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漠》導讀 陳健文 2012/09/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漠》導讀 陳健文 2012/09/0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漠》導讀 陳健文 2012/09/08

2 杉山正明先生簡介 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天皇紫綬勳章、學士院獎獲得者。通曉漢、英、法、德、俄、西、阿、拉丁、波斯、加泰羅尼亞、梵、土耳其、阿富汗、蒙、滿、藏等16種語言,研究領域涉及蒙元史、歐亞大陸史、中西交通史、中國古代民族史、歷史地理學、古代地圖學等,著有專著20餘部。杉山先生在充分掌握歐亞各地區豐富史料的基礎上,整合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突破斷代與區域研究的局限性,開拓新的領域與方向,將世界史與亞洲史、中國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微觀研究體現宏觀視野,迭有新見,久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

3 杉山教授的主要論點 以蒙古為視野的世界史 須擺脫我族中心主義,要掃除對蒙古民族的野蠻偏見 強調游牧民族對世界歷史(特別是中國史)的影響
蒙古是體系世界的先行者或創造者 海洋時代 重用世界人才 資本主義 白銀時代

4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文化」一詞在18世紀末在德國曾產生過爭議,當時認為文化具有「受過教育」、「有教養」或「文明」「文明」,但受過什麼教育的人才可稱之為「有教養」的人?當時的德國人同其他西歐人一樣,理所當然的將教育等同於西方教育。 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解讀為自己的文化是「文明的」、「優越的」,而歐洲以外的他族文化是「野蠻的」、「不文明的」。這種心態稱之為「種族(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日本明治維新所鼓吹的「文明開化」論、「脫亞入歐」論

5 內陸歐亞的草原帶 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匈牙利平原,東西橫貫約八千公里。
緯度約在北緯40度與50度之間,南為歐亞大陸沙漠帶,北面則為森林、凍土帶。 游牧( nomadic pastoralism ,pastoral nomadism, nomadism ) 游牧民族(pastoral nomads) 騎馬(horseback riding) 騎馬游牧民族(mounted nomads , nomadic horseman)

6 草原與綠洲 移動 游牧 游牧群組 不移動 農耕 城市居民

7 早期內陸歐亞東部草原與綠洲居民不同質(阿爾泰系v.s.印歐系、漢藏系)
早期內陸歐亞西部草原與綠洲居民較同質(伊朗系)

8 游(遊)牧民族的誕生

9 動物的家畜化 人類最初馴養的動物可能是羊(綿羊、山羊),年代約在西元前7600年,最初成功馴養的地區是在西亞地中海沿岸地區,即今黎巴嫩、巴勒斯坦一帶。 莫約同時或稍晚, 牛與豬也開始被家畜化。 馬的家畜化時間較晚,約在西元前3000年,人類開始在歐亞草原帶畜養食用的馬匹。在約西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群開始騎乘馬匹,到了西元前10-9世紀,騎乘馬匹才開始普及。

10 騎馬游牧民族的誕生 西亞地區從西元前5500年開始,由於氣候的暖化,草原產生了乾燥化現象,人們開始放棄農耕,思考另一種新的經濟經營生態方式——游牧。 一種農耕與畜牧混合的文化,開始在西元前第六千紀( B.C.),從巴爾幹半島經由高加索、中亞南部地區,擴散到草原地帶。

11 促成草原帶游牧化的因素 氣候的乾燥化 有利於移動的工具——車的發明 騎馬術的導入
實心車輪車子恐怕是西元前3500年左右,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發明出來,然後在2-3百年後,便迅速擴展至歐洲與草原帶西部。 輻式車輪的車子(chariot 戰車)約在西元前第二千紀初期,開始出現在歐亞草原西部與近東。

12 騎馬術的出現

13 江上波夫的「騎馬民族征服說」

14 日耳曼人=游牧民族? 游牧經濟:畜牧、冬夏移居、掠奪、貿易 社會生活:胡服、賤老貴壯、烝報婚、重視貴種(種姓) 政治制度:王位繼承無定法、部落聯姻(半部、別部)、注重女權、已有文化主體性意識

15 民族、國族(nation) 民族,一般泛指歷史上形成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人群共同體。民族一詞是個歷史範疇,往往與政治聯繫在一起,是一種社會的政治建構,常指被制度化、政治疆界畫了的人群共同體。在西方文獻中,民族(nation)通常表示政治實體,族群則更強調帶有其他非政治性差異(如語言、宗教和文化習俗)的群體。

16 Anthony Giddens 的民族論述 Anthony Giddens認為:nation是指「居於擁有明確疆界領土上的集體,此集體隸屬於統一的行政機構,nation和nationalism軍事現代國家的特有屬性。」nationalism一詞在西方往往與建立獨立的政治實體概念聯繫在一起。而族群ethnic groups主要被視為文化群體。他認為因民族主義的興起,人類群體在新的政治基礎上統一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方才出現「民族」的概念。所以是先有民族主義,然後才產生民族。

17 Anthony Giddens認為nation在概念上包含了兩組特徵
公民(civil)的和領土的(territorial):他稱為西歐國家的「市民的民族模式」, 其特徵有:一、歷史形成的領土;二、法律與政治共同體;三、成員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四、共同的文和意識型態。 族群的(ethnic)和血緣關係的(genealogical):他稱為亞洲和東歐的「族群的民族模式」,強調的是人們出生的共同體和本土文化,是具有相同血統的共同體,其特徵有:一、對血統和譜系的重視超過基於領土的認同;二、在情感上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動員效應;三、對本土文化(語言、價值觀、習俗和傳統)的重視超過法律。

18 長城的意義

19 華北與內蒙古屬同一生態區 雙方爭奪資源的結果造成族群邊界的形成 華夏v.s.戎狄 胡v.s.漢 長城原是華夏擴張的成果,後來竟演成民族性的象徵

20 月氏西遷中亞 匈奴與月氏因老上單于結仇,勢力退出河西走廊,遷至伊犁河流域,烏孫遭月氏滅國,烏孫王子昆莫投奔匈奴。後來匈奴發動再次攻擊,大月氏南遷阿姆河流域河中地區,擊敗大夏(Bactria)。

21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騎馬游牧民族 斯基泰人

22 Saka人(塞種)

23 斯基泰三要素 兵器 馬具 野獸紋(Animal Style)

24 匈奴時代

25 早期漢匈關係 一代雄主冒頓單于 高祖平城白登之圍 呂后辱謾之書

26 在匈奴人的語言方面,早期學者多嘗試從阿爾泰語的角度,來解讀中國文獻上的少量匈奴語詞。不論是從突厥語、蒙古語或通古斯的觀點,學者都有很多的解讀。[1]蒲立本另闢蹊徑,從葉尼塞語來解釋匈奴語詞,得出了匈奴語屬於古葉尼塞語的結論。[2]因此當我們在嘗試解讀匈奴語時,不應完全由阿爾泰語的角度來看問題,也應考慮到其他語言解釋的可能性。

27 譬如早年孫次舟曾就「冒頓」一詞之語源請教過陳寅恪先生,據孫氏所言,陳寅恪曾提示德國學者Müller謂該詞實為伊朗語,其義為「火神(bargatun亦為勇士)」。[3]故以往學界因習慣從阿爾泰語來解釋匈奴語的結果,常容易讓人忽略匈奴語詞可從伊朗語解釋的可能性。[4]如「冒頓」一詞,貝利爵士即從伊朗語釋之,意為「真正的強大」。其他的早期匈奴王號如「頭曼」,伊朗語意為「漸強的力量與愉悅」;而「老上」一詞就伊朗語之角度,可理解為「使光明、使統治」,其詞義一如唐代安祿山之粟特名「祿山」。

28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29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30 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將,及趙利、王黃等數倍約,侵盜代、雲中。居無幾何,陳豨反,又與韓信合謀擊代。漢使樊噲往擊之,復拔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後燕王盧綰反,率其黨數千人降匈奴,往來苦上穀以東。

31 漢人在缺乏游牧文化認識下所提出的和親構想

32 有關呂后辱謾之書

33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后,妄言。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34 《漢書‧匈奴傳》 孝惠、高后時,冒頓寖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后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樊噲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問季布,布曰:「噲可斬也!前陳豨反於代,漢兵三十二萬,噲為上將軍,時匈奴圍高帝於平城,噲不能解圍。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35 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而噲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衆橫行,是面謾也。 且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謁者張澤報書曰:「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髮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冒頓得書,復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因獻馬,遂和親。

36 西域綠洲國家對匈奴的重要性 匈奴所居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物質生活艱苦,人口增長率低,人口稀少[1]。在經過漢、匈長期的戰爭之後,匈奴方面損失慘重,勢必要面臨如何補充兵源的問題。 漢匈戰爭期間固然也有大量的漢人亡入匈奴或為匈奴所俘成為奴隸,但與漢朝經常使用降胡作為軍隊的情況不同[4],可能是擔心漢人有陣前倒戈之虞,因此匈奴人寧可選擇西域人來作為其補充兵源的首選。而這種西域人民加入匈奴軍隊的情況,甚至早在冒頓時期即已開始。

37 是以匈奴視西域諸國為「僮僕」,設都尉居中徵其賦稅、子女。匈奴控制和統治西域之主要目為是霸佔商道、徵其賦稅、勞役和兵役[1]。西域土著雖多過著農耕生活,但不能排除他們的兒童或青年被徵發至匈奴後,除了擔任奴隸、工匠的任務外[2],還須改習騎射而成為匈奴士兵。

38 中國北方的胡化與粟特軍團的崛起 突厥自勃興之初,便已吸收了來自伊朗的火祆教信仰。其實突厥的先世傳說疑有伊朗血統(塞種),其部落與中亞部族一直存有混合的特徵(早期突厥可汗名稱大部分非突厥語),此為延續匈奴時代的傳統(匈奴別種)。

39 而在突厥部眾之中,存有大量的粟特商人,突厥利用粟特商人管理財政與擴張貿易(一如蒙元時代之回鶻) ,這些來自中亞的粟特被稱為雜胡、昭武九姓胡、興胡或六州胡 。有不少的粟特人慢慢融入突厥之中,進而騎射化或游牧化,他們在突厥之中成為一股勇猛善戰的勁旅。五代中除後梁外,其餘各政權(特別是後唐、後晉、後漢)皆是沙陀突厥所建,而所謂沙陀突厥也是這支突厥化的粟特人所組成。

40 匈奴西遷了嗎? 北匈奴自從在和帝永元三年 (公元91年)被竇憲擊敗後,主力便退出漠北開始往新疆、中亞移動。到了東漢後期史書還斷續提及匈奴仍與漢朝在西域爭持。 公元375年左右,一支名為Huns的游牧民族出現於頓河流域,開始為歐洲人所知悉。 從匈奴西遷西域到匈人出現於東歐之間約有二百年的歷史空白。

41 匈奴=Huns 同族論 此說由法人得幾內(J.Degaignes1721-1800)所首倡。
他在1756年出版《匈奴、土耳其、蒙古與西方韃靼通史——從耶穌紀元前後至近代》五巨冊,提出了匈人即是匈奴的論點。

42 繼之而起主張此說者為德人 夏德(Friedrich Hirth ),他博涉中史,曾在清末至中國工作,在當時掌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Sir Robert Hart)麾下做事,並於1889年參與創辦《通報》(Toung Pao)。 他在1900年發表〈伏爾加河的匈人與匈奴〉一文,將幾得內的假定加以補充。

43 匈奴=匈人 爭議點 粟特國的位置(南俄或中亞) 《魏書.粟特國傳》中的匈奴可能是嚈噠(白匈奴)而非匈奴 匈奴、匈人的名稱為泛稱或專指某一民族
匈奴=匈人 爭議點 粟特國的位置(南俄或中亞) 《魏書.粟特國傳》中的匈奴可能是嚈噠(白匈奴)而非匈奴 匈奴、匈人的名稱為泛稱或專指某一民族 匈奴的人種問題

44 胡人的被奴役 《晉書‧載記第一‧劉元海》 :「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弛,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於我。單于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 《晉書‧載記第四‧石勒 上》:「太安中,……并州刺使、東贏公騰執諸胡於山東賣充軍實,……兩胡一枷。勒時年二十餘,亦在其中。……既而賣與茌平人師懽為奴。……每耕作於野,常聞鼓角之聲。」

45 胡人的漢化 劉淵自幼習儒,精通春秋左氏傳。 劉聰,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工草隸,善屬文。 石勒雖為文盲,但平時喜聽人誦念史書。

46 《晉書.石勒載記》 勒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大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其天資英達如此。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47 卓鴻澤先生的新書《歷史語文學論叢初編》 李淵家族實出自拓跋鮮卑 李世民有八成湖族血統(李明仁教授)

48 安史之亂的內亞背景

49 唐代以前,粟特人主要以粟特本土為基地而出外貿易,也曾在鄰近的七河流域地區建立過移民城市如碎葉(李白故鄉,李白疑為粟特人)。
651A.D.薩珊波斯因阿拉伯人入侵而滅亡,大量波斯人亡命至唐朝尋求支援。712 A.D.粟特核心薩馬爾干(康國)被阿拉伯人攻陷, 751 A.D.怛邏斯之戰後唐朝退出中亞,粟特淪為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區域,粟特人形同亡國。粟特人開始展開離散(Diaspora )的過程,其中大量的粟特人選擇流寓至中國而不願留在粟特故鄉。

50 中國北方河北山西一帶,自魏晉以來一直是胡族盤據之地,匈奴、稽胡皆以此為活動據點,粟特人也在魏晉南北朝時便抵達這個區域,在當地經商甚至定居,這個區域的胡化便是日後安史之亂的背景。
安祿山是突厥(母女巫)與粟特(父)的混血兒,初名軋犖山(突厥之戰鬥神)。據伊朗學大師W.B. Henning的考證,「祿山」一名應為伊朗語roshan(光明、明亮)一詞之音譯,藉此宣示自己為火祆教戰神與靈光神二位一體。安姓則表明其來自中亞昭武九姓「安國」。

51 史思明的史姓,說明其來自昭武九姓中的史國(石國),思明一名亦表明其火祆教的信仰。
安祿山的兵團其實還吸收了不少東北的游牧民族如奚、契丹(當時稱為二虜),加上原有的突厥化粟特人,戰鬥力非比尋常。在起兵之前,安祿山一人身兼平盧(遼東)、范陽(北京)、河東(太原)三個節度使。他從通譯起家(通六國胡語),掌管華北一帶的內亞商胡。

52 突厥時代的來臨與中亞雅利安時代的終結

53 突厥系民族歷史上曾建立的國家 丁零、高車、敕勒、柔然 東突厥、西突厥 回鶻 塞爾柱土耳其、喀拉汗王朝、花剌子模 欽察(金帳)汗國 帖木耳帝國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印度蒙兀爾帝國

54 當代的突厥族系國家 土耳其 亞塞拜然 哈薩克 吉爾吉斯 烏茲別克 土庫曼

55 俄國與中國境內的突厥族 中國:維吾爾族、裕固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圖佤族、撒拉族、塔塔爾族
俄國:雅庫特人、楚瓦什人、圖瓦人、韃靼人、卡拉恰伊人、卡拉卡爾帕克人、巴什基爾人


Download ppt "《大漠》導讀 陳健文 2012/09/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