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局部比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局部比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局部比对
学案1  选择题:梳理主干,仔细比对

2 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面对颇有点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出主干信息。在知晓三题的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定答案。

3 栏目索引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4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5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

6 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

7 “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

8 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

9 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编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有删改)

10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 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 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 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 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11 C.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
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 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 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 的坎坷崎岖,其情往往感人至深。

12 解析 “造型各异”针对的是“古代的酒杯”,而“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针对的则是“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属于礼器的饮酒器。
答案 C

13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 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 贱长少饮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 酒浆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 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14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
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 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 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 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 解析 “寿”是指斟酒祝福,“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答案 C

15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 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 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 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 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干杯”。

16 C.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
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 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 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化另一种晦涩委婉的深沉情感,同 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解析 “晦涩委婉”之说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回荡人心”。 答案 D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为‘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为‘废令’也”,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18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19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

20 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

21 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

22 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编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改动)

23 4.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  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  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  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  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24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
 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  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  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  承担相应的罪责。 解析 监御史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 答案 C

25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  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  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  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26 C.汉代官员回避制度,就是“三互法”。“三互法”从
 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  回避的因素,以防患于未然。 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  颁布了《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建立了举  报箱制度。 解析 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 答案 D

27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温馨提示 凡标注★ 的题目,试做后详见“比对答案”,全书同。 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  愿不做事”的尸位素餐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  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28 B.秦朝的御史大夫和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
 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  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  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  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  互推卸责任。 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  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  供了借鉴。

29 问题反思 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实质是什么?选择题三小题的能力考查点分别是什么?各小题命题者在对原文信息的转述处理上各有何特点? 2.做选择题从心理和方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30 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文《秦汉时期的反腐败》见“自我诊断”]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文《秦汉时期的反腐败》见“自我诊断”]

31 失分剖析 之所以选B,是因为原句是这样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该考生认为其中的“之”应指代“御史大夫”,而不应包括“监察官员”,故B项错。

32 失分剖析 其实,B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①从语法角度看,“之”字也可理解为“他们”,因为是“御史大夫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加点词语表明“之”理解为“他们”比理解为“他”更准确。 ②从表意重点看,本句重心是百官畏“纠举弹劾”如“风霜”,故称掌“纠举弹劾”之职者为“风霜之吏”,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监察之效。

33 ③有文献佐证,唐代杜佑《通典》中“风霜之吏”本是对监察官员的通称,非只指监察官员的首长御史大夫。
失分剖析 ③有文献佐证,唐代杜佑《通典》中“风霜之吏”本是对监察官员的通称,非只指监察官员的首长御史大夫。 ④从考试角度看,高考命题的一般思路,非主干信息不设判断点,所以完全不必纠缠于这个枝杈树叶。 失分答案 B(0分)

34 满分赏析 “见知故纵之法”是为了促进上下级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举报。选对C项,未必从上面“失分剖析”的理由考虑,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对两个都拿不太准的选项采用“优选法”,即选那个错误最明显、最直接的一项。B项与C项,哪个错得最明显、最直接,只要各自比对一下原文,自然就可得出了。 满分答案 C(3分)

35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阅读有径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是信息阅读,对文本主要信息的准确梳理与把握,是阅读的关键环节,更是做好所有选择题的基础。因此,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从论述类文本特点出发,抓住中心句、重点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完成这一任务并不费事,只要依次阅读,勾画圈点出中心句、结论句或其他体现文本信息的句子即可。

36 例如“自我诊断”中《秦汉时期的反腐败》一文主要信息梳理如下:
(1)全文共6段,各段的主要信息是: 第1段:秦朝注重立法反腐,强调了两个内容——①对贪污挪用物资财产者的处罚;②将“犯令”与“废令”都视为犯罪,成为后世榜样。 第2段:秦朝的监察机构和体制。①中央——御史大夫的制约作用和职责权限;②地方——派驻监御史,与地方首长地位相当。

37 第3段:秦朝首创了防止官员任用徇私舞弊的“保任连坐”罪。
第4段:法律法规。①汉代完善促进官吏廉洁的考核制度,②立法规定监察内容。 第5段:任用。①始创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②职务连坐“见知故纵之法”。 第6段:汉代完善监察制度。①汉武帝时全国实行分部监察,②汉宣帝时举报箱出现。

38 (2)信息综合分析: ①标题为“秦汉时期的反腐败”,本文结构也是按朝代来分述的,并且,两朝的“反腐败”情况均是围绕立法、监察和官员任用这三个角度来叙述的。 ②汉代对秦朝的反腐败措施有继承,也有创新。文本突出的是汉代的不同之处和创新之处。

39 ③秦朝的信息重在监察,汉代的信息重在官员任用。
④文本比较注重表述两个朝代反腐败措施的开创性信息:秦朝——将“犯令”与“废令”都视为犯罪/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制度/保任连坐;汉代——监察内容专门规定/官员回避制度/见知故纵之法/分部监察/举报箱制度。 ⑤两个朝代在某些措施上有相似亦有不同,比如“保任连坐罪”与“见知故纵之法”。

40 答题有道 1.因题变“法”,就是从各题的命题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做题策略。 第1题:题干用语多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多涉及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涉及文本的范围多是开头一、二两段,更多的是对原文有关信息的摘取转述,难度较小。 对此,做题时只要披文入理,循着选项,对照原文,确认各选项对原文词语、句子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即可。

41 第2题:题干用语多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考点多涉及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文本范围多在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转述时多了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对此,做题方法同第1题,只不过难度略大些。 第3题:题干用语多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2 考点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涉及文本的范围一般是全文,要求判断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是否能从原文相关信息中找到依据,带有推理引申性质。对此,做题时主要是看理解与分析在文中是否能找到信息依据,依据这些信息作出的判断和推理是否成立。

43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44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45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46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

47 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

48 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

49 1.关于“三纲”说和“五伦”说,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 伦准则,而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其归在“旧礼教” 名下加以摒弃。 B.“三纲”说与“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 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二者在主旨上有 着差异。

50 C.“三纲”说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
抵制民主、平权的诉求,是一种单向独断的绝对主义 伦理观念。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 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 之义。

51 解析 错误有二:一是“核心思想”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明确;二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而原文第二段“相对较多地保留了……”的表述显示前后有比较关系,“三纲”说仍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答案 D

5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 信”等人伦准则。 B.“五伦”说主张君臣关系,强调民本思想,正是基 于这种认识,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名论。

53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
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 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和谐,其中一重要原 因是“五伦”说侧重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 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54 解析 “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有误。人伦关系多种多样,但原文中儒家“五伦”仅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就原文而论,不宜扩大。
答案 C

55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 对上的“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 稳定祥和,无法持续发展。 B.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 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待遇, 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56 C.“五伦”说内容也有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
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 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D.“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 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57 解析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表明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良性互动。
答案  C

58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Download ppt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局部比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