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一)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诸要素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一)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诸要素   1、动乱的社会。一战、十月革命、20、30年席卷欧洲的经济危机。二战、冷战、东欧社会巨变与苏联解体、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使西方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意识发生了极巨变化。

3 一战时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邮轮 在凡尔登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4 2、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 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在西方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的19世纪末20世纪普遍流行。
原因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因二、“物质兴盛” 原因三、哲学思潮“上帝死了”

5 (二)二十世纪文学思想特征 1.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2.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3.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4.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

6 (三)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特征 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长河小说”即是“一种相对地说不太注意结构的叙述方式,它像一条贯穿广阔田野的河流,蜿蜒而下,把途中所见的一切都反映出来。这类小说的实质,无论就其主要方面还是细节方面,都在于反映的准确性而不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的均衡,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像河流那样从容地徘徊流连,有时,极其偶然地有一股暗流打扰了河面的平静。”

7 第二,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化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第四,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8 (四)作家作品概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基本上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又可以大致分作两种。

9 一种是较少结合现代各种新的技巧,采用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的作家
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毛姆等 法国的罗曼·罗兰、莫里亚克等 德国的亨利希·曼、布莱希特、雷马克等 美国的德莱塞、路易斯、斯坦贝克等

10 一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较多地结合了各种新的表现手法的作家
英国的劳伦斯、戈尔丁 法国的纪德 德国的托马斯·曼、海塞 美国的海明威、福克纳、奥尼尔、海勒 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

11 二、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改变了维多利亚时代那种高雅温和的倾向,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伦敦塔桥

12 1 .萧伯纳(1856—1950) “英国现代戏剧奠基人”,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会发生的。” 代表作《巴巴拉少校》 慈善救世军少校巴巴拉 军火制造商安德谢夫 诗人教授科森斯 《鳏夫的房产》 《华伦夫人的职业》

13 萧伯纳的戏剧主张 戏剧是“思想工厂”, 舞台是“宣传讲台”, 艺术家的责任不是用 虚构的故事迎合观众 的趣味,而是要探索
现实,批评现实从而改变现实。 继承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4 萧伯纳戏剧主要内容: 批判讽刺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社会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 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
思考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人性问题。 萧伯纳、鲁迅、蔡元培 萧伯纳、鲁迅、宋庆龄

15 2.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与威尔斯、贝内特一起 被合称为“爱德华时代文学三巨头” 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 《有产业的人》、《进退两难》、《出租》 裘利安女儿裘恩--穷建筑师鲍辛尼 裘利安堂兄索姆斯(女儿弗勒)--妻子艾琳(儿子约翰) “福尔赛主义”--财产意识和占有欲,就是由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和偏见构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16 3、毛姆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 主要成就在小说创作。 作品在英美畅销,还译成多种外文。1952,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17 代表作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 描写孤儿菲利普充满理想而又 痛苦的人生历程 “当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雨》、《狮皮》 创作中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注重作品故事性

18 1911年9月19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5年大学毕业,1939年成为一名老师。 1954年发表《蝇王》
4.威廉·戈尔丁 1911年9月19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5年大学毕业,1939年成为一名老师。 1954年发表《蝇王》 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 通过一群流落在荒岛上以拉尔夫与杰克为代表的孩子们的人性变化,表现对善与恶思考。

20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来语,圣经中被当做万恶之首,罪恶之源。蝇王是污秽丑恶的代名词,更代表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和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21 5.奥斯本(1929—1994)代表作《愤怒的回顾》,是“愤怒的青年”的开创之作。
6.金斯利·艾米斯(1922—1995) 《幸运的吉姆》 在大学历史教师吉姆与市侩的斗争中,表达对上流社会的鄙视与嘲讽。

22 7.多莱丝·莱辛(1919—) 成名作《青草在歌唱》 从玛丽女性心理角度反映种族 歧视和殖民统治问题。 代表作《金色笔记本》 以伍尔夫的人生经历,体现现代女性,在独立以后寻求真理自由道路时的内心挣扎和精神苦闷

23 8.约翰·福尔斯(1926—)早期作品《收藏者》 一部心理惊险小说、犯罪小说 蝴蝶标本爱好者克莱拉 美术学院大学生米兰达 小所反映“大众成员”与“精英分子”,以及社会上贫富悬殊两个阶层、两种文化、两种社会心态对立,不可调和。

24 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 小说讲述了19世纪一个年轻的考古博物学家查尔斯·史密斯与莎拉离奇的情感故事。

25 小说的主要特色: 将传统写实手法和现代创新实验手法融于一体,作家站在20世纪的角度,用现代人的口吻,以“时代误置和戏拟手法表现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生活。文本在作者的不断介入中,具有解构特征。 萨拉是叛逆者、也是自由者的形象。以一种常人不能理解的独特方式,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着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开放式结构的小说结尾。

26 三、二十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凡尔塞宫

27 (一)创作的总体倾向 其一,从家庭的角度切入对社会的剖析,以家庭变迁的历史反映社会变化的轨迹。
其二,重视描写国际题材,关注人类社会命运,努力把握时代脉搏。

28 (二)作家概况 1、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 19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博学、富于幻想,清彻迷人的风格”
1924年逝世。法国为他举行的国葬。 代表作:《诸神渴了》法国大革命

29 2、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善于细致深刻的心理分析,文笔简约深邃,是古典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潮流融合的产物。 基本主题:家庭悲剧。反映一个阶级---外省资产者,借用一个背景---波尔多的乡村。

30 代表作:《蝮蛇结》《苔蕾丝·德盖鲁》 《蝮蛇结》第一人称写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书信,第二部分是日记。 主人公:路易 所谓的“蝮蛇结”就是盘踞在自己阴暗冷酷的内心里。

31 《苔蕾丝·德盖鲁》 主要情节 主人公:苔蕾丝 主题: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的世界。

32 3安德烈· 纪德(1869–1951) 194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对真理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里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

33 《背德者》1902年 宣扬了纪德所主张的一种背德主义,即小说的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大胆藐视一切的既定道德观念。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尽情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 日记体小说《窄门》

34 4、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 ) 代表作:《小王子》 主要人物:狐狸、玫瑰、蛇、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 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肉眼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35

36

37 5.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 代表作:《情人》 主题:在西方社会,人的苦闷、内心空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难以沟通,大家在迷惘中找不到生活的目的,爱情似乎可以唤起人生活下去的欲望,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久存。死亡的阴影随时伴随。

38 四、二十世纪德语国家文学 柏林大教堂

39 总体描述: 20世纪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语小说在19世纪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二十世纪得到重大发展。
它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最强音。

40 亨利希·曼(1874 – 1955)德国作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1年–1930年代德语国家现实主义文学 亨利希·曼(1874 – 1955)德国作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逃亡法国。希特勒法西斯禁止他的作品流传,焚毁他的作品,开除国籍。1940年逃亡美国。 代表作:《臣仆》《亨利四世》

41 2.托马斯·曼(1875 – 1955) 生平:德国杰出的小说家,出生在一个大商人家庭,后家道中落。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流亡国外。

42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第一部《雅各的故事》 第二部《约瑟的青年时代》 第三部《约瑟在埃及》 第四部《赡养者约瑟》

43 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反映1835—1876年间德国历史的急剧变化,描写了发生在德国的商业城市卢卑克的故事。 第一代 约翰•布登勃洛克
第二代 小约翰 第三代 托马斯 弟弟克利斯蒂安 妹妹安冬妮 第四代 小汉诺

44 3.雷马克(1898 – 1970) “战争文学”代表作《西线无战事》 作品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用第一人称) 第一部分叙述士兵在前线以及后方的生活。 第二部分了士兵战后爱的世界的渴望。 第三部交待主要人物的结局。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那么宁静,战报上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线无战事。”

45 《西线无战事》艺术特色 以纪实手法,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文笔简练。 比喻真切,讽刺辛辣,抒情动人,细节描写有自然主义成分.
表现风格上的冷峻色彩。 小说结构貌似松散,实际上环环相扣,串串相连。

46 4.茨威格(1881 – 1942)的“链条小说” 1911小说集《最初的经历》,以人的童年时期以题材,包括《家庭女教师》等小说。
1922小说集《马来狂人》,以人的成年时期为题材,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

47 1927小说集《感情的迷惘》,以人的老年阶段为题材,包括《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小说。
代表作《象棋的故事》1941 1938年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48 艺术特色 茨威格继承了奥地利文学史中篇小说传统,着意于表现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开掘意识的最深层次,巧妙的构思,传奇性的情节,悬念的设置以及抒情的语言。

49 5、赫尔曼·黑塞(1877—1962) 瑞士作家。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代表作:《荒原狼》1927 主要人物:哈里·哈勒尔

50 (二)1930年–1940年德语国家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雷马克(1898 – 1970)的《凯旋门》
米兰·昆德拉(192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1 3.布莱希特(1898–1956)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个类型,传统戏剧和叙事剧。他把传统剧称为“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代表作:《伽利略传》。 《伽利略传》剧照

52

53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
布莱希特画像

54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安娜·菲尔琳 长子艾利夫 施魏策雷茨 哑女卡特琳
大胆妈妈——安娜·菲尔琳 长子艾利夫 施魏策雷茨 哑女卡特琳 艺 术 特 点 内容简洁 歌唱性因素 开放形式 共时性场景 演出剧照

55 五、二十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从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眺望密西根湖

56 一、时代背景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看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及其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看到了表面经济繁荣后面隐含着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从而创作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把美国文学推上了一个高峰。在20世纪的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美国文学占据了突出地位。

57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 1、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 1、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的追逐以及所抱幻想的破灭。他的代表作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他重要作品还有《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

58 《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为了吸引旧日情人黛西,经常举办豪华宴会。在黛西失手撞死威尔逊太太之后,盖茨比承担了罪责,被威尔逊杀死。
  《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为了吸引旧日情人黛西,经常举办豪华宴会。在黛西失手撞死威尔逊太太之后,盖茨比承担了罪责,被威尔逊杀死。   盖茨比既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浮士德式的人物,又是一个天真幼稚、缺乏现实感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在一个“他们都是一群混蛋”的现实社会中,他的理想只能造成精力与才智的浪费。   作品通过盖茨比的形象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以及理想主义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被击败的必然性和悲剧性。

59 2、 德莱塞(1871—1945) 1871年8月27日,德莱塞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德国移民的家庭。
德莱塞中学便辍学谋生, 1892年受聘为记者和编辑,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了解到“金元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1899年德莱塞转向小说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 第二次大战中他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 1945年8月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病逝。

60 《嘉莉妹妹》   年轻姑娘嘉莉最初相信依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能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但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国式梦想”。她靠出卖灵魂得到了金钱和地位,但并不幸福。 嘉莉最终的名利双收,使美国的读者愤激不已。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他们已经习惯了堕落的妇女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结局。 德莱塞塑造出嘉莉这样一个反传统形象,意在揭示出社会表象后的真实。

61 《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是一个纯真善良、富于奉献精神的劳动妇女。
  珍妮姑娘是一个纯真善良、富于奉献精神的劳动妇女。   珍妮柔顺依人的性格既是她的美德,也是她的弱点。小说中的两个男人既被她吸引,又无须付出婚姻的代价。珍妮最终成为弃妇的结局,正是劳动妇女的普遍遭遇。

62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的发表,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新的成就。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的发表,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新的成就。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也是使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美国的悲剧》描写了对“美国梦”的追求以及“美国梦”的幻灭。

63 《美国的悲剧》的现实性与典型性   现实针对性:当时的美国功利主义盛行,青年人普遍认为,有了金钱便能拥有一切。克莱德的悲剧,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腐蚀毒害作用,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表明了悲剧的祸首就是美国的社会制度。   典型性:由于克莱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青年,既没有超人的才智,也没有显赫的门第,既非德行高尚,又非十恶不赦,所以,他成为美国青年一代的典型。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典型性,许多美国青年感到切肤之痛,有人甚至对号入坐,投书作者说“克莱德就是我”。

64 3、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 出生于一个面粉家庭,受母亲影响,很早接触欧洲文学。
1920—1925年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并从事体力活谋生。 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奖。

65   斯坦贝克是三四十年代美国重要的小说家。其作品一般以下层人民为描写对象,代表作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等。
  《愤怒的葡萄》反映了垄断资本对广大农业工人的压榨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被称作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作品。

66 4、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  塞林格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丑恶。其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麦田的守望者》。

67   《麦田的守望者》   主人公是16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他还未成年就已体会到了社会的种种黑暗。他孤单寂寞,精神极度空虚。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成人世界则是虚伪的、可怕的、堕落的,而青少年与其说在成长不如说在蜕化。他们太容易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就如同在麦田里嬉戏的孩子太容易跌入旁边的深渊一样。所以他要作一个守望者,尽其所能,使孩子们免于堕落。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了成长的痛苦和时代的痛苦。

68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英雄,文章中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的欢迎,并且这部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

69 5、索尔·贝娄( ) 战后杰出的犹太作家。 1976年由于“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当代文化细致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赫索格》

70 第二节 劳伦斯 生平和创作 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探索,作品多达40卷。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一共写了 10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和60多个短篇小说。

71 劳伦斯的创作 早期: (1906-1914) 《儿子与情人》 (1913) 是具有自传性的作品。
主人公:莫瑞尔 大儿子威廉 小儿子保罗 米丽安 克拉拉 主题: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72 主题: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和谐、男女双方的人格既独立又完整。
中期: (1915-1921 ) 《恋爱中的妇女》 (1920) 主人公:杰罗尔德与古娟 厄秀拉与伯金 主题: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和谐、男女双方的人格既独立又完整。

73 后期:(1922-193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 克里福特 工业文明的象征 康妮 文明人与自然人的象征 麦勒斯 自然人性的象征

74 1. 一部现代人的罗曼史 2. 性爱描写与人性复归 3.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田园风光中的浴者》霍夫曼 德国 

75 代表作:《虹》 代表作《虹》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一带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布兰温一家三代人恋爱婚姻的故事 第一代汤姆·布兰温与莉迪娅
第二代安娜·布兰温与威尔 第三代厄秀拉·布兰温与斯克班斯基

76 第一代人:缺乏精神与心灵的感应与契合,幸福是“低层次”
第二代人: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三代人: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性爱;追求一种既能保持自我独立,又能彼此和谐的婚姻。 《虹》在内容上着重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系上的努力探索,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要求挣脱旧传统的束缚,找到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77 《虹》在艺术上具有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用传统的历时式方法叙述布兰温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历程,在结构布局上具有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已明显减弱。

78 超越传统,艺术地实践了多重复合式叙事方法。 首先,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 其次,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 第三,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

79 诗歌创作经历了“分裂---寻求联系---超脱(向往死亡)”三个实现自我的阶段
早期(1904-1919)创作:单纯的自我与分裂的自我。《瞧!我们走过来了!》《爱的交战》 中期(1920-1927)创作:悲观的自我与失落的自我。1923年的诗集《鸟·兽·花》、《蛇》诗集《三色紫罗兰》 晚期(1928—1930)创作:超脱的自我。《最后的诗》《阴影》《灵船》

80 第三节:罗曼·罗兰(1866–1944)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   罗兰早期的文学活动以戏剧创作为主,20世纪初,陆续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21—1933年,罗兰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   。

81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久病不愈,与世长辞. “当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头脑!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

82 戏剧创作 罗兰以戏剧创作踏上文学之路。按剧本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信仰悲剧、革命戏剧和反战戏剧。
    戏剧创作    罗兰以戏剧创作踏上文学之路。按剧本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信仰悲剧、革命戏剧和反战戏剧。    由于痛恨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他在“信仰悲剧”中塑造出“火一样炽热”和富有“正义、争取自由”的理想人物以重新激发起国民的信仰和英雄主义。

83 在对人民戏剧研究的基础上,罗兰创作了“革命戏剧”,但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这些戏剧并未获得预期的反响。

84     名人传记    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在伟大人物身上寻找精神力量,罗兰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贝多芬传》使罗兰一举成名。

85

86 贝多芬出生贫寒,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女仆。11岁加入戏院乐队,13岁当大风琴手,17岁丧母。1793年来到维也纳,1796年听力出现问题。1801年,爱上朱莉埃塔。1806年与布伦瑞克订婚。1827年3月26日去世。

87

88 《米开朗琪罗传》 该传记分为两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米开朗琪罗出生在意大利,六岁父亲去世,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1505年,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征召去为他建陵墓。1537年,克雷芒教皇,后来,保罗三世抓住。1564年去世。

89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甘地传》(1926)。
一方面赞美历史名人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寄改造社会的希望于英雄主义的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他又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透露出对当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造成重大影响的“罗曼·罗兰主义”的思想轮廓。

90     小说创作    从1904到1912年,罗曼·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

91    “欧罗巴的良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当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时,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

92    《欣悦的灵魂》   1921—1933年,罗兰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

93   《约翰·克利斯朵夫》

94 《约翰·克利斯朵夫》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共有4部,分为10卷,作品主要描写了艺术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
  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共有4部,分为10卷,作品主要描写了艺术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   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音乐世家中。在祖父的影响下,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成年后,他虽然爱情失意,却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晚年的克利斯朵夫成为欧洲的知名人物,临终之际,他对上帝自语:“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95 《约翰·克利斯朵夫》 共4集10卷 第一集:写主人公童年、少年生活,着重描写他的音乐天赋和纯真的情感,以及桀骜不驯,蔑视权贵的性格。《黎明》、《清晨》、《少年》 第二集:写主人公坚持真理、做正直的艺术家,而与虚伪的艺术和腐败的社会相冲突。《反抗》、《节场》 第三集:写主人公的友谊与爱情。《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 第四集:写主人公经过内心风暴,由绝望之境走向超脱之境。《燃烧的荆棘》、《复旦》

96    以贝多芬为原型   罗兰在开始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是按照贝多芬的形象来塑造他的主人公的。逐渐地,罗兰在克利斯朵夫身上融进了莫扎特、亨德尔、瓦格纳、沃尔夫等等大音乐家的音容笑貌。同时,他将自己的全部激情也熔铸其中。罗兰自称,他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对着镜子来个自画像”。

97 克利斯朵夫形象分析 其一,昂扬的激情、坚韧的意志。 其二,高度自尊,追求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克利斯朵夫形象分析 其一,昂扬的激情、坚韧的意志。 其二,高度自尊,追求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其三,视艺术为爱和力量的至高无上,为艺术敢于斗争。 其四,博爱为怀,充满爱心,甘愿为爱而献身。

98 个人主义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1)从反抗的思想基础看:他同情工人和工人运动,但同工人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距离,更不理解无产阶级革命。他信仰的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2)从反抗的目的上看:他的奋斗除了要唤起被压迫的反抗精神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精神的自由,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 (3)从反抗途径上看:把艺术做为斗争的手段,想通过健康和伟大的艺术来安慰受苦受难的灵魂,以求实现人类友爱和团结统一。这种理想虽然崇高,但很抽象,而且软弱无力,过分夸大艺术的作用。

99     主题 A、批判意义 :通过主人公的活动,无情地揭露了19世纪末德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社会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残余和军国主义的野蛮,也讽刺了法国淫荡虚伪的上流社会与无聊颓废派艺术。 B、宣扬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100 艺术特色 首先,首创了“长河小说”及与之相辅的“音乐小说”的小说艺术结构形式 其次,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而成的正面典型,丰富生动,切合生活。
再次,在艺术风格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因素。

101 第四节:布莱希特

102 一、生平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 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即是布莱希特的名言。

103 二、创作 1、第一阶段: 《死兵的传说》(1918) 《夜半鼓声》(1922) 《城市丛林》(1921—1922) 《人就是人》(1926)

104 第二阶段: 《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1929) 《三分钱歌剧》(1928) 《巴登教育剧》(1929)

105 第三阶段: 《卡拉尔大娘的枪》(1937) 《伽利略传》(1938—1946) 《四川好人》(1939—1941)

106 三、戏剧理论 1、布莱希特体系:“陌生化”和“间离效果” “陌生化效果”,是指舞台演出要使观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件以新的形式出现,使观众感到新奇,从而引发他们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为此,布莱希特在编剧、舞台设计、表演方式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多方的尝试,破除舞台给观众造成的幻觉。尤其是在表演方式上,布莱希特认为,演员和所扮演的角色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演员一刻都不允许使自己变成剧中人物。”

107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验论” 和布莱希特相反,前苏联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演员应该深入角色,将自己和所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以达到感染和打动观众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体验论”,他代表另一种重要的戏剧观。

108 3 梅兰芳戏剧体系:从不存在的第四堵墙 如果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视为一堵墙,布莱希特要做到的是推倒这堵墙,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肯定这堵墙存在的客观性,而对于梅兰芳先生来说,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

109 四、《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1、情节介绍:《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底布莱希特流亡瑞典期间。《大胆妈妈》的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剧中一个士兵望着她的大篷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110 2、人物形象: 大胆妈妈:目光短浅、始终未觉悟。是一个战争的牺牲品,同时又是一个战争的支持者。 大胆妈妈的孩子们:影射时代意义,哀里夫被母亲称为“芬兰魔鬼”,说明他的父亲是芬兰人。施伐兹卡司(“瑞士奶酪”的谐音)这个名字表明,他的父亲是个瑞士人。卡特琳是“半个德国人”。

111 3、艺术特色 内容简洁。这出戏的副标题是“三十年战争纪事”,这种“纪事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场戏之前都有一个内容提要,它的功能是简要介绍一场戏的内容,以缓解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对剧情的好奇心。 歌唱性因素。剧中穿插的歌唱具有打断故事情节进行的功能,这是史诗剧为了调动观众的思维能力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 开放形式。呈现一种无头无尾的“松散”状态,整个剧情的发展,颇似大胆妈妈那辆时走时停的大篷车。 共时性场景。

112 第五节:海明威

113

114 一、作者生活史 1、家庭生活 父亲的影响:冒险 母亲的影响:艺术的熏陶 2、军旅生涯
(1)一战经历:1917年,海明威参战未遂。一战期间,在法国和意大利做救护工作。

115 战争体验:身心两方面受到严重的摧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仁道。
亨利:“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 《永别了,武器》(1926)积累了素材。

116 (2)二战经历 1941年作为随军记者来到了中国,报道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2年12月8日,海明威参加海军,把游艇改装成战艇,配备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弹,准备在古巴海面撞击德国舰艇。 海上追踪两年未果。 战后定居古巴。

117 3、记者生涯 形成“电文体”风格 1917年任堪萨斯州《星报》见习记者,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形成了“电文体”风格。 1921年任《多伦多明星报》记者。

118 结识大师 结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 结识美国诗人庞德 结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

119 积淀素材 多次随军记者奔赴前线,为其创作积累了可贵的素材。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报道战况,从此便转变了战争观念,从一概反战转向支持正义战争,由此写出《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5、晚年生活 晚年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等疾病。 1961年7月2日清晨,在爱荷达州的寓所,用双筒猎枪自杀。
临终语:“我是海明威医生,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

126 二、创作概况 (一)特征 1、“迷惘”的文学主题 2、“硬汉子”形象 3、“冰山”风格

127 (二)创作成果 短篇小说 50多篇短篇小说,纳入四部小说集。 《三个短篇和十首诗》 《在我们的时代里》 《没有女人的男人》 《胜者无所得》

128 《印第安营地》表现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打不败的人》斗牛士努曼埃尔是力量和尊严的象征,是硬汉精神的化身。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129 长篇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 “迷惘的一代”开山之作、宣言书。 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知识分子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

130 迷惘的一代: 是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人。这些人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初受着军国主义的驱使,带着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在战争中看到的却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彻底的破灭了。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严重的摧残,被夺去了健康,失去了精神平衡。他们憎恨战争,但又不知如何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前途茫然。

131 1、情节 杰克·巴恩斯是驻巴黎的美国记者,因负伤无法和自己所爱的英国姑娘相爱。
到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区打猎、斗牛、钓鱼,但不能抚慰精神上的伤痛,酗酒、打架、胡闹。 最后在斗牛身上看到了人的力量,意志和尊严,感到振奋。 但激情冷却,更苦闷更绝望。回到巴黎看到“太阳照常升起”

132 主题 主题之一:写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表现一战后西方人的迷惘情绪和幻灭感。
主题之二:杰克·巴恩斯的遭遇表明战争使幸存者丧失彼此相爱、获得幸福的能力:生理功能和精神力量的双重丧失。巴恩斯的生理残缺其实是精神残缺的外在化。

133 主题 主题之三:西班牙斗牛士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杰克·巴恩斯是被摧残的现实人类的象征:战争阉割了人类的生命活力,包括理想、意志、希望、热情和爱。

134 《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的最高典范。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135 1、情节 美国青年亨利志愿到意大利服役,负伤时爱上了英国护士凯瑟琳。 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在一次溃败中,被意大利军警误认为奸细而逮捕。
逃回米兰,找到凯瑟琳,一同逃到瑞士,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 春天来了,可是凯瑟琳因难产死去。亨利一个人消失在茫茫的雨中。

136 2、主题 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普遍的厌战心态,反映了“迷惘的一代”对现实、对未来的绝望情绪。
凯瑟琳逃脱了战争,但未能逃脱死亡,表明在战争之上,仍有一种力量主宰人,表现了彻底的崩溃。 “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

137 3、形象分析 亨利是一个“反英雄”。传统英雄身上勇敢品质和爱国情感,在亨利这一代军人身上荡然无存,他做了逃兵而心安理得,所以是反英雄主义的。
同时,正因为他成功地从人类大屠杀的战争中逃脱了,免于无谓的牺牲,体现了对战争的理性态度,所以,又是“英雄”。 但反英雄的“英雄”,是以丧失传统美德为代价的。亨利告别了武器,告别了战争,也同时告别了人的责任、尊严、廉耻、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所以,结尾仍是悲剧。

138 《丧钟为谁而鸣》 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从一概厌战反战转向支持正义战争。

139 主题及情节 表现反法西斯主题。 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青年,在战斗中负重伤,命令其他游击队员撤退,自己留在山上狙击敌人。
乔丹与杰克和亨利这样的“反英雄”不同,他是一个支持正义战争,富于责任、勇于自我牺牲的真正的英雄。

140 三、“硬汉子”形象系列 海明威热衷描写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面临孤独,生死极限考验的人物,表现他们在困境中,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的人的尊严和优雅风度。 桑提亚哥的名言:“痛苦在男子汉看来,算不了一回事”。

141 早期“硬汉子”形象 多为斗牛士和拳击家,以《打不败的人》中斗牛士曼努埃尔为代表。

142 中期“硬汉子”形象 以《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为代表,这个形象已经不是计较一已之荣辱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而是一个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信念的反法西斯战士。

143 晚期“硬汉子”形象 以《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为代表。是“硬 汉子”精神的最高境界,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象征整个人类在厄运面前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

144 四、《老人与海》(1952) 1954年海明威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原因:”他精通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145 (一)情节 世上最简单的故事:只有一件事,捕鱼。 只有“一个半”人物:老人桑提亚哥和小孩曼诺林。
情节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叙述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连续84天都捕不到鱼,第85天捕到一条特大马林鱼,归途中却被鲨鱼吃掉。

146 (二)人物形象分析: 桑提亚哥:“硬汉子”形象的最高代表。 具有超越命运的力量。 是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

147 1、失败的英雄“失败” “失败”是指连续84天打不到一条鱼,第85天捕获的马林鱼被鲨鱼吃掉。 象征了人类生存困境,忍受失败、挫折的精神极限。
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小说结尾,桑提亚哥仍然梦见了狮子。

148 2、孤独的英雄 桑提亚哥妻子早亡,无儿无女。 海上三天,是他一生的浓缩。他独自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象征了个体生命面对命运孤立无援的处境。
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

149 3、慈爱的英雄 桑提亚哥异于早期气势汹汹的“硬汉子”,他是一个饱经风霜,年老体迈的老渔夫。
他对曼诺林充满慈父般的爱,甚至对于大海,对马林鱼、鲨鱼都流露出一种欣赏、谅解和慈爱的情怀。

150 (三)《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象征耶稣基督 “87”数字与耶稣经历一致:耶稣曾经被魔鬼引诱到不毛之地经受考验。
细节象征:桑提亚哥看到鲨鱼是,“AY”地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就好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 细节象征:“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的笔直,手掌向上”

151 (四)主题 (1)通过老人与海的关系,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2)通过老人与鲨鱼的关系,表现人与厄运强烈对抗永不屈服的意志,即硬汉精神。 (3)通过老人与马林鱼的关系,表现理想与现实永恒的距离。

152 (五)艺术特色 (1)、频繁地转换叙事情境。 (2)、追求纯客观的叙事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3)、采用“重复”叙述,增加叙述频率。
(4)、语言简洁。

153 冰山风格:   海明威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老人与海》正是厚积薄发,运用“省略”原则的产物。简短的句子,准确易懂的词汇,明快有力的对话,流畅自然的叙述,朴素简洁的文体,凝练含蓄的意境,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恰到好处的内心独白,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海明威式的独特美感。


Download ppt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