基(P.Tchaikovsky, ),俄罗斯作曲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许多音乐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以旋律优美动人著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109 (二)柴科夫斯基的创作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19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他的音乐大多表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由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及个人不幸所带来的忧郁、彷徨、压抑,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 抒情性体现在旋律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旋律大师,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很鲜明,音调亲切自然、深情浓郁,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富有难以言传的美和魅力。 戏剧性表现在他的创作中令人震惊的戏剧力量。他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体验,把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形象地通过精致的音乐语言,化为爱与恨、光明与邪恶、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他的音乐具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110 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弦乐四重奏》、序曲《1812》、交响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 三部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 《第一弦乐四重奏》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 管弦乐曲《1812年序曲》 交响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听 赏:

111

112

113

114 《第六交响曲“悲怆”》 听 赏: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一乐章
这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在信中说:“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在旅途中起腹稿时我常常痛哭失声。” 在首演后,柴科夫斯基接受了他弟弟的建议,加上了“悲怆”的标题。 作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生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最后导致悲剧的结局。他自己曾说:“我们生来仿佛就是专门为了同恶运斗争,寻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 听 赏: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一乐章 引子主题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115 (三)艺术成就 (1) 在芭蕾舞音乐方面:创作了形式完美、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经典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使舞剧音乐交响化、戏剧化,为俄罗斯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在音乐的个性特征方面:他的音乐极富动人的抒情性,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体现在旋律优美动听、配器绚丽多彩上;戏剧性则体现在强烈情感所带来的音乐震撼力上。他善于把对美的憧憬与对恶的抨击交织在一起,进行戏剧化的渲染,构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冲击力,如《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3) 在音乐技法的运用方面:采用长气息、单一反复和伸缩抒情的乐句;节拍稳定规整;节奏具有舞蹈性特征,常用五拍子,使音乐生动而富有活力;和声基于西欧传统,偶尔出现半音化和声;乐队织体注重色彩编配;巧妙地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的作曲技法融为一体,造就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

116 第二节 捷克音乐文化 捷克是一个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族。这个民族也是历经坎坷,从17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300年的时间里,长期接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自19世纪中叶以来,捷克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族自由,再次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在这个大的环境中,和其它的文学艺术一样,捷克的音乐文化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形成以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为代表的民族乐派。

117 (一)斯美塔那( ) 斯美塔那出生在一个小酒店店主的家庭,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学习过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中学毕业以后在贵族的家庭中当家庭教师。 年还曾创办了音乐学校。后来还担任捷克合唱协会的指挥职务。 斯美塔那始终是和捷克人民站在一起的,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与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他的一生致力于发展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捷克专业音乐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他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 代表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李布舍》、《布兰登堡人在捷克》,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6首)等。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充满了对捷克壮丽的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颂,共6个乐章:1、维谢格拉德;2、伏尔塔瓦;3、萨尔卡;4、捷克的田野和森林;5、塔波尔城;6、勃拉尼克山 听赏: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 “伏尔塔瓦”主题 伏尔塔瓦河 风光

118 伏 尔 塔 瓦 河

119 (二)德沃夏克( ) 德沃夏克是既斯美塔那之后的又一位捷克民族乐派的杰出人物。小时候的德沃夏克是在民歌声中和教堂的乐声中度过的,学习过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琴,后来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他的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合唱、室内乐等。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1892年应邀去美国任教;1895年回国。 德沃夏克的音乐朴素自然,扎根于民族传统和古典传统,并有自己的个性。他认为伟大的音乐必须像植物那样从本国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长。他把自己的风格建立在祖国的民歌和舞曲的基础之上。他的很多创作都倾注了对捷克民族精神的赞颂和光荣历史的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 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斯拉夫舞曲》(16首)、《狂欢节序曲》、《 F大调弦乐四重奏》等。 歌剧《水仙女》: 这是德沃夏克最著名的一部歌剧,剧中突出了对江河、湖泊、森林等大自然景观和对水仙女、湖精等神仙的描绘。 听赏: 第一幕中 水仙女的咏叹调《月亮颂》

120 《 e小调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作品是德沃夏克到美国后写下的,作曲家自己曾说:“如果我没看过美国,是写不出这样的交响曲来的。” 作品正是表达了作曲家作为一个捷克人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印象和感受,包括对美国资本主义大都市繁忙紧张的生活的印象,以及对遥远的祖国的深切思念等。作品虽吸取了一些美国民间音乐的素材,但仍以鲜明的捷克民间音乐的特色著称。 第一乐章主题 第二乐章主题 听 赏: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121 第三节 挪威、芬兰的音乐文化 挪威和芬兰两个北欧国家长期受到异族的统治、欺压,国家没有独立自由,经济不发达,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复兴民族文化的任务,民族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两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日益增强。 在这两个国家的音乐艺术领域涌现出两位杰出人物,分别为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

122 (一)格里格( ) 格里格的祖辈是苏格兰的移民,出生在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母亲是钢琴家,格里格从小跟母亲学习钢琴。15岁那年,格里格有机会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864年,21岁的格里格决心以挪威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民族音乐的道路。此后,格里格除了从事创作,还积极创立音乐协会,还进行旅行演出。晚年时在乡间别墅隐居专门从事创作。 格里格的代表作有:话剧《培尔金特》配乐、《a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等。 话剧《培尔金特》配乐:易普生的话剧《培尔金特》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描写一父家少年培尔金特周游世界、放荡不羁,历经种种荒唐、冒险的生活,筋疲力尽,最后在未婚妻的怀抱中死去。 1886年,格里格从配乐中选出8段重新配器,组成两部著名的管弦乐组曲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包括: 1、《晨景》 ;2、《奥萨之死》 ; 3、《阿尼特拉舞曲》 ; 4、《在山妖的洞穴中》 。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包括: 1、《诱拐新娘》;2、《阿拉伯舞曲》;3、《培尔金特归来》;4、《苏尔维格之歌》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听 赏: 1、《晨景》 3、《阿尼特拉舞曲》

123 (二)西贝柳斯( ) 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中部的一个小城镇的一个医生的家庭,他小时候已露出音乐才能,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中学毕业后听从母亲意愿去学法律,同时在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不久,放弃法律专供音乐。后来曾到德国柏林、维也纳深造,回国后专心从事创作。 西贝柳斯的创作体裁广泛,以器乐成就尤其是交响乐的创作最为突出。他的很多作品都贯穿着芬兰民族雄浑、粗犷、豪放的气质,渗透了北国大自然的氛围,充满了史诗的气魄。 代表作有:交响诗《芬兰颂》、《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历史场景》1》、交响诗《塔皮奥拉》等。 交响诗《芬兰颂》: 这首作品是芬兰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告:位在北极圈的一个小国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由而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听赏: 交响诗《芬兰颂》

124 第八章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社会运动上看,发生了几次重大的革命事件,产生了很多的思潮,同时也产生了文艺流派,如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等。音乐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也产生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涌现出某些新的流派。

125 第一节 法国音乐文化 (一)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
德彪西生于巴黎的郊区,父亲是一个店主。德彪西年幼时就喜欢音乐,曾跟随蒙泰夫人学习钢琴。这位夫人是象征主义诗人维莱纳的岳毋及肖邦的钢琴学生。他开始接触肖邦音乐,并由诗人维莱纳将他引入文学乃至多种艺术新思潮的洪流之中。这对德彪西后来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884年他的康塔塔《浪子》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罗马奖,此后又在罗马度过了一年半,一边作曲一边一业盼望着回列他热爱的巴黎。1887年他回到了巴黎,处于世纪之交的这座和平繁荣、艺术氛围充实的城市,使德彪西有机会汲取多种艺术营养。 从80年代末起,德彪西的创作日益显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貌。具体有如下特点: 旋律简短、片断、零碎,是非对称性的;和声功能被减弱到最低限度,增加和弦结构,用九、十一、十三等高叠置和弦来取代三和弦和七和弦,追求音响效果的变化,不协和和弦不作解决,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四度、五度叠置);调性常是模糊的;使用非大小调音阶(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全音阶);常用复节拍、复节奏,节奏不规则的细分减弱了推动力。 节奏避免有规律的重音,而变得自由流畅;力度喜欢用减强、减弱的细微变化。曲式结构松散自由,段落界限较模糊。是用一种模糊的、细碎、松散的笔触来暗示和象征,表现的是微妙、朦胧的气氛色彩与感觉印象。由于这些特征与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相似,德彪西的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126 印象主义绘画: 尽量避开写实的题材;他们关注的中心是大自然中的光与色,在户外光与色的变化中描绘景物的整体感和氛围。用精细的笔触渲染闪烁的气氛和色彩,表现倏忽朦胧的自我感觉和印象。 莫 奈: 《 日 出 印 象 》 莫 奈: 《 睡 莲 池 塘 》

127 德彪西的代表作有: 钢琴作品:《前奏曲》2集24首、《意象》2集6首、《版画集》3首、《贝加摩组曲》4首、《练习曲集》2集24首、《儿童乐园》6首、《阿拉伯风格曲》2首 管弦乐作品: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交响三联画《夜曲》 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贝加摩组曲》:包括4首,1、前奏曲,中板;2、小步舞曲,小行板;3、月光,行板;4、巴斯比埃舞曲,稍快板。 听赏: 第3首“月光” 听赏: 《前奏曲》第1集第8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交响素描《大海》包括描写不同海景的三个乐章: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2、《海的游戏》 3、《风与海的对话》 听赏: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诗歌而写的。一开始,长笛吹奏出柔顺而飘忽不定的旋律,带着微微地倦意和恍惚。长笛的音调代表着牧神(见下例)。 听赏: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128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
拉威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西布尔,在巴黎长大。父亲是一位工程师,爱好音乐。拉威尔7岁学钢琴,12岁学作曲,14岁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跟福列和佩萨尔等人学习作曲。拉威尔在校期间接受了印象派画家和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在艺术观上深受他们的影响。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如钢琴作品《水的嬉戏》等,在旋律、和声、织体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创造,但也显露出他所受的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1905年,拉威尔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是他的主要创作时期。 拉威尔作品的总体特征体现在:1、在色彩性和声、配器技法上与德彪西有相似之处,明显地继承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2、继承了法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借鉴俄罗斯、匈牙利等外来音乐的成果;重视民间音乐。因此,他的音乐已超出了印象派的范围。 3、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节奏鲜明规整,常具有舞蹈性;配器精致严谨而富有光彩,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管弦乐色彩大师”。 主要代表作有: 芭蕾舞剧:《达夫尼与克洛埃》 管弦乐:《包莱罗舞曲》、《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 钢琴作品:《水的嬉戏》、钢琴组曲《镜》、《G大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 听赏: 《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129 管弦乐曲《包莱罗》舞曲 这首乐曲本来是拉威尔应一位女舞蹈家的邀请创作的一首管弦乐队演奏的舞曲。舞台上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破旧的西班牙小酒店,当中是一张大圆桌,一个吉普赛女郎在桌子上跳舞,她活跃的舞姿逐渐使桌子周围男人们的情绪也调动起来,纷纷加入进来和她一起跳,最后舞台上所有的人全都卷入到这狂热的舞蹈之中,最后在异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作品就是由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具有西班牙民间舞蹈风格的固定旋律组成,结构格外单纯、清晰。这两条旋律原样反复了五次,在反复时,节奏、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只是在最后一次才有所变化,而力度、和声、织体、配器……都在变,音响的力量也渐渐增强。

130 第二节 奥地利和德国的音乐文化 (一)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860—1911)
马勒出生在捷克的小城镇卡里希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小造酒商,14个兄弟姐妹大部分因贫困而夭亡。早年的马勒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才能。15岁时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在校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而多次获奖。1877年,马勒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音乐史。28岁时,马勒担任了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的指挥。这时的马勒已显露出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热情而又精益求精; 对乐曲有独到的解释和处理,不为传统看法所束缚。当他感到自己的艺术才能很难发挥,他不断地转换阵地,先后在布达佩斯歌剧院、汉堡歌剧院、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等地方担任指挥。其中在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任职时间最长,前后共10年。然而,马勒在艺术上的严肃态度却引起了崇尚糜糜之音的维也纳上层社会的不满,加上他的犹太血统,使他成为当时维也纳上层社会诽谤和攻击的对象。1907年,他愤然辞去了皇家歌剧院的一切职务。 马勒在作曲方面的才能很晚才被人们承认。 他把他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一一写入他的音乐之中,用音乐汇成一幅人生百态图。他的作品常常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马勒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中深刻的人文意义。

131 也许是由于他创作时间所限,马勒创作的数量不多,领域只有交响曲和歌曲,除去他少年时代的习作外,10部交响曲(第10部没完成)和40多首歌曲就是马勒全部的创作成果。
《第八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中、也是整个西方交响曲历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交响巨作。 作品分两个乐章,不仅构思宏伟,乐队规模也十分巨大,1910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演出时,由马勒亲自指挥,首演时乐队加声乐演员达千人之多,号称“千人交响曲”,实际参加演出者达1003人(乐队146人,两个混声合唱队共500人,童声合唱队350人,独唱者7人)。 作品选用中世纪歌颂上帝威力的圣歌和歌德《浮士德》第二幕终场的剧词,用激昂澎湃、排山倒海般的音响来体现理想中的世界和谐、宇宙与人类的升华。 “这不再是人间之声,而是行星和太阳运转的天体之音。”马勒这样说。 听赏:《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

132 (二)理夏德 • 施特劳斯(R·Strauss,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64—1949)
理夏德 • 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父亲弗朗兹是慕尼黑歌剧院首席圆号演奏家,母亲出生于小商人家庭。施特劳斯4岁开始学钢琴,6岁开始作曲,未满10岁就写出了管弦乐《节日进行曲》和《管乐小夜曲》。1882年,施特劳斯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有充分的体现。 1885年,当他在德国东部的迈宁根担任冯·比洛的助理指挥时,与迈宁根乐队的小提琴家里特尔相交甚密。里特尔热烈崇拜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音乐,里特尔鼓励年青的施特劳斯摆脱保守的创作风格,写作表现诗情画意和哲学思想的交响诗。他向施特劳斯介绍了叔本华的著作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施特劳斯在里特尔的思想影响下,从追随勃拉姆斯改弦易辙为追随李斯特和瓦格纳,走上了写作标题交响音乐的道路。 年,理夏德 • 施特劳斯创作了《唐吉诃德》等交响诗7首。1898年以后,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转向歌剧。二战以后理查·施特劳斯旅居瑞士,安静地度过他的余生。 理夏德 • 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音乐作品,音乐的描绘性很强,情节描写生动逼真,戏剧效果突出。听众可以跟随着总谱上的标题、文字及细致的表情符号,去联想那富于描绘性的音乐所内涵的瞬息万变的情景,千姿百态的人物,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情趣。

133 理夏德 •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代表作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梯尔的恶作剧》、《唐·吉诃德》、《英雄生涯》、 《唐·璜》、《死与净化》 。另外还有两部交响曲《家庭交响曲》、《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梯尔的恶作剧》(1895): 根据德国古代传说而写的,作品对梯尔的种种恶作剧(骑马闯入市场、乔装成神父说教、向女人献殷勤、与学者们胡搅蛮缠……)的细节描绘,主体变形写的自然而巧妙,是一部音乐幽默的杰作。 听赏: 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 20世纪初,理夏德 • 施特劳斯通过三部歌剧《莎乐美》、《埃勒克特拉》、《玫瑰骑士》征服了歌剧舞台。 《莎乐美》:剧情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戏剧,题材带有颓废倾向。描写狂放不羁的女子莎乐美疯狂地爱恋预言者约翰,她通过给领主跳舞(逐渐脱去她的裙莎)来换取领主砍下预言者约翰的头给他,使她能够得以向预言者约翰诉说自己的恋情,亲吻他。作为音乐创作,其器乐有明显的独创性。 歌剧《玫瑰骑士》:是一部喜歌剧,背景是18世纪的贵族社会。全部音乐的和声基于自然体系,有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维也纳圆舞曲节奏,管弦乐音响也很细腻。这是理查·施特劳斯众多的歌剧中最通俗也最受欢迎的一部,标志着理夏德 • 施特劳斯事业的顶峰!

134 第三节 俄罗斯音乐文化 (一)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yevitch Skryabin,俄罗斯作曲家,1872——1915) 斯克里亚宾生于莫斯科。父亲是一位外交官,母亲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斯克里亚宾自幼便表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11岁开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1888年斯克里亚宾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和钢琴,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这之后,斯克里亚宾主要从事演奏与创作。 斯克里亚宾终身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俄罗斯的音乐舞台上,他的演奏具有昂扬的浪漫主义热情和和细致入微的精美,特别吸引人。1898—1903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钢琴课,可是他的精力集中于创作上。 19世纪末社会的剧烈变化、20世纪初的社会动荡和思潮复杂的环境,使斯克里亚宾的内心也充满矛盾,”这种心态促使他开始苦苦钻研哲学,到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企图解决人生和道德问题。 此时他热衷于神秘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世界终将毁灭,而精神的世界将获得永恒。他把艺术视为宗教,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艺术能唤醒人精神上的觉醒,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精神解放。他深受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把自己视为“救世主”,认为他自己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神,颂扬“自我”的强大,“自我”的无比强大的力量,认为自己肩负着唤醒人类、改造世界的重任,负有这个神圣的使命。他在自己的《哲学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上帝!我是存在!我是空气!我是自由!我是极限!”1904年,斯克里亚宾辞去教职,旅居国外,1915年去世。

135 斯克里亚宾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风格接近于肖邦。在中晚期创作中,音乐充满了热烈反抗和激动不安的情绪,力图表达神秘、抽象的哲学思想,探求将宗教、哲学、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
代表作品有: 5首钢琴奏鸣曲(6-10)《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 《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 《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明显表现出所具有的抽象、模糊、臆造、古怪等风格特征,体现他对超脱一切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斯克里亚宾受到“泛神论”的唯心思潮影响,以这篇《狂喜之诗》来抒发他的哲学思想,阐明他对“欢乐”的理解。所谓“狂喜”,即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的欢乐(精神),是无穷无尽的创造过程,是没有意识和目标的。 乐曲的结构与传统奏鸣曲式相近似,以序奏开始:呈示——发展——再现——结尾。斯克里亚宾采用了一大堆主题。繁复处有八个以上的主题相互盘根错节,融为一体。音乐材料虽然庞杂,但并没有损害“诗篇”的本身。 乐队编制比通常管弦乐队要大,在通常管弦乐的编制外,还加上了四支圆号、三支小号,此外还增加了管风琴、竖琴、钟、锣等等乐器,配器细致,整体构思巧妙而富有逻辑性。 听赏: 《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

136 (二)拉赫曼尼诺夫(Rakhmaninov,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1873-1943年)
拉赫曼尼诺夫出生在俄国诺夫戈罗德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业余钢琴好手,但墨守着俄国贵族观念的父亲却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学音乐。倒是拉赫曼尼诺夫的母亲点燃了他的音乐天才,4岁时开始教他弹钢琴,10岁时,已经考取了彼得堡音乐学院。而他过人的天资使得他母亲又把他转送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另择高师、严师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器重,他本人也特别迷恋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风格。 后来柴科夫斯基成为拉赫曼尼诺夫的保护人和赞助人。1892年,拉赫曼尼诺夫先后毕业于于钢琴系和作曲系,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开始了他以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三重身份的音乐生涯。 拉赫曼尼诺夫对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感到欢欣鼓舞,但他不理解伟大的十月革命,当苏维埃政权一建立,他便离开祖国,去芬兰旅行演出,后来受到美国的邀请,从此在远离祖国的美国度过他的余生。 拉赫曼尼诺夫的创作具有俄罗斯音乐的传统,作品充满了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和对民族光辉业绩的缅怀,渗透了对故乡的深情,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气质。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同时,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世纪之交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想情绪,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137 拉赫曼尼诺夫的代表作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交响曲》、钢琴与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前奏曲集24首》、钢琴《音画练习曲集》18首(Op33,9首,Op39,9首)、歌剧《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歌剧《吝啬骑士》、交响诗《死亡岛》、康塔塔《春天》等。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社会意识的蓬勃高涨,音乐中具有真诚的激情、严峻的戏剧性和情绪激昂、宽广自由的抒情性,同时也加强了豪迈、英勇的因素。 听赏: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钢琴与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曼尼诺夫以意大利早期浪漫派作曲家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的主题为基础,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 这首《帕格尼尼狂想曲》包含主题和二十四段变奏,篇幅较长,钢琴的演奏技术也是相当之难。在这部以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主题的狂想曲中,拉赫曼尼诺夫仍然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风格,这在第18变奏(降D大调歌唱性的行板)中表现得最清楚。在第七和第十变奏中,音乐情绪突然一转,出现了可怕的死亡形象——中世纪天主教会中为死者所唱弥撒中的一个歌调《愤怒的日子》,反映出拉赫曼尼诺夫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忧郁的心情。 听赏:钢琴与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138 第四节 意大利音乐文化 (一)真实主义歌剧 1870年,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终于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意大利王国。然而,意大利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统一后的国家经济政治基础很不牢靠。意大利人民,尤其是意大利的农民阶层仍没有获得自由、解放,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这时出现了一些同情这些劳苦大众悲惨遭遇的作家,他们专门描写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力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他们只求社会、环境、事件的“真实”,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概括。这一类作家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真实主义文学”。 真实主义文学的盛行对意大利的歌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两位作曲家从真实主义文学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开创了“真实主义歌剧”的新天地,他们是马斯卡尼( )和列昂卡瓦洛( )。 真实主义歌剧特点:主张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热衷于描写妒忌、争纷、情杀,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代表作有: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 、 列昂卡瓦洛:歌剧《丑角》。

139 (二)普契尼( ) 普契尼和前两位作曲家处于同一时期,但艺术成就高于他们。他出生于音乐世家,祖辈几代人都是教堂乐师。他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志向是作曲。 普契尼的歌剧和真实主义歌剧有一些共同点,他的歌剧并不完全属于真实主义歌剧的范畴。普契尼本人出身贫寒,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很有体会,因此他同情小人物的处境。他的歌剧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下层小人物,尤其突出对受欺凌、受迫害的女性人物的塑造。 歌剧中的咏叹调旋律优美动人,并没有华丽的炫技,完全符合角色的性格,朴实、平易近人,动人心弦,很能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长刻画的温柔亲切、哀婉动人、生离死别的感情状态,在这个领域普契尼是无与伦比的大师。 乐队处理也十分细腻,有特点的是用器乐来重复人声的歌唱,俯拾即是,也很注重用乐队来营造恰当的环境气氛。 普契尼的歌剧代表作有:《艺术家的生涯》(又名“绣花女”、“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

140 何谓真实主义歌剧? 真实主义歌剧是在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真实主义歌剧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真实主义歌剧中往往会出现在原始情感冲动下做出的暴力、凶杀等行为,戏剧发展紧迫迅速,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且旋律易记动听。

141 普契尼的创作特点 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142 听赏: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听赏:歌剧《托斯卡》 听赏:歌剧《蝴蝶夫人 》 听赏:歌剧《图兰多 》 第一幕: 诗人鲁道夫 “冰凉的小手”
第一幕: 诗人鲁道夫 “冰凉的小手” 第一幕: 咪咪 “人们叫我咪咪” 听赏:歌剧《托斯卡》 第二幕: 托斯卡 《为艺术、为爱情》 第三幕: 卡瓦拉多西 《星光灿烂》 听赏:歌剧《蝴蝶夫人 》 第二幕:乔乔桑《晴朗的一天》 (谱例见右) 听赏:歌剧《图兰多 》 第三幕:卡拉弗王子 《今夜无人入睡》

143 参考文献目录 《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
《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年 《西方音乐史》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美)著 汪启璋、 吴佩华、顾连理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 3、 《西方音乐史简编》 沈旋、顾文娴、陶辛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年 4、 《西方音乐文化》 蔡良玉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 5、 《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 6、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保罗·亨利·朗著 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 汀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 7、 《音乐欣赏》 王建欣主编 周小静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 8、 《简明牛津音乐史》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年


Download ppt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790年——1910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