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學習重點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工業社會的來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學習重點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工業社會的來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節 英國的工業革命與初期工業社會 英國史家霍布斯邦認為『法國大革命』與同時期的『工業革命』稱為『雙元革命』。兩百多年來世界各地都受它們影響。

2 學習重點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工業社會的來臨

3 什麼是「工業革命」? 1.時間:十八世紀後半葉
2.特徵:人類生產方式的改變 A.機械化-機器取代手工工具(木頭、石頭) B.動力化-機械動力取代自然力 3.生產活動擺脫自然的限制 A.機器工廠取代手工作坊 B.家庭式、區域性→全國性、國際化 C.工業成經濟的新支柱

4 意義 1.持續、高度的經濟成長。 2.社會上產生根本、結構性的變化。 3.雖無政治革命立即,但影響更深遠。

5 工業革命的特徵 工業革命發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英國,但是,「工業革命」這個名詞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 工業革命與科學實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工業革命之後,機器仰賴蒸氣機的推動。 工業革命帶動一連串的變革,社會組織因工廠制度的出現而愈加複雜,交通運輸因火車與輪船的發明愈為便捷,生活用品因機器生產而大量增加。

6 工業革命前的家庭手工業 在工業革命之前,家 庭就是生產的單位, 家庭中的成員都是生 產的勞動力,共同經 營某項生產活動,以 求生存。

7 正在紡織的婦女

8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 (一) 英國的農業革命
1.十七、十八世紀的農業革命 A.推動「圈地運動」 B.農業技術的改良 a.引進新作物-蕪菁、苜蓿 b.推廣新耕作方式-四年輪耕法 2.促成農業資本化 A.地主累積可供投資的資本 B.圈地運動造成勞動力解放→投入工業生產

9 四年輪耕法示意圖 大麥 小麥 苜蓿可恢復土壤養分,有助於其他作物的生長 根莖作物,如蕪菁,可作為牛的過冬飼料

10 (二) 工業革命的發生 英國的各種優越條件 1.資本充足 2.資源豐富 3.市場廣大 4.技術進步 5.國內水陸交通便利
6.有強大海軍與商船隊 7.政治自由、社會開放

11 資本充足 1.資本的累積 A.海外貿易→商業資本 B.農業革命→農業資本

12 19世紀初英格蘭銀行

13 資源豐富 1.能源與原料 A.英國:盛產煤、鐵 B.美洲殖民地:生產棉花 2.人力資源:圈地運動釋放出農村勞動力 →提供城市裡工廠的需求

14 市場廣大 1.英國本身人口的增長(1700年→700萬人,1850年→1800萬人) 2.歐洲大陸的需求
3.海外殖民地提供廣大的市場:七年戰爭後 -取得印度與北美

15 技術進步 1.學者成立「皇家學會」 A. 1660年-查理二世時代 B.推動科學研究,培養研發風氣
2.政府鼓勵創新:1624年制訂專利法,頒發專利證書,提供鉅額報酬。 3.經驗技工突破技術:因應實際的需要

16 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17 工業革命的過程 (一) 煤、鐵與蒸汽機-英國工業革命三大產業 1.採煤:A.蒸汽動力的燃料 B.焦炭可以煉鐵

18 (二) 棉紡織業與工業革命 1.棉紡織業:英國工業革命的火車頭 A.第一個全面機械化的產業 B.第一個全部工廠化的產業
2.棉布業者設法改良機器 A. 1733-飛梭(約翰凱) B. 1767-珍妮紡紗機 C. 1769-水力紡紗機 D. 1785-動力織布機 E. 1792-軋棉機

19 1733年,棉織工廠的機械師約翰凱,把鐘錶中的一些工藝原理和工藝技巧應用到織布機中,而發明了「飛梭」(flyingshuttle)新織布工具。帶有飛梭的織機實際上是一種自動穿梭的織機,其功效比原來的織機提高一倍多,但它的原動力仍是人力。 ※「約翰凱像」。(by Blackburn) 圖片來源:www. ※「飛梭圖」。(by Audrius Meskauskas) 圖片來源:

20  貞妮紡紗機。 1764年,有一天英國紡織工人格里沃斯的妻子的紡車突然翻倒在地,豎起來的紗錠和輪仍在轉動。他猛然想到將幾個紗錠並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個輪子來帶動嗎?1767年,哈格里夫斯發明貞妮紡紗機(貞妮係其女兒之名),可同時操作多個紡錘,紡出八十至一百根棉紗,但仍需使用人力操作。後來紗錠由八個增加到十幾個,紡紗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到十幾倍。

21  水力紡紗機。 1769年,由英國人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792)發明,裝置在水車上,利用水力推動許多滾軸,藉以紡出堅韌的棉紗。這種紡紗機是以水力取代人力。

22  騾紡機。 1779年,由童工出身的克朗普頓兼採珍妮紡紗機及水力紡紗機之長,製造一種多軸走錠精紡機即「騾紡機」,可以帶動三百至四百個紗錠,能紡出格外精細的紗線。騾機以水力為動力,一臺騾機能帶動近二千個紗錠,使紡紗機的效能提高。

23 1822年,Samuel F.B. Morse所繪惠特尼像。(New Haven Colony Historical Society)
軋棉機圖。

24 軋棉機示意動畫 (棉花) (棉籽) (棉絨) 資料來源:惠特尼博物館

25 瓦 特 水力紡織機 利用水力推動的紡織機,能夠 快速將紗抽出並紡到線軸上

26 工業革命的開展 (二)蒸汽機的改良與應用 蘇格蘭的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生產因此也更有效率。
1807年,美人富爾頓製造出速度快而平穩的蒸汽船。 史蒂芬生研發出實用的蒸汽火車頭。

27 十八世紀銅版畫正在研究蒸汽機的瓦特。瓦特改良紐科門設計的蒸汽機,發明了凝結室和汽缸分離的蒸汽機。

28  富爾頓畫像。

29 1807年,富爾頓建造的蒸汽船「The Clerment」號。

30 1812年史蒂芬生所設計製造的「火箭號」蒸汽火車頭。

31 蒸汽輪船 1807年,由富爾敦(Robert Fouton)建造的「克萊蒙特」(Clermont)
煙囪蒸汽輪船沿著美國 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順利駛達阿爾班尼 Albany,船上裝有側漿並用一臺博耳頓和瓦特製造的發動機推動。

32 工業革命的開展 (三)採礦與冶煉技術的進步 利用焦煤增加生鐵產量。 發明「蒸汽鼓風爐」,加快了煉鋼的速度。
熔爐攪煉取代傳統的打鐵方式,使產量更為增加。 十九世紀初,英國發明了「安全燈」。

33 鼓風爐(blast furnace) 由爐頂、爐身和爐缸或本床組成,爐頂設有加料口和排煙口,爐身下部兩側各有向爐內鼓風的鼓風口若干個,爐缸設有熔體排出口和放空口,本床只設一個排出口。 鼓風爐可用於銅、鎳、鈷等金屬的造鋶熔煉(銅、鎳、鈷火法冶金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和鉛、鋅等金屬的還原熔煉,還可用於熔化雜銅和處理其他物料。鼓風爐的爐料一般爲塊狀,燃料爲焦炭。

34 安全燈 在礦坑內瀰漫著「甲烷」(又稱「瓦斯」)的氣體,瓦斯遇明火就會發生爆炸,這對礦工來說是極其危險的氣體。1814年,英國皇家學院戴維(Humphry Davy,1778~1829)發明了礦工用的安全燈。戴維把燈裝上銅絲網罩,吸收四周的熱量,以防止明火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

35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一) 世界的工廠 1.各項生產顯著成長 A.煤:1700年/3萬噸→1850年/5000萬噸 B.鐵:1770年/3萬噸→1850年/200萬噸 C.棉紗:1780年/約4000萬碼→1850年/約20億碼 2.工業生產力超過其他國家: A.1830年-a.生產全歐3/4的煤 b.生產全歐半數以上的棉織品 B.1860年-鐵產量占全世界的54%

36 十九世紀英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經濟發展超越 當時其他國家。此圖顯示英國這個 「世界工廠」的貿易活動

37 (二) 英國的工業化 1.建設交通網 A.開鑿運河-連結工業中心與煤田、港口 B.修築鐵路-縮短運輸時間,降低成本(工業革命展開後)

38 1840年代的英國鐵路營運里程

39 水晶宮開幕盛況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親自舉行開幕儀式

40 水晶宮

41 (三) 工業革命的傳布 1.方向:由西向東 2.傳布地區 A.19世紀前半-法國、比利時 B.19 世紀後半-德國、俄國、美國、 奧匈帝國、義大利 C.20世紀初期-日本

42 英國工業革命的傳布

43 工業社會的來臨 (一) 人口成長(14th:6000萬;20th初:4億5千萬)
1.原因:生活條件改善→死亡率下降 A.生產增加 B.營養改良 C.醫藥衛生進步 2.促使產業結構改變 A.新興工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B.工業人口比例漸增,農業人口比例遞減 (工業革命以前農村人口佔80%以上;19th末,農業人口僅佔8%)

44 (二) 都市化的普及 1.城市增長 A.舊都市擴大規模 B.新產業聚集處發展成新興工業城市 2.歐洲各地相繼出現大城市
A.城市超過10萬人-a.英國:2座→46座 b.歐洲:23座→135座 B.城市人口由550萬增至4600萬-占歐洲 總人口的一成以上

45 英國工業都市人口增長趨勢

46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達 中古後期,歐洲的商業漸漸復甦,資本主義逐步發展。 十六世紀,已出現積累巨額資本的公司與銀行。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新式工業又替資本主義的擴張,開闢一個發展的新天地。

47 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生產、分配和交換的制度,並以累積的財富用來進行已獲取利潤的投資。

48 (三) 階級的變動 1.壯大了中產階級 A.成為中間力量 B.推動改革的力量:不滿現狀,反對特權
1824年,工會合法。1924年,工黨贏得大選。

49 咖啡廳為19世紀城市居民最喜愛的聚集場所之一,
十九世紀德國市民的生活一景 咖啡廳為19世紀城市居民最喜愛的聚集場所之一, 同時也是現代都市文化的特徵之ㄧ。

50 (四) 女性地位的升降 1.婦女地位的變化 A.下層婦女社會、經濟地位提升 a.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從事非技術性 工作-有經濟能力,有一定的發言權 b.工資低,成新的壓迫對象 B.中產階級婦女淪為「家庭的囚犯」 a.男人收入足供養家,與生產脫節 b.女性被塑造成「賢妻良母」-地位 不如下層婦女

51 紡織工人的工作情形 工業革命使許多女性走出家庭,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

52 家庭結構與兩性關係 (一)家庭結構 工業革命帶來家庭與兩性關係的明顯變化,許多由鄉間移民至都市的家庭,多以夫婦與子女所構成的核心家庭為主。隨著移民都市人口的增加,這種小家庭也愈來愈多。

53 家庭結構與兩性關係 (二)兩性關係 十九世紀工業社會下的婦女,因而有「家庭的囚犯」之稱。其實在十八世紀末,女性意識就逐漸抬頭。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要求與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權,揭開了女權運動的序幕。英國女權提倡者伍史東拉芙特提出社會對待男女應當一視同仁,女姓應當享有教育、工作與參與政治的權利。 十九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 。美國女權主義者斯坦頓要求制定保障婦女權利的法案。

54  1789年10月,巴黎婦女加入法國大革命行列圖。

55  1797年伍史東拉芙特像。

56 1792年伍史東拉芙特著《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評》第一版封面。

57 斯坦頓及其女兒哈瑞特(Harriot)像,1856年攝。

58 知識的普及與大眾文化的出現 在工業化社會中,許多行業要求行員須具備文書能力;在民主政治的運作中,選民也必須有一定的教育水準。
十九世紀以後,文藝創作逐步走向大眾化、休閒化和通俗化。例如音樂廳、美術館、歌劇院、博物館和圖書館,此外,百貨公司出現並成為現代社會都市的明顯標誌,可說是十九世紀世俗文化的表徵。

59  法國巴黎羅浮宮外觀。   1190年興建,1546年法蘭西斯一世將之改建為富文藝復興色彩的皇宮。法國大革命時,羅浮宮改為博物館。在拿破崙東征西討後,館內的珍藏品不斷增加。1848年,羅浮宮列為國家財產。羅浮宮的藏品接近三十萬件,其中《蒙娜麗莎的微笑》、「維納斯女神像」和「勝利女神像」,為羅浮宮三寶最受人矚目。 1989年,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加建「玻璃金字塔」入口,使羅浮宮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氣息。

60  奧塞美術館內景。 巴黎的近代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從1848年到1914年之間的繪畫、雕塑、家具和攝影作品。主要保存有印象派畫家以及其他一些近代藝術作品,如米勒、梵谷、畢卡索、雷諾瓦、羅丹、塞尚等人。

61 2. 女性意識萌芽: A. 十八世紀後期: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a.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出書為女權辯護 b
2.女性意識萌芽: A.十八世紀後期: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a.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出書為女權辯護 b.主張女性應享有工作、教育與政治權 B.十九世紀中期以後: (A)約翰‧彌爾 (B)歐洲女性運動以英國最積極 a.組織婦運團體 b.向國會遊說與群眾示威

62 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在1792年發表《女權辯護》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相同行為標準,女性應享
of Women), 主張男女應有 相同行為標準,女性應享 工作、教育與政治權。


Download ppt "學習重點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工業社會的來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