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 9911118 吳承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 9911118 吳承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 吳承縉

2 目錄 前言 本文 節能減碳的方法 討論 結論

3 前言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了追求經濟成長,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全球地表平均氣溫上升,對地球環境與全球氣候產生了相當嚴重的影響。

4 本文

5 本文 2005 年 2 月抑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象徵著人類對抗全球溫暖化的決心。我國雖非聯合國成員,未簽署「京都議定書」,在 2012 年以前無立即被要求減量的壓力,但由於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高居全球第 22 位,每人平均排放量也居全球第 18 位,極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被限制排放的對象。臺灣的發電廠大部分採用火力發電,也就是藉燃燒化石燃料產生電力,因此只要用電便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如欲從日常生活中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節約能源」做起。的確,降低因使用能源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能有效幫助地球減緩溫室效應的負擔。

6 「節約能源」並不是意味不消費能源,而是指更用心珍惜能源,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以惜能惜福的心來看待日益耗竭的能源。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節約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建議大家可從選購及使用「節能標章」認證的產品,以及培養節能習慣、落實節能行為等方面著手。為方便民眾選購及辨識省能產品,經濟部已於民國 91 年正式推動「節能標章」認證制度。簡單來說,獲「節能標章」認證的產品,它的能源效率較國家標準(CNS)約高出 1 到 3 成,代表產品在同樣功能下,消耗較少的能源,尤其是對於高耗能、長期使用或使用壽命長的耗能產品,更可發揮顯著的節能效果。使用「節能標章」省電燈泡的節電效果更為明顯。以「節能標章」省電燈泡 20% 的市占率,及能源效率高於一般產品 10% 為例,我國目前約有七百多萬戶家庭,以每戶平均用 8 個燈泡估算,國內燈泡的使用量約 5,600 萬個。假設每個燈泡的平均額定耗電量是 25 W,每天使用 5 小時,「節能標章」省電燈泡約有 5,200 萬度的節電潛力,可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不容小覷。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須慎選省能器具之外,培養節能習慣並落實節能行為也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點。節約能源其實很簡單,生活中只要用心留意,處處都有節能空間,時時都能發揮節能創意。冷氣機:舉例來說,在冷氣機的使用上,除應優先選購「節能標章」冷氣機種外,也應依室內坪數大小選擇最適合的冷凍噸數。最佳冷氣機冷凍噸數的計算方式是室內坪數乘以 0.15,也就是室內坪數若是 7 坪,所需的最佳冷氣機冷凍噸數則是一冷凍噸,如此才能讓冷氣機發揮最佳效用。在選購時若遇相同冷凍噸數的冷氣機,則可比較兩者的 EER 值(能源效率比值),EER 值愈高表示節能效果愈好。此外,冷氣機要避免裝設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並應加裝遮陽棚以防止日曬。使用時溫度設定以攝氏 26 ~ 28 度為宜,並搭配電風扇使用,可降低耗電量並增加室內冷房效果。電冰箱:電冰箱的選購與使用也有訣竅,首先應優先考慮「節能標章」電冰箱機種。其次,電冰箱容量大小可依每人需 60 ~ 80 公升容積估算。

7 舉例來說,若家庭成員有 4 人,則所需冰箱容量是 240 ~ 320 公升。冰箱的放置地點也很重要,要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爐灶等熱源,且其背面離牆壁至少 10 公分以上,才能發揮散熱效果。此外,應儘量減少冰箱開關次數及開啟時間,因為每開一次,冷空氣逸散後壓縮機就得多運轉十多分鐘,才能恢復原冷藏溫度。冰箱貯存食物也不能過滿,一般以八分滿為宜,以免阻礙冷氣流通,另需留意的是食物須等冷卻後才能置入冰箱,以免浪費冷能。照明燈具:照明燈具的選購與使用也很重要,燈管的選購訣竅在於「長的比短的好,直的比彎的省電」。其次,以白色日光燈管替代晝光色日光燈管,可省 10% 電力。此外,具電子式安定器的燈具與傳統式安定器燈具相比,不但啟動快、不閃爍,又可減少耗電 20 ~ 30%。當然,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是絕對必要的。交通:至於汽、機車的選購,可參考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車輛油耗指南」,建議優先考量「節能標章」認證車輛,或燃油效率較佳、低排氣量及淺色系車輛。總而言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減少電力及石油的使用,便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最基本的做法。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傷害是全面性的,它不但會造成地球環境的浩劫,也會危及我們這一代,甚至影響下一世代、下下世代 …… 的生存空間。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應只是國際間需遵守的規範,而應視為每一位地球公民都需共同承擔的責任。

8 雖說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是公認的科學事實,但是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力道一直沒有肯定的答案。1970年代末,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Hansen與其他同儕建立最初的二氧化碳影響氣候的模型,當時國際上討論的二氧化碳限制濃度是550 ppm;到了1996年,歐盟認為全球的平均溫度不應超過工業時代前水準攝氏兩度,照此標準換算的二氧化碳濃度是450 ppm。2008年Hansen再次出手,他提出一連串證據說明二氧化碳的威力不容小覷,因為全球氣候觀測資料顯示,我們生存的地球對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度比想像中來得高(參考文獻一)。Hansen認為二氧化碳的安全濃度應該是350 ppm,而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是382 ppm,這代表我們不僅要控制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幅度,甚至還必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面對這個課題,底下將分成減緩生成、埋藏二氧化碳以及利用二氧化碳三個方向來探討。減緩生成方面,火紅的再生能源正是大家關注所在。但不論是水力、風力、太陽能、潮汐抑或生質能發電,目前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仍然只佔總發電量的一小部分,再者,所耗費的成本也相當高昂。現階段除了火力發電以外,唯一可以分庭抗禮的發電方式便只有核能發電,不過核能發電所產生的核廢料一直是爭議性很大的問題,部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長達上萬年,封裝方式能否耐住外在環境侵蝕有待商榷。近日行政院宣布低碳家園的目標時,也說明在過渡期免不了依賴核能發電。短期內人類要擺脫燃燒石化燃料看來是難於上青天,何不換個方向想,把現有的發電機與引擎的效率提升呢?在核四爭議時,台電提出提升火力發電機組效率的替代方案,這的確是個可能的答案。(參考文獻二)在埋藏二氧化碳方面,科學家的想法是把二氧化碳打入穩定的地層內,同時也會有一小部分能與岩層反應。

9 美國能源部便想利用這個概念,籌建一座發電廠,以煤當作燃料,可以產生氫氣,進而達到「零污染」的目標。其中最關鍵的步驟是高溫下煤與水蒸氣反應產生氫氣與一氧化碳,混合氣體便是俗稱的水煤氣;而一氧化碳在催化下又與水進行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與氫氣。若能有效率的進行這兩個反應,又能把二氧化碳打入廢棄油井或海底,這樣就可以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不過除了成本問題以外,二氧化碳在打入地層後,要讓它乖乖待在裡面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參考文獻三、四)二氧化碳除了拿來灌汽水與滅火器以外,還能有甚麼用途呢?在物理層面上,二氧化碳可以形成超臨界流體,進行萃取的工作,例如把咖啡豆去咖啡因;在化學角度來看,二氧化碳可以和氨在高溫催化下生成尿素,用以提供氮肥,也可以作碳酸酯的原料,生產塑膠。(參考文獻五))不過這些工業上使用的二氧化碳量,與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量仍然相去甚遠。二氧化碳要再利用的難度相當高,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是碳氫化合物燃燒的最終產物、能量都已經釋放出來,是相當穩定的化合物。要讓二氧化碳具有反應性,必須再活化二氧化碳(例如高溫),在活化過程中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高溫需要電,電是火力發電產生,間接生成二氧化碳)往往都比反應掉的二氧化碳還多,因此總的來說並無法達到二氧化碳減量的結果。現在比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是直接將燃燒碳氫化合物得到的高溫二氧化碳再利用,如此一來活化的問題便可較容易解決,這也是各國戮力以赴的目標。

10 節能減碳的方法

11 個人 節約用電就是個人、家庭或公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愛護這塊土地最好的方式,除提升發電 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是因為能源的使用,住商部門使用的能源主要有電力與瓦斯(或天然瓦斯),發電或開採天然氣的過程中就會排放出溫室氣體。因此節約能源,不僅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可為民眾節省荷包,降低電費及瓦斯費的支出。根據統計我國2003年住宅部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32 百萬噸二氧化碳,若以2003年全國總戶口數7,047,168戶及總人口數22,604,550人來估算,平均每戶3人每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81 公斤。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家的能源使用效率之提升極為重要持家中日光充足、通風流暢,可以少開冷暖氣,少用能源耗費電力。儘量利用自然光源,不要白天開燈。省電也可以節省電力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在家烹飪時,儘量少用長時間煲煮的食物,就不會使用爐火時間過長,產生熱氣;省用瓦斯,也可降低二氧化碳的量。儘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各地方應規畫完善的大眾運輸網,讓民眾方便搭乘。鼓勵近距離上班、上學。拉近城鄉產業差距,可以讓大家在住宅附近就業就學。利用網路系統傳輸溝通,可以減少交通奔波勞頓,甚至個人在家工作的可能

12 政府 儘量利用步行或腳踏車行動。人行空間應該以友善民眾行走為重,讓大家走得健康舒適。 儘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各地方應規畫完善的大眾運輸網,讓民眾方便搭乘。 鼓勵近距離上班、上學。拉近城鄉產業差距,可以讓大家在住宅附近就業就學。 利用網路系統傳輸溝通,可以減少交通奔波勞頓,甚至個人在家工作的可能 台灣工業部門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其中的七大行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工業的77%,分別是:鋼鐵23.5%、石化19.4%、電子10.1%、紡織7.5%、水泥6.8%、人纖6.2%、造紙3.5%,政府應加強產業的排放管理,甚至要總量管制,以降低二氧化碳。 運輸部門過去大家都忽略其重要性。唯從二氧化碳的排放比例上,我們可以看到運輸亦有很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公路佔93.28%(3,296.5萬公噸)、水運佔2.74%(96.8萬公噸)、航空佔2.11%(74.7萬公噸)、鐵路佔1.87%(66.2萬公噸)。所以,倚賴公路系統的運輸型態應該要做調整,不要太多的小汽車及摩托車在公路上奔馳,要發展大眾運輸系統,增加自行車道,鼓勵近距離工作上學,都可以使公路運輸的依賴度降低。 風力發電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資源開發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風力發電,如果可以取代其他的發電方式,例如使用石化燃料的燃煤或燃油火力發電,或者核能發電,每年將可以降低由以上發電方式所釋放出可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北海沿海國家的經驗,如比利時、丹麥、德國、荷蘭與英國等國家,可以提供相當具有說服力的例證。

13 企業 樹木和糞肥製成的生物量(biomass)燃料代替煤炭發電,或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創造就業機會。 具生物可分解和無毒等特性,可做為柴油引擎燃料,與石化柴油調和使用可降低油耗及廢氣排放,又有「綠色原油」的稱號。 建築物製造CO2大戶 推動「綠建築」刻不容緩。目前國內的新舊建築數量約3比97,如果落實推動綠建築,20年後至少可以省下4~5座火力發電廠、或全國所有的水力發電廠、或1部大型核能機組的年發電量,加上綠化的成果,對抑制CO2排放貢獻匪淺。 少溫室氣體排放 埋葬二氧化碳廢氣 ...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吸收二氧化碳廢氣的處理成本,西班牙政府正在研究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貯存的方法 ... 吸收成本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氣體分離及二氧化碳的儲藏:把氣體中的氫氣和二氧化碳分離,是這個發電廠最重要的程序,而二氧化碳能否長久儲藏,則是二十一世紀能源新技術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當前正在研究中的方法是用金屬或陶磁薄膜技術來分離氫氣,然後把二氧化碳儲藏在地層或岩石的深處,包括已廢用的油井、礦井或深海裡,使二氧化碳不致進入大氣中。

14 討論

15 二氧化碳是人類排放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我們也同時排放其他可以困住熱能的氣體。《京都議定書》涵蓋了二氧化碳以外的五種氣體:甲烷、氧化氮、氫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水蒸氣也是溫室氣體,不過人類產生的水蒸氣不會進入大氣層。

16 二氧化碳的來源--化石燃料 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化石燃料燃燒。所有化石燃料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燃燒時便會釋放二氧化碳。大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停留在大氣層50-200年,甚至可永久停留。現在,化石燃料佔工業國能源消耗的八成。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遲早會耗盡。

17 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 工業國燃燒化石燃料已經上百年,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累積性影響要負最大責任。不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在不斷增長,未來肩負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大。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已經認識到全球暖化的危害,並且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中國在『十一五』國家發展規劃中設定,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其後,『節能減排』成為了各級政府成績評估的重要指標。 年6月4日,中國公布了第一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已是一項進步。政府關停小型火力發電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意味著中國對於全球暖化的高度重視。連民眾也自發推行『節能20%』等活動,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二氧化碳是人類排放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我們也同時排放其他可以困住熱能的氣體。《京都議定書》涵蓋了二氧化碳以外的五種氣體:甲烷、氧化氮、氫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水蒸氣也是溫室氣體,不過人類產生的水蒸氣不會進入大氣層。

18 二氧化碳的來源--化石燃料 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化石燃料燃燒。所有化石燃料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燃燒時便會釋放二氧化碳。大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停留在大氣層50-200年,甚至可永久停留。現在,化石燃料佔工業國能源消耗的八成。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遲早會耗盡。

19 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 工業國燃燒化石燃料已經上百年,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累積性影響要負最大責任。不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在不斷增長,未來肩負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大。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已經認識到全球暖化的危害,並且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中國在『十一五』國家發展規劃中設定,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其後,『節能減排』成為了各級政府成績評估的重要指標。 年6月4日,中國公布了第一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已是一項進步。政府關停小型火力發電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意味著中國對於全球暖化的高度重視。連民眾也自發推行『節能20%』等活動,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森林砍伐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來生長,是天然的『碳倉庫』,一旦被砍伐或燃燒,這些碳又會釋放到大氣層。植物腐爛更會產生比二氧化碳厲害的溫室氣體-甲烷。如今,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

20 全球暖化也反過來傷害森林 溫差和降雨的變化會傷害森林。由於氣候變化,可能會發生更頻密的旱災和森林火災。森林火災本來是森林生態循環的正常現象,因為可以清除茂密的灌木林,而且也是部分生物生命週期的規律。可是,種種跡象顯示,巴西亞馬遜雨林正在枯竭,火災和沙漠化嚴重威脅森林。 病、蟲害也可傷害森林。昆蟲是森林生態的重要部分,它可分解廢物、提供糧食給鳥類和小動物,並清除生病的樹木。但是在較暖和較乾燥的氣候條件下,有害昆蟲攻擊森林的頻率日益增加。一些原本受制於寒冷氣候的病蟲害,正在大量繁殖擴散。

21 減少破壞森林及可持續林業 值得注意的是,適當的可持續林業經營並不會增加大氣層的二氧化碳。保護原始森林、推行可持續林業,對舒緩氣候變化都十分重要。 要保護原始森林,你可以選擇購買由林業管理公會(FSC)認可的木材,及利用循環再造物料的木材產品。所以你既可以拯救重要生物棲息地,也有利於氣候

22 HFCs製冷劑 對於可口可樂承諾在舉辦北京奧運的所有協辦城市,供應不含HFC的環保冰箱及自動售賣機,綠色和平表示讚賞。 含氟溫室氣體(F-gases)是人工合成的強力溫室氣體總稱。生產商往往因為F-gases沒有破壞臭氧層,便將其錯誤描述為環保產品。然而,F-gases的排放也導致全球暖化。 在20世紀80年代,化工業開發了無氯化合物以取代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氣體,比如氯氟烴(CFCs)和氫氯氟碳化物(HCFCs)。1987年通過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決定逐步淘汰這些氣體來保護地球臭氧層。F-gases主要適用於冰箱(雪櫃)和空調(冷氣機)之中的製冷劑、泡沫塑料(發泡膠)、噴霧劑、滅火劑和化學溶劑。 HFCs有很高的全球暖化潛能值(GWP)。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千克F-gases的GWP是一千克二氧化碳(CO2)的幾千倍。最常使用的HFCs是HFC-134a。《京都議定書》便列舉的溫室氣體包含以下的F-gases:氫氟烴(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HFCs的使用最為普遍,佔了F-gases排放總量的九成多。 HFCs被廣泛應用於工業、商業以及消費品領域。全球HFCs排放的兩大主要來源是冰箱以及空調機組。與燃燒化石燃料不同,大多數HFCs排放是在進行設備維修、或棄置空調、冰箱時,洩露出來而產生溫室氣體的。調查顯示,大約六成HFCs是來自空調和冰箱的洩漏。 在世界各地,HFCs的排放量正在快速增加。2002年,在靠近北極的群島上,大氣中的HFC134a與125(兩種不同的HFCs氣體)的含量一年內增加了兩成。現時,八成HFCs、CFC和HCFC的排放都來自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和澳洲佔的比例最多。同時,東亞、南亞和南美的發展中國家也正在迎頭趕上。 在中國,HFCs製冷產品也在快速增長。從1995年到2003年,在汽車空調中使用的HFC-134a數量從101公噸增加到了5700公噸。預計到2015年會增至約21000公噸。大批化工產業龍頭也在中國增加了HFCs的產量。 目前歐盟是唯一一個積極要求減排HFCs的政府機構,但只限制使用和回收HFCs,而不是強制使用HFCs的替代產品。不過,歐盟成員國中的丹麥和奧地利則採取更為嚴格的措施,在2012年之前禁止進口、銷售和使用含有HFCs,包括新製造和回收F-gases本身的新產品。此外,瑞士也頒布了相關法令,限制一些產品使用HFCs,挪威已開始對HFCs產品徵收污染稅。 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臭氧層破壞的問題,並於2007年7月停止生產CFC,比《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發展中國家的最終期限提前了三年。但是,中國至今仍未淘汰HFCs,這與大多數國家的情況相似。實際上,在商用製冷方面,對環境無害的環保製冷技術在中國有巨大的潛力。

23 二氧化碳的問題 一個多世紀以來,由於人類大量地燃燒石化燃料以及砍伐森林,已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隨著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將導致全球性顯著的暖化趨勢和極區冰層的崩解。 僅僅是南極西部冰原的崩解,便足以使海水面升高四至六公尺;如此一來,將會淹沒全世界各地的港口、海岸城市及其他低窪地區。至於未受海水覆蓋的海岸區,也將受到更劇烈的侵蝕作用、間歇的氾濫和鹽侵的威脅。 海水面的上升,也將使河流及海灣的水面及鹽度升高,因而威脅到橋樑及河堤的安全。而水生動物、植被和人類的生活,也都會受到影響。台灣的精華地區都在西部沿海,水面只要上升三公尺便足以淹沒主要港口設備。沿海之堤防,橋樑,鐵、公路亦將受到嚴重影響,曾文溪出海口更將往內陸退卻十五公里之遠。 雖然海洋被認為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的儲存槽,但是有關其增加量之定量的相關探討極少,而且也僅止於對海水表層,或是對有相同來源的深海水的探討。因此之故,大部份關於二氧化碳的空氣—海洋交換,以及其在全世界海洋中的分佈的知識,皆來自間接資料的探討,便使用放射性追蹤劑氚(超重氫)、碳-14及氡。其他的追蹤劑倒很少被使用。 到目前為止,從這些追蹤劑在多種模型上所得數據的應用非常成功。然而,過量二氧化碳在二度空間的分佈情形無法由這些模型中得到。甚至某些模型的適用性還有問題。此外,過量的二氧化碳,尚可由海洋中的碳酸鹽的資料直接尋得。

24 1958年到1962年間的核子彈試爆,將大量的氚和碳-14射入了大氣,而提供了海洋學兩種重要的追蹤劑,以估計空氣—海洋的交換速率,以及深海中水團的移動。
通過海洋表面的空氣—海洋交換的速率(一天數公尺)雖然比起要達到碳酸物之間的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慢得很多,它在阻礙深海水吸取過量二氧化碳上,並非速率決定步驟;速率決定步驟乃是更慢的垂直混合速率。關於垂直混合速率,由氚及碳-14的探討中已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垂直混合速率已被廣泛地利用氚及碳-14來追蹤,而加以探討,於1972年在西大西洋的GEOSECS探勘期間所做的氚及碳-14之短期資料清楚地顯示出,氚在核彈試爆後的廿年內,已經滲透到北大西洋北部的海底了。 有關碳-14的分佈結構與氚的情形類似,北大西洋北方年代較近的海水滲透的較深入(負值較小),但是在靠近南極的地區則無此現象。多氟氯烷類的資料其分佈的情形亦類似於氚的情形。 這份短期資料提供了我們一個在1972年有關氚及碳-14滲透情形的生動印象。最近在北大西洋的探勘,利用可變追蹤劑所收集到的氚的資料指出,在深海及海底之水中的氚量已往南移動了約緯度八度左右。這種更進一步的滲透反映出應有更多的二氧化碳也滲透入北大西洋的深海中。然而將追蹤信號轉變成二氧化碳的信號是無法準確的,因為這種轉換隨著模式的不同而異。這種不準確性不僅存在於氚的情形,同時也存在於所有經由間接方法以獲取資料的模式。譬如1960年時Broecker認為北大西洋深海海水每700年循環一次,利用新的碳-14數據,Stuiver等人估計每230年循環一次。同樣的數據Broecker卻推算出每100年循環一次。五年後,還是利用同樣的數據,Broecker等人又認為300年才對。不過,雖然說這些方法有這麼多問題,還是有其參考價值的。

25 假如有一原來在表層的海水,後來經由對流而被轉移到深海中的某一點上,而後該點又被取了樣並做了分析,則所測量出來的總二氧化碳濃度會高於原來的值。因為有部份的有機物質及碳酸鈣被分解於其中。可溶解的碳酸鈣的量,可以由鈣離子之濃度或滴定總鹼度看出。而所分解約有機物質之量,也可以從其中的氧濃度反映出。因為滴定總鹼度及氧都很容易測量,因此目前的工作仰賴著對這兩種濃度的測定以提供這份海水在離開其原來的表層後,轉變到深海間的變化。在另一方面,雖然鈣離子資料的應用並不比滴定總鹼度資料差,但是因為較難以測量,因此較少使用。 在北大西洋的北端,由於水團受冷卻下沉到海底,石化二氧化碳隨著下沉海水由海面進到海底。由於湧升流的影響,赤道附近受到的影響較小,只滲透到一千公尺左右。在南緯四十度左右,由於南極中層水往下沈,使得石化二氧化碳也跟著沈到超過1800公尺的地方。再往南時,強大的南極湧升流,又把底層沒有受到石化二氧化碳污染的海水往上堆。受污染的海水,甚至不超過兩百公尺厚。一般說來,由於海流的影響,污染的海水在大西洋的西邊沉得較東邊為深。

26 在太平洋裡,和大西洋不同的地方,是太平洋北邊的海水受冷卻的程度不夠,因此冷水無法下沉到海底。二氧化碳污染的程度也就沒有大西洋那麼嚴重。在北太平洋只有一小塊地方1200公尺深的水受到污染。
太平洋其它地區的分佈與大西洋類似。在赤道周圍及南極洲附近,由於湧升流的影響,受污染的海水不超過兩百公尺厚。而在南緯四十度左右,南極中層水帶著二氧化碳下沉到較深的地方。一般來講,太平洋受到影響的深度要比大西洋來得淺些。 一般來講在印度洋二氧化碳下侵的深度,介於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由於印度洋北邊沒有冷水,西北印度洋之中層水,來自高溫、高鹽之紅海。紅海從上到下全部都已受到石化二氧化碳污染。 二氧化碳上昇,除了增高海平面外,還可能使得海水的酸性增加,而使得海洋生態產生變化,也使得珊瑚礁及石灰岩較易溶於海水。自然界對二氧化碳之增加所造成的複雜反應也可以由海洋之循環、海洋之生態系統、碳酸鈣之溶解的巨大變化中反映出來。 譬如在南半球海洋中海冰所覆蓋的面積可大到二千一百萬平方公里。在我們能測定冰如何影響到很重要的碳循環鏈之前,必須要先了解這些冰之中,到底有多少間隙可以供二氧化碳滲透。目前所有的氣候模式,均考量到氣候與海冰之間的相關性,因為冰具有很大的反射性,其存在與否會改變表層太陽能的平衡,而使得氣候的變化會更為顯著。另一方面,由於二氧化碳所引發的全球性暖化,而造成海冰的減少,可能會因為有較高的光度而強化生物的活性,致而減低了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更多的過量二氧化碳也可能滲透入兩極的海中,而降低了溫室效應,這些回饋機制以及它的重要性,尚需要進一步的加以評估。

27 Kellogg於1983年,在假設人類持續使用石化燃料的情況下,設計了五種回饋環,分別代表了五種控制二氧化碳濃度的不同條件組合。這五個環是(1)二氧化碳—海洋循環—海水上湧,(2)二氧化碳—海洋穩定度—冬天海水下竄,(3)二氧化碳—北極的海水—北極的生物群,(4)二氧化碳—降雨的分佈—赤道生物群,(5)二氧化碳—凍原(Permafrost)—凍土地帶之生長與衰褪及凍原甲烷之放出。在這五環中(1)、(2)及(5)環均產生了擴大大氣二氧化碳之增加率的淨結果,而(3)環及(4)環牽涉到北極及赤道地帶生物群的變化,產生了些許的降低二氧化碳增加率的結果。Kellogg警告,由於二氧化碳的增加可能使氣候變化加速。

28 為了達成CO2減量指標的基準要求,建築物的建材使用計畫應善加配合之規劃原則包括:
如何達到合格標準 為了達成CO2減量指標的基準要求,建築物的建材使用計畫應善加配合之規劃原則包括: 結構輕量化─ 建築物的輕量化直接降低了建材使用量,進而減少建材之生產耗能與CO2排放。最具體的做法,即為推行「鋼構造建築」以及「金屬帷幕外牆設計」。 合理的結構設計─ 為了降低建材的使用量,首重合理而經濟的結構系統設計,亦即盡量使建築物的跨距設計合理化,保有均勻對稱的平面、立面、剖面等設計,減少不必要的造型結構荷重。 採寒帶林木為材料的原木結構、集成材木構造、預鑄木構版、木地板等材料,可儲存大量大氣中的CO2,但是使用熱帶林木則不然。

29 結論

30 臭氧層的破洞、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和氣候變的不尋常,導致這些變化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是使用過多二氧化碳的的後果。
由於科技的發達以及些許建築物的材料會大量產生二氧化碳,讓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增加。為了要讓二氧化碳含量減少,除了少開車多坐大眾交通工具、訂定二氧化碳減量指標…等之外,推動建築物,加上綠化效果更不能等。 綠色建築不僅能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還能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建築材料與設備會導致人們疾病增加甚至會患上癌症。 因為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慢慢的找出這些併發症狀來自於建築物的建材,所以為了不讓這些因素一直破壞,綠建築的推廣,才會越來越盛行。

31 參考文獻

32 參考文獻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取自於: 降低二氧化碳的方法,取自: 二氧化碳問題,取自: HFCs製冷劑 取自: 全球暖化的原因 取自: 森林砍伐 取自 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 取自


Download ppt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 9911118 吳承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