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周炳兴 2007年8月5日

2 此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灵活性、发展性
使课程内容具有更好的基础性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使课程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综合体现化学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对高中 化学课程的需要;与国际水平接轨;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取向 使课程结构具有更强的选择性 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使课程实施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各种资源的整和与综合利用;开放灵活的管理保证选择性 使课程评价具有更强的发展性

3 整体的系统改革 局部改革 目的和观念 政策和规划 课程与教材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教师培训

4 必修模块 化学 1 化学 2 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物质结构与性质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 1 化学 2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选修模块

5 三个阶段的中学化学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必修模块 高中选修模块 科学探究 认识化学科学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必修模块 高中选修模块 科学探究 认识化学科学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身边的化学物质 常见无机物 有机化学基础 及其应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6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 主编:宋心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山东版 主编:王磊 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版 主编:王祖浩

7 教材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 1、设置的栏目不相同,但功能大体一样 教材 人教版 山东版 江苏版 栏目名称 思考与交流 交流、研讨 交流与讨论
教材 人教版 山东版 江苏版 栏目名称 思考与交流 交流、研讨 交流与讨论 学与问 联想、质疑 你知道吗? 科学探究、实验 活动、探究 活动与探究 归纳与整理 概括、整合 整理与归纳 回顾与总结 科学视野 化学前沿 拓展视野 科学史话 历史回眸 化学史话

8 必修化学课程标准在必修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基本概念。

9 在必修化学2中设置了两大概念原理主题: “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具体包括: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原电池等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

10 新课程最大的挑战 科学探究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多样性、选择性的落实

11 必修模块的实施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
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 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一个课程模块的课堂教学时间是36学时,每周2个学时,加上复习考试时间总共占用近20周时间。按照教育部目前的规定,化学1和化学2需要分别进行学分认定。

12 教学建议: 重视核心观念、基本方法和积极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科学世界 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每周2学时的教学时间,提高单元教学的整体效益

13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在实施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总学时数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
第二,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 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评价上,必须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

14 教学活动过程的新理念 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学生活动的优先性 教师参与的多样性 突出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和进步

15 化学1教材内容体系 (苏教版) 化 学 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从 矿 物 到 基 础 材 料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1》模块教材的内容体系

16 栏目功能分析 【交流与讨论】【信息提示】 【整理与归纳】【问题解决】 【你知道吗】 【练习与实践】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
【你知道吗】 【练习与实践】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 【化学史话】 【拓展视野】 【资料卡】

17 创造性地利用栏目 信息提示、资料卡、拓展视野、化学史料 、回顾与总结等栏目的功能--适时提供学习资料,辅助学习;
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实验、科学探究)、交流与讨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实施--组织学生回顾、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操作、分析、设计); 调查研究(实践活动)、问题解决(学与问)、练习与实践等栏目的运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应用所学知识。

18 江苏版的目录(必修1)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19 江苏版的目录(必修1)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得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得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 专题4 氮、硫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20 必修1与社会生产生活及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专题 与社会生产生活 的联系 学科知识体系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 的物质世界 用化学家的眼光 看世界 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 化学物质 身边的化学: 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 无机元素 化合物知识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21 立足学科与展现价值观整合协调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融合: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主要内容 (1)物质分类及其转化 第一单元 (2)物质的量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3)物质聚集状态 (4)物质的分散系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物质分类及其转化 (2)物质的量 (3)物质聚集状态 (4)物质的分散系 (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常见物质的检验 (3)溶液的配制及其分析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原子的构成

23 1.第一单元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 (1)物质分类及其转化; (2)物质的量; (3)物质聚集状态; (4)物质的分散系。

24 2.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 物质之间的转化 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 ――物质的量 物质的四个角度的分类 物质聚集状态的分类 化学反应的分类
混合物的分类 纯净物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非)氧化还原反应 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 固体、液体和气体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 不同聚集态物质的结构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计算 胶体的性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5 3.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的编排意图 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认识宏微观的相互转化 对初中知识总结和深化 后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6 4.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基本要求
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7 4.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③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不宜拓展提示: ①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②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28 4.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物质的量(1.5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1.5课时)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变化 1课时 物质的量 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2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课时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2课时 根据学校实际 建议课时

29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控制教学难度 (2)做好各类知识衔接 (3)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0 1.第二单元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常见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其分析

31 2、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定性分析 某些离子的检验 物质提纯 物质分离的一般方法 物质分离的实验技能
定量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测定 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32 3.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②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③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②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

33 4.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1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1课时)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1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1课时)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1课时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2课时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2课时 根据学校实际 建议课时

34 5、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好复习指导工作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3)帮助做好归纳总结 (4)指导设计简单方案

35 1、第三单元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 2、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原子的构成。 (1)教材编写的目的在于:
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化学学习和研究必须进入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 另一方面为后续专题中有关钠、镁、氯、溴等元素及化合物内容的学习作准备。

36 (2)明确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及主要观点
道尔顿 结构模型 汤姆生 卢瑟福 波尔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镶嵌球体中; 正负电荷相等,从而形成中性原子; 电子的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1/1836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中心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空间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具有确定的能量值; 核外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37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 原子结构 示意图 核素 同位素的概念 质子数、中子数 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38 3、本单元的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历程。 ▲原子结构示意图
(1)本知识点已在初中已学过,因此有必要在此可以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回忆并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让学生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了解。 ▲原子结构 可补充原子(离子)的电性关系式、质量关系式。 (2)建议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增加元素原子量、近似原子量、原子量的近似值等概念的辨析。 ▲课时安排建议

39 3、本单元的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原子的构成 (共1课时)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的构成 共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共1课时) 教育行政部门建议课时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的构成 共1课时 本专题复习与练习 课时 根据学校实际 建议课时

40 4、教学中的几个注意问题: (1)合理控制难度 (2)加强阅读指导 (3)引导学生探究 (4)搞好专题整合

41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4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课程标准解读 ●本专题的核心知识及呈现方式 ●本专题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建议

43 一、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两大反应主要有以下内容: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物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5 二、本专题的核心知识及呈现方式 编写思想:工业生产→性质探究→实际应用 核心知识:一种物质、两种反应 呈现方式:具体物质的制取和性质 ↓
       ↓       核心知识       知识规律       工业过程

46 专题2编写思路 工业生产 性质探究 实际应用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建构: 学科发展+实际应用
电解 食盐水 氯化钠 海水 提镁 氯气 性质 侯氏 制碱 钠的 镁的 碳酸钠 制卤素 溴、碘性质 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性质探究 实际应用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47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一种物质、两个反应)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一种物质、两个反应) Cl2制备:电解食盐水、实验室制法 卤素 (以氯为主) 物理性质 Cl2性质: 化学性质:氧化性 氯水成分:HClO性质,可逆反应 溴、碘性质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通电 钠的制备:2NaCl == 2Na+Cl2 碱金属 (以钠为主) 钠的性质:还原性 生成Na2O、 Na2O2 碱性 应用 碳 酸 钠: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强弱电解质 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 相互转化 制备与应用

48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具体物质的制取和性质(化学反应): 氯气、次氯酸、漂白粉、溴、碘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具体物质的制取和性质(化学反应): 氯气、次氯酸、漂白粉、溴、碘 核心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及其表示(电子得失) 工业过程:氯碱工业(电解)、 溴和碘的提取

49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具体物质的制取和性质: 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 氯化镁、镁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具体物质的制取和性质: 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 氯化镁、镁 核心概念:离子反应、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及其表示(离子反应的条件)、 离子方程式 工业过程:钠的制取、碳酸钠的制取、镁的提取

50 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生产原理 1 氯气的性质 溴、碘的提取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 化合物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应用 离子反应 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小结和练习 2 合计 10

51 化学1中的两大反应与选修的层级发展关系

52 四、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教学方法建议 2、正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3、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教学方法建议 2、正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3、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5、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 6、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53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教学方法建议 《课标》对本单元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和活动探究建议: (1)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在获取新信息的同时,更注重探索获取新信息的方法,强调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获取感性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4 教学设计思路 “氯气的生产原理”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思路组织教学。 通过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在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解决好的。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上素材,如《天工开物》-书中的海水晒盐图,现代海水晒盐的录象资料等。

55

56 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情境设计) 核心问题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是什么? 2、氯碱工业的重要意义、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
3、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基本原理、方法是什么? 有哪些注意事项? 4、实验操作中应如何注意安全和有效避免环境污染?

57

58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59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了解工业上从铝土矿获得铝的方法,从金属铝冶炼方法的变化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铝、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了解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60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知道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4.通过相关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5.尝试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的常用方法。

61 第一节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Al2O3 (SiO2 ) NaOH NaAlO2 (Na2SiO3 ) Al(OH)3

62 铝土矿 学生讨论后写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偏铝酸钠 氢氧化铝 由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氧化铝 电解法适合冶炼哪些金属 铝合金 性质和应用

63 第二节 铝的性质 1.铝的物理性质 联系生活中的铝制物品,描述铝的物理性质. 2.铝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如O2,Cl2)
(2)与酸反应 (3)与碱反应 (4)与盐反应(与硝酸汞反应长出“毛刷”,其主要 成分是疏松的氧化铝) (5)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有何作用?) 比较等量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量

64 (6)铝热反应 作用 铝在上述反应中均为还原剂,因此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65 第三节 铝的氢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探究一 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解释:Al(OH)3的两性
Al3+ + 3OH Al(OH) H+ +AlO2- +H2O 铝盐与氢氧化钠溶液互滴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 探究二 结论: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实质:物质的量之比不同,产物不同.

66 探究三 明矾的净水作用 实验:向浑浊的泥水中加入明矾溶液 复习胶体的性质 警告: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因此铝及其化合物的使用须加以控制.

67 第二单元 铁和铜的获取及应用 1. 了解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 及常见的冶炼方法 2. 掌握 Fe2+、Fe3+性质及相互转化
第二单元 铁和铜的获取及应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 及常见的冶炼方法 2. 掌握 Fe2+、Fe3+性质及相互转化 3 . 了解金属腐蚀的利弊

68 知识探究 本单元的两种金属是学生所熟悉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积极参与。

69 探究点1 铁、铜的存在及使用历史 讨论1:人类历史上首先发现并使用的是铜还是铁?为什么? 讨论2:你知道我国用铁和铜的历史吗?
探究点1 铁、铜的存在及使用历史 讨论1:人类历史上首先发现并使用的是铜还是铁?为什么? 讨论2:你知道我国用铁和铜的历史吗? 由学生查询有关知识并讨论

70 探究点2 从自然获取铁和铜 1.铁的冶炼 原料 反应器 反应原理 工艺流程 2.铜的制备

71 探究点3 铁的化学性质 讨论:已知铁的哪 些化学性质? 探究:铁能与水反 应吗? 总结 Fe Fe2+ Fe Fe3+

72 探究点4 Fe2+、Fe3+的相互转化 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探索研究 解决问题
●推出:Fe、Fe2+、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73 探究点5 化学性质总结 1. Fe的化学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 与水 与酸 与盐 2. 铁的氧化物(FeO、Fe2O3、Fe3O4)
探究点5 化学性质总结 1. Fe的化学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 与水 与酸 与盐 2. 铁的氧化物(FeO、Fe2O3、Fe3O4) 比较:俗名、色态、铁的价态、水溶 性、稳定性、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74 3. 铁的氢氧化物[ Fe(OH)2、Fe(OH)3]
● 比较:实验室制备、性质、相互转化 ● 实验探究:Fe(OH)2的制备 Fe(OH) Fe(OH)3 4.Fe3+的检验 加入KSCN溶液

75 探究点6 铜的化学性质 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总结 1. 与部分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 与部分盐的反应 铜的腐蚀

76 探究点7 实验设计 探究: 1. Na、Mg、Al、Fe、Cu的金属活性 2. 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目的:总结知识体系

77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学习目标 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2.知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硅制品在高科技信息产业中的应用。 3.认识单晶硅的使用给现代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激发学生研究、发现新材料的意识。

78 第一节 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1.硅酸盐矿物 学生寻找身边含硅物质的实物和资料 课前准备 探究 自然界中硅的存在形式
为何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 硅酸盐的化学式 讨论解决 两种形式如何互换 原因

79 2.硅酸盐产品 Na2O·CaO·6SiO2 (普通玻璃) 原料 成分 设备 水泥 玻璃 陶瓷 黏土 石灰石 硅酸三钙(3CaO·SiO2)
铝酸三钙(3CaO·Al2O3) 水泥回转窑 石英 纯碱 石灰石 Na2O·CaO·6SiO2 (普通玻璃) 玻璃熔炉 黏土 铝硅酸盐 砖窑

80 3.拓展视野--分子筛 作用:分离、提纯、催化剂及其载体 优点:性质稳定,能反复使用 补充1.制普通玻璃的原理 (两个方程式)
补充2.水泥沙浆:水泥、沙子和水的混合物 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碎石的混合物 (以钢筋做结构即为钢筋混凝土) 3.拓展视野--分子筛 作用:分离、提纯、催化剂及其载体 优点:性质稳定,能反复使用

81 第二节 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天然紫水晶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82 1.二氧化硅的性质 为什么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探究 反应方程式 结论:SiO2是酸性氧化物

83 比较SiO2与CO2性质的异同 (1)与水反应 (2)与碱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4)与盐反应

84 2.二氧化硅的用途 光导纤维

85 3.硅的制备 (三步反应) 制高纯硅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性能 4.硅的性质 5.硅的用途 (学生查资料获取信息)

86 课时建议

87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88 本专题教材编写思路 氮氧化物污染 社会 硫酸型酸雨 氮氧化物 硝酸 铵盐 二氧化硫 硫酸 硫酸盐 物质性质 应用 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89 本专题核心知识 本专题切入点:空气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背景 元素 具体物质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 氯、钠 元素化合物知识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铝、铁、铜、硅 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浓硫酸、硫酸盐 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铵盐、硝酸 硫、氮与可持续发展 硫、氮 本专题切入点:空气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90 知识网络

91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知识体系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酸性氧化的通性 (物质类别的角度) 对环境的污染——酸雨 酸雨的危害 中间价态
(氧化还原的角度) 二氧化硫 酸雨的防治 物理性质—— 水中溶解性等 特殊性 (漂白性、毒性)

92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知识体系 硫酸 FeS2(或S) SO2 SO3 稀硫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 脱水性 氧化性 工业制硫酸的原理
硫酸的性质及应用

93 “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知识体系 Na2SO4 H2SO4 BaSO4 SO3 SO2 S H2S FeS HgS H2SO3
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94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知识体系 雷雨发庄稼 ①雷电(自然固氮) 空气中N2 NO NO2 HNO3 ②化工、汽车尾气 光化学烟雾

95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知识体系 合成氨的意义 铵态氮肥使用 空气 性质探究 铵态氮肥 溶解性 NH3 空气中N2 弱碱性 氯化铵的热分解
铵盐与碱反应 铵态氮肥 NH4+

96 “硝酸”知识体系 物理性质 不稳定性、强酸性 强氧化性(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浓硝酸与炭反应,钝化) 资料卡—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NH3
NO NO2 HNO3 硝酸工业制法 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97 几点思考 2、以教材为本,但不仅以教材为本,切不可认为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是达到课标的要求了。 课标与课本
课标,是新一轮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的根本。教材由于编写线索、切入方式、侧重点的不同,教材的深度、广度也不相同,探究课题的设计方式和应用的素材也有差别。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 1、应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要防止这也想要,那也不想丢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思路。 2、以教材为本,但不仅以教材为本,切不可认为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是达到课标的要求了。 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98 硫、氮知识点教学 1、新教材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
3、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4、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99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学习目标 1、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学习目标 1、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和硫酸的应用 4、通过对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5、逐步树立珍惜自然、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100 第一课时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情境一:探究酸雨的成分与危害
第一课时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情境一:探究酸雨的成分与危害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介绍酸雨 2、采集的一些雨水样品 3、图片:酸雨的危害 1、我们这里的雨水是否是酸雨? 2、主要含有什么成分? 1.测定雨水的pH 2、联系常见的酸,猜测酸雨中可能含有的成分 3、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如:测定SO42-的存在。 1.本地区的酸雨可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2.惊讶于测定出的雨水成分,从酸的腐蚀性联想到酸雨的危害。 3.疑惑于雨水中硫元素的由来?

101 情境二:SO2的性质和作用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SO2演示实验 A、PH试纸 B、澄清石灰水 C、氯化钡 D、过氧化氢
E、氢氧化钡 F、碘水、淀粉 G、品红 2、视频、图片 二氧化硫在食品 加工领域的应用 1.SO2与水的反应,体现了可溶性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作为酸性氧化物SO2还有哪些性质呢? 2.在SO2水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过程中,SO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什么性质?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SO2是否还有其他性质? 3. SO2在食品领域的使用体现了它的什么性质? 1.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并设计实验验证 2.从SO2中S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探讨SO2的氧化、还原性,推测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设计实验验证 3.对SO2在食品加工领域中体现的性质进行概括和评价 1.学生归纳并补充得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联系酸雨的形成概括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SO2的特殊性质 SO2的检验方法 思考并比较几种不同的漂白剂漂白性的差异

102 情境三: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展示图片或播放录象:我国含煤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硫酸的生产等
2.提供信息:某校科技小组同学在某城市采集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pH,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样品pH下降。 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2.燃烧产生的SO2是怎样转变成酸性物质的? 1.观察、讨论矿物燃烧过程中硫元素的变化 2.分析SO2水溶液的pH,思考硫酸型酸雨是否只是SO2溶于水而已? 3.探讨酸雨样品长久放置pH下降的原因 4.总结归纳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1.工业生产中大量含硫矿物燃料使用,使空气中SO2气体较多。 2.SO2水溶液显酸性是因为生成了亚硫酸,不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3.雨水中含有的H2SO3和SO2不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强酸H2SO4,所以随时间的延长,H+浓度不断增大而pH不断减小,当所有的H2SO3和SO2被氧气氧化成H2SO4后,pH不再变化

103 情境四:硫酸型酸雨的防治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播放录像或阅读书本P90 清洁能源 钙基固硫 石灰石石膏
2.展示有关图片:实际生活中人们处理受酸雨污染的土壤。 1.在提供的两种脱硫技术过程中涉及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2.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采取什么措施改良受酸雨污染的土壤? 3.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酸雨污染问题? 1.学生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化学信息,联系SO2的性质,完成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目前采用的预防酸雨的措施,探讨环境保护的设想。 1.学生得出两种脱硫技术发生的反应: (1) SO2+CaO=CaSO3 2CaSO3+O2=2CaSO4 SO2+Ca(OH)2=CaSO3+H2O (2)SO2+2CO== S+CO2 (在铝矾土作用下) 2.学生能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对环境保护提出各种设想。

104 第二课时 硫酸的性质和制备 情境一:硫酸的工业制法
第二课时 硫酸的性质和制备 情境一:硫酸的工业制法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图片、动画、视频:硫酸的工业制法 1.哪些基本原料? 2.工业制取硫酸的化学反应有哪些? 3.哪几个生产阶段? 4、哪些主要设备? 3.怎样防治生产中的:“三废”? 1.学生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联系SO2的性质,完成有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 小组讨论工艺流程 1.概括总结: 三种基本原料 三个方程式 三个生产阶段 三个主要设备 三个生产工艺 三废处理

105 情境二:浓硫酸的特性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对照实验:在胆矾中分别滴加浓硫酸和稀硫酸搅拌 放置对照称量 饱和硝酸钾溶液
潮湿气体 2 .对照实验: 纸上写字 实物:笔筒 1.胆矾晶体变白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应用?浓硫酸怎样保存? 2.为什么用浓硫酸写过的会变黑?发生了什么变化? 3.观察到哪些现象?分别说明浓硫酸具备哪些性质? 4 .在使用浓硫酸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并设计一些实验证明浓硫酸的吸水性 2. 分析讨论浓硫酸使纸和竹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通过观察讨论原因并书写反应的方程式 4 .讨论注意事项 1.了解浓硫酸有吸水性 应用 保存 放置后浓度变化 2、了解浓硫酸有很强的脱水性 3、脱水性、强氧化性 能与非金属反应 安全使用处理方法

106 情境三:硫酸的性质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对照实验:在浓硫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放入铜片,略加热,检验生成物、尾气吸收
2 .图片:用铁罐运输浓硫酸 3 .判断氢氧化钡与浓硫酸和稀硫酸反应是否相同 1. 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并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铁可以与浓硫酸反应,为什么可以用铁罐装运浓硫酸?稀硫酸是否可以呢? 3.稀硫酸和浓硫酸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1.观察、讨论、分析反应原理,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观察、讨论、分析反应原理,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还有其它物质具备类似的性质? 3.讨论归纳总结 1.稀硫酸不与铜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浓硫酸能反应 2 .稀硫酸能铁、铝反应,铁铝遇到浓硫酸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3 .吸水性,脱水性,酸性、强氧化性

107 第三课时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采用边复习、边整理、边学习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图片:自然界中的硫元素
第三课时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采用边复习、边整理、边学习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图片:自然界中的硫元素 1.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 2.不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有哪些? 1.复习回顾、观察归纳 2. 依照化合价的规律画出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1.自然界中的含硫物质 单质、金属硫化物、硫酸盐

108 采用边复习、边整理、边学习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3.视频:二氧化硫、硫化氢的制备
4 .信息:实验室用硫磺除去不慎洒落的汞 5.实验:检测长期暴露的亚硫酸钠的成分 3.相同价态含硫化合物之间一般如何转化? 4 .不同价态含硫化合物之间一般如何转化? 5.怎样检验亚硫酸钠是否变质? 3. 讨论、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4 .从化合价出发,分析写出不同化合价硫元素转化需要的物质 5 .设计一个实验测试亚硫酸钠是否变质,判断一下还有什么物质放在空气中会变质? 3. 非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化合、分解 4 .氧化还原反应 5 .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总结

109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学习目标 1、认识氮氧化物、氨、铵盐、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知道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基本原理,了解硝酸的特性和应用

110 第一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情境一: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一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情境一: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资料:大气成分 2 .图片:合成氨和氮肥的使用 3.资料:硝酸型酸雨、水污染 4 .图片资料: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 5.动画:雷电发庄稼 1 .说说你所知道的含氮物质 2 .汽车尾气和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什么物质造成? 3 .一般氮气发生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1.交流讨论 2 .回顾氮气的性质,分析氮气反应需要的条件 1.氮气、氨气、氮肥(铵盐) 2.氮气性质稳定 放电:与氧气化合 高温高压催化剂: 与氢气化合

111 情境二:含氮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演示实验P97氮气和氧气的放电实验 1.大气中NO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为什么雷电发庄稼? 3. 硝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4 . 怎样防治氮氧化物的污染 1.讨论、观察、总结 2.观察实验,描述现象、判断产物,写化学方程式 3.查资料,写报告,交流讨论 1.大气中NH3氧化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 人类排放 2.NO和NO2的性质 3.常用的预防和控制氮氧化物污染的方法

112 第二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情境一:工业合成氨
第二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情境一:工业合成氨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资料:氮肥使用的意义、合成氨工艺产生的历史 2.图片:商店出售的氮肥 1.合成氨的原料和原理是什么? 2.能否用氨水直接作氮肥? 1. 讨论合成氨的意义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2.讨论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氮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2.考虑到运输和使用的问题必须注意产品的状态、稳定性等

113 情境二:氨的性质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1.实验: 实验1 2.实验: 实验2 3 .讲解:氨水呈碱性的原因
4 .实验:氨水和浓盐酸 1.通常情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 2 .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怎样检验氨气? 3.你知道物质呈碱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4 .你认为氨水是强碱还是弱碱? 5 .氨怎样才能制得铵盐? 1. 体验氨气的气味 2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3 .思考、推断氨水与水可能发生的反应 4 .猜测一下实验想象 1.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检验氨气 氨水易挥发 3 .方程式: 4、氨水是弱碱, 氨水中的存在微粒 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5.与酸反应制得铵盐 (氮肥)

114 情境三:铵盐的性质和氮肥的使用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活动 学习反馈 概括总结:根据所学知识画一张自然界中氮循环的流程图
1.图片、视频氮肥的保存和使用的方法 2.实验探究:实验1、实验2 3.图片:常见的氮肥 1.为什么氮肥要保存在阴凉处并且不能与碱性肥料一起使用? 2.铵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3.怎样检验铵根离子? 4.常见的氮肥主要有哪些? 1. 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 2.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回顾总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 .讨论回顾 1. 热不稳定性 能与碱性物质反应 2.铵盐的化学性质 3.铵根离子的检验: 4.常见的氮肥 概括总结:根据所学知识画一张自然界中氮循环的流程图

115 如何看待实验室制法 苏教版《化学1》p.94 写出下列含硫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亚硫酸钠的氧化、二氧化硫尾气的吸收)
工业上或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苏教版《化学》p.99 【实验2】将少量氯化铵晶体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 苏教版《化学》p.100 铜片与硝酸(浓、稀)的反应

116 对实验室制法的看法 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 关于实验室制法新课标准认为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已经不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只有能大量获取的物质才有实际价值(如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利用空气资源等合成硫酸、氨气、硝酸等)。 实验室制法只要求知道反应原理,要求学生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密度、溶解性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即可。

117 加强对习题的研究,摆脱教辅资料的牵制 例1(苏教版《化学1》 p.95)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当二氧化硫过量时,生成亚硫酸氢钠;当氢氧化钠过量时,生成亚硫酸钠。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硫酸厂每天排放1.0×104 m3(标准状况)尾气,其中含0.2%(体积分数)的SO2,现欲用2.0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处理,每天至少需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升?

118 课时安排


Download ppt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