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d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d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d97227201/
第十一週 傳統文化與道德思考: 承襲的文化與社會倫理促進還是阻礙了道德思考能力的發展?

2 一、前 言 2012年至今的「野草莓學運」:從文林苑都更案、政府拒絕調高最低工資、高學費政策,到旺中媒體併購案,大學生數度上街頭抗議。
一、前 言 2012年至今的「野草莓學運」:從文林苑都更案、政府拒絕調高最低工資、高學費政策,到旺中媒體併購案,大學生數度上街頭抗議。 立法委員邀請教育部長蔣偉寧和幾位學運領導人在立法院對話,爆發了陳為廷V.S.教育部長的「禮貌事件」。 陳為廷:「我認為你是一位偽善、說謊和不知悔改的教育部長。」 聯合報以頭版新聞批判陳為廷的言行「荒腔走板」,在網路上引發正反論戰。

3 一、前 言 清華大學校方的新聞稿聲明: 對於本校陳姓同學…在立法院不當行為,深感痛心 外,也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 傷害,致上最深的歉意。清華大學嚴正聲明,針 對公共議題,本校不贊同學生恣意作為,曲解公 開發言之行為的正當性及合理性。

4 一、前 言 清大教授連署的抗議文: 陳為廷作為一個學生,卻絲毫沒有怯弱,善盡作為 一個公民的責任,在國會委員會剴切發表對公共 事務的意見,並對位高權重的教育主政者提出批 判。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之聲明: 大學不應充當權力者侍從,藉「禮貌」的封建修辭 ,傷害學生公共批判行動的正當性。

5 一、前 言 清大校長陳力俊教授的公開信回應:
一、前 言 清大校長陳力俊教授的公開信回應: 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 是據理力爭,就可以對人不尊重,將不會有理性 討論的空間。

6 一、前 言 清華大學李丁讚教授: 陳校長這些話…最大的問題是,把「尊重」看成做 人處事「最基本的道理」,認為這樣才會有「理 性」討論的空間。但是,在公領域的討論中,「 尊重」固然重要,但比起「是非」,只是其次, 不會是「最基本」。如果沒有「是非」,甚至顛 倒「是非」,積非成是,人會變得很無助、挫折 、甚至憤怒,根本不可能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還可能衍生嚴重衝突。

7 一、前 言 社會輿論對陳為廷的發言和態度,形成兩極對立的看法。 1.責備的一方:陳為廷不懂得「尊師重道」,出言不遜,對長輩不禮貌。
一、前 言 社會輿論對陳為廷的發言和態度,形成兩極對立的看法。 1.責備的一方:陳為廷不懂得「尊師重道」,出言不遜,對長輩不禮貌。 2.力挺的一方:陳為廷具行動力和思想批判力,其行為和發言是真正道德勇氣的體現。 這個事件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道德觀」與「現代社會的應為觀」之間的張力與衝突。

8 反思與討論 陳為廷轟教長!15分鐘完整交鋒過程。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naNftH8X18
請問: 1.你對陳為廷的言行有什麼評價?他的言行是對或錯? 2.你的理由是什麼?你所依據的價值觀或原則是什麼?

9 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 蓋茲會朴槿惠 手插口袋被罵翻
出處:聯合報 微軟創辦人蓋茲廿二日在南韓總統府青瓦台與南韓總統朴槿惠握手時,左手插在褲袋裡,不拘小節的作風讓部分南韓媒體譁然。 … … 南韓中央日報的照片圖說寫著:「是文化差異,還是無禮舉動?」東亞日報也問:「無禮地握手?隨興地握手?」南韓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社會等級分明,相當重視禮節,對於蔑視國家尊嚴的舉動特別敏感。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對此事不予置評,但相關討論塞爆社群網路。

10 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 台灣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 台灣長期實施「中華文化、儒家思想、中華民族主義和黨國意識型態(三民主義)」的教育。
儒家傳統道德觀以《論語》和 《孟子》為代表。 在各種道德德目中,孔子最重視「仁」、「禮」、「孝」這三者。 從孔子對「仁、禮」的言論來看陳為廷的言行,會認為他「不敬」、「無禮」、「過直而絞」而且無法「克己復禮」。

11 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 2011年教育部突然變更課程綱要,把「論孟選讀」的選修課改回「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而且是二選一的必選課程。此舉引發極大的社會爭議。 教育部國文課綱委員:「蹺腿姐」和校園霸凌事件顯示,青少年禮儀品格漸淡、不尊重師長,故高中生有必要閱讀四書。 思考: 1.讀四書可以解決青少年的無禮行為? 2.儒家傳統的倫理道德觀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嗎?

12 反思與討論 請問: 1.你在高中上的「論孟選讀」或「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教了你什麼? 2.你認為四書應該作為高中生的必選課程嗎?
3.你認為讀四書能幫助現代社會塑造更好的道德人格嗎?

13 三、 Stohr論「禮貌」 「禮貌」真的毫無價值嗎? (補充資料)
「禮貌」真的毫無價值嗎? (補充資料) 出處:部落格「哲子戲 Philosophist’s Camp」 現代人認為很多傳統禮貌和禮儀已過時,更有些 學者喜歡把禮貌解構為統治者的階級迫壓工具。 但Karen Stohr主張,禮貌是道德的表達。 他運用康德義務論、Hume的道德理論和亞里斯多 德的德性理論,來解釋「禮貌」背後的意涵。

14 三、 Stohr論「禮貌」 康德的道德觀強調對人的尊重,這解釋了為什麼要說「謝謝」是禮貌,因為這表示你沒有把別人當成只是工具。
Hume則認為禮貌規則只是約定俗成的形式,用來表達人自身的良好品德。例如,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與落後國家使節晚宴時,放棄用刀叉的餐桌禮儀,而跟使節一樣用手拿食物,是禮貌的表現。

15 三、 Stohr論「禮貌」 禮貌的規則必須具實用性,會隨著時代而轉變。

16 三、 Stohr論「禮貌」 「基於禮貌的善意謊言」的兩種解釋:
1.禮貌的回答不一定要正面答覆,可以避重就輕、選擇性地回答:例如,朋友問她的衣服好看嗎,你可以回答說這顏色很搶眼。 2.問題和答案不能單純按照字面意義去理解,因此 禮貌的回答案便不構成謊話:例如,乞丐問你有 沒有零錢,他實際上要問的是可不可以給他點零 錢,而你回答說沒有,並不是指你身上沒有零錢 ,而沒有給他的零錢。

17 三、 Stohr論「禮貌」 請問: 1.你覺得什麼是禮貌? 2.禮貌可以帶來什麼好處與壞處?
(效益主義的考量) 3.禮貌本身有沒有價值(無關其結果的價值,也就是說,即使帶來不好的結果,我們仍應禮貌)? (義務論的考量) 4.請想想看,有什麼時候我們「應該不禮貌」?

18 四、現代公民社會的應為觀 祝平次:儒家哲學的道德觀念不適合現代民主社會,它跟民主不相容。
陳瑞麟:質疑儒家是否有足夠的思想資源能幫助青少年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應為」問題。 反對「四書」必選的學者強調「現代社會的應為觀」:公民應該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關懷公共事務、追求正義、為弱勢者發言、挑戰當權者等等。

19 四、現代公民社會的應為觀 革新主義:殷海光 儒家的德目有幾種弊病: 1.階層性:嚴於階層上下之分 2.重男輕女 3.為愚民政策立張本
4.獨斷精神 5.泛孝主義 6.輕視實務 7.與現實權力黏合、以價值考慮取代事實的認知

20 五、儒家傳統的再詮釋與再應用 (一)保守主義:新儒家
儒學由己身的道德實踐出發,成就理想人格(內聖),再推及及人、參與政治、教化萬民(外王),是它獨一無二的優點。 新儒家接受中國傳統的「內聖外王」觀,也接受所謂「聖王」的人格和統治的正當性 民主與科學開出論:內聖外王觀可以跟與民主制度相容,但必須從中國文化內部去發展出民主和科學。

21 五、儒家傳統的再詮釋與再應用 新儒家在企圖保存儒家傳統的整體之下,把民主和科學納入儒家思想中,這種作法有兩個問題:
1.這種理論的「納入」如何具有實踐上的可行性並不清楚。 2.被納入的「民主」和「科學」究竟是不是一般認知的典型民主和科學,不得而知。

22 五、儒家傳統的再詮釋與再應用 (二)「批判反思型」的再詮釋和再應用:把儒家經典和文本當成訓練青年學子思辨能力的教材。
在這種具反思性與批判性的儒家文本的再應用之下,陳為廷的言行可能被評價為充分體現孔子稱許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陳為廷的整體言行也具體實踐了孟子所言「說大人,則藐之」以及「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

23 五、儒家傳統的再詮釋與再應用 陳瑞麟:儒家傳統文本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之再詮釋和再應用雖有好的一面,但也有難以覺察的困難。
以禮貌事件中,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反應為例,所謂「儒家觀點的再評價」很容易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人際應對間的涵養和態度上,卻忘了在公共領域中,實際上真正「應該做什麼」(應為)的對錯評價。

24 六、「傳統」概念的再反思 在多數討論傳統與現代的文獻中,所謂「傳統」多指稱中國文化,「現代」則指稱來自西方的民主制度、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
但台灣的文化傳統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嗎?一定是儒家傳統嗎? 台灣社會具多元文化性格。文化是持續地在變動的,所以「傳統」這個概念的內容也不斷地在變動。

25 六、「傳統」概念的再反思 傳統:就是一個文化所累積的習俗、思想、器物、生活方式、行為規範,而且持續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繼承。傳統並沒有固定的內容。 討論「傳統文化」也涉及「應為」問題:我們應該對台灣的文化傳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 我們必須反省產生儒家道德傳統與當代台灣民主社會關係背後之思想架構,可能對我們的反思形成侷限。

26 六、「傳統」概念的再反思 反對高中生必選四書的學者懷疑的是「我們的傳 統就是中國儒家傳統」之真實性。
在討論傳統文化促進或阻礙現代社會的道德推理 能力時,我們必須同時反省「傳統」的概念。 因為「道德」和「倫理」負載太多中國傳統的意 義,不加反思地使用它們有可能干擾或偏轉我們 的思路,故作者使用「應為」這個語詞來表達「 應該」之意涵。

27 六、「傳統」概念的再反思 什麼是「應為」:應為就是應該、正確的行為。
我們的行為不管涉及到個人、他人、社會、文化、動物、自然環境、過去、未來,都有其「應為」(或規範)需要探討。 重點在於,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用來作思考的語言本身──這是「道德推理」的一部分。

28 反思與討論 請問: 對於本文作者的觀點,有哪些是你同意的?有哪些是你不同意的?為什麼
你認為哪些儒家傳統道德觀念值得發揚?哪些應該被拋棄?有哪些促進你的道德選擇和抉擇能力?又有哪些囿限或阻礙你發展道德思考與探索的能力?

29 參考書籍與網路資源 陳瑞麟,〈傳統文化與道德思考〉,《道德推理》,東吳大學哲學系 彙編,2013。
Karen Stohr, On Manners,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陳為廷轟教長!15分鐘完整交鋒過程,網址: 哲子戲 Philosophist’s Camp,網址:


Download ppt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d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