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考纲 考情 三年8考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3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4 (2)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 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___ _____、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____的豪宅。 中山装 西 餐馆 中西合璧

5 ④习俗。 断发易服 城市 戊戌变法时期:主张“_________”“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农村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6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①社会风尚: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 ②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凭_____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国家启动“_________”。 ④社会风尚:休闲娱乐及新风尚逐渐形成。 勤俭节约 票证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7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 ①19世纪_______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宝成、_____等铁路建成。 ③“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80年代 兰新

8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 ①1909年,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轮船招商局 冯如 北京至天津

9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_____ 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 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_______。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_______发送电子邮件。 台湾 上海 第一位 互联网

10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_》《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_________》《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_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丛报 新华日报 人民日报

11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①1958年,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 定军山 北京

12 3.互联网的兴起: (1)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_________”。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1994 第四媒介

13 1.“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辅。”四合院反映出我国古代哪些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信息?
提示: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4 2.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3)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4)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5)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15 3.如何认识列强在中国开办邮政和电报等近代通讯事业?
提示:(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通讯方式的近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主观上讲,列强活动的目的是便于在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活动。 (3)邮政通讯事业事关国家机密和主权,列强的活动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16

17   以文释图: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18 主题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史料探究】 1.西方文明的入侵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9 【探究】材料体现了当时广州城市开放与兼容的特点,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开放的原因。
提示:(1)“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和“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2)①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②鸦片战争后,广州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文明冲击;③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④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20 2.西方思想的影响、进步人士的推动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

21 【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维新派倡导发动不缠足运动的意义。
提示: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出现,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22 3.革命的需要、政府的政策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

23 【探究】据材料分析孙中山提出剪辫的原因。
提示: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

24 4.国际形势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探究】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哪些特点? 提示: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结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计划经济体制;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

25 【名家评史】   【观点】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26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现象以及对出现新现象原因的分析。(1)材料体现了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的新现象。(2)作者认为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因素推动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并且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

27   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28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

29 【典题例证】(2012·江苏单科·T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0 【解析】选D。“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表明C有误。A、B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反映了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D。

31 【史料链接】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①,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②。……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③,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④,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⑤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2 【解读】本材料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上海的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西方的商品、交通、通讯、信贷、工厂等遍布上海,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宗教传播影响到中国思想。 (4)由史料信息④⑤可以看出上海的饮食、服装呈现西化趋势。

33   二、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4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5 【典题例证】(201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12年到1926年,中国境内铁路共通车3 723千米,年平均通车里程不足250千米,只有东北铁路进展迅速,建成1 600多千米。制约这一时期铁路发展的因素有(  ) ①欧洲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 ②国内政局长期动荡 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④北洋政府不重视实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1912年到1926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北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一定程度上还是重视发展实业的。排除含④的选项。

36 【史料链接】地方官员对铁路兴建的认识   铜线铁路,知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①。……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扰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②,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知,何所不至。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后无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③。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37 【解读】本段材料描述了地方官员对铁路兴建的认识,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得出其认识到兴建铁路的益处。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得出其反对兴建铁路的理由:兴建铁路会“占人田业”;伤害商贾生计;毁人祖坟、破坏风水。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得出可以有条件地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兴建铁路。 总之,面对中国出现的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包括官员在内也有矛盾心理,只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新式的交通工具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大众。

38 高频点1 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2012·浙江文综·T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 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9 【解析】选C。A中要注意对“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根据所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是指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无此信息,A不可选。题干只提及一份报纸,未涉及报刊业“发展”的问题,而且未提及其所属究竟是国人还是外国人,因此B不可选;题干材料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用到的小物件,这属于生活时尚范畴,而且结合时间1862年,可知当时国门被打开,洋货涌入,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题干内容无法体现“衣食住行”这样全面的概念,而且题干只是提及有洋货出售,并未提及销售情况,“西化”一词无从谈起,D不可选。

40 2.(2011·天津文综·T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选C。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A、B还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D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41 3.(2011·浙江文综·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A理解错误。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是正确的推断;C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的合理性。

42 【高考揭秘——巧闯关】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考查角度有:
1.物质生活时尚的变迁(例T1)。 2.习俗婚姻的变迁:阳历、鞠躬握手的使用、新旧婚礼的碰撞(例T2、3)。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逐渐变化,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43 高频点2 大众传媒的变迁  4.(2013·江苏单科·T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44 【解题提示】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结合近代中国报刊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C。A中“变革根本动力”说法错误,B中“报纸产业多元化”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题干材料中“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表明报纸具有教化功能。D中“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从材料中也不能反映出来。

45 5.(2013·浙江文综·T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46 【解析】选C。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错误 B 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C 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3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 正确 D 《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其销量最多时也仅17 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

47 【高考揭秘——巧闯关】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变迁”的考查角度有:
近代报纸发行的作用(例T4、5)。   总之,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

48 1.(2013·永州模拟)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49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代化对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理解。根据女人穿着变化,结合时间“1933年”,说明受到近代西方工业化冲击下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价值观、经济地位不同,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50 2.(2013·临沂模拟)《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  ) 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 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 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 【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东交民巷属于使馆界,中国儿童不可能在那里玩耍。排除B、C、D,选A。

51 3.(2014·张家口模拟)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他们先后在中国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这些报刊
(  ) ①是传播宗教思想、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 ②客观上起了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作用 ③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 ④对国人自办近代报刊起了刺激和示范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 【解析】选D。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刊,虽有传播宗教思想、进行文化侵略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在促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也对我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3 4.(2013·保定一模)《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 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

54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可知选B。A、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5 5.(2014·泰州模拟)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56 6. (2013·怀化期末)时下,“神马都是浮云”“亲”“有木有”“Hold住”“伤不起”“××Style”“元芳,你怎么看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57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可知B为最佳答案。

58 7.(2014·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 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 000英里和 1 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59 材料二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60 材料三 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 ——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

6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2 【解析】第(1)题注意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等因素来分析原因。第(2)题第一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即解决运输问题,第二问则从内外因等方面来分析即可。第(3)题要注意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可从利弊两方面论述。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大量流入。 (2)背景: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后,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63 (3)影响: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铁路建设涉及政府决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

64

65

66


Download ppt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