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第十二章 南亞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2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一) 印度半島為歐亞大陸最大的半島 位置: (1)位於亞洲南部,呈倒三角形 (2)介於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間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一) 印度半島為歐亞大陸最大的半島 位置: (1)位於亞洲南部,呈倒三角形 (2)介於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間 (3)北: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與中國相隔 (4)東:以亞拉干山與東南亞的緬甸接壤 (5)西:緊鄰西亞的阿富汗

3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二) 孤立隔絕的位置 北部有高山和歐亞大陸阻隔,形勢封閉,有「次大陸」之稱。 因西北側地勢較為低緩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二) 孤立隔絕的位置 北部有高山和歐亞大陸阻隔,形勢封閉,有「次大陸」之稱。 因西北側地勢較為低緩 →外來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得以進入 →宗教、語言、傳統及文化景觀等多樣面貌

4 南亞地形圖

5 印度半島西北的地理形勢

6 一、對比明顯的地形分區 (一)北部高山區 (二)印度河與恆河平原 (三)半島高原 (四)南方島嶼區

7 北部高山區 成因: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 特徵: (1)新褶曲山地--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主體 (2)景觀:西--乾燥、荒涼
→東--森林繁茂 (3)高山融雪與高聳地勢截留西南季風 →帶來豐沛水氣 →孕育南亞文化河川的源頭

8 印度河與恆河平原 成因:原是海溝→河流由兩側高地搬運大量沖積 →形成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一 特徵:
成因:原是海溝→河流由兩側高地搬運大量沖積 →形成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一 特徵: (1)農業精華區→因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2)印度教徒「聖河」:恆河 A.位居夏季季風氣候內→河川水量豐富 B.沖積平原養活眾多人口,孕育印度文化的重要溫床 (3)印度河--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A.發源於西藏,水源來自高山融雪 B.印度河平原: a.因地處季風末端→乾燥少雨 b.中下游一帶→塔爾沙漠

9 半島高原:德干高原 成因:古老岩石 特徵: (1)東、西高止山:分布在高原兩側,呈南北走向 (2)海岸平原:與海岸線之間包挾著人口與聚落密集
(3)河口三角洲:發源於西高止山,因地勢東傾→東流注入孟加拉灣→沖積出人煙稠密的河口三角洲 (4)氣候乾燥,農業發展困難 a.特別是西部高原區 b.因乾燥所引起的水源問題相當嚴重 →開發深井及強力抽水設施改善。

10 南方島嶼區 斯里蘭卡:東南部海面上大島 (1)海岸平原與低緩丘陵遍布 (2)山脈多分布於南部,形成氣候的主要分隔線
(3)夏季季風的西南側溼潤有雨,年雨量 較北部及東部高 馬爾地夫:西南方的島群 (1)優美的自然景觀及特殊的環礁地形 (2)著名的觀光度假勝地。

11 二、季風盛行的高溫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特徵:高溫多雨、乾溼分明 分布:印度、孟加拉 季節劃分:一年中分為三個季節--
(1)6月至10月→夏季,主要降水的季節 (2)11月至翌年2月→冬季,乾燥而涼爽 (3)3月至5月→季風轉換期,乾燥炎熱 因地處熱帶氣旋 →夏季常受熱帶氣旋侵襲→帶來豐沛的降水。

12 南亞氣候圖

13 南亞的季風雨

14 季風期的長短和季風所帶來的影響 季風期:因地區的緯度和高度差異而不同 夏季低壓系統於印度生成,吸引溫暖潮溼的季風分為兩股:
(1)在西海岸地區造成大雨。 (2)穿過印度東海岸→向北→喜馬拉雅山的高大屏障→轉向西→沿印度北部平原向西前進。 影響: (1)乞拉朋吉(位於喜馬拉雅山下丘陵南麓)平均年降水量高達11,280公釐,位居世界第一。 (2)印度大平原:愈向西愈乾燥,東西降水不均。

15 季風行徑與雨量分布圖

16 季風對南亞農業的影響 季風帶來的降水對南亞的農業影響相當重要: 形成大量人口聚集的三角洲 帶來農耕所需的雨水→使作物豐收增產
→養育眾多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壓力 →增加自然災害 例:孟加拉的河口三角洲 為尋求肥沃的土地→人群被迫進入氾濫平原區求生 熱帶氣旋肆虐 →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面臨到洪水的威脅 1991年的颶風 →造成十五萬人死亡 2004年7月,因大雨發生嚴重水患 →全國2/3的土地皆為洪水所淹沒。

17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一、南亞的人口問題 二、農業經濟與綠色革命 三、環境議題

18 南亞的人口問題(一) 人口數量:已超過十四億 →人口過多 若以此速度不斷增長: 在南亞僅占全世界3%的土地上,占全球人口的22%
南亞七國中有三國列居世界前十名 死亡率降低和出生率高 →人口成長率全世界最高 2006年的統計--印度的人口超過十一億八千二百萬人 →高居世界第二位 若以此速度不斷增長: 2025年將達到二十億 以南亞的人口年成長速率,很快超越東亞,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區域。 如印度人口以每年一千八百萬的速度快速累積中,半個世紀內人口幾乎增長了兩倍。

19 世界十大人口最多的國家(2006)

20 印度的人口增加率變化圖

21 印度人口成長變化趨勢圖

22 南亞的人口問題(二) 人口分布--受地形與氣候影響 人煙稀少:西部沙漠與高山地區,唯有靠近水源之處會有聚落出現 人口密集:
(1)印度河與恆河流經區、沿岸平原 (2)條件--土壤肥沃與水源充足 →人口密集之處

23 南亞人口密度分布圖(2001)

24 農業經濟與綠色革命 各國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極大的比例。 農業生產僅占國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但仍是重要的經濟基礎。
約有60%的印度人以務農維生。

25 南亞農業分布 作物的種植與分布和降水關係密切 a.恆河下游:水稻 →需水量較多 b.恆河中游:小麥、雜糧 c.恆河上游:小米、雜糧、棉花。
南亞的稻米產量相當高 印度稻米的產量僅次於中國 孟加拉是世界第四大的稻米生產國

26 南亞農業生產分布圖

27 南亞的農業問題 常使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來耕作 灌溉設施:水渠、水井和貯水池 乾旱地區:人工灌溉是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旁遮普地區:大範圍農業灌溉區,有主副渠網→貧瘠的草場 →一年兩穫的肥沃農田 巴基斯坦大多數地方以及印度西北部: a.土壤鹽鹼化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b.某些地區因施行灌溉→地下水超抽→在旁遮普地區最嚴重

28 南亞的綠色革命 定義: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政府提供貸款和引進國外技術(包括改種高產品種和大量使用肥料、除草劑和殺蟲劑等),藉由灌溉面積的擴大,以生產更多的糧食。 成效:灌溉土地面積比例 從18%(1960年) →32%(1980年) 農業生產能支持高的人口成長率,與綠色革命關係密切。

29 綠色革命所引發的問題 環境汙染:大量化學農藥與肥料的使用 對灌溉水源的需求增加 貧富差距強化:
a.富裕的農人--因購買新技術、新設備與新品種的能力較佳,愈加富裕。 b.貧困的農人--無力負擔此項支出,被迫必須要變賣土地,離鄉背井到城市另謀出路。

30 環境議題(一) 自然環境的變異 地震:位於板塊接觸地帶 洪水:地勢低窪地區 乾旱:南亞西側→因雨水缺乏造成 陸地被淹沒:恆河三角洲、馬爾地夫
→因海拔甚低、全球暖化 海嘯:印度東南沿岸地區、斯里蘭卡 →生命的損失,漁業與觀光產業衝擊嚴重

31 環境議題(二) 人為因素 森林的砍伐:印度、尼泊爾與西藏境內河川上游森林→洪患發生的頻率增加
實施科學改造:將殺蟲劑、農藥和肥料排入河水→河水汙染惡化 都市化和工業化:廢水、化學物質與垃圾等大量增加→河川汙染與河道淤塞 綠色革命、發展工業興建工廠:排放的廢氣與有毒物質→嚴重汙染空氣→古蹟面臨損害威脅外(如泰姬瑪哈陵)→人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32 南亞的環境議題

33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一、多元的民族與文化 二、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問題 三、經濟發展模式與未來潛力

34 多元的民族與文化 (一)千種面貌的國度 (二)複雜的宗教與政治

35 千種面貌的國度 世界文化歧異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境內各地在文化、種族、語言和宗教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達羅毗荼人(黑皮膚): 西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 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文化,展現出高度的城市文明 雅利安人(白皮膚): 西元前1500年 中亞→興都庫什山脈→南亞→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向南遷移

36 印度的語言分布 語言種類:共有15 種主要語言、1,000多種方言 雅利安語:約73% 達羅毗荼語:約占24%
官方用語:印地語--屬雅利安語系的一種

37 印度的語系

38 複雜的宗教與政治—宗教(一) 印度教:信奉人數最多,有將近4/5的人信奉 佛教: a.西元前五世紀起源於印度,現今信奉者較少
b.斯里蘭卡約有70%的人民信奉佛教 伊斯蘭教: a.西元七至十二世紀間,從中亞傳入 b.十三世紀初以德里為首都建立蒙兀兒王朝 c.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為主要信仰的國家

39 複雜的宗教與政治—宗教(二) 錫克教: a.以印度教為基礎 + 伊斯蘭教的部分教義創立而成 b.教徒多分布於旁庶普地區。 耆那教:
c.起源於印度西部和西南部 d.信奉人數不多,從未傳到印度以外的地區

40 南亞宗教分布圖

41 泰姬瑪哈陵

42 複雜的宗教與政治—政治 情勢:面臨詭譎多變的緊張關係 衝突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 衝突原因: a.英國撤退後留下印巴國界未解決的問題
→不斷在喀什米爾地區發生戰役 b.可能是下一個引爆核武戰爭的潛在危險區域 c.從2004年不斷進行和平會談,但斷斷續續發生的爆炸事件使會談的進度緩慢。

43 喀什米爾地區的衝突

44 殖民的影響 英國殖民時期結束後,南亞依照文化界線應分成七個國家(半島上僅五個) 許多國家內部常因種族、語言與宗教等方面的差異
→存在許多不同的政治立場與主張 →帶來動亂與紛擾。

45 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問題 (一)階級分明的種姓制度 (二)貧富差距與城鄉移民

46 階級分明的種姓制度 由來:古代雅利安人社會階級劃分而來 特徵:
人民的日常生活與職業受種姓制度的支配,人們分別歸屬於特定的種姓,其工作的安排、穿著的衣服、敬神禮拜的方式與地點等皆有一定的規範。 不同階級的人們不可以通婚,不可以一起吃東西或玩樂,甚至不可以走在一起。

47 種姓制度的影響(一) 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阻礙: 不同階級間的社會地位有別,經濟能力多有差異,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職業按階級劃分並採世襲制度: 限制人們選擇的自由,無法適才適性發展 造成階級間的矛盾與衝突: 不同階級間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而妨礙社會與經濟的整體發展

48 種姓制度的影響(二) 階級間的界線開始鬆動,原因: a.伊斯蘭教的傳入 b.教育程度的提升 c.憲法廢除種姓制度 d.職業分化日趨複雜
種姓制度的觀念與影響仍存在於印度,以鄉村地區尤為嚴重。 種姓制度裡不平等的現象,是印度現代社會落後和貧困的經濟環境中一股安定的力量 透過因果輪迴信念及制度維護機制的建立,提供了一個社會框架,維持著生活的秩序。

49 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分四個階級: 婆羅門:祭司 剎帝利:武士、王室貴族 吠舍:一般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首陀羅:奴隸
賤民:不列入階層

50 印度廟宇的裝飾多具種姓的階級意義,照片中央即為梵天神,其口即代表婆羅門;臂為剎帝利;腿為吠舍;腳為首陀羅。

51 貧富差距與城鄉移民 人民識字率偏低 所得低:將近一半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
性別歧視問題:南亞有近半數的孩童有營養不良、體重過輕的問題,且大多是女孩 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度之一,原因: a.有限的土地上養育過多的人口 b.為數眾多的小農無法提高生活水準 c.政府政策傾向採取官僚控制與國家計畫經濟 d.種姓制度等文化傳統不利於經濟發展 e.既得利益者拒絕將機會開放給較弱勢者

52 城鄉間的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加大因素:都市化 城鄉間的差異: 有30個人口超過百萬的都市 大多數人生活在鄉村地區、物資極為匱乏的貧窮環境
與英國殖民時期刻意扶植數個大型貿易都市及港口有關

53 城鄉間的貧富差距(2002)

54 城鄉移民的現象 商業化:農業失業人口提升、農耕成本提高、大型農場擴張以及環境破壞→鄉村人口開始大量湧入都市地區。
大型都市都面臨的問題:流浪漢氾濫、貧窮、擁擠、水資源缺乏、空氣汙染與廢棄汙水無法妥善處理→因都市建設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55 都市內部的貧富差距 印度目前居住都市內貧民窟人數超過四千萬人 孟買(西岸大城) 54%的人口居住於貧民窟
1%生活水準與西方國家相同富裕的人口 →貧富差距嚴重 加爾各答(東北大城) 以擁擠和窮苦骯髒的貧民窟聞名於世 開發中國家面臨都市快速成長的問題典範 每晚近五十萬人露宿街頭,全市有用水、電力及廢棄物處理等問題。

56 孟買都市內的貧民窟與高樓大廈對比

57 經濟發展模式與未來潛力 (一)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革 (二)國際分工下印度科技產業的發展 (三)印度經濟發展的困境

58 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革(一) 1. 冷戰期間 處於世界經濟與政治體制的邊緣,原因: 為與殖民國家切割→傾向自給自足策略
→採取保護關稅、課徵出口稅,重內部投資 官僚體制、基本教育、衛生設施、交通與電力供應等基礎建設不足

59 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革(二) 以印度為例 獨立後執行計畫經濟制度,實施高度貿易壁壘政策,保護國內產業
抑制私人企業發展,將掌控權與資源集中於國家手上 實施多個「五年計畫」 a.先期--自立更生和公營經濟占主導地位, 實行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政策 b.隨後--引進外援與外國技術,發展國營重工業和 基礎工業,建立工業體系 c.結果--重工業迅速發展,尤以鋼鐵冶煉最為重要

60 經濟發展策略的變革(三) 2. 冷戰時期末期 積極採取開放策略迎接外來的投資 允許內部私人企業的興起 以印度為例
a.1991年以後,經濟自由化,取消國家獨占策略,廢除不合理的限制,鼓勵競爭,對全球開放市場,加入全球經濟體系當中 b.結果 全球性的生產性服務事業,如會計、廣告、銀行與法律等公司紛紛入駐 1990年代的後半期經濟成長率連續三年超過7% 被喻為發展前景極為看好的四大金磚國家之一。

61 邦加羅的call center

62 國際分工下 印度科技產業的發展(一) 高科技產業--印度受世界矚目的焦點 邦加羅:
1950年代--「 花園城市」,海拔高度九百多公尺,氣候宜人、花木扶疏 1980及1990年代--「矽谷高原」,在電腦軟硬體產業上出現極為豐碩的成果 2003年後--大量美國軟體、會計與資料處理的工作都被轉包到這裡來。

63 印度科技產業的發展(二) 發展缺點:基礎設施的不足 發展優勢: a.理工人才的培養 b.豐沛的高科技人才資源庫
c.英語教育普及 d.勞工薪資低廉 輸出總額:20億美金(1995年) →120億美金(2001年) 電影工業:聞名全球 a.孟買的寶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場 b.每年製片量超越美國好萊塢,居全球第一

64 孟買的電影廣告看板

65 印度經濟發展的困境(一) 印度產業結構的變化: 農業→服務業與資訊相關產業 與一般開發中國家明顯差異 原因:印度在部分基礎設施相對不足
一般開發中國家: 農業→工業與製造業 →資訊密集型製造業與服務業

66 印度經濟發展的困境(二) 因特殊的經濟發展結構 →經濟成長的成果無法嘉惠廣大的鄉村人口 困境: 嚴重的貧富差距 大量失業人口與貧窮問題
農村生活品質低落 基礎建設的不足


Download ppt "第一節 自然環境特徵 第二節 人口、農業與環境 第三節 傳統的挑戰與經濟的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