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史科專題報告: 天后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史科專題報告: 天后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史科專題報告: 天后廟

2 天后的身份及來歷?

3 中國東方及南方一直以來均流傳一個傳說,稱海上有一位女神職司船隻的安全,人稱天后娘娘。有關天后的身份,民間一向眾說紛云:既有說是浙江溫州林氏,亦有說是閩中蔡氏;有說是唐玄宗時人,亦有說是北宋時人(<<神仙世界>>-上海古籍出板社)。

4 據北藝文化出版社的<<華夏女仙>>所說,天后乃北宋福建莆田縣都巡檢(負責沿海治安巡邏的官員)林願之女。因她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傳說林姑娘自幼喜往海邊嬉水,少時曾獨力拯救一遇溺小孩,自始“龍女”之名不逕而走。

5 一次林父帶同四個兒子往外營商,林母見閨房中的林默雙目緊閉、手腳亂舞,慌忙將其拍醒。 當時林默怨母親:「怎麼不能讓我保存所有兄弟呢
一次林父帶同四個兒子往外營商,林母見閨房中的林默雙目緊閉、手腳亂舞,慌忙將其拍醒。 當時林默怨母親:「怎麼不能讓我保存所有兄弟呢?」後林父偕子歸來,訴說眾人於海上遇巨浪,幸得一女神相救,其中四人才幸免於難;可惜長子尚未獲救,女神即已消失,以至其終葬身大海。此時林母方知女兒生有神力。

6 從此,林默常親身到海上救助遇險者,最終於救人時意外喪生(人們認為是「升仙」)。漁民此後便開始建廟供奉林默,並相信她能保佑海船平安。朝廷亦樂於把確保海上安全的責任轉嫁神明。經過歷代冊封,林氏終於清康熙年間被封為天后,而傳說中她農曆三月廿三的生辰(即日後之天后誕)亦成為沿海地區的民間重要節日。時至今日,福建、廣東、香港、台灣一帶,每年仍有大批信徒慶賀天后誕。

7 而且在台灣,天后也稱「媽祖」,有一千三百餘座媽祖廟,而香港只得五十餘間。天后也與澳門有著密切關係,據說當年葡萄牙人踏足澳門時,向當地漁民詢問地名,人們指著「媽閣廟」說「媽閣、媽閣」,因為當日的澳門人都說客家話,客家人稱媽祖為媽閣。於是,葡萄牙人就據「媽閣」這個發音來稱呼這個地方,而「媽閣」就變成了今日的「Macau」了。

8 天后娘娘

9 龍躍頭文物徑 —天后宮

10 龍躍頭天后宮坐落於松嶺鄧公祠及老圍之間,是粉嶺龍躍頭地區的主要廟宇。其建築年代難考,但據村中父老相傳,廟宇的建造年份應較十六世紀初興建的松嶺鄧公祠還要早。該廟於一九一三年及一九八一年進行全面維修,及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被列為法定古蹟。 天后宮正門

11 天后宮裏面 天后宮內的天后娘娘

12 龍躍頭天后宮為傳統兩進式建築,內以天井分隔,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以寓意吉祥。
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與順風耳,左殿地上放置古鐘兩口,其中一口為一六九五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一七○○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 兩口古鍾

13 元朗十八鄉天后廟

14 大樹下天后廟位於十八鄉大旗嶺,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故因而得名。距今約三百五十年,元朗和流上通南坑,有高原聳立其中,就是大樹。大樹四週本是一片澤國,西面是蛋家灣,東面是蛋家埔,附近居民有不少水上人家,他們信仰水神,在大樹之下建一小廟,祭祀天后,這就是今天十八鄉天后廟的基礎。 大樹下天后廟

15 後來,十八鄉村民落力墾植,人丁日眾,漸有大鄉之規模,於是便合力擴建天后廟。至道光年間,將廟分為五廟廊,正殿為天后祠,供奉了主神天后,左殿為英勇祠(後來供奉了在英軍接管新界時抵抗而殉難的鄉民),右為花廳。至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行洋務運動,人心特重科舉,於是把花廳改為永安學社,崇祀文武二帝,希望子弟能考取功名;並把五間廟廊擴而為七。至今,十八鄉天后廟乃用作興學之所。今日十八鄉之永安學校,前身就是在天后廟內所辦之學塾。

16 十八鄉天后廟曾多次重修,清朝咸豐(廟內仍存有刻於1856年——清朝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可供研究)、光緒兩朝各大修一次。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廟宇部份被毀,所以十八鄉便倡議重建。這是最近一次重建。廟裏有鐵鐘,它是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修時鑄造的。它與長洲天后廟和清水灣半島的大廟齊名。

17 元朗天后寶誕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元朗整個社區,包括市中心及鄉郊居民共同參予的盛事。元朗的天后誕慶典可追溯至公元十七世紀,當時元朗屬沿海低窪地區,有很多居民都靠捕魚為生,終日與汪汪大海相對,與風濤巨浪搏鬥。因此,善信四眾都會拜祭天后,以酬天后之庇佑,祈求長年風調雨順。 天后誕

18 眾人抬僑迎接天后 由一九六三年起,十八鄉鄉會倡辦大規模的天后誕會景巡遊。商會、健身學院和同鄉會均派出巡遊隊伍,夾雜鑼鼓樂聲,舞獅子、金龍、麒麟,表演民族技藝。每次巡遊都吸引大批市民和遊客觀賞。此外,當地鄉紳會聘請伶人上演大戲。昔日,天后誕有「搶花炮」的習俗,但因經常發生踐踏傷人事件,所以改為「抽花炮」。一直沿襲至今。

19 會景巡遊 舞獅 舞龍 天后寶誕慶祝節目

20 銅鑼灣天后廟

21 銅鑼灣天后廟 一八八零年 現在的 銅鑼灣天后廟

22 銅纙灣天后古廟興建年代不詳,約為18世紀初由戴氏家族所建。戴氏原為廣東客家人,初時在九龍舊啟德機場附近一條今已湮沒的村落定居。戴氏家族常到銅鑼灣岸邊割草。相傳其中一些成員在岸邊石叢中拾得一具天后塑像,並為其立祀供奉。初時的天后廟設備十分簡,只有一些神像在廟內。但由於到來上香的漁民日漸增多,戴氏家族遂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廟。該廟在198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現時仍由戴氏家族管理。該廟可說是香港其中一間最著名的廟宇,每逢初一、十五和假日,不少信徒都會到來參拜,香火鼎盛。

23 很多信徙來拜天后 銅鑼灣天后廟正面

24 該廟採兩進式的建築。「進」是「廳」的意思,兩進便是兩個廳之意。廟宇的屋上有精美的雕塑,尤其是廟頂的「二龍爭珠」,更是雕工精緻,兩條龍均雕刻得栩栩如生。正門兩旁各設鼓台一座,屋脊紋有石灣陶塑。還有在廟前,古時有一座香火鼎盛的紅香爐。據古老的傳說,這座紅香爐是從遠地漂洋而來,後停留在廟前的沙灘上。村民認為這是神蹟顯示,便將它搬至廟前,供人敬奉。廟後的山峰則被命名為紅香爐山,廟前的海港也被稱為紅香爐港。 紅香爐 「二龍爭珠」雕塑

25 廟內的古鐘 廟內現存一口鑄於乾隆十二年 (1747年) 的古鐘,可見該廟至少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除古鍾外,廟內還有很多文物,例如廟前的石獅子是道光年間所立,正門兩旁的對聯則是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廟宇時所刻。

26 製作:謝家美 (22) 鄺綺薇 (08) 中六甲—2003

27


Download ppt "中史科專題報告: 天后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