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情况汇报 教学中心:董传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情况汇报 教学中心:董传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情况汇报 教学中心:董传民

2 示范院校建设目标: 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3 第一部分 学院教育教学整体情况汇报

4 学院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示范院校建设为统领。 围绕一个核心。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内涵提升。
重点在人才定位调研与岗位分析、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校本教材开发、实训条件建设、导师制创新等方面实施突破

5 示范院校建设突出成就 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仪式

6 在省厅专业大类排名中名列前列 在《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排行榜中,在全省20个专业大类排名中,我院成绩斐然
3个专业大类排名第 个专业大类排名第 3 2个专业大类排名第 7 (60个院校开设此类专业) 2个专业大类排名第 10(50个院校开设此类专业) 上述均进入重点推荐行业。 入围重点推荐专业大类共涉及到8个系部,(全院11个院系,仅3个非主体专业大类的6个专业未能入围重点推荐行列)奠定学院在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7 2012年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科专业评价

8 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 5项 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9 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建设 出版教材 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教材8部 开发校本教材320部 全部建成网络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省级精品课程26门 (含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 校级精品课程116门 开发校本教材320部 全部建成网络课程 国家规划教材8部 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

10 (学院由纺织服装类专科院校转为工科为主型,11个专业群)
主要成效 一、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潍坊的经济发展到哪里,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跟到那里 潍坊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办学的发力点就在那里 (学院由纺织服装类专科院校转为工科为主型,11个专业群) 理 念 企业调研及数据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 增设或调整专业

11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做法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个合一 四个核心 三位一体 双师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课程 学生职业素养 人事分配改革 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学习与工作作品与产品 教学院系 教学工厂 专业研究所 “职场化教学”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2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切入点就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示范校建设期内,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13 1.构建起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提升承载职场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职场化标准打造育人环境,做大做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联盟,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为产学研结合育人提供平台支持。 校内以教学工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核心,重点打造“教学院系+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平台。教学工厂融专业教学、社会培训、生产经营、科研与技术服务于一体,按照企业化运作,产学研互为促进,实现既育人才又出产品,承载职场化教学对真实工作学习任务的需求。 以校企联动、共赢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使产学研三要素互为促进,形成了相对稳定、持续优化的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联盟,不断提升平台承载职场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环境和载体支持,保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14 2.完善职场化教学核心要素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育人进程
依托职场化育人平台支持,基于职场化人才目标逻辑起点,突出职业化师资团队培养、职场化教学载体开发、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等核心要素建设,使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职场化和产学研结合特点。 (1)按职业化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职业化标准是实施产学研结合育人的逻辑起点和检验标准。经过专业教师企业调研,职场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普遍体现为:专业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诚信度,坚韧不拨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学习、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根据调研结果,从高职人才定位和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充分考虑职场人才标准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照职业成长历程特点,确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专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维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特点,推行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确定学习课程和职场发展方向,体现个性化培养理念;推行指导教师工作制,自入学至毕业后一至三年,指导教师关注并指导学生职业成长。

15 (2)以真实职场活动为载体,构建职场化教学内容体系
学院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场化培养目标定位及专业特点、区域产业特点,基于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合作企业的典型产品的生产、服务及管理过程,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发展,以真实职场活动为载体,提炼并开发以“工学结合课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校内外顶岗实习”为主导的职场化教学内容体系,使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对接,从而贯穿以职场化标准设计学习载体的理念,实现学习与工作合一。

16 (3)强化师资职业化培养,形成职场化教学执教团队
按职业化标准打造教学团队,实现教师与师傅施教合一,确保产学研结合育人的有效实施。 院系专任教师与教学工厂兼职教师、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实现教学、生产、技术服务的三职合一。专任教师在教学工厂、研究所实施项目教学并担当项目经理或技术主管,组织学生在职场化环境中进行作业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使学生积累职业工作经验;双向双栖的机制也解决了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可持续问题,使职场化教学的师资要素得到持续优化。 (4)强化职场文化建设,使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是职场化教学重要因素,是营造职场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员工、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对(准)员工有着深刻影响,也是产学研结合育人的关键。 学院充分发挥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平台的特色优势,引入合作企业文化理念,汲取并积淀企业文化精髓,发挥软环境育人功能,促进了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氛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7 (5)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基于以职场化教学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真实生产任务相融合,积极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产品嵌入、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育人水平。 教师以承接教学工厂、研究所、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设计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和课程内容,并按职场化标准设计学习者身份,使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生以职场人身份在工作室、研究所、技术中心、教学工厂场景中,真实参与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等过程,实现在职场化环境下的“做中学”;教师则以项目经理人、技术主管的双重身份,实施项目引入、作业指导等工作,实现在职场化环境下的“做中教”;在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时,教师基于学生产品和项目完成情况,按职场化标准评价学习效果,即实现作品与产品评价合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意识。

18 (6)完善“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建设推进职场化教学进程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及评价机制、双师素质持续培养机制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等,突出职场化教学主导的核心地位,提升产学研三位一体发展水平,使之互为促进,良性发展。 职场化教学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载职场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使职场化教学的载体更加丰富多样,使师生职场定位更加清晰,职场理念和职场意识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发展机制成为校企合作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全面推进了职场化教学平台联盟的壮大与发展,为人才培养水平的可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19 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教授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主要做法 在示范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 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教授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20 三、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主要做法 三、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企业 调研 职业岗位分析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构学习领域 解构行动领域

21 三、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构建 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主要做法 99门项目课程 38门模块课程
164门工作过程 系统化课程 99门项目课程 38门模块课程 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院建设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2 好学生是培养出来的 不是单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
主要做法 四、教学从文本模式过渡到实践模式 好学生是培养出来的 不是单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 学 校 实 践 工 厂

23 主要做法 四、教学从文本模式过渡到实践模式 学生实践教学场景

24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主要做法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理念 “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32个校内实训(实验)室 个“教学工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 10个校企合作专业研究所 个山东省甲级纺织设计院 12个教师工作室

25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主要做法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26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主要做法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27 主要做法 服装系生产型实训基地 小样机工作室 服装究所 纱线检测室

28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主要做法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平台 山东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 纽带 技术服务、人才培养 潍柴动力集团实训基地

29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主要做法 五、做大做强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30 主要做法 六、创新实施指导教师工作制 二年级 指导教师 一年级 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导入、心理学、学习方法策略、社团活动、创新活动导入、说专业确定专业活动、学长导航、优秀校友导航等、校长说学校,院长说系部活动) 三年级

31 主要做法 六、创新实施指导教师工作制

32 主要做法 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大学生创业基地启动仪式 新华网报道我院学生创业事迹

33 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专利 主要做法 授权专利 实现转让或转化 师生申报各类专利 153项 10项 216项 师生专利证书
可三向翻转护理床 授权专利 153项 师生申报各类专利 216项 实现转让或转化 10项 专利

34 主要做法 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

35 第二部分 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呼唤培养模式创新

36 高职育人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被排名评价质量指标越来越重 质量提升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质量和特色是高职院校面临洗牌的法宝

37 一、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关注焦点

38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呼唤关注质量
院校、各省及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出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缺失(以学校为主的评价,越来越向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评价转变) 国家相关标准陆续出台(国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高职高专专业标准、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标准等已经出台或酝酿出台)

39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关于“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率先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

40 我们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面对的主要对象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是战线内部,而是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和用人部门。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质量的首要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结果必须来自社会、面对社会,为此,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应该体现出高职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希望战线同仁相互学习借鉴,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共同探索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

41 建立起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出资方——政府和老百姓负责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高校质量报告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参考版”,另一种是“社会公示版”,报告要向社会公布,回答政府、学生和家长的问责。
——麦可思研究院执行院长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郭娇

42

43

44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7月13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呈现出“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天地。 (低着头走进来,昂着头走出去) ——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 ——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45 作为各类教育中唯一跨高等教育类和职业教育类的教育,她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特征?
思考: 作为各类教育中唯一跨高等教育类和职业教育类的教育,她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大学,她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是什么? 作为职业教育高等阶段,她的发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是什么?(中职将为高职提供生源,高职使中职不再是断头教育) 作为中国首创的教育类型,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在目前各类教育板块近乎板结的现实中,她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否明朗和宽阔? 发展和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到底是什么? 突破的可能性有多大?

46

47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框架 1 办学基本信息 1.1 学校战略定位 1.2 二级学院/系建设 1.3 专业建设与特色
1.4 课程建设与质量 1.5 在校生结构、规模与满足教育需求 1.6 教职员工队伍建设 1.7 办学条件保障 1.8 办学经费及效率 2 生源与教育公平 2.1 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及录取后报到率 2.2 生源分布地区 2.3 生源背景与教育扶贫 3 培养过程质量 3.1 课堂教学 3.2 实训和实习 3.3 学生活动 3.4 学生服务

48 4 培养结果质量 4.1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4.2 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 4.3 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和推荐度 4.4 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及竞赛获奖 4.5 对主要职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 4.6 对主要行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 4.7 对本地区的人才贡献 4.8 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 4.9 创业人才比例 4.10 专转本比例 5 社会服务 5.1 社会人才培养服务 5.2 为本地开展文化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 5.3 为本地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者服务

49 专业办学状况是一个学校真正办学水平和特色的体现,只有落实到专业上的办学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
2.省专业大类排名启动两年,质量评价从宏观聚焦中观 专业办学状况是一个学校真正办学水平和特色的体现,只有落实到专业上的办学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 (院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会诊、把脉式的,专业评价排名是手术刀式的);

50 2011年、2012年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所在教育厅授意及组织协调下,研发建立了山东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继而组织评估,评估过程基于数据分析技术和教育评价数学模型,形成了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等功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

51

52 专业大类评估高职数据采集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一级指标 (3个) 二级指标(9个)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 教学奖励
招生就业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 社会培训 技术服务 社会服务 一级指标 (3个) 二级指标(9个)

53 专科数据采集引入第三方数据 31项指标 提供第三方数据

54 高职专业评估数据采集综合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人才 培养 专业建设 国家级重点专业 省级特色、品牌专业
国家、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 牵头组织省级职业教育集团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 从行业、企业聘请技 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时的比例 国家、省级教学名师

55 一级 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人才 培养 实践教学 国家、省级实训基地 国家、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实践总课时数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数比例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人均设备值 招生就业 专业在校学生数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月31日) 近三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56 一级 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人才 培养 教学 奖励 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省级教学团队 国家、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省级教改立项 国家、省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数 近三年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学生) 近三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数(学生) 近三年学生专利数

57 一级 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科学 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级科研项目及经费数量 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数量 科研成果 近三年国家级奖项获奖数(含教师指导职业大赛奖) 近三年省级奖项获奖数(含教师指导职业大赛奖) 近三年教师专利数 近三年CSCD、CSSCI、SCI、SSCI、AHCI、EI及MEDLINE及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 近三年出版专著数 近三年出版规划教材数

58 一级 指标 二级 三级指标 社会 服务 培训 近三年为企业培训员工数 近三年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数 近三年技术服务项目数 近三年技术服务收入 近三年获得企业捐赠数

59 山东省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主要由6个方面(含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培养质量、质量控制、社会服务)、24个二级指标、40个观测点组成,外加1个特色创新项目。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要求和特色: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0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1.人才培养 1.1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定位 方案论证 1.2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创新 模式评价 2.专业建设 2.1运行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 合作育人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 教学标准 教材建设 2.3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 学做一体 2.4教学方式改革 手段方法 考核方式

61 学习资源(学习空间革命,示范四周年示范云)
3.教学资源 3.1师资队伍建设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3.2学习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学习空间革命,示范四周年示范云) 3.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基地 校外基地 3.4产学合作成果 教学成果 合作成果 3.5经费投入保障 教学经费 4.培养质量 4.1学生报考率高 录取报到 4.2大赛成绩优异 技能大赛 4.3发明创新专利 学生专利 4.4职业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 4.5就业质量公认 社会评价 单位满意

62 5.质量控制 5.1质量监控机制 管理制度 质量监控 5.2质量分析机制 质量分析 年度报告 5.3多元评价机制 跟踪调查 多元评价 6. 社会服务 6.1社会培训服务 培训员工 培训师资 咨询服务 6.2技术服务能力 技术服务 6.3合作办学交流 合作办学 6.4开放教学资源 资源项目 6.5接受企业捐赠 捐赠数量

63 3.国家相关政策将高职教育导向质量提升

64 教职成[2011]12号文进一步明确“模式创新推进质量提升”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5 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66 内 容 在教学方面提出: 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 容  在教学方面提出: 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67 内 容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内 容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

68 内 容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 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 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企融合 工学交替) 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 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 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69 内 容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
内 容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70 内 容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空间再造)
内 容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空间再造)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71 内 容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72 4.高职教育“拐点”提前来临,质量是核心竞争力

73 从2009年开始,高职招生呈连续下降趋势,2011年比2010年减少28万人。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考生逐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考生报考本科院校或选择出国留学,使高等招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俞仲文认为,这意味着不仅民办职业院校面临洗牌,公办职业院校同样受到巨大压力,“‘拐点’提前到来。 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面临歇业,甚至关门; 相当数量的学校招生严重不足,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俞仲文提出了两个“当务之急”: 第一个当务之急是学校要认清形势,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真正转到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轨道上; 第二个当务之急是要抓好中高职衔接,全国每年有820万人中职的招生计划,每年只有7%—9%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应扩大面向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省高教处处长宋伯宁在2011年全省高职高专教务处长会议上疾呼:“要保住高职的形象”

74 要正确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现实,树立新的质量观:通过模式创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
在生源文化课分数下降的前提下,在生源分数只有更低没有最低的今天和明天,要提升质量,只能通过模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有可能实现;普通教室里的纯理论授课和考试,只会加剧学生的高考失败感。找回自信需要课程改革和施教场所的改革。

75 生源危机来临 2006~2011年,高考招生变化趋势 1050万人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950万人 1010万人 1020万人 933万人 1050万人 957万人 567万人 546万人 599万人 639万人 662万人 675万人 核实一下数据 年份 75

76 生源危机来临 2006~2011年,高考招生变化趋势 72% 69% 62% 57% 57% 56% 年份

77 2011录取率上升 山东 录取率87% 北京 录取率86% 浙江 录取率85.3% 云南 录取率超过80%

78 2011录取分数下降 福建 山东 北京 140分资格线 180分资格线 语数外总分150 仅500名考生 在分数线以下

79 数量下降导致质量下降 生源数量连年下降 录取率连年上升 学习质量下降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情况

80 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 质量的观念和意识要转变;让学生有增量 专业办学思路和模式要转变; 越是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关注质量,
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在什么场所教,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81 第三部分 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8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计划 管什么? 管理是在做一份大餐 组织 查堂 指挥 组考 治国如烹小鲜,办专业也是如此 协调 评教 控制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而在制订与执行教学计划、指挥教学运行、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以及组织开展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中的协调过程。 评教 控制

83 专业标准 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专业定位 培养规格 途径办法 设置标准 质量标准
过程标准 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总论 目标 内容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 专业核心能力 主要服务面向 专业改革理念 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职业证书 教学评价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实训实习条件 专业指导委员会 学分与选课指导 主要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结构

84 单门课程改革仅是解决了专业局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问题;
真正的专业改革应是系统性的课改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下的系统改革;(课程群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创新专业建设等)

85 企业主导,双主体校企合作 企业主导人才培养的目标 企业主导教学评价体系 企业主导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企业主导教学团队安排 企业主导生态教学法 企业主导工学一体实训室建设

86 一、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基本内涵
“双主体”中的一个主体是高职院校,另一个主体是企业。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谁培养”和“怎么培养”两个层面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核心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定位和企业需求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7 校企“双主体”的培养体系源自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
“双主体”中一个主体是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相关专业知识; 另一主体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专门培训; 在校企“双主体”培养体系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器材、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和就业机会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毕业生等服务; 采用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双主体互动,校企双赢”的渗透式“双主体”培养模式和特色。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形成“双赢”局面;

88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我院示范后建设的实际需要
示范校建设期内,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教学系部+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开展四项核心元素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实训基地、保障机制)、促进“五个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了以职场化教学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89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完全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的,部分专业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共同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评价。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我院快速发展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矛盾的必然选择。

90 二、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与形式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资源、培养方法、培养途径以及质量监控等。 (一)人才培养目标共定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91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双主体教学试点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个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的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上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系统化原则。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等),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根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实施模块课程群教学。在课程内容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92 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既要注重针对性、应用性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 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策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教学中心为了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双主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提出了制定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据此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制订双主体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请合作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的可行性,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既要注重针对性、应用性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在双主体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93 (三)育人资源共享是双主体人才培养的保障
资源共享是双主体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保障,对高等职业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须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双主体教学,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合作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上实训课。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生产车间(基地),或者建立校办企业,请企业派人进行技术指导。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产学研”一体。学校除了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外,还根据企业的要求,将学校的先进设备仪器与企业共享, 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针对企业的产品或生产技术问题,以学校的教师为主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是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94 (四)人才共育是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以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习安排在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可以是“3月-3月”、“4月-4月”“6月-6月”交替进行。 学院紧密依托各行业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学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符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群模块。

95 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专业学习领域教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在学校与企业交叉进行。改革与创新多学期、业余段、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教学创造条件。

96 对我院实施双主体的专业提出以下原则要求:
1.双主体探索要慎重,严格、规范,按模块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避免前后模块简单重复。对于没有按模块组织教学或没达到相关要求的,学院不予认可。 2.实施双主体育人的合作企业必须是专业对口企业,并且企业提供的岗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模块一致。 3.实行双主体的专业在下企业前, 负责人要将下企业学生名单、学生企业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进行详尽安排, 并到教学中心备案, 备查。 4.实施双主体教学,到企业阶段必须有带队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有具体教学任务,可由学校带队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不能简单将学生放在企业不管,坚决不允许让学生成为企业简单劳动力。

97 5.实施双主体育人,必须要先做好学生工作,让学生了解双主体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白每个时间段、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使学生自觉接受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下企业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
6.实施双主体育人的院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工作,院系要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加强与企业、学生的日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确保双主体教学稳定有序进行。

98 三、双主体专业的管理 方案设计,校企共同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论证审批; 院系动员,教学中心对学生整体认识情况调研; 过程跟踪,分管院领导和各院系赴企业实地调研; 成果展示,学生实习作品展示及心得分享 阶段总结,院系两级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依此调整计划

99 模式创新的初步成效 通过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如下方面实现实创新。 1、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确定,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满足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3、教学资源共同开发,使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更加一致,教材教案适应性更强。 4、通过双主体人才培养,解决了学院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带来的问题,突破了学院快速发展的瓶颈,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训练,效果更好。 5、双主体人才培养,带动了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通过带队入企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促进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100 带动了我院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帮助企业解决部分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了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了学院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建设。
7、提高了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学到真本事,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实现零距离对接。 8、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在企业中实践学习的时间较长,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出现双高。 9、促进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双主体培养,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体,与学校交流沟通较多,双方合作的机会也多,合作的层次深入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10、双主体人才培养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年有多个学期,学期的周数可能都不样,需要我们调整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优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提高管理效率。

101 服装等专业双主体培养学生“感言”摘录 1.双主体让我们真正了解企业中需要的是什么? 2.双主体教学很精彩。 3.走的时候很不舍,不舍班长慈爱的笑,不舍郭师傅狠狠的“骂”。 4.通过双主体教学,我逐渐明白:校园并不是永远的学校,真正的学校是社会。 5.这段日子过得真是又紧张又充实。 6.虽然我们对于他们把我们安排到缝纫线上很不服,但我们确实没有从事其他岗位的能力 7.忽然之间,感觉自己长大了。 8.结合着在企业学到的知识,感觉到在学习专业课知识时,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 9.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过得好就应该适应环境,环境不会因为你的不适应而改变”; 10.我认为学校实行的双主体教学培养方案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它是遵循了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11.最为重要的是在做工时要看样衣,看样衣工怎么做得那么好,也要留心设计师的稿、制版师的板,用心记录好每款式样。 12.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学的最多的还是为人处事,一次次心理变化都让我成熟,我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很多,懂了很多; 13.我认为双主体教学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 14.双主体企业实践回来后,再学习专业知识,感觉自己懂行了。

102 非“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启动模式创新项目;各院系要在三年内完成模式创新的转型,并列为系部核心指标,尚做不到双主体或双主体系统安排的(如土木专业、水产专业),也要进行模式创新。 系部提出创新计划,教学中心组织人员审核论证,通过的予以实施,并进行过程监控。

103 第四部分 校本教材开发与管理是核心

104 任何模式的改革落脚到最后还是课程改革,课程和实训项目是人才培养的最主要载体。

105 一、校本教材的开发 1.岗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各课程组以立项的形式提出申请(含改革的思路、课改团队、条件、保障等),系部保障相关支撑条件,教学中心审核通过。 2.组织调研,进行开发。 3.学院审核校本教材;(审核调研报告、更新说明及校本教材样本) 4.进行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评价、定等;问题进行反馈,再一轮进行完善。

106 二、校本教材实施的管理 学期初各院系层面教师组织内部说课交流(主要是学生为对象);说课稿教学中心收集评价。 开学第一节课每位教师对学生说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层面组织听评课。校本教材开发的两级督导组重点听。评价到二级院系,二级院系评价到教师; 听评课活动全面开展,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 组织公开观摩课,引导教师正确的课改理念和方法。 组织优秀校本教材的评审; 学生信息员进行网上信息提交;全体学生进行网站评价(从施教场所变化、教学中有无技能训练、是否以学生学习为主以及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平台方便教师建设课程资源。 (场所变了没有?内容变了没有?方法变了没有)

107 工学结合课程评价的规定 为了全面掌握我院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进一步推动我院今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经研究,决定对我院开发的课程进行期末综合评价。为确保评价科学合理,真正起到查找问题、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我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施效果,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和对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要求所有开发的课程必须建立课程网站(利用教学平台),课程开发的资源(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校本教材、课件、习题、试题库、动画库、教学录象等)必须全部上网。其中,校本教材要求学生能够下载。 为了使工学结合课程评价更科学合理,课程评价分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和课程实施情况评价。

108 5.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上课,或课程开发改动内容超过50%的认为新开发课程,由院系组织认定。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质量评价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从课程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两项指标进行评价,其中课程开发进度占40分(占开发质量总分的40%),课程开发质量占60分(占开发质量总分的60%)。 1.开发进度评价(成绩为Q1,百分制) 开发进度指标评价主要由学院组织专家网评成绩,学院专家网上对课程开发质量的评价分三个阶段,即:课程期初检查Q初、期中检查Q中、期末检查Q末,Q初、Q中、Q末是三次检查的成绩,均为百分制,三次检查成绩分别占该项成绩的40%、30%、30%。 Q1=0.4Q初+0.3Q中+0.3Q末 2.开发质量评价(成绩为Q2,百分制) 课程开发质量指标分由两大项组成,学院专家评价和院系自评Q系院,学院专家评价占该项成绩的20%,院系自评占80%,其中学院专家评价以第三次网评成绩为依据。院系自评项目检查内容主要为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校本教材、课件、习题、试题库、动画库、教学录象及其它教学资源,检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求各院系制定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案。 Q2=0.2Q末+0.8Q系院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质量总成绩Q Q=0.4Q1+0.6Q2 4.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参考指标见附件 5.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上课,或课程开发改动内容超过50%的认为新开发课程,由院系组织认定。

109 三、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情况评价 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情况评价由学院监控评价成绩和院系自查成绩两项组成,各占总分的40%和60%。由于课程开发质量直接影响到实施质量,实施评价时要求考虑开发质量,以开发质量系数体现,由于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负责人与课程组成员所起的作用不同,对课程设计的理解不同,进而影响到实施效果,因此还要考虑课程的开发的参与度,以参与度系数体现。 1.学院监控评价 学院监控评价由教学督导评价和过程反馈情况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督导评价P1占实施评价总分的25%,过程反馈情况评价P2占总分的15%。 2.院系自查评价P3 由各院系自查方式自行决定,由各院系制定出开发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案,至少包含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平时检查成绩、过程考核的相关资料检查等部分每部分所占比例由院系自行决定。 3.实施情况评价成绩P P=(0.25P1+0.15P2+0.6P3)×α×β 其中α为开发质量系数,以开发质量分及格以上的平均数为基数(α=实际质量得分÷本院系的平均质量得分)。对于实际开发质量总分低于60分的,开发质量系数为0。注:上学期开发的课程本学期继续上课的开发质量系数为本课程上学期开发质量分除以全院60分以上的平均分。 β为参与度系数:课程负责人为1.05,课程组成员为1.02,未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组成员为1。

110 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 课程开发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校本教材、课件、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效果等,课程实施情况评价主要侧重实施效果、过程考核情况、作业布置、教案、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课程网站建设情况、学生网上交流情况、学生物化成果等。

111 第五部分 相关保障机制建设

112 两级管理和三级管理架构 (一)院系二级管理阶段 自主权下移,分配权下移,压力共担;
系部成为办学实体,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培训、产业、技术服务、国际交流等;自主权加大(如教师引进与培训方面) (二)院、系、专业三级管理架构 专业主任负责制;

113 教师管理机制的建设 岗位薪酬办法(2001年试行,2006年深化,现在新一轮探索)
(岗位办法中将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校本教材、专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成效纳入其中) 五年一轮企业实践办法 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办法 教师团队产学研三位一体管理办法

114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强化现代信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革命;(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 2.数字化校园相关平台建设支撑等。

115 关注质量 关注人才培养流程再造(模式创新) 关注人才培养要素建设 关注培养全过程管理(动态柔性)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6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Download ppt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情况汇报 教学中心:董传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