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學習目標: 了解皇帝制度的由來、特性及運作 明白編戶齊民的運作及內容 知曉皇權與相權的消長 明瞭皇帝制度所產生的皇權旁落、君主獨裁等相關問題

2 (一)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實現 一、大一統思想的形成 1.西周—已略有大一統的思想:
(1)實行封建的影響:周天子認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亦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2.春秋戰國—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 (1)封建制度已漸趨瓦解。 (2)人民渴望和平安定: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相繼稱王,人民苦於戰爭,希望能安定生活。 (3)學者的提倡:尤以儒家主張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 二、實現 1.時間:西元前221年 2.結果:秦王嬴政併滅六國,統一天下。

3 秦始皇

4 嬴 秦朝的盛與衰 享國: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7年 建國者:嬴政(秦始皇) 在位君主: 始皇帝: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嬰
秦始皇強化統治的措施 1.廢封建,行郡縣 (1)地方行政採郡、縣二級制 (2)確立中央集權體系

5 秦朝的盛與衰 秦始皇強化統治的措施 2.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物制度 3.修馳道,築長城 (1)馳道: 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目的: 加強中央對各地的控制 (2)長城 連結戰國時期燕、趙、秦等國所築的長城 目的: 防禦匈奴 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4. 焚書坑儒 (1)焚書:只留醫藥、卜筮、種樹等書 (2)坑儒:活埋批評政府的儒生

6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7 秦朝的盛與衰 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
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而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 西元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害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8 秦極盛時期疆域圖

9 長城衛星照片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

10 萬里長城

11 嶧山石刻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親率大臣到各郡縣出巡,所到之處,立碑刻石,以頌揚他「橫掃六合,威震四海」的雄威。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凡七次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等。 《嶧山刻石》為小篆代表作。原石已被曹操所毀,但留有碑文。今日所見是宋人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所刻,現藏於西安碑林。 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

12 秦代陽陵虎符實物 「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 之信物,盛行於戰國、秦、漢。 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篆書銘文 兩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 才(在)皇帝,左才(在)陽 陵」。陽陵為秦之郡名,即今 陝西高陵縣。此件為秦始皇授 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因年 代已久,對合處生銹,現左右 不能分開,整體形成伏虎臥地、 昂首前視、曲尾上翹。虎符字 體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 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

13 銅車馬 古代帝王車駕有一套鑾駕制度,乘車等級森嚴。秦始皇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在車制上進行了改革,並形成一套制度。他一生五次出巡,車隊浩浩蕩蕩。眾多的車乘,有前導,有後衛,有護從,有伴駕,各按一定的禮儀緊緊相隨。

14 半兩錢 司馬遷在《史記 平准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錢的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模式。

15 阿房宮(ㄜ ㄈㄤˊ ㄍㄨㄥ),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于驪山修建的豪華宮殿。阿房宮遺址位於秦都咸陽上林苑內,距離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公里處。
唐代杜牧曾經寫過《阿房宮賦》,認為此宮殿被項羽焚燒。但考古人員推斷阿房宮當時並未建成,項羽焚燒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陽宮,因為秦咸陽宮遺址確實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阿房宮、驪山墓是史上各代將其視為暴君的重要話柄之一,而「項羽火燒阿房宮」又是評價項羽殘暴不仁的力證,因此這一考古發現對於還原秦漢歷史有顯著意義。 據《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前殿東西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總面積為8.07萬平方米,約佔阿房宮面積的七分之一。城牆長1200米,寬450 米,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 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共施工了2年7個月。

16 〈阿房宮賦〉唐‧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17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稱「麗山」或「酈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亦稱驪山園。 建於西元前246年至西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18 秦始皇陵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為了防止洩密,在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

19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的驪山。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下令在墓外種上草木,看起來像一座山。

20 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規模龐大,陣列有序,軍容威嚴,顯示皇權高上,是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蹟。

21 秦始皇陵兵馬俑

22

23 (二)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一、建立:221B.C.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 二、採用「皇帝」尊號:
秦始皇認為「王」已無法顯示尊貴地位,故採用「皇帝」名號,意思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24

25 (二)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三、中央集權 1.皇帝制度 (1)創建者:秦始皇 (2)學說:採行「五德終始說」中的「五德相勝」。認為秦為水德,取代周的火德而有天下,以確立政權的合理性。 2.建立禮儀典制:以強調皇帝至尊的權威 建立一套繁雜的宮室、宗廟、陵寢、輿服以及相關的禮儀典章。

26

27 (二)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三、中央集權 2.官僚體系: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 (1)最高統治者「皇帝」。 (2)下面分設丞相主行政、太尉主軍事、御史大夫主監察,合稱「三公」。 (3)「九卿」是三公以下國家九個最高行政機構 (4)皇帝是帝國中央集權的核心,由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官僚體系。 四、地方制度—郡縣制 1.建議者:丞相李斯 2.辦法:郡設郡守、縣設縣令或縣長,由中央選派並監督,賦稅全歸朝廷。 3.作用:使廣大眾民成為皇帝所獨有,形成「一人專政」。

28 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樂。 2、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 3、太僕:管理宮廷車馬。 4、衛尉:掌管皇宮保衛。 5、大鴻臚: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 6、廷尉:負責司法。 7、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 8、宗正:管理皇族內部事務。 9、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 造,以供皇室需要。

29 秦朝中央及地方官制示意圖

30

31 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度比較 項目 封建制 郡縣制 特色 封建諸侯、屏障中央 中央集權、君主獨尊 優點 地方分權、鞏固皇室 編戶齊民、皇帝直轄
缺點 地方權大、擁兵自重 缺乏屏障、不易控制   君主 諸侯 人民 君主 郡縣

32 (三)君權與相權的關係 一、相輔相成:皇帝雖有至高權力,但仍須仰賴官僚治國,故丞相成為「百官之首」
二、緊張關係:丞相由皇帝任命,但位高權重,對皇帝權力造成威脅 三、君尊臣卑-削弱相權之實例:  1.三公制:用以分削相權  2.漢武帝的「內朝」:丞相成為「外朝」之首  3.東漢光武帝:以「內朝」的尚書令掌管大權,尚書令成為行政首長。

33 內朝與外朝 內朝:為削弱丞相之權以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便召集了許多才學之士作為其幕僚,並協助決策,此即所謂的「內朝」。 外朝:以丞相為首的官僚系統則謂之「外朝」,丞相是外朝首長,不能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僅能奉命行事,丞相權力遭到剝奪。

34 (四)政治與學術思想的演變 政治方面: 一、秦朝:  1.採用法家思想,甚至「焚書坑儒」  2.結果:政權崩潰
二、漢初高祖(劉邦)、文帝:因承接長期動亂 而採用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與民休 息,造就後來的「文景之治」。 三、漢初:郡國並行制,導致封建諸侯日益跋 扈,威脅中央。 四、漢文帝:採賈誼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五、漢景帝:進行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35 焚書坑儒 西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西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36 秦坑儒谷 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西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儒士和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37 七國之亂(七王之亂) 時間:西元前154年 背景:由於國家奉行「無為而治」,使劉姓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中央對抗。
原因:漢景帝採晁錯之議,進行削藩,引發七國諸侯王們的不滿,起來作亂。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 結果: 景帝雖殺了晁錯,但仍無法平息亂事。後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 而且漢景帝又藉機削落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實權了。

38 (四)政治與學術思想的演變 五、漢武帝:  1.採「推恩眾建」政策,封建名存實亡,中央集權完成。 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外,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範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結果,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 2.採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3.以儒家為表,法家為本

39 (四)政治與學術思想的演變 教育文化 一、秦朝:嚴法為治,「以吏為師」,禁止學術活動。
整個社會除文吏外,沒有具備文字能力的人,人們要學習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員學習。政府官吏承擔教育行政官員和教師職責。 二、西漢景帝:在地方設郡國學(地方官學) 三、漢武帝:中央設太學及五經博士弟子,講授儒家經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經學遂成為漢朝的學術主流。 四、結論:實際上均為控制思想的手段

40 (五)編戶齊民的社會 一、背景:  1.戶籍制度:春秋戰國時代已逐漸出現  2.戶口管理:商鞅變法規定「五家為保,十家相連」
二、秦朝的郡縣制—戶籍詳備:  1.「編戶」:將郡縣內的人民均編入戶籍編制  2.「編戶之民」、「編戶齊民」:指納入編戶的人民

41 (五)編戶齊民的社會 三、漢朝的戶籍管理 1、記錄更完善: (1)西漢繼承秦朝的戶籍政策而更完密。
(2)舉凡姓名、籍貫、身份、年齡、財產均詳細登錄。 (3)全國每郡多少戶、多少口、多少縣也都有完整的記載。 2、優點:戶籍資料可使政府對於徵兵、賦稅、徭役、求才……等,有所憑藉 3、實例-徵兵:西漢兵役23歲至56歲,可依照戶籍資料徵兵

42 (五)編戶齊民的社會 四、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經濟為主 舉例─西漢:農民生產技術進步 1.已普遍使用鐵犁 2.發展成「單犁、隻畜」一人耕作方式 3.田賦約十五取一(曾降為三十取一) 五、人民須服兵役

43 (六)漢朝選舉人才的制度 一、徵辟:  1.屬特殊榮譽  2.政府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以官職 二、察舉:
 1.「詔舉」:不定期的特科,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  2.「歲舉」:武帝後,每年定期舉行,有「孝子」、「廉吏」、「茂才」(秀才)等科。 ※選才根據:必須憑藉「編戶」的戶政基礎

44 (七)編戶齊民的社會生活禮俗 一、婚姻嫁娶:邑里以酒食相賀 二、喪事:鄰里自動助辦 三、重要節令:里人殺牛宰羊做「社祭」,並歡聚宴飲
四、意義:  1.顯示編戶齊民社會,里鄰關係密切  2.農閒的歡娛與農耕的辛苦,呈現「一張一弛」的生活節奏

45 (八)編戶齊民社會的作用 一、政府可有效管理人民: 是周朝封建制度瓦解後,中央集權政府對人民有效管理的制度。 二、為秦漢帝國維持統治的基礎。
三、對於政治、社會、經濟及軍事等方面起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46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二節 統一帝國的天下秩序
學習目標: 了解秦漢及以前傳統的「天下觀」 知曉秦漢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 明白秦漢大一統帝國與西域、西羌及江南民族的關係

47 (一)秦漢以前傳統的天下觀 一、西周的封建制度:天子為天下「共主」。
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西周以王畿為天 下的中心,分封諸侯,做為王室的屏障。 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 臣」:全天下土地和人民名義上屬於天子管 轄。 四、天子權力- 「巡狩」、征伐、與諸侯國結為 姻親。 五、諸侯義務:「朝覲」、納貢、服役 六、周人天下觀:以天子為中心,然後是關係較 密切的諸侯,其次是關係疏遠,而且文化較 低的夷狄,再其次是遠方未開化的蠻荒地區。

48 古代傳統的天下觀

49 (二)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天下觀」 一、產生背景:秦漢大一統帝國的疆域擴大,與四周民族接觸日益頻繁,這些周邊民族的歷史背景與生活方式與中原王朝完全不同。 二、秦漢帝國的天下觀-皇帝以天子自居,並仍以傳統的天下觀面對新的國際情勢 。 三、面臨問題:如何維持大一統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解決之道:與北方、西域及南方的邊疆民族往來時,將視遠近、強弱採取不同的互動模式,以維持帝國的天下秩序。

50 秦漢帝國的疆域變化

51 西漢時期全圖

52 東漢時期全圖

53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一、匈奴-為秦漢帝國北方的強勁外族:對 過著農業生活的秦漢帝國造成強大的威脅 二、匈奴風俗 1.社會觀念 (1)貴壯賤老:因匈奴人善騎射,經常需要戰 鬥以求生存。 (2)婦女在必要時也須參加戰鬥。 2.社會組織: (1)有貴族、平民、奴隸之分 (2)「攣鞮氏」為貴族階級的領袖

54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二、匈奴風俗 3.婚俗:「收繼婚制」 當父親去世,兒子可以接收其生母以外的妻妾;兄長死後,其弟可以娶其寡嫂。如史載王昭君初嫁匈奴,在呼韓邪單于死後,其子續娶王昭君。 4.生活:以草原游牧生活為基礎、亦有些許農業及手工藝品

55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二、匈奴風俗 5.意義:反映出與農業民族生活方式的差異 (1)社會組織和習俗是在草原游牧生活的基礎 上建立起來的。 (2)因逐水草而居,所以他們住在可移動的帳 篷內,牛羊是他們主要的財富。 (3)婚俗方面在漢人看來是違反了倫常。

56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三、漢匈關係: 1.多次調整 (1)西漢-主要是和親 漢高祖征伐匈奴,被困平城,採和親方式脫困 漢武帝-改採主動攻擊 漢元帝-和親:以王昭君嫁予匈奴單于 (2)東漢和帝-對北匈奴採軍事手段

57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三、漢匈關係: 2.意義 (1)不把強大的匈奴視為平等地位的鄰邦,而以傳統的「天下觀」視之為「藩邦」或夷狄。 (2)雙方如有衝突,即認為應加以征伐,如武力不足,則採「和親」政策,以宗室女子嫁給匈奴單于,這與西周天子對待諸侯的態度相似。

58 (三)大一統帝國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係(漢匈關係)
三、漢匈關係: 3.開闢互市 (1)背景:游牧民族擁有馬、牛、羊等牲畜,但在生活上,很需要農業民族的物資,如紡織品、手工藝品、糧食、酒、金屬礦物等。 (2)目的:漢朝當局常在邊境「開闢互市」,作為對匈奴的壟絡政策。 (3)意義:如雙方關係惡劣,漢朝則以關閉邊境(關市)作為懲罰,「互市」成為彼此維持和平的一種手段。

59 單于和親瓦當 西漢時期匈奴單于和親瓦當,泥質灰色,徑15.5釐米,圓形,邊輪寬筒部殘留一部分。1954年內蒙古包頭墓葬出土,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60 馬踏匈奴石刻 所刻的是一匹戰馬,其腹下是一個匈奴人。一靜一動,蘊含著千軍萬馬交戰於野的宏闊場面。

61 漢與匈奴戰爭想像圖 霍去病北征匈奴收復河西
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與衛青分道出擊匈奴,收復河西。

62 昭君出塞 漢元帝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三度來朝請求和親,元帝妻予王嬙(王昭君),呼韓邪單于封其「甯胡閼氏」。呼韓邪死後,王昭君再嫁複株累若鞮單于。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塚」(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63 匈奴鷹形金冠飾 1972年內蒙古匈奴墓出土。為先秦兩漢北方游牧民族冠飾的唯一標本。墓主為匈奴族的首領。裝飾花紋具有北方草原民族風格。

64 匈奴金飾:包金臥羊帶飾 1980年內蒙古准格爾西溝畔4號匈奴墓出土。西漢飾品,長11.7釐米,鎏金。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65 匈奴飾品:金耳玉墜 玉墜長6.5釐米,寬5釐米,厚0.4釐米,金飾長3釐米,寬4釐米,厚0.3釐米,內蒙古自治區准格而旗西溝畔墓葬出土。現藏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文化館。

66 (四)大一統帝國與西域的關係 一、西域定義: 1.廣義:涵蓋了新疆、中亞、印度、西亞,甚至歐洲等廣大的地區。
2.狹義:在玉門關、陽關以西,只包括現在的新疆地區,尤其是在天山南路的塔里木盆地一帶。 二、背景:漢武帝即位後,為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派張騫通西域,此後中西熱絡交流。 三、東漢:明帝時曾派班超出使西域。

67 張騫通西域 (一)次數:兩次 (二)第一次: 1.時間:漢武帝建元3年(138B.C)-元朔3年(126B.C) 2.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3.過程:途中被匈奴截獲,拘禁11年後逃脫繼續西行,越蔥嶺,經大宛、康居,抵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無意報復匈奴,所以張騫留大月氏一年多後就返國,但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

68 張騫通西域 (二)第二次: 1.時間:漢武帝元狩4年(119B.C)-元鼎2年(115B.C) 2.目的:聯絡烏孫國,夾擊匈奴 3.過程:到烏孫後又派副使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西北)、身毒(今印度河上游)等地。元鼎2年(115B.C)張騫與烏孫使者還漢。

69 張騫通西域 (三)意義: 1.是漢人第一次到達中亞各國,打通了漢朝直接通往中亞的道路,史稱為「鑿空」。 2.後來這條經中亞直通西方歐洲的陸上交通道路就被稱為「絲路」。

70

71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張騫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在聯絡大月氏,第二次在聯結烏孫以斷匈奴右臂。

72 張騫通西域 此為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主室北壁的一幅壁畫,繪於8世紀初。右側騎在馬上的是漢武帝,左側為首跪在地上的是張騫,他神情專注地聽著漢武帝的囑咐。

73 陸上絲路

74 班超出使西域 1.時間: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A.D.)-和帝永元十四年(102A.D) 2.動機: 明帝即位,漢國力漸復,而鑒於匈奴不斷擾邊及與西域各國之紛爭,逐漸威脅漢室之安寧,中國必不可長期固守,若要擊敗屯奴,仍要以斷其右臂為重要戰略。明帝乃命竇固率大軍屯駐伊吾盧,並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班彪的兒子,是漢書作者班固的弟弟。

75 班超出使西域 3.經過: (1)班超率領三十六名親兵進入西域,先至鄯善(即樓蘭),而北匈奴的使者也剛好到來,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率部眾夜襲將他們全部殺死,使得鄯善王臣服於漢。接著降服于闐等國。從此天山南路各國都服從於漢。 (2)天山北路方面還是為北匈奴所影響。直到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A.D)命令竇憲攻擊北匈奴,得到極大的成功。到永元三年(91A.D),班超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其西域的經營幾乎完成。

76 班超出使西域 3.經過: (3)安息(今伊朗)也派使者與漢往來,由於安息人知道在其西方有大秦的帝國(羅馬),於是班超派甘英西使,遇大海未渡而拆返,漢與羅馬的外交關係未正式建立。不過漢的向西貿易已遠達地中海東岸了。 (4)永元十四年(102A.D)回到洛陽。他已是71歲了,並在這一年病死。 (5)班超之後,西域一度背叛,漢以班超之子班勇,重定西域諸國,但僅限於蔥嶺以東,東漢中朝,因朝政衰敗,無力西顧,西域諸國又相繼叛離。

77

78 (四)大一統帝國與西域的關係 三、漢人經營西域目的: 1.政治目的:為對付匈奴 2.獲取經濟利益 四、文化交流: 1.中國文化西傳:絲織品 2.西域傳入中國:葡萄、苜蓿、胡麻、胡瓜、音樂、 美術……等。 五、態度 1.西域沒有統一強大的國家,所以漢朝係以武力為後 盾來控制西域各小國。 2.有時也採「和親」政策加以攏絡,如漢武帝以公主 嫁烏孫國王。 3.基本上漢朝自視為這些小國的「宗主國」。

79 樓蘭古國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迹。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西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1900年,樓蘭古城被重新發現。有說法是新疆農民所發現,也有說法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發現。

80 樓蘭美女 「樓蘭美女」是距今3800年的古屍,年紀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身高一百五十二公分,重十點七公斤,O型,科學測定為歐羅巴人種。
全身被粗毛布包裹,頭戴插翎羽的*(左毛右亶)帽,足穿底部多次補綴的皮鞋,全部皮膚光滑乾硬,呈棕紅色,臉面清秀,鼻樑尖高,眼睛深凹,長長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髮披肩,生前應是一位美女,體毛、指甲、皮膚、眼睫毛都清晰可見。

81 2004年發現的樓蘭美女乾屍

82 樓蘭美女

83 (五)大一統帝國與西羌的關係 一、西羌: 1.分布在西南夷以北的邊疆民族 2.領袖:以「豪健」為條件而產生,也就是具備智慧、勇敢與富有。
3.生活方式:畜牧為主,亦有農耕。 二、漢羌關係:  1.漢人統治下的西羌除分布西邊諸郡外,也徙居其他地區。  2.漢人設有專門管理羌族的機構  3.東漢時期西羌受豪強、官吏欺凌,曾有多次反抗,故東漢對其長期用兵。  4.反映出漢人傳統的天下觀:若夷狄「反叛」,天子則應派兵「征伐」,以維持天下秩序。

84

85 (六)大一統帝國與長江以南周邊民族的關係
一、三大民族系統 1.百越: (1)東甌(東越):位於今之浙江南部 (2)閩越:位於福建 (3)南越(粵):位於兩廣及越南北部 2.南蠻:位於川、湘、贛之間,以武陵蠻最強大 3.西南夷:為散居在今之雲、貴、川、康一帶的少數民族,有許多小國,如夜郎、邛、滇等

86 夜郎自大 據《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載,西漢時,西南邊境有二個分別叫做滇和夜郎的小國家。這二個小國的疆域面積大約都和漢的一個郡差不多,可說是典型的彈丸小國,但那二個國家的國王都自以為統治的是天下第一大國。有一次,漢派使臣去訪問這二個國家。滇王和夜郎侯竟然都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使:「漢和我國相比,到底哪一個大呢?」因為他們在沒有和漢人接觸以前,一直以為自己的國家最大,根本不知道漢的國土廣大遼闊,遠非自己的國家所能比得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夜郎自大」,用來比喻人見識短淺,狂妄自大。

87 南越王國疆域圖

88 (六)大一統帝國與長江以南周邊民族的關係
二、與漢族關係 1.江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形態:過著「刀耕火種」生活。砍伐林木,焚燒做為肥料,然後就地耕耨下種的耕種方法。 2.與漢文化交流較深 3.沒有出現大一統的力量 4.與漢人雖有衝突,但規模小 5.西漢時期:相繼被納入中國版圖

89 南越國自西元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西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左下角為印文正面,上刻有「文帝行璽」四字,說明第二代南越國君主趙眜雖然對漢朝稱臣,但在國內仍然稱帝。 南越王墓出土的龍鈕金印

90 南越金縷玉衣

91 金縷玉衣 史載玉衣首度出現約為文景之治,會以玉衣作為貴族死者的殮服,最重要因素是漢朝宮室相信玉具有防腐功能,可永保死者生前的原貌。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