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3
超导 超导的发现 超导的微观机理 超导材料 超导的应用 展望
4
超导是某些金属或合金在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奇妙的现象。最先发现这种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
超导现象的发现 超导是某些金属或合金在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奇妙的现象。最先发现这种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 1911年夏天,当昂纳斯的两个研究生在做低温实验时,偶然发现某些金属在极低温环境中,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了。昂纳斯接着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水银在4.1K时(约相当于-269℃),出现了这种超导现象;他又用铅环做实验,九百安培的电流在铅环中流动不止,两年半以后仍旧毫无衰减。
5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汞等,当温度降至临界温度时,皆显出某些共同特征:
6
超导之性质 电阻为零,一个超导体环移去电源之后,还能保持原有电流.有人做过实验,发现超导环中的电流持续了两年半而无显著衰减
完全执磁性,这一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发现,只要超导材料进入超导状态,便可把磁感线排斥体外,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总是零(迈斯纳效应).
8
超导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大家纷纷想要揭开超导的奥秘,因为只有了解了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才能使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9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人类也对超导的机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目前我们对它有一下解释:
10
1950年,美籍德国人弗茹里赫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经过复杂的研究和推论后,同时提出:超导电性是电子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们都认为金属中的电子在点阵中被正离子所包围,正离子被电子吸引而影响到正离子振动,并吸引其它电子形成了超导电流。
11
接着,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库柏和斯里弗提出超导电量子理论,他们认为:在超导态金属中电子以晶格波为媒介相互吸引而形成电子对,无数电子对相互重迭又常常互换搭配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电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产生了超导电流。由于拆开电子对需要一定能量,因此超导体中基态和激发态之间存在能量差,即能隙。 巴丁 库伯 斯里弗
12
这一重要的理论预言了电子对能隙的存在,成功地解释了超导现象,被科学家界称作“巴库斯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超导理论的正式建立,使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5
超导的应用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超导技术的应用可分成三类:
16
超 导 技 术 应 用 (1)能源--超导输电、超导储能、超导电机等 (2)交通--磁悬浮列车(抗磁性应用)、船舶磁推进器
(3)医疗卫生--核磁共振成像、生物磁仪器等 (4)电子技术--超导微波技术应用、各类超导传感技术、 半导体 —超导体集成电路、超导计算元件等 (5)重大科学工程--加速器、受控热核装置等 (6)国防技术---超导反潜、扫雷、电磁推进、通讯及制导等
17
在磁悬浮列车方面的应用 1999年4月,日本研制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已达552公里
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最高设计时速达500公里
18
在磁悬浮列车方面的应用 列车的最高时速为300公里,飞机的为1000公里。所以人们就想寻求一种时速介于两者之间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整好满足了这个要求。最高时速可达到500公里。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排磁性,使列车悬浮在空中,以直流电动机作为推动力。他的优点是,不接触轨道,无摩擦,运行安全,无噪声,无任何有害气体排放。 在上海浦东已经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全长30公里,仅需8分钟。
19
超导技术在定向武器方面的应用 在军事上,定向武器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和俄罗斯已经把定向武器的研制放在突出的位置。定向武器就是把能量汇聚成极细的能束,并沿着指定的方向以光速向外发射,从而摧毁目标。 存在一个问题:如何在瞬间提供大量的能量呢? 用超导材料制成的闭合线圈就是一种理想的储能装置。 因为在超导线圈中的电流没有功率损失,可长时间维持。 只要线圈保持超导状态,它所储存的电磁能就会毫无损耗地长期保存下 去并可随时把强大的能量提供给聚能武器,超导储能装置使聚能武器如 虎添翼,有如给聚能武器提供了一个机动灵活、容量无比的弹药库,使 聚能武器随时可以对敌实施攻击。
20
超导技术在定向武器方面的应用 飞 机 推 进 器
21
超导技术在定向武器方面的应用 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
22
超导技术在定向武器方面的应用 核 潜 艇 图
23
核磁共振 —— 超导技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核磁共振 —— 超导技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24
核磁共振 —— 超导技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核磁共振 —— 超导技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和CT成像技术比较,首先是成像原理不同。 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将X射线对人体组织作横断面扫描后通过计算机对密度对比分析成像诊断疾病,对人体有X线辐射损伤, MRI是通过发射脉冲磁场信号,对人体氢质子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成像,诊断疾病,不存在X线幅射损伤。可根据需要对人体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任意角度切层,通过各种角度显示病变,立体感更强,而且在同一切层可采用不同序列、不同参数扫描,这更有利于对不同生物学特性的组织的充分显示,由于MRI扫描中不同组织信号差异远大于CT上组织间密度差异,因此,使许多病变更易辩认,有利于对病变早期诊断,尤其是细小病变。
25
受控热核聚变装置——超导体在托卡马克装置中的应用
托卡马克装置是一种磁约束热核聚变实验装置,经过人们50多年的不懈努力,1992年以来,已经成功的在欧洲联合环jet和美国TFTR上进行了氘氚放电,开发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终于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得到证实。 但是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体积大,效率低而且是脉冲运行。而超导托卡马克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即:高效紧凑,稳态运行。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超导托卡马克HT-7巨大的电感线圈
26
利用超导体产生的巨大磁场,应用于受控制热核反应。核聚变反应时,内部温度高达1亿~2亿℃,没有任何常规材料可以包容这些物质。而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作为“磁封闭体”,将热核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包围、约束起来,然后慢慢释放,从而使受控核聚变能源成为21世纪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氢弹蘑菇云
27
超导电工中心 —— 我们的目标: 围绕EAST超导磁体系统的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确保大科学工程任务的完成;
瞄准国际前沿,研究和发展超导磁体技术、建立大型超导磁体测试中心,建成超导线材,导体和磁体测试装置,提供面向全国的大型超导磁体试验平台,为超导磁体技术在科研、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建立2 kW/4K大型深冷低温系统,发展大型超临界氦和超流氦低温技术为国内大型超导磁体和超流氦冷却的高场磁体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我国大型氦低温技术继续发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选择有限目标,研究超导装置与电力系统的匹配协调运行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超导技术用于电力工业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大型超导储能实验装置,开展大型超导储能实验研究,并探索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等实用技术。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内公认的,有特色的大型超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基地。
28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超导电工中心建立起中国最大的超导磁体试验系统。该EAST大型超导磁体试验系统包括:
实验杜瓦、低温、真空、电源、电流引线、数据采集及控制等诸多子系统。
29
总重16吨、容积48立方米的实验杜瓦是国内最大的实验杜瓦
30
杜瓦是一个有真空夹层的容器,真空夹层起绝热作用。 杜瓦在高温和低温都有广泛的用途。
低温下主要用作低温液体储存容器,也用来为制冷装置绝热以免环境传热到制冷空间,同时被冷却对象装在杜瓦的真空环境中可防止其上因低温而结水影响工作。 液氧储罐 低温杜瓦是在低压下储运液氮、液氦、液氧、生物样本以及超导磁体的容器。 救护车内液氧
31
直 流 发 电 机 组 电源系统由四台直流发电机组成, 国内最大总储能量560MJ,最大总脉冲功率80MW的直流脉冲发电机组。
32
氦 制 冷 机 一套国内最大的2 kW/4K的大型深冷低温系统
33
超导应用的诱人前景不光是实现大电流、大功率的电力无损耗长距离传输,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可以实现磁悬浮列车、无磨损轴承,同时,利用超导体的电子性可以研制出运算速度更高的电子计算机、高性能微波元件……特别是利用超导可以制造出能测量比人脑磁信号弱几千倍的超导量子干涉仪,从本质上揭示人类大脑的奥秘。总之,21世纪将是超导技术大显身手、异彩纷呈的新世纪。
34
核聚变电工技术
35
各种能源储量和可用年数 能源 储量(109J) 可用年数 石油 1.2X1013 40 天然气 1.4X1013 50 煤 1.0X1014
(按目前消耗水平) 能源 储量(109J) 可用年数 石油 1.2X1013 40 天然气 1.4X1013 50 煤 1.0X1014 300 铀235(裂变堆) 1013 30 铀238釷232(增殖堆) 1016 30000 锂(DT聚变堆) 1019 3X107
36
反应堆解决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而最让人注目的就是
热核反应
37
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6年5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部代表我国政府与其他六方一起,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草签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ThermonuclearExperimentalReactor)联合实施协定》。这标志着ITER计划实质上进入了正式执行阶段,即将开始工程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实质上参加了ITER计划。
38
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约需要十年,耗资五十亿美元(1998年值)。合作承担ITER计划的七个成员是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为建设ITER,各参与方专门协商组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首脑在过去几年中都采取不同方式对参加ITER计划作出过正式表态。这些都是国际科技合作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各国政府和科技界对该计划的高度重视。
39
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在全世界都对人类能源、环境、资源前景等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的今天,各国坚持协商、合作的精神,搁置诸多的矛盾和利害冲突,最终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并开始合力建设世界上第一座聚变实验堆。
40
但最近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ITER核聚变所产生的超过10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对反应堆内壁的破坏作用远远超乎想象,为避免反应堆内壁熔化,必须更好地绝缘等离子体,因此需要有更强大的脉冲磁场来约束,并改变反应堆内部结构设计。要弥补这一设计上的缺陷,ITER计划正式投入核聚变试验的时间至少要推迟到2026年,而不是原先计划的2018年。另外该计划的费用预算可能要超过100亿欧元,具体增加数额可能会在11月份的ITER理事会上透露。
41
煤和DT聚变所耗燃料和产生废料对比 (一天提供109W电能) 煤 DT聚变 燃料 9000吨煤 0.5公斤D2 1.5公斤Li6
煤 DT聚变 燃料 9000吨煤 0.5公斤D2 1.5公斤Li6 (0.7公斤T2) 废料 30000吨CO2 600吨SO2 90吨NO2 2公斤He4
42
聚变反应: D是氘核(重氢)、T是氚核(超重氢)。 以上两组反应总的效果是:
43
6个氘核共放出43.24MeV能量,相当于每个核子平均放出3.6MeV。它比n+235U裂变反应中每个核子平均放出200/236=0.85MeV高4倍。因此聚变能是比裂变能更为巨大的一种核能。 而且氚 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4
但是控制这个反应是难上加难: 首先,聚变反应的燃料氘应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两个氘核只有相靠很近时才可能发生聚变。氘核都是带正电的要相互靠近必须克服它们间的静电排斥力。这就要求氘核要有足够高的动能。只有把氘气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才可能使氘具有很大的热运动能量,足以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而相互靠近,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据估算,温度需达到1亿度以上。这样高的温度,氘气体都完全电离,处于等离子体状态(完全电离的气体)。
45
2.磁约束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其次,高温氘等离子体还必须有足够高的密度,并维持 足够长的时间(称约束时间)。这样才可能达到自持聚变反
应并获得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超过加热等所消 耗的能量。 两种解决方法: 1.惯性约束与激光核聚变 2.磁约束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46
惯性约束与激光核聚变 激光核聚变。它是在一个直径约100微米的小球内充以高压的氘一氚混合气体(或结冰的固体),称靶丸,然后用强功率的激光束(目前达到瓦,争取瓦)均匀地从四面八方照射小靶丸,靶丸中的核燃料吸收激光的能量形成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因其惯性,在还来不及飞散开的极短时间内,向内压缩到很高密度(液体密度的一千到一万倍)和加热到很高温度,因而产生热核聚变反应。这种聚变方法就称为激光核聚变或激光“聚爆”。它的特点是靠自身的惯性来约束的。 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激光器的功率和照射的均匀度以及降低能量损失和改进靶丸结构等。这就是防星器
47
磁约束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当气体的温度升高到为创造聚变反应所需的高温以及将高温聚变燃料维持在一起所需的高压时,形成自由电子与离子:高温等离子体,它无法用容器容纳,要采用特殊的办法来约束。由于太阳质量及引力比地球大33万倍,这种巨大的引力,可以将太阳上的等离子体约束在一起。地球引力太小则无法实现。科学家采用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来约束电离了的等离子体。这种容器又叫磁瓶或磁笼,它由磁力线组成,用磁场实现聚变的方法称为磁约束。核聚变的高温等离子体是带正电荷的氘或氚与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气体,它们都只能绕着磁力线并沿磁力线方向作螺线形运动,与器壁相脱离。
48
TOKAMAK Tokamak: “托卡马克” toroidal(环 形的),kamera(真室),magnet(磁) katushka线圈 EAST: “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49
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环流器是在一个环形圆管内充满氘、氚混合稀薄气体,圆管的截面半径约为1-2米,环形半径5-6米,它作为一个有铁芯的大型变 压器的次级线圈(只有一匝)。在环形圆管外绕有磁场线圈,它会产生几万高斯的沿环形轴线的环向磁场,用来约束等离子体。当大型脉冲变压器放电时,在次级线圈(环形管)中产生强大的感应电场,这一电场足以使环形管内的氘、氚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并在其中流过强大电流(几百万安培)。等离子体自身具有电阻,因而被电流加热(欧姆加热),形成高温等离子体。另外等离子体中的电流也产生一磁场(称角向磁场),这个磁场与原先的环向磁场联合作用,可以增长约束时间。要达到热核聚变的高温,还需要辅助的加热手段,例如高能中性粒子束注入加热、电子迥旋共振加热、离子迥旋共振加热等。
50
原理图 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这些Coils都是用通电流来产 生Magnetic的,而且需要的电流都很大,会产生热,不仅是损失,更确切的说是没有能有这样耐热的设备,为解决这个问题, 原理图 这些线圈都要用超导体。由此诞生了次 : 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
51
Toroidal field Vectical field 合成
52
中心脉冲变压器 plasma 真空管 托卡马克模型 Toroidal 线圈
53
托卡马克实图
54
磁约束聚变研究历史 1952年,美国第一次Sherwood方案会议在Denver举行。在以后几年里,发 展了仿星器、磁镜、箍缩等装置。
1957年,英国环形箍缩装置ZETA运行。 1958年,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召开。各主要国家将聚变研究解密。 1961年,IAEA第一次国际核聚变会议在萨尔茨堡召开。 1964年,苏联研制T-3装置,大半径1m,环向磁场2-2.5Tesla,电子温度达到 eV。 1968年,苏联在新西伯利亚会议上公布托卡马克上的结果。 1969年,英国Calham实验室的科学家携激光散射测量装置去苏联T-3装置实 地测量,证实确实达到很高的电子温度。 1970年,各国开始建造自己的托卡马克。 1974年,美国公布角向箍缩装置Scyllac的结果。 1979年,美国串列磁镜TMX成功验证串列磁镜概念。
55
磁约束聚变研究历史(续) 1985年,苏美首脑建议合作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即ITER 1989年,德国ASDEX实现H模运转。
1991年,欧洲的JET装置用DT反应产生1.7MW聚变功率。 1993年,美国TFTR装置用DT反应产生6.4MW聚变功率,后来又将这一功率提高到10.7MW。 1997年,JET又创造了DT反应产生16.1MW聚变功率的新记录。 1998年,日本JT-60装置的DD反应的实验参数的等效DT反应能量增益因子Q达到1.25。 ITER完成工程设计 2005年,参加ITER计划六方决定将装置建在法国
56
聚变-裂变混合堆 238U + n —> 239Pu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的聚变-裂变混合堆
57
ITER主要参数 大半径 6.2 m 等离子体小半径 2.0 m 拉长比 1.85 环向磁场 5.3 T 等离子体电流 15 MA
拉长比 环向磁场 T 等离子体电流 MA 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功率 73 MW 平均电子密度 X 1020 m-3 平均离子温度 keV 峰值聚变功率 MW
58
该装置的建造目的是: * 产生和研究,维持400秒的感应驱动燃烧等离子体 * 产生和研究,稳态非感应驱动燃烧等离子体 * 检验主要聚变堆技术 * 堆部件试验,包括氚处理 它所研究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问题有: * 高能粒子效应 * 自加热效应 * 堆尺度物理问题
59
ITER建在法国的Cadarache
60
通往聚变之路
61
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机构的演变 ( )
62
电工会议时期(准备阶段) 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开始磁约束聚变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及电工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 学相继开展磁约束聚变研究。 1959年,原子能研究所建成脉冲磁镜《小龙》 第一届全国电工会议在北京召开。 1962年,卢鹤绂、周同庆、许国保《受控热核反应》出版。 第二届全国电工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黑龙江原子核研究所建成一台小型角向箍缩装置。 1965年,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原黑龙江原子核研究所)与原 子能研究所十四室合并,迁往四川乐山,称西南585所。 1966年,第三届全国电工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63
文革和后文革时期(整合阶段) 1969年,中科院物理所建成一台角向箍缩装置,并得到聚变中子。 1971年,西南585所的仿星器《凌云》建成。
1974年,中科院物理所和电工所成功研制CT-6托卡马克。 “受控核聚变研究工作交流会”在乐山召开。 1975年,中科院在安徽合肥筹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西南585所超导磁镜装置303建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等离子体专业。 1980年,《核聚变》(《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创刊, 1981年,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成立。 徐家鸾、金尚宪《等离子体物理学》出版。 1982年,项志遴、俞昌旋《高温等离子体诊断技术》出版。
64
改革开放时期(攀登阶段) 198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成功HL-1环流器装置。同年,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研制成功HT-6M托卡马克装置。 1988年,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等离子体物理原理》出版。 199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建成超导托卡马克HT-7。 199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将HL-1改装成HL-1M。 1999年,石秉仁《磁约束聚变:原理和实践》出版。 英文刊物《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创刊。 2002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HL-2A装置。 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合作,建成一台球形托卡马克SUNIST。 华中科技大学将美国的TEXT装置引进国内。 2005年,我国决定加入ITER。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成超导托卡马克EAST。
65
我国第一个有偏滤器的环流器HL-2A
66
超导托卡马克EAST
67
EAST安装现场(2005/1)
68
我国本世纪核能发展战略 热中子 反应堆 快中子 增殖堆 聚变堆
69
磁约束聚变装置类型 托卡马克 球形托卡马克 仿星器 磁镜 箍缩装置 球马克 内环装置
70
START等离子体照片
71
NSTX装置
72
SUNIST装置 (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
73
激光技术
74
一 . 激光特点: 1 方向性好 (发散角~10 -4弧度) 一束激光射到~38万km的月球上,光斑的直径只有~2km
一 . 激光特点: 1 方向性好 (发散角~10 -4弧度) 一束激光射到~38万km的月球上,光斑的直径只有~2km 手电筒的光射到~m处,扩展成很大的光斑。 利用激光准直仪可使长为2.5km的隧道掘进偏差不超过16nm.
75
2 单色性好 单色性最好的氪灯Kr86 Δ=4.7×10-3 nm 稳频He—Ne激光器 激光的 单色性比普通光高 倍.
76
太阳表面的亮度比白炽灯大几百倍。普通的激光器的输出亮度,比太阳表面的亮度大10亿倍。激光是当今世界上高亮度的光源。
3 能量集中—— 脉冲瞬时功率大(可达~10 14瓦) 激光的颜色非常单纯,而且只向着一个方向发光,亮度极高 激光在屏上形成的小光斑,有极大的照度 太阳表面的亮度比白炽灯大几百倍。普通的激光器的输出亮度,比太阳表面的亮度大10亿倍。激光是当今世界上高亮度的光源。
77
激光的能量在空间上、在时间上高度集中 光能量不仅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同时在时间上也可高度集中,因而可以在一瞬间产生出巨大的光热。
在工业上, 激光打孔、切割和焊接。医学上视网膜凝结和进行外科手术。在测绘方面,可以进行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的测量和卫星大地测量。在军事领域,可以制成摧毁敌机和导弹的激光武器
78
4 相干性好 时间相干性好(~10 - 8埃),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公里。 空间相干性好,有的激光波面上各个点几乎都是相干光源。
79
二 . 种类: 按工作物质分 固体(如红宝石Al2O3) 液体(如某些染料) 气体(如He-Ne,CO2) 半导体(如砷化镓 GaAs) 按工作方式分 连续式(功率可达104 W) 脉冲式(瞬时功率可达1014 W ) 三 . 波长:极紫外──可见光──亚毫米 (100 n m ) (1.222 m m )
80
激光已经成为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激光的应用 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应用激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 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医疗与光子生物学、激光加工、激光检测与计量、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等。 激光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心脏! 激光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激光已经成为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