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王安石变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王安石变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王安石变法

2 1、北宋选官的的两项主要制度? 2、掌管北宋地方行政和财权的官员? 3、“通判”的两项职能? 4、掌管北宋中央行政权的机构及其长官? 5、掌管北宋中央财权的机构及其长官? 6、北宋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别归属哪个机构? 7、导致北宋军队“兵疲于徙,将无常兵”的制度? 8、和北宋并列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9、宋代科举考试的两个特点? 10、宋代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及农业生产盛行的制度?

3 1、北宋选官的的两项主要制度? 科举 恩荫 2、掌管北宋地方行政和财权的官员? 知州 转运使 3、“通判”的两项职能? 监督 司法 4、掌管北宋中央政府行政权的机构及其长官?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5、掌管北宋中央财权的机构及其长官? 三司(户部 盐铁 度支) 计相(三司使)

4 6、北宋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别归属哪个机构? 三衙 枢密院 7、导致北宋军队“兵疲于徙,将无常兵”的制度? 更戍法 8、和北宋并列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西夏 辽 9、宋代科举考试的两个特点? 录取人数增加 制度完善(糊名 誊录) 10、宋代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及农业生产盛行的制度? 田制不立(土地高度集中) 租佃制

5 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 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 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6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A、三衙—统兵权 B、枢密院—调兵权 (一)集中军权- 收精兵 C、“强干弱枝、守内虚 外”的布兵原则 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削实权 B、节度使 (二)集中政权- 受通判监督 C、州郡长官 文臣担任 (三)集中财权- 制钱谷:转运使

7 北宋禁军激增 人数(单位:万)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8 “冗兵”的形成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9 “冗官”的形成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万 1. 7万 2. 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10 思考: 冗兵 冗费 冗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集军权 分散军权 军队战斗力弱 扩充军队 集中 财政权 养官 战争赔款 养兵
行政权 增设 官僚机构 冗官

11 “冗费”的形成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2677万余贯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贯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12 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
项目收入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费开支 所占比例 30% 绢帛 102% 80% (束)

13 北宋王朝 收支情况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lO2l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l613万余 13186万余

14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必修二: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纵容兼并土地 阶级矛盾

15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16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17 分段,划分层次 材料一 第一段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第二段分三层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18 划分层次,划出关键词句 材料一 第一段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第二段分三层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19 材料一 第一段材料叙述契约内容,需要归纳信息,分析影响作用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初规范租佃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作用) 第二段 概括归纳信息,分析挖掘含义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北宋中期,南方进一步明确租佃关系,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规定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出现田主违反租佃规定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的现象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官府解决田主对佃户人身自由的控制 结合问题小结第二段材料的目的 协调租佃纠纷,抵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0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21 阶级矛盾激化:表现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失败 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 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2 宋辽时期

23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为此,范仲淹被指责引用朋党,遭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 一、背景 1、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3、改革的先声—庆历新政

25 庆历新政

26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27 明黜陟: 抑侥幸: 精贡举: 择官长: 均公田: 厚农桑: 修武备: 减徭役: 覃恩信: 重命令:

28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抑侥幸: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精贡举:严密贡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 择官长:选派地方官荐审结合,防冗滥    均公田:朝廷均衡地方官的职田收入 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修武备:整治军备 减徭役:户少的县为镇,使州并院,兵士杂役 覃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重命令:严肃政府命令发布和贯彻

29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任地方官时了解民间疾苦,体现他一定的 才干。仁宗时他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拗相公”王安石

30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面对朝中大臣一次又一次的诘难,王安石咬紧牙关不松口:“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有此信念,在他看来,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他进取的姿态与改革的主张与神宗无疑一拍即合。 面对朝中大臣一次又一次的诘难,王安石咬紧牙关不松口:“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有此信念,在他看来,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32 依据问题划出关键词句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33 概括归纳有效信息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司马光主张节流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主张理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宋神宗赞同司马光的观点,但采纳王安石的意见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34 材料二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l)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8分)

35 划分层次,划出关键词句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 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8分)

36 划分层次,划出关键词句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 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8分)

37 概括有效信息,分析含义 初,王安石欲行青苗法,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青苗法放贷过程中,容易产生官吏借机盘剥百姓的现象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 贷款放出去,难以收回;官府追索,增加行政执法困难 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责贼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用常平法即可解决青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辙反对推行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8分)

38 材料三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2)根据材料三,说明王安石针对其他一些大臣所反对的“以钱贷民”,提出了怎样的反驳理由。(7分)

39 划分层次 划出关键词句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 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针对其他一些大臣所反对的“以钱贷民”,提出了怎样的反驳理由。(7分)

40 概括归纳信息,分析含义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青苗法是政府的理财举措,合于义理 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 贷款收息为青苗法长期推行提供保证 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贷款收息是为了补偿在贷放过程中的损耗、费用及水旱之灾可能带来的损失,否则,青苗法无以为继。收二分利正是常平法的体现和完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针对其他一些大臣所反对的“以钱贷民”,提出了怎样的反驳理由。(7分) (2) 3分)

41 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二、变法的时间、目的、指导思想 1、时间: 1069年开始(熙宁二年) 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目的 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 3、指导思想: 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2 三、内容 1、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3、具体措施:

43 1、富国: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44 青苗法应该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一种了。一年当中,农民最苦的是春天。那时,秋粮已经吃完,夏粮尚未收获,正所谓“青黄不接”。于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富户人家,就在这个时候借钱借粮给农民,约定夏粮秋粮成熟后,加息偿还。利息当然是很高的,是一种高利贷。还钱还粮也一般不成问题,因为有地里的青苗作担保,是一种“抵押贷款”。当然,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农民就只好卖地了。 而青苗法,就是由国家替代富户来发放这种“抵押贷款”,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贷款,秋后再连本带息一并归还。所定的利息,自然较富户为低。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应该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一种了。一年当中,农民最苦的是春天。那时,秋粮已经吃完,夏粮尚未收获,正所谓“青黄不接”。于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富户人家,就在这个时候借钱借粮给农民,约定夏粮秋粮成熟后,加息偿还。利息当然是很高的,是一种高利贷。还钱还粮也一般不成问题,因为有地里的青苗作担保,是一种“抵押贷款”。当然,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农民就只好卖地了。 而青苗法,就是由国家替代富户来发放这种“抵押贷款”,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贷款,秋后再连本带息一并归还。所定的利息,自然较富户为低。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45 1、富国:理财措施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6 1、富国:理财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

47 1、富国:理财措施 均输法 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48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1、富国:理财措施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49 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 灌溉了大片农田。

50 耕织图 根据上述两幅图片,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51 熙宁五年(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熙宁五年(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52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1、富国:理财措施 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具体办法,是由朝廷设立“市易司”,控制商业贸易。这个办法,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平抑物价。当然“市易司”也不是专做亏本生意,也是要赢利的,只不过并不牟取暴利而已。比方说富户奸商一文钱买进二文钱卖出,“市易司”则一文钱买进一文半卖出。赢利虽不算多,也能充盈国库。但这样一来,所谓“市易司”就变成了一家最大的“国营企业”,而且是“垄断企业”了。

53 下列措施中哪些引起了最大争议呢? “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政府低息贷款 抑制兼并 以钱代役 保障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 增加政府收入 按土地多少收税 政府低息贷款

54 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 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募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55 2、强兵:军事措施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人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56 2、强兵:军事措施 保马法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57 2、强兵:军事措施 将兵法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58 思考:上面几组图中反映了北宋军队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办法提高国家的军事力量?
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 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 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 层铠甲鳞片。 宋代火箭 宋代习武图

59 2、强兵:军事措施 (1)内容 ①精简军队 ②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2)影响 ①节省了军费 ②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60 看图读史 ①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则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②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③ 图左: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④图右: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隔开。 探究与分析: ①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① ② ③ 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问题?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为了培养人才还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61 宋代的糊名、誊录

62

63 3、辅助措施:科举选官 (1)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 ③改革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

64 材料一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⑴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选官用人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65 划分层次 划出关键词句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⑴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选官用人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66 解释关键词句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诗赋记诵——死记硬背,脱离实际 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科名资格——论资排辈 官司课试——部门考试 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游谈之众——空谈不务实的人很多 ⑴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选官用人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67 分析关键词句含义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考诗赋选拔人才,没有经过学校培养 科举考试不务实际;没有通过正规学校培养人才.(含义) 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论资排辈选拔官员,缺乏专业部门的知识能力考查, 官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含义) 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监察和军事部门充斥着大量无用之人 冗官冗将充斥各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含义) ⑴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选官用人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68 材料二: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经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三: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69 材料二: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70 划分层次 划出关键词句 材料二: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仅留策论,其次新增经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71 概括归纳信息 分析含义 材料二: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仅留策论,其次新增经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宫的法定教科书. 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 (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特点:材料二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

72 材料三: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73 分层,划出关键词句 材料三: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74 概括归纳,分析含义 材料三: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 《周礼》重理财,包含青苗法等措施 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赋予周礼新义,统一思想,推动改革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材料三特点: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分)

75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76 划分层次 划出关键词句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77 王安石变法侧重理财军事,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
概括归纳信息,分析含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王安石是道德楷模,具有经邦济国才能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使其才能得以发挥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王安石变法侧重理财军事,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78 四、新法的失败与变质 1、元祐更化 2、绍圣绍续 3、建中靖国 4、改元崇宁1102—— 元祐党籍碑

79 新法的失败 1085年,宋神宗去世, 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 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 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
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元 佑更化”。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 ……而州县之吏督迫青 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

80 新法的变质 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逐步恢复部分新法。但新旧两派的纷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
到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竟借新法之名聚敛钱财,新法完全变质了。 元祐党籍碑

81 五、评价王安石变法 两面评价法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主客观评价法 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④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Download ppt "王安石变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