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哀江南 孔尚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哀江南 孔尚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哀江南 孔尚任

2 关于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读书著述,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特简为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一带治河。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素材。康熙二十八年(1689)回到北京。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并论,称“南洪北孔”。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罢官,不久即回乡度日,直至终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传奇《小忽雷》(与顾彩合撰)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长留集》等。

3 关于剧情: 《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全剧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剧本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史可法处避难。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4 关于杂剧与传奇: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5 “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读流程: 畅谈自读之验 欣赏它山之石 抒写胸中之垒 交流快意之作

6 “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朗读—把握课文基调 品读—理解课文大意 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背读—积累课文精髓

7 朗读—把握课文基调 朗读点拨:①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②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曾向大明王朝顶礼膜拜的明末遗民痛不欲生。③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④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流程

8 品读—理解课文大意 思考: 1、你能从课文中七支曲子里分别读出所见的景点吗? 2、这七支曲子的写作视角都相同吗?
3、你最喜欢这些曲子中的那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写出来的? 4、这些曲子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文章主旨何在? 流程

9 赏读方法提示: 1、评点赏读法 2、概括赏读法 3、改写赏读法 4、评论赏读法
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赏读方法提示: 1、评点赏读法 2、概括赏读法 3、改写赏读法 4、评论赏读法 流程

10 评点赏读法示例: “猛抬头秣陵重到”,三年之后,当战争烟尘散尽,樵夫苏昆生重新走近夕阳下的秣陵旧城之际,一种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之感猛然袭上心头。“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那废弃的军垒,残留的空壕,还弥散着清初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血腥气味。“村郭萧条”,百姓流离,苏昆生面对疮痍满目的景象,灵魂颤动唏嘘不已。这支曲子色彩凄迷音节哀响,表现出战后金陵的残破景象和人物的悲怆情感,总领《哀江南》套曲悲凉情调。 赏读

11 概括赏读法示例: 依据[沉醉东风]一曲,对明故宫残破景象用一副对联概括示例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赏读

12 改写赏读法示例: 1、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注意表现人物的悲戚情感: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谝布庭阶的枯枝败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三年过去,真是痛定思痛啊!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护陵的楸树多半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巳不见踪影。一种积淀已久的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咚,咚,咚”,苏昆生匍匐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苏昆生失声恸哭,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2、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 落叶飘零,秋风怒号/吹破黄斑斑的窗纸,卷尽酒旗,卷走了笙箫/没有王孙公子的流连,少了当路粉黛的招摇/秦淮河上,灯船酒旗何去?惟留白鸟飘飘

13 颓巢枯井,深秋落照/斜照冷清清的青溪,压弯柳树,压断了板桥/没有高车驷马的停驻/少了彻夜笙歌的喧闹/长板桥边,人面桃花何处
颓巢枯井,深秋落照/斜照冷清清的青溪,压弯柳树,压断了板桥/没有高车驷马的停驻/少了彻夜笙歌的喧闹/长板桥边,人面桃花何处?只剩绿水滔滔 惨恻故事,旧院知道/诗扇赠歌伎,歌伎喋血染桃花妖娆/看花条柳梢折断,柔情干种化轻烟缠绕/那一对人儿,万念俱灰去“修道” 权奸误国,樵夫心晓/隔世游秦准,秦淮冷落令目断魂销/对秋水长天叹息,纵横老泪化悲歌长啸/那一套曲儿:“桃花扇底送南朝” 赏读

14 评论赏读法示例: 评尾曲[离亭宴带歇指煞]抒发的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 《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赏读


Download ppt "哀江南 孔尚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