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6年高三化学复习的得失与对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6年高三化学复习的得失与对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6年高三化学复习的得失与对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2 引言 花开花落,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交织着无数期待、猜测、焦虑和渴望的复杂心境中落下帷幕。有喜有忧,自然法则,一切尽在情理之中。今年的高考,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节点,自然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喧嚣之后的理性回归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通过反思,可以修正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行为;可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标高考命题思想的体味和理解,总结教学得失,提高教学质量。

3 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6年高考试题结构及考点分析 2016年高考试题特点及命题分析 对教学的启示 考试情况 试题总体评价 命题原则
试题评价 评价高考试题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对教学的启示

4 1. 试题结构及考点分析

5 2. 试题特点及命题分析 试题特点(太多出乎意料!) 试题是否真的太基础、没有考查能力? 比较反常 偏于基础 能力题少 信息呈现较单一
陌生反应较少 计算要求弱化 实验设计弱化 跨学科综合弱化 现场学习能力要求降低 试题是否真的太基础、没有考查能力?

6 中华传统文化、化学史没有考——化学与生活
青蒿素、屠呦呦没有考 实验题(选择题)——考查形式改变,不考表格型,要求有所降低 周期律周期表的考查形式改变,要求提高 实验综合题(非选择题)——稳中有变,融合了广东卷和江苏卷的风格,没有考查实验设计 元素化学综合题——工艺流程形式,但考查元素令人意外,不考“临界元素”和过渡元素,题目位置有调整。 反应原理综合题——去传统的气相反应体系,为电解质溶液体系,反应较单一,考查核心基本知识,难度降低。弱化了多反应并存的复杂情形,数形结合的要求降低。 物质结构与性质——稳中有变,重点还是晶体计算,但有新意 复习应考中如何对待漫天飞舞的高考信息?

7 考试情况分析 ——以厦门外国语学校为例 学校情况简介,15个教学班,6文9理。 理科省状元
黄昊以语文122、数学149、英语139、理综291、 总分701夺得省理科状元 建校35年共产生了九个高考省状元,1个理科综 合满分(300分),厦门市状元多人。 本一上线率94%,本科上线率100% 文科8人进入福建省前50名,理科5人进入福建省 前50名

8 考试情况 这种情况值得深思(感觉挺简单,结果不尽人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感觉理科综合考试还是不容易。
没有理科综合的成绩数据,没有化学单科的成绩数据,给考试分析、试题评价带来巨大困难。 今年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科综合学科中物理和生物的命题情况总体也相对稳定,只是局部命题方式做了一些微调。估计全省难度: 26题:估计0.3左右 27题:估计0.4左右 28题:估计0.3左右 37题:估计0.5左右 这种情况值得深思(感觉挺简单,结果不尽人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厦门外国语学校 福建省4月质检:203.21分,化学:65.61分(含新疆生) 高考:210分左右。

9 评价高考试题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几个我们必须重新认真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能力? 如何理解“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如何评价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 如何理解“高考命题是讲道理的” 练习是重基础还是重能力好?……

10 试题总体评价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仍然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能力 考查目标明确,考查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检测了学生的 化学科学素养。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难度控制还是比较恰当,具有 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素 养的学生,对中学化学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只有客观、科学、理性地分析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才能对高考命题方向做出正确研判,对今后的教学, 特别是明年的高考复习教学做出合理的安排。

11 命题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高考的考试 内容及要求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性。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 指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在关于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中指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独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试题特点 (1)从命题思想来看,试题较好的诠释了 新课程理念 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知识、能力、 方法和观念)
(1)从命题思想来看,试题较好的诠释了 新课程理念 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知识、能力、 方法和观念) 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思维方法、过 程方法和结论表征)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化学的学科价值)

13 (2)从考查内容上看,立足基础、强调能力、 注重综合
(2)从考查内容上看,立足基础、强调能力、 注重综合 试题总体设计上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方法和核心观念的考查。 题型总体呈现平稳,难度适中、层次分明,试题 背景材料的陌生度较往年有所降低,没有出现偏 题、怪题,体现了“高考命题是讲道理的”的命 题原则。

14 在命题内容和命题方法上,与2015年基本一致。凡 是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高考命题并不刻意回避 经典的问法与考法,只是题目顺序上进行了微调, 难度梯度设置更加明显。
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和主干内 容。(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理论、 基本计算、基本反应和实验探究) 试题通过对背景素材的精心设计,将许多板块的知 识融合起来进行考查,起到了考查学科内知识综合 的效果,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或题海战 术的学习方式。

15 (3)从命题选材来看,立足教材、重视迁移、 贴近实际
(3)从命题选材来看,立足教材、重视迁移、 贴近实际 今年高考的命题素材许多来自教材,陌生度是历 年最低的,总有似曾相识之感。 试题背景材料陌生度不高,难度较往年有所下降, 学生容易入题,试题中问题的设置偏重于考查学 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 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关注化学理论在 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

16 (4)从命题形式上看,立足稳定、多元包容、不断创新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理综考试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但在 命题形式上,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会尝试一些变化。 2013年的26题以有机制备为背景的实验探究题,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27题复杂信息背景的工艺流程图让人惊慌失措、落 荒而逃! 2014年27题以“临界元素”——磷为背景材料的元素化学综 合应用题,28题以气体分压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都让 人防不胜防! 2015年26题实验题“回归”传统的仪器连接和性质探究,28 题考查速率方程及新型图形分析等都体现了高考命题不断创 新的风格。

17 今年的试题稳中有变,既有传统意义的典型题型,又有点缀了一些新面孔,也体现了命题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创新。
如选择题第10题的实验为无表格形式,12题出现了电离度 的概念,尤其是13题不是往年的数形结合题,而是小框图 形式的推断题,令人耳目一新,颇有“复古”的味道! 实验题的命题形式变化较大,既有老高考的痕迹,又有新 课程江苏卷和广东卷的新鲜气息!但今年实验题未出现实 验设计型问题,确实让人比较意外,不可思议!因为,实 验设计型问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思 维迁移发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具有较 高的区分度。(不是我们无能,实在是…太狡猾!虚实交 替,防不胜防!)

18 (5)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看,立足理解,注重间接应用
新课标高考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含三个方面:接受、 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 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仔细分析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几乎每道题都是 以能力立意的,试题对每个能力要求的二级目标都有涉及, 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素养。 今年化学试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值得研究和关注。如试 题信息的呈现形式较以往简单和单一;非选择中各小题的 问题设计相关性较小,没有“多米诺效应”;问题设计中 较少出现“递进式追问”的高阶思维;对实验创新能力、 化学计算能力和学科间综合考查的要求有所降低。

19 试题评价 1. 试题考查内容 从试题的考查内容、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和试题结 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从试题的考查内容、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和试题结 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 试题考查内容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内容应覆盖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应关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考 查学生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20 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和主干内容。
如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热化学与反应能量、电解质溶液与溶液中各种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计算等。

21 (2) 在过程与方法考查方面:要兼顾一般 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学科思想 方法与化学认识方式的考查。
(2) 在过程与方法考查方面:要兼顾一般 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学科思想 方法与化学认识方式的考查。 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1.运用模型、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 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提出假设、方案设计、现象预测、数据处理、解释 与推论、模型建构、信息处理、评价反思的能力。

22 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关注 (1)探究环节的完整性 (2)体现多轮次探究或生成性探究 (3)探究环节中所蕴含的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
有的探究题虽然看似环节齐全,但设问点缺少思维容量, 基本为化学知识或化学实验知识的简单再现; 某些设问点应涉及到对学生完成探究任务所需的高级思维 能力的考查。如:在回答假设、猜想的相关问题时,学生 是否需要经历假设检验或假设创造,是否需要运用联想、 想象、比较和系统思考等高级思维活动;在收集证据和分 析论证、获得结论过程中,学生是否需要经历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或模型建构这些高级思维活动。

23 (2)在过程与方法考查方面 化学思想方法与化学认识方式的考查
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 和概括,既包括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 与合等哲学思想,也包括元素观、转化观、守 恒观、能量观等核心观念。

24 元素观的内涵为:基于元素认识物质性质。具体表现为能够基于核心元素找到含该元素的物质;能够基于物质中的核心元素从物质的元素组成及性质和氧化还原角度认识物质性质;能够实现以该元素为核心的一系列物质的转化。
转化观的具体内涵为:能够从转化的角度看物质、能从转化的角度看反应、能分析或设计转化路径等。 守恒观的具体内涵为:能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角度分析化学反应。

25 微粒观的具体内涵为:能够从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数量等角度分析物质 结构及其性质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定量观的内涵:是能从物理量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的角度理解如何对化学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表征。 系统观更倾向与一种一般的思维方式,它的内涵 是能够基于问题系统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进行 分析。

26 化学认识方式是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时所表 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的某种思维模式。
化学认识方式是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时所表 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的某种思维模式。 化学认识方式包含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类别两个基本构 成要素。认识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与核心知识的认识发展 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有关。 对化学认识方式的考查体现在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 否从恰当的认识角度、以与问题相匹配的认识方式类别 及清晰的认识思路进行思考和解答。

27 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示例——实验综合题

28

29 本题以核心元素——氮元素为背景,以元素化学的核心知识——“物质的性质和转化”为考查重点。
考查了实验的基本知识——常见气体(NH3)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装置 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装置的选择和仪器连接 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 涉及:现象预测、解释与推论、信息处理。 但没有考查:提出假设、方案设计、模型建构、评价反思的能力。

30 不足: (1)探究环节不完整 (2)没有体现多轮次探究或生成性探究 (3)对探究环节中所蕴含的各种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还不够。
没有考查假设和猜想,学生不需要经历假设检验或假设创造; 对现象预测的考查也比较直白,不需要进行太多的系统思考。 对运用联想、想象、比较和系统思考等高级思维活动考查力度不够; 在收集证据和分析论证、获得结论过程中,对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或模型建构的高级思维活动的考查力度不够。 难度有所降低。

31 品味经典 反思提升!

32

33 点评 实验探究特征非常明显、科学探究环节齐全、能力点全面、能力要求高; 采用层层递进式探究即多轮探究,提升了认知水平的考查要求。
不仅要运用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还有具有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 在素材选取、探究过程的操作与想象、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方面有利于认真、细致做好实验、实验素养好的学生。

34 (3)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化学-技术-社会”教育 思想。
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化学-技术-社会”教育 思想。 不仅试题背景应尽可能涉及新能源、化工生产、 科学实验、环境保护等方面,还要让学生将化 学知识应用与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真实问 题、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关系的认 识与感受, 要求学生均有尊重事实、用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5 试题评价 2.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一)记忆(remembering):记忆是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 相关知识。 (1)识别(recognizing): (2)回忆(recalling): (二)理解(understanding):学习者在对将要获得的"新 "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他就产生了理解。更具体 的说,新进入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和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 时,理解就发生了。

36 理解包括: (三)应用(applying):应用是指运用不同的程序去 完成操练或解决问题。 解释 (interpreting)
举例(exemplifying) 分类(classifying) 总结 (summarizing) 推断 (inferring) 比较 (comparing) (三)应用(applying):应用是指运用不同的程序去 完成操练或解决问题。 执行 (executing) 实施 (implementing)

37 (四)分析(analyze) : 分析是指将材料分解为其组 成部分并且确定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区分 (differentiating) 组织 (organizing) 归属 (attributing) (五)评价(evaluate) :评价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 作出判断。 核查 (checking) 评判 (critiquing) (六)创造(create) : 创造是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 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往往是新的" 产品"。

38 “考试说明”:了解、理解、综合应用。 记忆、理解、直接应用、间接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直接应用是指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较熟 悉和比较简单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和判断,建立起知识和时间 的对应性联系。 间接应用指的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对 新的陌生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对解决新型陌生问题的 方案进行评价,以及能够设计新的方案解决陌生问题,(即设 计与创造性应用水平)。 记忆、理解和直接应用水平多指向学生对特定知识本身(内涵、 外延)的学习水平的直接考查,而间接应用水平则更强调考查 学生对知识的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能力,以及学生将所 考查的知识作为认识方式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9 观察、分析、判断、归纳——间接应用 类比迁移——间接应用 观察、分析、归纳、判断——间接应用 分析、综合、判断——间接应用

40 结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题问题的设置基本以“间接应用水平”为主——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考查滴定原理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计算——间接应用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应用,未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间接应用 结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题问题的设置基本以“间接应用水平”为主——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41 评价高考试题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能力? 如何理解“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如何理解“高考命题是讲道理的” 如何评价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
日常练习是否越难越好?

42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 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 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 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 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 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 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 能力)。

43 高考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 再现、辨认的能力。——记忆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 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 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 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理解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 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应用   

44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包含所有各层次要求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 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分析 (2)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 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评价和创造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包含所有各层次要求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 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 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45 关于命题立意——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 知识立意的出发点是从考查知识出发命题。试题特点表现 为: “能力立意”试题的特点是:
知识立意的出发点是从考查知识出发命题。试题特点表现 为: ①主要考查知识点而不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体系; ②不考虑结合情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注意知识和材料的对应与转 换。 ③这种试题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 “能力立意”试题的特点是: ①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新情境新问题; ②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知识;考查的知识主要是主干知识及其 体系; ③提问内容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 ④答案要求体现对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⑤这种试题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即在知识和材料的双向建构过 程中解决问题、编制答案。

46 化学的价值——记忆、理解、直接应用 接收、加工、重组信息、分析、综合、计算能力——间接应用 有机代表物延伸到类属

47 有机物命名的拓展 分析、综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间接应用 分析、综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间接应用

48 观察图形、模型,接收、加工、吸收、整合、存储信息;
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结果表达 理解、综合应用——间接应用水平

49 观察图形、接收、加工、吸收、整合、存储信息;
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结果表达 理解、综合应用——间接应用水平

50 观察图形、模型,接收、加工、吸收、整合、存储信息;
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结果表达 理解、综合应用——间接应用水平

51 化学用语——直接应用 创新反应——间接应用 系统分析、判断——间接应用 创新反应—— 间接应用 接收、吸收、整合信息,分析、类比、综合——间接应用

52 如何理解“高考命题是讲道理的” ——试题评价的一个误区
如何理解“高考命题是讲道理的” ——试题评价的一个误区 以工艺流程题为例 考查学生的类比、迁移和应用能力 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现场学习能 力”

53 元素化学综合应用试题命题的基本思路 ——工艺流程试题
元素化学综合应用试题命题的基本思路 ——工艺流程试题 元素化学综合应用试题的另一种命题形式为——以某种元素为核心的多板块知识的综合考查。

54 高考元素化学综合应用题的命题新动向 ——关注对考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高考元素化学综合应用题的命题新动向 ——关注对考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55 迁移应用 分析、综合、判断 记忆 系统分析、综合判断 分析、类比、 综合、判断 系统分析、综合判断 类比、迁移、应用 类比、迁移、应用

56 【答案】 (1) Mg2B2O5·H2O+2H2SO42MgSO4+2H3BO3;减小铁硼矿粉粒径、提高反应温度。 (2) Fe3O4; SiO2和CaSO4; (3)将Fe2+氧化为Fe3+;使Al3+与Fe3+形成氢氧化物而除去。 (4)(七水)硫酸镁 (5) (6) 2H3BO3 B2O3+3HO B2O3+3Mg 3MgO+2B

57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中也有考查——问题解决能力和现场学习能力

58 考查问题解决能力和现场学习能力

59 27.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 (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⑴LiCoO2 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3_______。

60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式 。 2Al + 2OH-+ 6H2O = 2Al(OH) H2↑

61 27.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回答下列问题: (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 。

62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回答下列问题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 放电:(—)LixC6 -xe- = 6C+xLi+,(+)Li1-xCoO2 + xLi++xe- = LiCoO2

63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 +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CoSO4+ 2NH4HCO3= CoCO3↓+(NH4)2SO4+CO2↑+ H2O

64 放电:(—)LixC6 - xe- = 6C+xLi+,(+)Li1-xCoO2 + xLi+ + xe- = LiCoO2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回答下列问题: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      。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               (填化学式)。 (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 放电:(—)LixC6 - xe- = 6C+xLi+,(+)Li1-xCoO2 + xLi+ + xe- = LiCoO2 Al(OH)3、CoCO3、Li2SO4

65 如何评价试题的难与易? 所谓试题的“难”,主要有以下表现特征: 试题的“难”是否等同于“题目让人无法看懂”
背景材料陌生度高 设问角度新颖、独特 信息量大,且呈现多种表征形式 思维能力要求高:多种思维方式并存,正向、逆向、发散、统摄、联想、迁移、归纳、演绎等。 需要采用系统思考方式(如:多反应竞争体系) 计算量大,且涉及复杂运算过程 跨学科考查 试题的“难”是否等同于“题目让人无法看懂” 试题再难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守科学性原则

66 如何评价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 试题评价的另一个误区 孤立的分析、评价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
应从理科综合学科考查的视角来分析才能得出 科学、合理的结论。 此外,还应注意试题的不良性结构问题造成难度 大——试题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基础越好! 如,问题设置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题目所给信息不充分;文献资料改造过程的科学性等。

67 还必须考虑高考考试改革的历史背景 特殊的历史节点:全国多个省份再次重新加入 全国新课标高考命题考试。试题改革谨慎推进, 以稳定为主,难度稳中略有降应该合情合理。 2016年高考命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今后 三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命题的过渡期起到调研作 用——“火力侦察”,为适时调整这三年甚至 2017年后的高考命题提供科学数据。

68 3.对教学的启示 2016学年复习应考的四次重大考试化学科成绩 1月省单科质检:70.68分(厦门市第2名)。 3月厦门市单科质检(第3名)
4月省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均分65.61分,理综 分(厦门市第2名)。 5月厦门市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均分61.6分,理 综205分(厦门市第1名)。 高考理科综合:210分。 2016届的高考复习有值得肯定和总结的方面

69 3.对教学的启示 (1)抓早 学生“初始状态”的习得很重要
如,高一要落实化学用语、化学常用量、元素化学知识;落实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落实常见的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教学中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兼顾能力与方法,为高三复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高度重视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 生学会如何使知识结构化的方法,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 能长久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如元素化学学习的“三线 三视角”法。

70 (2)抓细 细节常常是高考的考查热点。因为细节也常常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细节常常是高考的考查热点。因为细节也常常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如2015年高考乙卷中第10题对铝条的燃烧现象的考查,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 结论。 2015年福建高考25题中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 学生必须对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的过程的细节有深刻的 认识才能顺利答题。 再如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反应制备乙烯,随着反应温度的 升高,混合液由无色透明到变成褐色。学生必须认真观 察整个反应过程,注意实验现象的变化,然后结合现象 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整个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副反应。

71 (3)抓实 高考复习过程不必对到处流传的所谓“高考信息” 过分关注和解读,而应注重对高考命题原则的理 解。由于高考试题数量的限制,因此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必成为高考考查 的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教师应讲细讲透,使学生入木三分、 刻骨铭心。如前面所述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 总量问题,必须弄清氯气溶于水的过程。

72 基本技能 基本方法 应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如常见的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常见实 验仪器的实验方法等;
应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如常见的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常见实 验仪器的实验方法等; 基本方法 则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分类的思想,对不同的知识采用 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其中,思维建模,使知识结构化 是方法的核心。如原电池、电解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模 型,元素化学的“三线三视角”法,可逆反应大平衡观 的建构(气相可逆反应、溶液中的水、弱电解质电离平 衡、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73 基本观念 必须伴随化学学习过程不断强化,最终成为学生 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自觉行为。如学生有了微粒 观,那么对于溶液中发生复杂的离子反应如明矾 与氢氧化钡的反应,就不会熟手无策;学生有了 绿色化学观,对于实验过程中有毒、有污染的尾 气就会自然产生要处理的意识,也就不会遗漏尾 气处理装置。

74 (4)抓巧 巩固基础、强化思维和提升能力是高考复习的关 键。高考复习时间紧迫,加上学科之间的竞争就 更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合理规划、巧妙安排就显 得尤其重要。 教学实例 例一:第一轮复习时周末练习的编排策略 “7+1模式”→ “ 7+2模式”→ “7+3模式” → “7+4模式”

75 例二:高二学年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和 “实验化学”模块(或实验内容的校本课程) 的学习。如何确定“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 目标,处理好与高考第一轮实验复习的关系 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
教学策略——“三重三缓”原则 “重典题分析,缓面面俱到”; “重解题技能,缓知识系统; “重素材积累、体验实践,缓纵深拓展、全面提升”。

76 不提倡过早要求学生做一道完整的高考题,但可以 分解、改造,局部呈现,降低难度。
例三:历年高考试题要做到“讲三遍” 第一遍:一轮复习中 知道高考考什么?——高考的考查内容(考点) 第二遍:二轮复习中 了解高考怎么考?——高考试题的呈现形式 理解高考为什么这样考?——高考命题立意 第三遍:三轮复习中 反思高考还可以怎么考?——研究和评价高考试题 不提倡过早要求学生做一道完整的高考题,但可以 分解、改造,局部呈现,降低难度。 忌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事与愿违、打击学生学 习化学的积极性。

77 注重学生信息提取与输出能力的训练 文本阅读能力:快速、连贯、关键、准确
数据、图表的分析综合能力:自变量、应变量、变化趋势、变化规律、特殊意义 文字表述能力:准确、明了、通顺 其他形式的表述能力:符合规范表征

78 (5)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激发兴趣 训练技能(对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用的技能) 促进认知 培养能力 提升素养

7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 ①形成概念。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② 获取物质性质,形成强烈的感性认识;③理解化学理论。如能量 转换中的原电池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元素周期律等;④形成化 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实验 价值观。尤其是实验价值观中的实证观、绿色化学观;⑤体验科 学方法。如通过开展对“氯水漂白性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会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⑥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对实验现象 (数据)的归纳、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或设计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绝好途径。 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应从高一,甚至初中抓起。起始年级应侧重 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常见仪器的使用和原理的教育,高年级 则侧重于实验思维、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等实验综合素养。

80 (6)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各 种学习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各 种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 动。 “教学行为”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和学 的任务,有目的地发生的、相互作用着的教的行 为和学的行为的同生共振的行为统一。 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教学 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与实施。

81 ①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设计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设计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适当设计一些思维容量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不要将 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降低思维难度。 如设计科学探究型问题,应体现多轮次探究或生成性探究。 探究环节应蕴含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在提出猜想、假 设问题时,学生是否需要运用联想、想象、比较和系统思考 等高级思维活动;在获取现象、数据和得出结论过程中,学 生是否需要经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或模型建构等这些高 级思维活动。

82 ②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时空 ③及时了解学生的习得 ④评价行为的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对思维容量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③及时了解学生的习得 教学中应多采用学生作品展示、汇报交流等高效的教学行为对,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不足,及时纠错。 ④评价行为的多元化 在问题的讲评,尤其是例题和练习的解答教学中,可以采取“一题两讲、众人参与”的评讲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多了解学生的问题思路或解题方法,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83 (7)高三复习阶段应提倡“深度学习” 注重学习品质培养
知识的批判与理解——如: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设 计和评价(盖斯定律、原电池设计、化学平衡状态、沉淀溶解平 衡……) 知识的有机整合——如:元素化学与实验综合、元素化 学与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离子反应理论(特征、实质、 途径、应用),加深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知识的自主建构——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如: 元素化学的“三线三视角”、化学反应的“大平衡观”建构。 知识的迁移应用——注重问题解决,分析新情境、新问 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元素化学综合 题——由此及彼)

84 (8)理性对待各种高考信息 高考复习应考首先应立足于教师自己对高考方向的研究和理解
高考复习的策略和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校情,准确把握教学基准。 高考复习的要求应立足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高考信息应认真研究,甄别对待,保留自己的价值判断 加强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不变应万变 “任他红尘扰扰,我自一瓢来往”!

85 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对全国卷评价的舆论导向研究 对试题能力要求的评价研究(理科综合的视角) 学科间的合理协作研究
语文、数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的研究 复习教学的宏观与微观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心理和学科)的研究 ……

86 谢谢大家 敬请指正!


Download ppt "2016年高三化学复习的得失与对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