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唐朝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唐朝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唐朝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2 目錄 簡介p.3 生產凋敝p.27-28 家世和童年p4 天可汗的功業p.29 皇親貴戚p.5 東征高麗p.30 皇位之爭p.6-10

3 簡介 姓名:李世民 政權:唐朝 在位: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年號貞觀:627年─649年
在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50歲) 陵墓:昭陵

4 家世和童年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一個關隴貴族屬高門的家庭,他的祖母和母親都是鮮卑貴族,和北周、隋的皇室有著親戚的關係。李世民雖然生於隋朝開皇盛世,但在他的少年成長時期,卻碰上隋末動亂的年代。正是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給予了少年李世民一個不平凡的經歷。

5 皇親貴戚 顯赫的先世 李世民於公元599年1月23日(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武功 ,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國公。祖父李昺是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亦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與北周明帝的皇后及隋文帝的皇后是親姐妹。 父母 父親李淵,幼年喪父,七歲襲封唐國公,十五歲時被任命為隋文帝的貼身侍衛官千十備用。李淵在姨母隋文帝獨孤皇后的關照下,很快出任刺史,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李世民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關隴貴族家庭。他的妻子長孫氏是鮮卑貴族、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

6 皇位之爭 從秦王到太子 玄武門之變 先發制人和門神的傳說 門神圖片

7 從秦王到太子 李世民在太原追隨父親李淵起兵,建立唐朝以後,被封為秦王。當時全國正處於群雄割據的局面,李世民率領軍隊東征西討,消滅了盤據各地的武裝力量,為全國的 重新統一立下了卓越的戰功。隨著威望的提高,李世民與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展開了爭奪皇位的鬥爭,最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取代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8 玄武門之變 謀奪皇位繼承權 李世民在削平群雄的戰鬥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勛,威望愈來愈高,勢力與財富亦與日俱增。憑藉這些資本,他力圖奪取皇位繼承權。 力量對比 太子李建成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也設法擴大自己的力量,並借平定劉黑闥的機會,親自到山東地區活動,結納山東豪傑。四弟李元吉也站在李建成一邊。兄弟之間 都在積累力量,彼此鬥爭愈來愈激烈。從雙方力量對比來看,不論是在首都長安還是在外地,李建成都略占上風。

9 先發制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妻弟長孫無忌、謀臣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幫助下,對皇太子發動了突如其來的襲擊。
在皇宮北門玄武門,李世民事先埋下伏兵,乘李建成入朝沒有防備,親自射殺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也被尉遲 秦瓊殺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唐太宗。 傳說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舉屠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家族,連嬰兒都不放過。後來李世民恐懼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派尉遲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兩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只好轉繪製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 。

10 門神 尉遲 秦瓊

11 晋陽起兵 太原留守 時機成熟 進軍關中

12 太原留守 隋煬帝雖然交給李淵守衛太原任務,但是對這位表兄弟,他並不信任。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突厥進攻馬邑,結果隋軍失利。隋煬帝馬上遣使 執拿李淵和馬邑太守王仁恭,並令送往當時隋煬帝所在的江都(即揚州)治罪。後因瓦崗軍逼近東都洛陽,形勢日益緊張,煬帝遂又遣使赦免李淵、王仁恭的敗兵之罪,恢復舊任。

13 時機成熟 這時候,隋王朝已經土崩瓦解,隋的軍隊分別被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瓦崗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分割包圍,淪為幾個孤立的據點。久蓄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淵見時機成 熟,積極準備起兵。李世民也擔負了聯絡地方豪傑,以及掌握招募新軍隊的工作。李淵又派晉陽令劉文靜出使突厥,向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解除了後 顧之憂。

14 進軍關中 接著,李淵便抓緊隋軍與瓦崗軍相持於東都洛陽城下,無暇西顧的時機,於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5月從晉陽(即太原)起兵。李世民與長兄李建成分別率領左、右軍,進軍關中,直指隋的首都長安。

15 柏壁與介休之戰 劉武周南進 相持柏壁 乘勝追擊

16 劉武周南進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突厥的支持下,劉武周從山西北部南下,圍困并州(今太原西南),攻下澮州(山西翼城),至此,唐在黃河東岸就只剩下晉州西南的一隅之地,形勢十分嚴峻。

17 相持柏壁 同年十一月,正值隆冬,李世民率軍踏冰渡過黃河,駐紮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與駐屯澮州的劉武周部將宋金剛軍主力相對峙。李世民採用主力軍「堅壁不戰」 的方針,同時,分遣一部分兵力在汾州、隰州一帶活動,牽制敵軍進攻浩州(今山西汾陽)的力量。宋金剛的軍隊孤軍深入,與唐軍僵持五個月,士氣逐漸下落。

18 乘勝追擊 第二年春夏之交,唐軍切斷了宋金剛的運糧線。宋金剛的軍隊被迫從澮州北撤。李世民率輕騎追擊,一晝夜行軍二百餘里,在介休一帶進行了多次戰鬥。唐軍士卒疲 憊,有人建議休息,待軍糧和後繼部隊齊集後再行決戰。李世民說:機會難得易失,宋金剛敗退,軍心已經渙散。我乘其未定,乘勢追逐,此破竹之義也。如果遲 留,賊必生計,將會失去時機。於是指揮軍隊繼續前進。史書記載,他自己更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終於擊潰了宋金剛的軍隊,取得了對劉武周戰爭的決定性勝 利。劉武周、宋金剛逃奔突厥。

19 虎牢大會戰 進討王世充 竇建德來援 虎牢會戰

20 進討王世充 李世民負責指揮的第三次大戰爭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爭,前後經歷了10個月的時間。王世充原來是隋的東都(洛陽)守將,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 他自立為帝,國號鄭。次年七月,唐高祖命李世民率軍東討王世充。李世民率軍駐屯北邙山,進逼洛陽。唐軍順利攻佔了洛陽周邊的許多據點,第二年開始對洛陽宮 城展開了猛烈進攻。王世充無力抵抗,便向竇建德請求援助。

21 竇建德來援 在河北、山東地區,自稱夏王的竇建德害怕王世充滅亡會威脅到自己,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發兵十餘萬西上,迅速抵達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面 對兩路敵人,李世民接受了郭孝恪和薛收等的意見,對王世充圍而不攻,自己率領精兵三千多人趕赴成皋的險要虎牢關,以阻止竇建德西進。

22 虎牢會戰 李世民得到情報,竇建德準備在唐軍馬料用完,需到河北牧馬的機會偷襲虎牢。五月初一,李世民北渡黃河,牧馬於河北,只留下了一千多匹馬,偽裝糧草已盡,以迷惑竇建德,自己則於晚上回到虎牢。 第 二天一早,竇建德果然以全力出擊,軍隊綿延二十里。兩軍在汜水兩岸擺開陣勢,相持到中午,竇軍士卒饑餓疲倦,散坐在地上,互爭飲水,軍紀散亂。此時,放牧 河北的馬群已經調回,李世民下令出擊,自己帥輕騎先進,大軍隨後,東渡汜水,直衝竇軍陣後,竇軍很快被擊潰,竇建德被俘。洛陽的王世充看到大勢已去,只得投降。 c

23 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以後,與大臣一起探求治道政術,並身體力行,很快就達到了致治的局面,社會安定,生產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
貞觀時期,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種古代王朝少有的政治文化:皇帝兼聽納諫,廣任賢良;大臣敢於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上下齊心一致,力求致治。同時,修史編書,大辦學校,也使學術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此外,唐太宗還厲行法治,要求一切以法為準 。凡此種種,締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24 提倡學術 從文學館到弘文館 讀書修史

25 從文學館到弘文館 唐太宗除經常與大臣一起探討治道政術外,還很注意自身的學習。在全國初步平定後,他就開文學館於宮西,以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十八人兼任學士。這就是 有名的秦府十八學士。十八學士大多為文士和儒生,博通經史,熟悉儒家經典,李世民每在公事之餘到文學館和他們討論典籍,從而初步接觸到中國古代傳統的治國 理論和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 唐太宗即位後,在弘文殿藏書二十餘萬卷,又於殿側置弘文館,精選東南儒生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等任學士,唐太宗經常召引他們入內殿,共同議論經史,商討政事。

26 讀書修史 《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對公卿說,自己 「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理,而風移俗變。」唐太宗和大臣在談話時,經常引經據典,言必五 經、諸子的名句,語必歷代興亡的事實。可見貞觀君臣在學習上是很下工夫的。 唐太宗撰寫的《帝範》,更可看作是貞觀君臣論治和唐太宗本人讀書學習的總結。唐太宗除了組織學者編撰《群書治要》、《五經正義》,修撰《隋書》、《晉書》 等六史外,對文學、藝術也是很重視的。他能寫詩,《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他所寫的詩歌八十八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千古傳誦的名句,便是出自唐 太宗的《賜蕭瑀》一詩。

27 生產凋敝 隋末動亂,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的摧殘,唐初在削平群雄的過程中,生產又進一步受到破壞。再加上貞觀元年到三年,關東和關中各地連續發生水旱霜蝗之災,百姓四處奔波謀生。 貞觀四年,全國豐收,流散人口都能返回鄉里。但直到貞觀五、六年間,生產尚未全面恢復。貞觀六年,唐太宗本想到泰山封禪 , 為魏徵所諫阻,認為當時土地荒廢,倉庫空虛的情況還沒有改變,加上從洛陽以東,直到山東沿海,仍然是「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 條」,時人由洛陽遠行到山東,更必須隨身帶足乾糧。因此,在這種社會蕭條的景象下,實不應「崇虛名而受實害」。太宗最終接受了魏徵的勸諫,停止了封禪的計 畫。 除農業生產未能恢復外,國家戶口也大大減少。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前後,河南、山東、河北地區戶口有470萬戶,到貞觀中,才70萬戶,只及隋時的七分之一。

28 促進生產的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政府除了按照《戶令》和《田令》,通過登記戶籍來確定農村人口的土地產權外,還採取了輕徭薄賦,不奪農時、鼓勵墾荒、注意救災和增加勞 動力等一系列切實措施,以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同時還修復了關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又在關東、河東等地新修了若干水利工程。 注意地方吏治 為了保證勸農務本、恢復發展生產的政策和各項措施的有效推行,唐太宗非常注意地方官吏的任用。《資治通鑒》記載,他曾經說過:「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 史」,「縣令尤為親民,不可不擇。」可見太宗對任命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員的重視。他更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寫在屏風上,隨時記錄他們的善惡政績,以備賞罰升 降。對於貪污的官吏,也都加以嚴厲的懲處。

29 天可汗的功業 唐太宗一直把「華夏安寧」、「遠夷率服」作為致治的兩個主要標誌。在民族關係方面,他接受大臣們的意見,有步驟地解決邊疆問題,並且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太宗先後降服了東突厥,平定了吐谷渾,經營西域,通婚吐蕃,打敗長期寇邊的薛延陀,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30 東征高麗 唐朝初年,高麗統治著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高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好國家新羅,新羅請唐救援。唐太宗便以此為藉口,下令攻打遼東。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勣率 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分兩路進攻高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城後,接著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 三月沒有攻下。這時,天寒水凍,糧食將盡,唐太宗只好班師回朝。 兵役、徭役空前繁重 貞觀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公元647至648年),唐軍同時在西域和東北,對突厥、高麗作戰,又徵發江南、劍南二道民工造船,兵役、徭役空前繁重,有的地方 人民因而起來反抗。但從當時的全國形勢來看,人民的反抗還只是一種暫時的、局部的現象。當停止戰爭,減輕徵發後,局勢很快就穩定下來。

31 府兵制: 強大的後盾 唐朝實行府兵制。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也稱為衛士,由地方政府選取家境較好,身強力壯的成年男子擔任。衛士由所在地的折衝府統領,他們平常在家中勞動,農閒時由折衝府組織訓練,並輪流到京城執行警衛任務。遇有戰爭要應徵出征。 戰爭時除了徵發府兵,還要招募普通的老百姓當兵。唐朝政府設置了勛官 ,授與作戰有功人員。對於作戰有功的將士,還給予豐厚的賞賜,有的並且可以授予官職。薛仁貴就是因為作戰英勇,由白丁一躍而被任命為從五品的游擊將軍。 這些辦法對於吸引老百姓從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起了有力的作用。這也是唐太宗進行對外戰爭的強大後盾。

32 降服東突厥 東突厥的強大 隋文帝楊堅以重兵打敗突厥,促使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臣附於隋。隋末唐初,東突厥強大,割據北方的群雄都與突厥有所聯繫。 李淵在太原起兵,也曾向突厥稱臣。唐朝建立後,特別是在唐削平了山西北部的劉武周以後,突厥經常南下騷擾,掠奪人口,破壞生產,並威脅到唐首都長安的安全。 反擊突厥 唐太宗剛即位,突厥大軍十餘萬就進駐到距長安只有四十多里的渭水北岸。太宗見國內政局初定,因此沒有馬上進行反擊,而是與突厥訂立盟約,並贈頡利可汗大量 金帛。突厥退走後,太宗致力於生產的恢復,同時密切注視草原形勢的發展,並加緊對軍隊的訓練。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看到突厥敗亂,反擊的時機成 熟,便於十一月,派李靖、李勣率領軍隊分道出擊突厥。次年二月,打敗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

33 天可汗 唐打敗東突厥以後,西北各族的君長奉唐太宗為「天可汗」。這樣,唐就取代了突厥對西北各族的統治,唐太宗也以「天可汗」而成為西北各族的最高君長。
入居長安近萬家 突厥被打敗以後,許多突厥人南下居住,唐太宗把他們安排在東自幽州(今北京市),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南)的廣大土地上。還有許多突厥酋長到朝廷擔任將軍,中郎將。當時,到長安居住的突厥人近萬家,擔任五品以上官員的有一百多人。

34 經略西域 打敗吐谷渾 唐打敗東突厥以後,伊吾(今新疆哈密)歸唐,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王入朝,中西交通的通道初步打開,絲綢之路的交通重新恢復。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渾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威脅河西走廊,影響絲路交通,唐太宗派兵打敗吐谷渾。 西州和庭州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高昌王與西突厥聯兵攻打伊吾和焉耆(今新疆焉耆),阻絕西域與中原的交通。唐太宗命侯君集率兵擊平高昌,以高昌為西州,可汗浮圖城為庭州(今吉木薩爾北),並設立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以西)。 當時西域各國一方面向西突厥稱臣,同時也向唐朝貢。 安西四鎮 唐以突厥貴族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攻破龜茲(今新疆庫車)。唐把安西都護府從西州遷到龜茲,下統焉耆、疏勒、于闐 (今新疆焉耆、喀什、和田)和龜茲四鎮,歷史上稱之為安西四鎮。唐太宗還任命原西突厥葉護 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此時,唐對西域的影響已大大加強。

35 通婚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七世紀初,吐蕃統一了西藏高原。公元640年,吐蕃贊普 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獻金為聘禮,再次向唐請婚。唐太宗答應把宗女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朝畫家閻立本創作的名畫《步輦圖》,便記錄了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場面。 第二年正月,唐太宗命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親至柏海(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迎接。 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從此,吐蕃贊普和唐的皇帝以甥舅相稱,兩國建立了密切的政治關係。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不斷得到發展。吐蕃的貴族子弟被派到長安國子學學習。內地許多釀酒、製造碾磑 、造紙、製墨和製筆的工匠,也被派到吐蕃傳授技藝。而中原地區的蠶種和養蠶的技術也傳到吐蕃。

36 功過評價 唐太宗在經濟凋敝,社會動盪,邊境不安的情況下,通過政策的調整,並採取具體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他還鞏固了國家與各民族的關係,發展了與亞洲各國的交往。 唐太宗在生前創建了豐功偉業,死後又以自己的政治理論和個人的形象影響了後世。這樣的君王,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37 歷史貢獻與晚年得失 唐太宗曾說過:「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頗有自矜之意。此吾之過也。」可見太宗對自己的武功治績,曾經有過驕傲自滿的心態。

38 歷史貢獻 其實,太宗所說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偉大功績,但是這只是一個統帥的業績,其他的將帥也是可以完成這個任務的。而安定國內形勢,恢復發展生 產,鞏固並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繁榮學術和文化,這才是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的主要功業。 而在太宗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晚年得失 到貞觀中晚年,唐太宗自認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古人,驕傲自滿的情緒因而大大地滋長,不再鼓勵臣下對自己提出意見,臣下提出意見後,接 受時多少也有些勉強,而在個人享受的貪欲方面也與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 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但是總的說來,在貪欲和享樂方面,太宗還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負擔的限度。

39 唐太宗的歷史評論 歷史上對唐太宗的評價,從唐代的吳兢,北宋的歐陽修、司馬光到元代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憲宗,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唐‧吳兢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北宋‧歐陽修 歐陽修在《新唐書‧太宗本紀》贊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元‧戈直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 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 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明憲宗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40 我們的感想 組員名單: 黃美姿 施逸樺 郭凱欣 我們的感想: 黃美姿:
黃美姿 施逸樺 郭凱欣 我們的感想: 黃美姿: 我第一次用PowerPoint來做專題研習,感覺很新奇!而在做的過程中學了很多關於唐太宗的歷史,能和同學一起做專題真高興呢! ^ ^ 施逸樺: 我在這個專題研習認識到唐太宗這個人執政的手法也嘗試到用PowerPoint 來做專題研習,其實用PowerPoint 來做專題也很有趣呢!。* * 郭凱欣 : 其實我對唐太宗這個人有點陌生,所以做起來未免有些困難,幸好有同學幫助才可以順利完成。

41 參考書目/網頁 : 燦爛的中國文明 維基百科 Yahoo 知識+ Google圖片


Download ppt "唐朝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