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国民收入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第四节 阶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国民收入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第四节 阶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国民收入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第四节 阶级

2 背景资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的来源、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居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的作用;了解按资分配的本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正确理解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认清不同社会制度下消费功能、结构与水平;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把握阶级和阶层及其发展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3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二 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三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 四 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二 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三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 四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居民收入与储蓄

4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社会总产值:社会所有物质产品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总中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
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总中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 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入。 用公式表示: 国民收入 = 最终产品价值 = 社会总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价值 =(C + V + M)- C = V + M

5 一、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SNA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既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NNP:GNP-折旧 NI:NNP-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PI:NI-未分利润-所得税-保险+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6 二、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国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劳动的投入量; 3、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4、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7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 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SNA(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
各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 费资料的价值总和(V+M)。 SNA(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 产活动; 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

8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思考:两大核算体系在核算国民收入的量上有什么区别? 审视教材P264表12-1。
MPS国民收入 = SNA国民收入 - 国外净要素收入 - 服务净产值 + 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支出 - 固定资产折旧额

9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在创造国民收入的企业内部进行分配,即在与再 再分配: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生产直接相关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原始收入” 再分配: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派生收入”

10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价格 财政 税收 银行信贷

11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居民收入 个人收入 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
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 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个人资产收入;福利性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 国民收入总量 投入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 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12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储蓄:居民收入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动机:保险动机 ;个人负担动机;提高生活水平动机; 储蓄形式:银行存款;购买证券
盈利动机 储蓄形式:银行存款;购买证券 经济因素:收入 利率 价格 供求 心理因素: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 社会因素:居民自然情况 储蓄机构设置 社会安定 影响储蓄因素

13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一 市场型按劳分配 二 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 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14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基本概念: 按劳分配的分类:A.产品型按劳分配 B.市场性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
的社会总产品进行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 的部分作为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 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按劳分配的分类:A.产品型按劳分配 B.市场性按劳分配

15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A.产品型按劳分配 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 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发展;
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特点: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 中的所得的份额 ;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 4、 按劳分配是社会唯一的消费品分配方式。

16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B.市场型按劳分配 条件:1、商品经济; 2、除公有制还有其他所有制; 3、社会不是统一的生产单位,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
特点:1、按劳分配不是社会统一和唯一的分配原则,仅局 限在公有制经济内部; 2、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3、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 4、借助货币进行。

17 二、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 按要素分配: 概念: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量,按一定比例参 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形式:1、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购买债券或少量股票等, 从而获得存款利息、债券利息或股息、红利收入。 2、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一定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要素分配: 概念: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 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

18 二、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我国当前多种所有制的形式相适应的。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4、生产要素是社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即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思考:提高劳动收入还是提高财产性收入?

19 三、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经济公平: 经济效率: 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
合理。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 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与收入分配平均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经济效率: 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 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 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帕累托效率

20 三、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中国公平与效率实践的演变: 相互依存:公平与效率“同向互促”。
相互矛盾:由所有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 中国公平与效率实践的演变: 改革开放初期:效率绝对优先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七大: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21 第三节 居民消费 一 居民消费及其性质 二 消费水平 三 消费结构 四 消费方式

22 一 、居民消费及其性质 消费的分类: 消费具有双重性质:消费的自然性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生产的最终归宿。
生产消费:生产经营者消耗生产要素,生产出一定产品的活动 生活消费:劳动者或居民个人消耗物质产品或接受服务,以满 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活动 消费具有双重性质:消费的自然性质 消费的社会性质

23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三类: 人均价值消费量、人均实物消费量和人均服务消费量。
从宏观上考察,是指社会全体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 足的程度,或者说是社会提供给众多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 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从微观上考察,就是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或者讲是消费者及其家庭得到或可支配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 量和质量以及金融资产的状况。 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三类: 人均价值消费量、人均实物消费量和人均服务消费量。

24 三、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消费行为的不同选择和偏好,是反映一 定社会特定时期内人们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 恩格尔定律:其核心内容是食物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表示这个家庭的收入越低。

25 四、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就是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途径和形式去消 决定和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 费消费资料,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自然地理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26 第四节 阶级 一 阶级的经济含义 二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阶级的变化三 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

27 一、阶级的经济含义 阶级理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即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阶级的经济含义: 最本质的内容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

28 二、当代资产阶级国家阶级的变化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经济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股份公司形式普遍采用,出现股权分散化;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出现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一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职工工资逐渐增加,而且普遍实行社会保险和福利等。 出现这些新变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于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向资产阶级展开的斗争;也在于资产阶级迫于形势的发展而改变斗争策略和统治方法,以求模糊劳资界限,缓和阶级矛盾。

29 三、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一是私有经济阶层的迅速形成。 我国的阶级和阶层的状况和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二是高收入阶层的出现。 三是“暴富群体”的形成。

30 案例讨论一 小王前年大学毕业分配在内地某大型国有企业工作,两年下来除日常开支还剩下5000元存款,在朋友的怂恿下,小王将5000元投入股市,恰好赶上今年的“2.19”行情,到6月份小王通过炒股赚了10000多元,小王感慨地说:“同样是按劳分配,为什么单位赚得那么少,股市却赚得这么多!”你能解答小王的困惑吗? 在上海一个大学教师的月工资为1000元,可同样一个人到深圳从事同样的工作收入却翻了一翻,是因为在上海工作的劳动少,而到了深圳劳动多吗? 社会贫富差距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福利状况,有人这样比喻:如果一个人把头放在冰里,而把脚放在火里肯定不如把两头的温度平均一下舒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将社会财富平均分给不同的人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吗?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31 案例讨论二 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和货币性福利收入,这一部分被称为“制度内收入”,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红色收入”。但是根据有关数据来衡量,目前人们工资的绝大部分均支付到食物方面。换句话说,人们几乎很难通过“制度内”收入获得储蓄。因此,庞大的消费能力和银行储蓄,基本上是通过“制度外”实现的。有人将“制度外”收入形象地称之为“灰色收入”。它有多种类型,包括单位大面积的“创收”所得,个人提供的服务收费(如高级专门人才的专题报告费),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得的回扣和非法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32 案例讨论二 “制度外”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关注到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据齐鲁晚报报道,有一些“制度外”的收入几乎与“制度内”工作没有多少联系。其结果是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制度内”工作,使管理的难度加大,对正常的工作甚至于造成危害。当然,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制度外”的收入来源与以权谋私和腐败现象有关。此外,由于中国不存在公开的收入申报制度,有关“制度外”收入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无法进行统计。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33 案例讨论二 有人认为灰色收入是非完全市场机制的润滑剂,只要政府还掌握干预市场运作的权利,寻租行为与灰色收入就不会消失,你怎么看?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国民收入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第三节 居民消费 第四节 阶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