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課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課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課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

2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演講詞」探究 「雜文」探究

3 本文節錄自《百年思索》的序文,為民國八十八年作者在臺灣大學 法學院的演講記錄。作者深感政治人物有決定社會走向的影響力,遂殷切期許政治人應培養人文素養,以具備成熟的價值判斷力,方能在眾說紛紜的多元社會中,帶領群眾走出歷史的迷宮。

4 作者認為人文素養涵蓋文學、史學、哲學,文學使人穿透表象,觀照內蘊,培養悲憫的情懷;哲學讓人思考清明,洞悉全局,不致迷失在權力中;史學以時間的縱深,呈現現象背後點滴的線索,避免從孤立的現象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全文具宏觀視野,善用舉例及譬喻,將抽象的議題闡釋得具體精闢。 文末對政治人「以人為本」、「真誠惻怛」的殷殷期盼,極具感染力,表現作者對臺灣社會的深切關注。

5 「演講詞」探究 本文為演講詞,文體為論說文。
全文以論說引導文意的進行,並捨棄學術性的抽象深奧討論,改用具體事例與譬喻佐證,深入淺出地分析「文學」、「史學」的本質。進一步則說明「素養」、「知識」的差別,最後回到演說的目的─成為有思考能力、做出成熟判斷的人,說理層次分明,最吸引人的是實例、譬喻的部分,其形象鮮明,引喻貼切,將令人費解的「人文素養」,說得淺顯易懂。

6 「雜文」探究 狹義的雜文,乃是文人借來做為批評社會缺陷最直接的武器。批評社會的目的,是冀望社會能改革、進步,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在這種雜文造成風氣時,雜文家們因力求改正時弊,於是在文字中便能深入的反映出時代的脈絡,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具有相當的貢獻。 廣義的雜文範圍非常廣,可以說,在小品文中,典型的情趣小品、哲理小品以外的小品皆屬雜文。雜文在內容上,它具有理性的論說,其形式是隨筆的、小品式的,而非嚴肅的論文。

7 作者 生平簡介 文學寫作觀 文學評論 《野火集》簡介 《百年思索》簡介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簡介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簡介

8 龍應台,湖南省衡山縣人,民國四十一年生於高雄縣茄萣鄉。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紐約市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民國八十八年任臺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現任清華大學教授。 民國七十三年龍應台曾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專欄「野火集」,指出臺灣社會文化、風氣的種種弊端,詞鋒犀利,引起很大的迴響。旅歐十三年後,文章風格蛻變,常以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社會現象,對於臺灣政經社會及兩岸關係,有頗為深刻的思考。

9 龍應台的著述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著有《野火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龍應台評小說》等。

10 文學寫作觀─雜文 我覺得雜文是可以謔而不虐,是可以尖銳而不刻薄,是可以針砭現實同時又有歷史縱深的。這是我對最好的雜文的要求。我自己心目中好的雜文第一個是它的文字,它如果是藝術,而不是牢騷的發表和宣洩的話,才能夠稱得上文學的水準。所以,雜文的第一條件是文字的精鍊。你不要給我任何藉口說裡面的東西講得多麼透徹,或者這個事情多麼重要,或者是它個性的抒發多麼厲害,你先告訴我你這個文字有沒有達到藝術的水準。先看文字,然後要看你對於事情的看法深刻與否。

11 文學寫作觀─不為讀者而寫 作為一個作家,我不能為了讀者而寫―不能為了大陸的讀者們希望讀到什麼而寫,我也不能為臺灣的讀者說我們希望龍應台寫什麼給我們看而去寫。我只能依靠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我自己成長、成熟的那個過程,寫我自己要寫的東西。 那是讀者得跟著我來,如果你跟不上,或者是你走到別的路上去了,我也沒辦法。我不是在為眼前的讀者寫作,而是我自己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我自己就寫什麼樣的文章。

12 文學寫作觀─了解脈絡 我現在發現,對於很多事情的批判如果沒有座標,你的批判會是一個假批判。
你批判一個現象,又不知道它的歷史脈絡是什麼,又不知道同樣的事情在歐洲也發生,那麼你對於它的解讀肯定是一個錯誤的解讀。

13 文學評論 龍應台的書評不是捧場文章,也不用一大堆專業術語,她一點也不怕會因獨持異論而得罪人。例如她評白先勇的《孽子》 ,認為並非一流文學作品,因為語言、情節都太單調。她評馬森的《夜遊》 ,認為是好論文,卻不是好小說。她評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 ,說那不但是很糟的小說,也是很沒趣的喜劇。她評張系國的《昨日之怒》 ,說它:「充滿了作者宣洩性的吶喊,因而壓垮了藝術的架子。」她評無名氏《塔裡的女人》和《北極風情畫》,竟無視於作者的名氣,坦率地說:「除了濫情之外,一無所有!」

14 《野火集》 民國七十三年,龍應台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個人投書刊出後,回應不斷,在那個沒有網路、電視只有三臺,報禁未開的戒嚴年代,「野火」的影響力靠口傳、靠影印、靠大字報,也正因此,隔年野火集成書上市,短短二十一天再版二十四次,讓「野火」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詩人余光中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當代的女作家,曾以「龍捲風」來描述野火集造成的震撼。

15 《百年思索》 自《野火集》開始,龍應台就對她的讀者有一個高標準的期望,希望他們是一群拒絕受「譁」的群眾,具有批判深省能力。旅歐十三年後,《百年思索》一書面對事情不再流於現象的觀察,而是從事物的本質思索,她的思索擺在更開闊的文學、哲學、歷史縱深的文化領域裡,不斷發出問題激發讀者批判、深省的能力,而以一貫對「人」的終極關懷為依歸,這樣真誠惻怛,既具有歷史縱深,又有清明批判、洞悉的思維方式,自然也成為這篇序文的主軸。

16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民國八十六年, 時報文化出版。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龍應台舉家遷到瑞士,告別了故土,投身進入景深更廣的世界變局中。
作為中國時報的駐外記者一員,站在新聞的第一線,她目睹了歐洲的變化, 東西德的合併,更深入蘇俄,探訪中國大陸,書中提出的問題充滿對世紀末的質疑及二十一世紀的詰問。

17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民國九十五年,時報文化出版。本書分兩輯,輯一收錄她客居香港以來,對兩岸三地華人面對不同社會及因文化、經濟同脈關係產生的困局,並有她對臺灣、香港兩地的政治觀察。 第二輯則因緣於輯一裡最後兩篇文章,引起中央高層震動,而下令停刊整頓。輯二收錄了刊文到停刊期間,華文媒體對該事件的報導及注目。

18 課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19 一、引 言 今天的主題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政治人?因為他掌有權力,他將決定一個社會的走向,所以我們這些可能被他決定大半命運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權力在手的人,請務必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你必須知道什麼叫做「價值」,你必須知道如何做「判斷」。 在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許就有四個人要變成總統候選人。那麼,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

20 今天所要跟你們共同思索的是:我們如何對一個現象形成判斷,尤其是在一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裡。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我說的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

21 二、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 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

22 魯迅的短篇藥,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祝福裡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狼叼走了。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藥裡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裡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粗鄙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23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裡,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他的作品江城子:

24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你說這短短七十個字,它帶給我們什麼?那欲言又止的文字裡幽渺的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你停下來嘆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裡,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

25 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幹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26 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

27 然而在生活裡,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我們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樹,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那麼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

28 三、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就像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徬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嚴」後的臺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29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麼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時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歷史發展裡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裡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於我,這就是啟蒙。

30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31 四、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鑑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預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我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裡沒有玫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

32 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乾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地衣

33 我就把這一團枯乾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麼樣了?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裡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裡頭往外頭,稍稍舒展鬆了。

34 第三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糊的感覺已經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溼青苔的氣味,已經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一個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三個瘋狂地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35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
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溼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裡;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36 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裡,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對於任何東西、現象、問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

37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裡,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裡頭,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38 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在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39 五、會彈鋼琴的劊子手 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

40 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裡,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41 在我們的歷史裡,不論是過去還是眼前,不以人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
我想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真誠惻怛」的政治家,而不是利慾薰心和粗暴惡俗的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之間有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別,這個差別,我個人認為,就是人文素養的有與無。

42 二十五年之後,我們再來這裡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臺下,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意興風發的總統候選人坐在臺上。我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盡其所能讀了原典之後對世界有什麼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見你們如何氣魄開闊、眼光遠大地把我們這個社會帶出歷史的迷宮─雖然我們永遠在一個更大的迷宮裡─並且認出下一個世紀星空的位置。

43 藥:魯迅短篇小說名。內容描寫群眾的愚昧與革命者的悲哀,是一篇對傳統社會的針砭之作。
癆病:肺結核病的俗稱。癆,音 ㄌㄠˊ。 祝福:魯迅短篇小說名。描寫農婦祥林嫂為當時社會僵化的禮教思想和迷信所逼,終於走上絕路的悲劇。 原型:事物最初或最原始的模式。文學上常用來指稱故事的原始型態。 江城子:詞牌名,題目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此闋詞乃蘇軾悼念亡妻之作,寫於其妻死後十年。

44 「塵滿面」二句:風塵滿面,兩鬢已經白如秋霜。自傷奔走勞碌及衰老。
短松崗:遍植松樹的小山崗。此指墓地。 幽渺:隱微深遠。 素面:臉上不施脂粉。此指真實的自我,毫不掩飾。 綠色的迷宮:指歐洲地區用樹籬圍成的一種迷宮。 天問:此處借用自《屈原‧天問》而採取字面意義,指的是對於宇宙萬物原理的探索或探詢。

45 十八世紀的啟蒙:十八世紀歐洲哲學思想運動。其基本信念是崇尚理智,認為理智是一切知識和人類事務的指針。
地衣:一種低等植物。植物體是菌和藻的共生體,生長在地面、樹皮或巖石上,能耐乾、寒。 南轅北轍:原喻行動與目的相反,此指差異極大。轅,車前駕牲口用的直木。轍,車輪輾過的痕跡。典出《戰國策‧魏策》。 野火:中國時報專欄名,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由龍應台執筆,次年十二月結集為野火集。

46 草菅人命: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菅,音 ㄐㄧㄢ,一種草本植物。
惻怛:悲憫。怛,音 ㄉㄚˊ,悲傷。 原典:本指各種學術領域中的重要典籍,此指文學、哲學、史學等方面的重要經典著作。

47 深度鑑賞 內容賞析 寫作技巧

48 內容賞析 作者首先以「白楊樹的湖中倒影」說明文學藝術的本質。
文學呈現現實面相之外,虛的一面,使人穿透表象、觀照內蘊,透視生命本質,激發對人的悲憫,不管是魯迅的作品《藥》中愚昧的人血饅頭治病迷信,或《祝福》裡失去兒子,幾近瘋狂的祥林嫂,透過作家的文學表現手法,我們看到愚昧及貧窮底下,人的痛苦、無奈,湧現悲憫情懷,這是文學深刻的理性作用。

49 內容賞析 接著以《江城子》空茫幽渺的情思,點出文學的另一種本質―美的直覺頓悟。透過文學的幽渺意象,喚起隱藏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唯有懂得文學,兼顧虛實,才能做出周備而正確的價值判斷,作為政治導領人,必須具有對那「看不見」處的覺察力,才能心懷悲憫,不致做出片面的價值判斷。

50 內容賞析 對於「哲學」,作者以十分具體的「迷宮中望見星空」來說明其對人生的指導、價值判斷的作用。解嚴後的社會,就如一個意識型態、思維的迷宮,充滿了迷惘,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 哲學有如迷宮中仰望所見的星斗,帶領我們尋找出路。握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走在迷宮中,哲學讓人思考清明,洞悉全局,不致迷失在權力中。

51 內容賞析 至於史學,作者以「沙漠玫瑰的開放」 過程說明,任何現象在某一特定時空中,是孤立的,不足以作為判斷價值的依據,唯有透過歷史的縱深,看到現象及其背後的點滴線索、千絲萬縷的來歷,才能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作為政治人,也要先了解過去,才能判斷未來。 文末,以「會彈鋼琴的劊子手」為例,語重心長地釐清「素養」及「知識」的區別,就在是否具有對「人」的終極關懷;並以毛澤東、納粹頭子為例,說明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就在人文素養的有無。

52 語文天地 映襯 排比 類疊

53 映 襯 以鮮明的映襯,凸顯訴求 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然而在生活裡,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 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54 映 襯 我想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真誠惻怛」 的政治家,而不是利慾薰心和粗暴惡俗的政客。
映 襯 我想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真誠惻怛」 的政治家,而不是利慾薰心和粗暴惡俗的政客。 二十五年之後,我們再來這裡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臺下,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意興風發的總統候選人坐在臺上。

55 排 比 統攝有方的排比,製造氣勢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 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麼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

56 類 疊 接連反覆的類疊,凸出情感思想 1 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 2 我們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樹,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那麼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

57 問題討論 「看不見的東西」為何? 作者轉變為何? 人文素養與人文知識有何差別? 政治家與政客有何不同?

58 一、作者以為文學最重要的功能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所謂「看不見的東西」指的是什麼?

59 答:我們在現實中所觀察到的表象未必代表所有的真實,文學像「白楊樹的湖中倒影」,呈現看不見卻更真實的一面,它與現象同時存在,超越眼睛看到的層面,與人的心靈直接映照。它可以是文學激起的共鳴、感動,將隱藏在內在的自己觸動了出來,如東坡的江城子,以其幽渺意象,使人產生美的直覺頓悟;它也可能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呈現,使人看見它所傳達的背後的深意,湧現悲憫的情懷,如魯迅的藥、祝福。這些看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文學(作品)真正要詮釋表達的。因此,雖然「看不見」,但卻是另一種現實、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60 二、龍應台早期文字往往針砭現實,批判犀利;但本文中提到「四十歲之後,…… 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對於作者的轉變,你有什麼看法?

61 答:龍應台前期的雜文以豐富的事實、澎湃的熱情、咄咄逼人的道德勇氣,論辯式的說理表現激切的現實反省、批判見長。但如同一位急於說服對方的辯手,雖然不走擲地有聲的談論諍言,卻得於犀利而失之單薄。旅歐十三年後,中年的龍應台發現,「對很多事情的批判如果沒有座標,你的批判會是一個假批判。你批判一個現象,又不知道它的歷史脈絡是什麼,又不知道同樣的事情在歐洲也發生,那麼,你對它的解讀肯定是個錯誤的解讀」,因此,其文風一改,站在歷史、文化的高度來剖析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批判的犀利度減弱了,但看事情的宏觀及厚度增加了。

62 三、人文素養與人文知識有何差別?請談談你的看法。

63 答: 「知識」是外在於人的認知能力,可以量化,可以以「智力」為載體,儲存累積;而「素養」則是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入他的生活與行為,內化為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人文素養包括文學、史學、哲學,都是研究「人」的專門學問,也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問。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關懷─對「人」的真誠惻怛。脫離了對人的關懷,這些學問只能稱為人文知識,不能稱為人文素養。對人的不夠了解,政治就不可能為人們帶來幸福,法律將只是文字的繩索,醫學的種種研究及發明,只是技術的競賽、腦力的遊戲,不可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平安、福祉。

64 四、政治家與政客有何不同?除了本文的觀點,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65 答: 1.作者認為政治家與政客的不同就是人文素養的有與無。 2.十九世紀美國一位牧師克拉克說:「政客與政治家的區別,就是政客看下一屆的選舉,政治家看下一代的福祉。」真是一針見血的詮釋。

66 答: 政治家一心做事,政客一心做官;政治家想到利人,政客想到利己;政治家公而忘私,政客私而忘公;政治家以褔國利民為立場,政客以個己之私為立場;政治家為正義而服務,政客為利益而服務;政治家高瞻遠矚,政客短視近利;政治家和而不流,政客有以黨伐異;政治家上臺容易、下臺灑脫,政客上臺不易,下臺不肯;政治家有道德勇氣,政客泯滅良知; 政治家肯為理想犧牲,政客只有貪慾的企圖。

67 答: 政治家多具有高尚的品格與高貴的政治理想,即使最後功敗垂成,仍在歷史上留下讓人尊敬的英名。如春秋時,為政清廉,正直無私的晏子;三國時善於審時度勢,具統領智慧的諸葛亮;東晉時沉著冷靜,穩定和諧政局的謝安;唐朝有見識才略,個性忠直,每每犯顏進諫的魏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巧。」在歷史長河中,政治家終會流芳千古, 政客唯有遺臭萬年吧!

68 補充教材 〈江城子〉 南轅北轍

6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 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70 【語譯】 我與妳生死隔絕、兩不相知已經十年了,即使不想念妳,也難以忘卻啊!妳孤單單地躺在遠隔千里的墳墓中,境況淒涼卻無處可以訴說。縱然現在能讓我們再次見面,妳大概也認不得我了,我已變得一臉塵土、兩鬢如霜了。  昨天夜裡,我做了個夢,忽然回到了家鄉,妳正在小房間裡靠近窗子梳妝打扮,我們彼此瞧著對方,沒說一句話,只有眼淚似湧泉般地流了下來。我能料想得到那傷心處的景象,年復一年地,只有夜間的明月照著那長著矮小松樹的山頭。

71 【寫作背景】 蘇軾的兩個妻子都姓王。前妻王弗,十六歲時嫁給比她大三歲的蘇軾,二十七歲病死。三年後,王弗十九歲的堂妹王潤之成為蘇軾的續弦。此詞為早卒的王弗而作,她死於汴京,歸葬在家鄉眉山附近的東岡、蘇軾祖塋所在地。作此詞時,蘇軾正剛從杭州移官密州(今山東省諸城),距王弗逝世十年,已四十歲了。

72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看不見的東西」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策‧魏策四》

73 【語譯】 戰國時代,魏王想去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季梁勸諫他說:「我剛剛在路上遇見一位熟人,他風塵僕僕地趕著馬車在大道上往北方行進。」 他告訴我:「我現在要到楚國去。」我問:「你要到南方的楚國,怎麼往北走啊?」那人說: 「我的馬可是一匹上等好馬。」我聽了,提醒他: 「你的馬雖然好,但這並不是要去楚國的路啊!」那個人卻固執地說:「我有足夠的旅費,怕什麼!」我一再向他說明:「唉!旅費再多,這終究不是通往楚國的方向啊!」那人說:「沒關係!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大。」

74 【語譯】 季梁接著說:大王,您看,那人擁有的這些條件愈好,豈不是離楚國更遠了嗎?而您常說要成為一個霸主,讓天下人都信服您。可是,您現在卻仗著國家強大,軍隊精銳,想去侵犯趙國都城邯鄲,以擴大您的領土和威名。這樣做下去,豈不是愈來愈遠離您想成為霸主的願望了嗎?正如我那位朋友想到楚國去,卻反而駕著車子往北走一樣啊!

75 好站連結 中時電子報新聞專輯:野火再燃 龍應台城市文化效應


Download ppt "第六課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龍應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