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常見的用藥迷思 一般常見的問題 常見處方藥的問題 一.先談民眾可能長期存在的一些錯誤性或反射性思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常見的用藥迷思 一般常見的問題 常見處方藥的問題 一.先談民眾可能長期存在的一些錯誤性或反射性思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見的用藥迷思 一般常見的問題 常見處方藥的問題 一.先談民眾可能長期存在的一些錯誤性或反射性思考
二.再介紹一些具體的例子,例如安眠藥、抗生素、類固醇等

2 吃藥,有病治病沒病補身? 藥品會傷胃,最好合併胃藥吃? 藥品最好都在飯後吃? 病症消失了就可以不吃藥? 藥品合成的比天然的副作用大? 把藥品磨粉吃,效果快又好?

3 生病打針效果快又好? 中西藥併服可以有互補作用? 介紹 “好藥” 給好朋友? 鎮靜安眠藥迷思 類固醇迷思 抗生素迷思 嗎啡類止痛藥迷思

4 參考資料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家庭健康百寶箱,金錢文化,1994 陳昭姿:家庭用藥小百科。台北市:允晨文化,1995
沈麗娟等:家庭藥師,牛頓,1997

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6 吃藥,有病治病沒病補身? 藥品在臨床醫學的使用目的,可以包括診斷疾病、 治療疾病或是預防疾病。即使是以預防為目的,也會有特定的對象,例如高危險群病人。因此,從來沒有一個藥品既可以用來治療特定疾病, 又可以讓沒有這些病症的健康人安全無虞的用來補身。 任何國家的新藥上市,都會核准所謂的適應症,也就是法定用途。在這些衛生主管機構核准的適應症下用藥,並且遵守一般用藥守則,最能保障安全、有效兩大目標。 反之,缺乏專業醫師的監測,沒有恰當的適應症而使用特定藥品,尤其是健康沒病的身體,不但不會有期待的補身作用,反而可能只得到不希望有的不良反應或是負面作用。 一.簡單說明藥品的上市過程 二.強調“適應症”的意義 三.強調非適應症下使用的風險、尤其是無專業醫師介入時

7 藥品會傷胃,最好合併胃藥吃? 不是所有的藥品都會傷胃,具有明顯胃腸副作用的藥品其實只是少數。
藥品引起的的胃腸副作用,如果與胃酸分泌無關,服用中和胃酸的胃藥(制酸劑),並沒有幫助。 胃藥的主要成分是二價或三價的金屬鹽類,容易與其他藥品結合,可能會妨礙這些藥品在胃腸道的吸收。 如果無法避免服用胃藥,應該請教醫師或藥師是否可以同時服藥,或是必須錯開服藥時間。 一.請舉例容易造成胃腸傷害的藥品與可能機制 二.請介紹俗稱的“胃藥”是什麼,及如何作用 三.請說明胃藥的正確服藥觀念與方式

8 藥品最好都在飯後吃? 因為許多民眾認定藥品會傷胃,所以就推論藥品最好都在飯後服用。其實最佳服藥時間的選擇與設定,都必須有醫學臨床研究結果作為依據。 某些藥品的吸收可能會明顯受到食物影響,發生所謂的藥品食品交互作用,甚至影響生效時間的快慢或藥效強度,因此可能需要空腹服用。 飯前意指“空腹” ,飯後意指“隨餐” 。有些醫院在藥袋上的說明為: 飯前為吃完飯後兩小時或吃飯前一小時; 飯後為吃完飯後一小時內。 一.請說明藥品與食品的交互作用並舉例子 二.請準確說明過去泛指的飯後與飯前的意義 三.請舉例不宜在飯後服藥的例子

9 病症消失了就可以不吃藥? 藥品的作用有的是消除疾病原因,有的是控制或延緩疾病進展,有的是解除症狀。
例如:多數抗生素的使用目的是在根除感染病原,如果無故中途停藥, 不但無法達到原來目的, 也可能帶來抗藥性。某些慢性病,例如高血壓與糖尿病,醫學研究證明長期將血壓與血糖控制良好,可以明顯減少發生合併症的危險,即使不覺得有症狀,也不可以任意停藥 。 反之,某些主要用來解除症狀的治療,例如頭痛流鼻水等,有時病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需要服藥,或是在症狀消失了即可停藥。 一.請說明藥品使用的主要目的 二.請舉例必須長期服藥的情形 三.請舉例可以“ 需要時服用”的例子

10 藥品合成的比天然的副作用大? 除非含有雜質,藥品的藥效與不良反應只與藥品成分有關,與該成分來源無關。
藥品所含的每一成分通常都可以分析辨認,臨床試驗所得到的資訊也都與各成分直接相關,和該成分究竟是化學合成,或是天然萃取無關。 我們的身體不會辨認出不同來源的相同成分,基本上也不會對化學分子相同但來源不同的成分呈現不同的作用與反應。 一.請強調天然與合成的成分是同一化學結構〈除非有不同〉 二.請強調重點在於品質是否合格,是否存在雜質等 三.請強調天然物也可能副作用大,例如許多抗癌藥品成分是天然的,如紫杉醇

11 把藥品磨粉吃,效果快又好? 藥品在製造過程會添加藥效成分以外的賦型劑, 一方面讓藥品在未使用前維持穩定,一方面在服用後可以依照預期方式產生藥效。磨粉可能會讓這些設計失效,或是帶來不可預期的變化。 越來越多經過設計的現代藥品是不適合磨粉或嚼碎的。 例如:舌下錠、長效錠或持續釋離錠、腸衣錠等。 藥品在磨粉以後安定性已經無法預期,目前普遍使用的磨粉分包機也無法準確測量每包的份量,因此磨粉的結果可能造成藥效與藥量都無法掌握。 磨粉後,藥品無法辨識,容易出錯。 一.請簡單說明藥品製造過程 二.請舉例說明不可磨粉的藥品 三.請說明非必要性磨粉所帶來的風險 四.請列舉崇愛診所發錯藥事件為例

12 生病打針效果快又好? 打針的藥效雖然快,但是會痛,也比較可能出現注射感染問題。另外,速效也代表風險較高,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或過量中毒等,想要成功挽救或解毒的機會也比較小。 用藥的基本原則是 “能局部使用就不需要口服,能口服就不需要打針” 。 一.請強調不是所有疾病都必須在第一時間緩解症狀 二.請強調快效的正反面 三.請說明各種劑型的原來設計目的

13 中西藥併服可以有互補作用? 中西藥品合併使用於人體應當以學理基礎和臨床研究為依據,不能用單純的算數加減問題來預測結果。
未經證實的藥品組合可能帶來不良藥品交互作用, 例如藥效加強或減弱,中毒或失效。 錯開用藥時間的方式,頂多只能防止在吸收步驟的交互作用,並無法完全避免合併用藥在人體內出現的療效、代謝與排泄等方面的交互影響。 一.請強調藥品交互作用訊資訊的依據 二.請嘗試運用以下邏輯說明交互作用的風險 「已知」+「已知」=「已知 」或「未知」 「已知」+「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14 介紹 “好藥” 給好朋友? 藥品的選擇十分專業,必須仰賴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的判斷。
同樣的病症會因為每位病人的器官功能、疾病狀態、療效反應、體質、是否存在其他病症等而有不同的考量, 因此同一個藥品的藥量與給藥間隔個人可能不同,醫師或藥師常會為不同的病人選擇作用目的類似但作用方式不同的藥品。此外,治療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以及藥效與安全性的觀察指標,都可能因人而異 ,需要個別處理。 一.請強調醫療與用藥每位病人個別化的重要性與專業性

15 鎮靜安眠藥迷思 醫師,我不要吃鎮靜劑! 比起以前的巴比妥鹽類安眠藥,現代醫學常用的鎮靜安眠藥安全性較高。這一類的藥品在不同的藥量時,通常可以發揮解除焦慮、鬆弛肌肉、幫助入睡等作用。 在醫師的專業判斷下,於必要的時機,短期、適量服用鎮靜安眠藥,不會有成癮的顧慮,還可以幫助病人紓解焦慮的心情,得到時間較長且不間斷的睡眠狀態。 一.請強調適應症下使用的正當性 二.請提醒失眠的長期處置主要還包括非藥品療法

16 類固醇迷思 類固醇不就是美國仙丹? 我不敢吃!
類固醇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例如內分泌失常、皮膚病、過敏、氣喘、血液疾病等;用在正確的適應症,如一些自體免疫疾病,類固醇經常是首選藥;不該用而用,就比較像毒。類固醇在長期使用時,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例如肌肉病變、骨鬆症、水電解質不平衡、加重或掩蓋感染症狀等。這些診治的決定與監測過程,必須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 一.請說明類固醇的臨床運用與可能的不良反應 二.請強調適應症使用的必要性,與不當使用的風險

17 抗生素迷思 抗生素就是最好的消炎藥? 廣義的抗生素其實係指各種治療感染症的藥品,例如抗細菌劑、抗黴菌劑、抗病毒劑等。抗生素並非消炎藥,而是用來對抗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症。 不當使用,例如:沒有該項感染、選錯品項、未完成療程、劑量不足等, 都可能造成菌種日後的抗藥性,甚至導致發生嚴重感染時,面臨無藥可用的危機。除了成癮性的藥品,抗生素可以說是最常被專家建議需要嚴格控管的一類藥品。 一.請嘗試說明一般所謂的抗生素其實泛指抗微生物製劑 二.請說明抗生素的正確使用觀念 三.請說明抗生素需要控管的原因

18 嗎啡類止痛藥迷思 寧可忍痛,也不讓自己或家人服用嗎啡!
嗎啡類止痛藥是已知最強的止痛劑,可以用來緩解中度到重度的疼痛,最常見的例子像是手術開刀後與罹患癌症等。根據研究,醫療正當使用幾乎沒有成癮之虞,而末期癌症病人無痛的權利,更是文明國家重要的人權指標之一 。讓專業醫師適時適量的使用嗎啡類止痛劑來幫助病人解除病痛,是你與家人的醫療權利。 一.請說明嗎啡類藥品在臨床醫學的貢獻 二.請說明社會危害性主要來自非醫療或不當使用 三.請說明醫師處方下服藥的相對安全性與必要性


Download ppt "常見的用藥迷思 一般常見的問題 常見處方藥的問題 一.先談民眾可能長期存在的一些錯誤性或反射性思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