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2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主要法律规范法,加强社会公德的认识来促进法治精神的形成;在公共生活、课余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3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提高他们践行社会公德和遵守社会生活中法律要求的自觉性?

4 第 一 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5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

6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7 (二)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 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 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 的多样性

8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

9 作用: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0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 法律

11 北京今起全市大扫除 ,发出七大“通缉令”

12 通缉令一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通缉令二 各类非法经营、非法占道行为

13 通缉令三 汽车维修市场秩序混乱问题 通缉令四 非法小广告 通缉令五 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14 通缉令六 环境脏乱问题 通缉令七 户外广告、公共设施残缺不全

15

16 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

17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8 道德发生场所 的公共性 道德对象 的公共性 公德评价的 公共性 公德特点 道德要求的公共性

19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 会交往和公共生活 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 德准

20 特征: 1、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稳定性

21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22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20世纪50年代的“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 60年代涌现出象雷锋等许多典型人物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90年代及其以后的“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活动 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23 2、当前我国公德存在的不良状况 随地吐痰、乱抛废物、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缺乏博爱、见义不为等有损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乱闯红灯、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有损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4 案例:2002年国庆节十天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们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你对此如何看待?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3 提起社会公德,人人都会想到一些具体细微的公德要求,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但是,在培养人们公德意识之前,必须使人们掌握社会公德原则。只有明确原则,才会更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原则主要体现在“分”、“和”、爱”三个层面上。

34 1、树立“分”的观念: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
一方面指区别公开的社会行为和隐私的个体行为,例如在非私人住宅抽烟就不是完全的个体行为,因此公共场所最好“请勿吸烟”;同样道理,恋人间的亲昵举动纯属个人私事,那最好在不公开的场合进行。 另一方面指区别个人所身兼的不同角色。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同时具有多重角色的,这些角色又被赋予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理好不同角色所应有的行为规范。

35 2、要有“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
和”的立足点在于充分肯定任何人在公共场所的一致性和非差别对待性。尽管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拥有量有多寡,社会地位有高低,但公共生活只认准一点:共同规则。 孔子主张“出门如见大宾” 出了门,要把在外面所遇到的人都视为宾客,即以尊重的心情对所遇之人施以礼貌。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无论是坐在车上、走在路上,心里总要想着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自己家里,同行人都是客人,彼此应以礼相待。

36 3、要有“爱”的态度: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它倡导人与人之间有情谊的交往,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公共生活为我们每个生活于此中的人提供了相见、相识甚至相知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尽管不可能视一切人为朋友,但你却可以更友好地对待他人。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只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心存善意,逐渐地就会形成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

37 社会公德四字歌 锦绣中华,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屹立东方。 时逢盛世,改革图强,社会公德,再谱新章。 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
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公后私,后已先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与人交往,谦诚礼让,人敬一尺,我敬一丈。 良言一句,三冬亦暖,恶语伤人,六月犹寒。 山披草木,人着衣装,整洁得体,焕发容光。 举止谈吐,文雅大方,秽语污言,自损形象。 公众场合,严守规章,无序则乱,有序则畅。 公共安全,切实遵守,横冲直撞,如入虎口。 绿过红停,人车分道,宁让三分,莫争一秒。

38 影视娱乐,顾及四邻,声音宜控,莫成噪音。
业余兴趣,各有所爱,喧哗吵嚷,便为公害。 左邻右舍,和睦共处,守望相助,患难相扶。 男女老少,互相关照,群防群治,防火防盗。 天有风云,人有祸福,风危遇困,援手宜速。 一处有难,八方相帮、雪中送炭,暖人心房。 尊老爱幼,助残恤孤,人道精神,共同倡树。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拾金不昧,品德高尚。 公共财物,人人爱惜,公私分明,一毫莫取。 贪手莫伸,贪念莫起,得逞一时,终归害已。 文物古迹,无价之宝,祖先遗泽,后人善保。 园林名胜,画栋雕梁,浏览休憩,勿损勿伤。

39 惜食有食,惜衣有衣,蓄水防旱,积谷防饥。
奢侈挥霍,好景不长,婚丧喜庆,切勿铺张。 金山银山,吸毒耗光,沾染恶习,家破人亡。 黄是祸水,赌若深渊,洁身自爱,品正行端。 公共场所,切勿吸烟,吞云吐雾,害人不浅。 病从口入,疾由脏生,卫生习惯,自觉养成。 乱丢乱扔,乱涂乱贴,陋习不除,心灵不洁。 随地吐痰,堆垢积污,传播病菌,人人憎恶。 黎明即起,洒扫院庭,门前 “ 三包 ” ,务求洁净。 绿化大地,净化环境,美化城乡,怡情悦性。 天地万物,相克相生,物链失序,生态失衡。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得在千载。

40 资源宝藏,全民共珍,取之有度,毁不再生。
一丝一缕,物力维艰,慎采节用,不宜暴殄。 空气清新,益寿延年,莫污碧水,莫染蓝天。 废水废气,依法治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计划生育,应成风尚,优生优教,国泰民强。 好铁打钉,好儿当兵,筑起长城,祖国安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民之大德。 对外交往,不卑不亢,国格人格,至高无上。 园丁辛劳,育李栽桃,尊师重教,强国之道。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社会前进。 文明常讲,德言常诵,倡导 “ 五爱 ” ,贵在行动。 日行一善,有始有终,从我做起,蔚然成风。

41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谈谈自己对网 络的认识?

42 (一)世界互联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1、对人类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影响。 2、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3、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已逐步形成了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3 案例: 黑客 2002年,全年共发现了57977次明显的数字攻击,这是有数字记录以来攻击次数最多的一年。 并且,黑客攻击事件仍在以每年64%的速度增加! 徐某,河北省唐山某钢铁公司设备机动处机加工分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然而这个刚刚28岁的普通青年因为开发了BKDR-VB.CQ木马程序(文件名:ipxsrv.exe)构造“僵尸网络(Bot.net)”,并利用其实施攻击,很可能成为中国网络发展史上第一个因为黑客及网络入侵而判刑的人。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44 (二)网络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垃圾、信息欺诈、信用危机造成的信息污染泛滥 信息垄断加剧了人类的不平等
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技术崇拜过度,黑客意识泛化,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45 诱杀

46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处理各个方面关系时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47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48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规范 (一)指引作用 1、授权性规范——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各种权利) 2、命令性规范——人们应当这样行为。(作为义务或积极义务) 3、禁止性规范——禁止这样行为。(不作为义务或消极义务)

49 一是对如何行为的预测 一是对行为后果的预测。
(二)预测作用 一是对如何行为的预测 一是对行为后果的预测。

50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 合法与不合法, 违法与不违法。
(三)评价作用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 合法与不合法, 违法与不违法。

51 (四)强制作用 强制主体: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 强制手段: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强制目的: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维护社会正义。 强制作用: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52 (五)教育作用 1、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法的教育作用; 2、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3、法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53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1] 立法方向 [2] 立法目的 [3] 基本原则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1] 立法方向 [2] 立法目的 [3] 基本原则

54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55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1]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56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
[2] 处罚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

57 [3] 处罚程序 调查、传唤、询问、决定、执行等。还有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如不服者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传唤查证不得超过8小时,拘留查证不得超过24小时。

58 [4] 执法监督 严禁刑讯逼供、威胁欺骗和诱供等。

59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基本精神 [1] 立法目的 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2] 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二是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60 2、主要内容 [1] 活动的适应范围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本法。

61 2、主要内容 [2] 申请许可的规定 向所在地的县市公安机关申请许可,必须有负责人。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书通知其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

62 2、主要内容 [3]不予许可的规定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的; (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63 2、主要内容 [4] 场地时间的规定 在下列场所周边距离十米至三百米内,不得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的除外:(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所在地;(二)国宾下榻处;(三)重要军事设施;(四)航空港、火车站和港口。所列场所的具体周边距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规定。时间限于早六时至晚十时,经当地人民政府决定或者批准的除外。

64 2、主要内容 [5] 对活动过程的规定 依法集会、游行、示威,要遵循秩序,不得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扰乱、冲击和破坏。集会、游行、示威应当按照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及其他事项进行。

65 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66 [1] 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基本精神 [1] 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67 环境保护法的特征: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环境保护法是社会法 环境保护法是综合部门法 环境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68 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 基本原则 环境责任 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69 触目惊心——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70 触目惊心——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71 触目惊心——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72 触目惊心——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73

74 福建1721人诉化工厂环境污染侵权案

75 福建1721人诉化工厂环境污染侵权案 该案肇始于1992年福州市第一化工厂在屏南县城南建设的亚洲最大的氯酸盐化工厂--屏南榕屏化工厂。该地群山环抱,中间是盆地,工厂排放的氯气无法扩散,结果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特别是1998年二期工程未经环保验收通过即投入生产,使得满山的树林、竹林、果树、庄稼枯死、河流鱼虾绝迹,居民、村民常感到头晕、腹痛、恶心、鼻塞、胸闷、皮肤瘙痒,癌症发病率大幅度增加。 该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严重环境违法企业的黑名单,周围的居民、村民也不断投诉,但由于该厂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其利税占整个县级财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所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处理。村民为诉讼自发筹集资金,捐款箱被有关部门没收。村民在通过行政途径无法解决污染受害问题的情况下,向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求助。中心先后派出副主任许可祝副教授、咨询部部长杨素娟博士协同环保专家、记者前往调查。在查清确系污染侵权后,派出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灿发、福建晨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林鼎斌、北京明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兢兢3位律师支持村医张长建等5人所代表的1721位村民于2002年10月向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污染侵害和赔偿损失的诉讼,要求赔偿原告农作物及竹、木等损失人民币10,331,440元,支付原告精神损害赔偿人民币3,203,200元,两项合计共13,534,640元人民币。

76 国内最大海洋污染事故案宣判两外籍船赔6800万 2004年12月7日,巴拿马籍“现代促进”轮与德国“MSC伊伦娜”轮在珠江口担杆水道附近海域发生碰撞,“MSC伊伦娜”轮因燃油舱破损,导致450吨重油泄漏漂向大海,在海上形成一条长9海里的油带,成为我国船舶碰撞最大的一次溢油事故。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严重受损。记者获悉,事故主要责任方“MSC伊伦娜”轮与“现代促进”轮船东、船舶管理人、保赔协会,与主要索赔方广东海事局、广东海洋与渔业局及美国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诉讼代理人,日前在广州海事法院签署了赔偿金额为850万美元的调解书。

77 中国第一起交通噪声污染损害赔偿案 案情:原告:孙某; 被告:某投资公司(第一被告人); 被告:某公路发展公司(第二被告人)。
案情:原告:孙某;  被告:某投资公司(第一被告人); 被告:某公路发展公司(第二被告人)。   1999年11月,孙某起诉至一审法院称:1992年11月,我家原居住地区拆迁,我与第一被告人签订拆迁安置协议,被第一被告人安置到现址居住。入住后发现该楼临近高速公路,噪声污染非常严重,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我多次要求第一被告解决,均无结果,故要求第一被告和第二被告限期采取减轻噪声污染的措施,将住房内噪声值降到标准值以下,同时赔偿入住75个月以来的噪声扰民补偿费4500元(每月60元)。最后判决第一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2个月内为原告住房安装隔声窗(双层),将该住房的室内噪声降至昼间60分贝以下,夜间45分贝以卜下;第一被告和第二被告赔偿原告所受噪声污染损失每月60元,其中第一被告负担50元,第二被告负担10元,自1994年5月起至住房安装隔声窗之月,于本判决生效后2个月内给付;第一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15日内一次性补偿原告3000元。

78 工业污染 垃圾 沙尘暴 废水

79 3、环境保护法的构成体系 宪法性规定 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环 境 保 护 单 行 法

80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许可证制度 4、排污收费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二)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许可证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81 (三)防治污染 大气污染 防治法 水污染防 治法

82 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
(四)其他公害的防治 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

83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

84

85 1、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精神 1、基本精神 [1] 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 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86 未按规定避让行人,法院认定司机构成肇事罪
在没有信号灯的路段,行人在人行道上横穿马路,被疾驰而来的货车撞至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肇事司机该不该为此承担责任?日前,广州市花都区法院依据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这起交通肇事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司机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判刑九个月。   司机张某是帮花都区新华镇一家杂货店开车的打工仔。今年8月22日,张某开车帮老板去从化市送货,晚上8时许,驾车返回花都,行经S118线花都区花东镇一交通主干路段时,张某突然看到车前不远处有一行人在人行道上横穿马路,以为不会出事,也没有采取有效避让措施,哐当一声,惨剧最终还是发生了,横穿马路的行人被货车撞飞好几米,经送医院抢救不治死亡。交警部门认定司机张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花都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忽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关于“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马路,应当避让”的规定,造成一人死亡,已构成交通肇事罪。鉴于张某自愿认罪,且其亲属和肇事车辆实际支配人在经办法官的主持下积极与被害人家属就民事赔偿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大部分经济赔偿,可酌情从轻处罚。

87 2、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法律的适用范围或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88 (1)依法管理的原则 (2)科学管理的原则 (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方便群众的原则
3、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的原则 (2)科学管理的原则 (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方便群众的原则

89 [1] 通行规则 [2] 事故处理规则 [3] 责任赔偿与保险赔偿规定 [4] 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2.主要内容 [1] 通行规则 [2] 事故处理规则 [3] 责任赔偿与保险赔偿规定 [4] 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90 (五)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等方面,规定了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91

92 [1] 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基本精神 [1] 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 基本原则: 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的原则。 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 调的原则。

93 2、主要内容 [1] 犯罪行为及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2]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规定。 [3]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 [4] 保护俱、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规定。

94 违章事故永远没有赢家 我国开始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与行人相撞,机动车驾驶人员必须承担责任。 司机刘寰驾驶奥拓车在北京南二环路上撞死了横穿马路的行人曹志秀,曹志秀家属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189618元,精神损失费5万,这起案件是新交法实施后首例“撞了不白撞”案,因此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北京市宣武法院对这个案子进行了一审判决,判决司机和死者各负50%的责任。 法院一审判决,曹志秀在出行时横穿二环主路的机动车道,以致发生交通事故并死亡,是引发这次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而机动车司机刘寰发现曹志秀时没有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情况,也未做到安全驾驶,因此二人应对事故负同等责任。判决刘寰赔偿16万2142元。 这个案例,是新交法实施后,全国因行人违章被撞致死引发的交通事故赔偿第一案。对于行人和司机各负50%责任的结果,专家认为,这对司机和行人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95 互动教学 公德素质测试题  在家庭:孝顺父母 关心他人 勤俭节约 热爱劳动 、你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吗? A、记得很清楚; B、有时会忘记;C、从来没记住过。 、在家里,你帮助家长做家务吗? A、经常做,而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B、不做,有人伺候何必让自己受苦;C、家长要求时才做,不大情愿。 、对于父母的唠叨,你的感受是: A、全是废话,讨厌之极;B、说那么多干吗,我又不是不懂;C、这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心存感激,认真聆听。

96 4、面对一块实在吃不了的馒头,你会: A、放好,或许有别的用处;B、值不了多少钱,扔了不可惜; C、保存起来以后吃,不可浪费粮食。 5、如果看到别人没有关紧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淌着时,你会: A、平平常常小事,无所谓;B、只是非常生气,但不是自己开的,不去管它;C、马上去把水龙头关掉。 6、如果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如其他同学,你的感觉是: A、应该理解父母,但总觉得低人一等; B、怨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看不起他们; C、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自己应该更懂得理解父母,更加孝顺父母,更加勤俭和勤奋。

97 在社会上:热爱祖国 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 7、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你通常的做法是: A、庄严肃立,行注目礼;B、立正站好,但很不情愿,心里想着别的事;C、该走路还走路,该说笑还说笑。 8、对于赵薇身穿日本军旗服饰事件,你的看法是: A、她是不懂历史,可以原谅;B、穿什么衣服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大惊小怪;C、她的行为伤害了民族感情,应该受到鄙斥。 9、你与同学约定一个时间去做某件事情,你会: A、有其他事去不了,向他(她)解释道歉;B、有时去得晚一些,或者根本不去也无所谓;C、不管什么情况,一定按时赴约。


Download ppt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