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2

3

4

5

6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与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8 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9 二、宋明理学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主张 哲学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10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地位 发展理学 理学集 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评价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11

12 【史论必记】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13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指南针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

14 2.三项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 3.三项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 4.三部农书 (1)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三部医学名著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16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 (5)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 (6)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

17 2.多姿多彩的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①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秦始,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 (2)书法: ①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18 (3)绘画艺术: ①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③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④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⑤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⑥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19 (4)戏曲: ①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③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等。道光帝在位时期形成京剧。

20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21 二、古代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他创造“楚辞”体,也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秦汉时期的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词藻虽然华丽,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语言清晰、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创作了田园诗,北方的民歌则刚劲质朴。

22 (5)唐朝前期强盛,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分别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唐宋散文气势雄伟,与魏晋以来的“靡靡之风”截然不同。
(6)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为短篇小说前身的传奇文学出现。两宋民族关系复杂,陆游的诗,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与这种背景密切相关。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很多著名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23

24 【史论必记】 古代中国,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了解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清理文学艺术的遗产,剔除文学艺术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25

26 B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
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 。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 B

27 D 2.(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
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A、B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 D

28 3.(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9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 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30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当时多元文化并存,兼收并蓄;“原因”可根据唐朝的经济、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回答。第(4)问,“认识”可从材料中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31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32 [知高考考什么]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人文精神 “仁”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33 2.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34 [谋定高考快行动] 常考点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儒家思想演变的考查。要求认识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预测点 综合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过程,著名的儒家及其主张

35 A 1.(2012·邯郸模拟)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
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解析:选 。题干强调的是“明德于天下”所要做的事,而“明德于天下”是指使天下之人明其德,准确理解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C项是朱熹的观点,但不是目的,属于手段之一;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A

36 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
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于从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37 材料三 在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1和图2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8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 评价。 解析:第(1)问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以古代和近代儒学的境遇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命运;第(3)问则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孔子的态度入手,发扬史学的现实价值,属于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比较新颖。

39 答案:(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学。 (3)图1《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图2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40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福建高考)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 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解析:选 。结合题干材料“大册也”“手捧册”等信息及该字的书写特点——类似若干竹片串在一起的形状,可知C项正确。 C

41 A 2.(2012·江苏高考)“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
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选 。题干中的《郑》、《卫》均属《诗经·国风》中的篇目,国风是民间歌谣,真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故最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A。 A

42 3.(2012·海南高考)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
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解析:选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读书人服饰的变化,解题关键是把握“直接”二字。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D项。 D

43 [知高考考什么] 1.中国古代文学 (1)诗歌产生过程:语言→歌谣→诗歌。 (2)古代诗、词和曲有何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3)小说发展阶段:

44 (4)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化又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45 (2)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46 [谋定高考快行动] 常考点 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和四大发明的考查上 预测点 呈现新材料考查主要文学家及代表作,以读图识史的形式考查古代科学和艺术成就

47 1.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
说”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 。根据题干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逐渐通俗化,①②在题干中无法体现。 D

48 2.(2012·漯河期末调研)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
下图是“龙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49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体现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风格 D.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解析:选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解题。分析图片可知A、B两项描述正确,根据题干中的“剪纸画”可知D项正确。C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C

50 3.(2012·宝鸡调研)我国自行设计运行的系列“长征火箭”
将“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 “火箭”一样,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 (  ) 解析:选 。本题考查火药武器。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在唐朝。《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汉书》记载的是从刘邦建汉到王莽败亡的史实,《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 C 朝历史的书稿。


Download ppt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