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5.1地球歷史上的變化 5.1.1古氣候變化 如何研究古氣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5.1地球歷史上的變化 5.1.1古氣候變化 如何研究古氣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5.1地球歷史上的變化 5.1.1古氣候變化 如何研究古氣候

2 造礁珊瑚化石 溫暖淺海

3 陸生植物的化石 陸相溫暖的沉積環境

4 沙丘、石膏和岩鹽: 煤層: 冰川的沉積物: 乾燥的環境 溼熱沼澤的環境 寒冷的氣候,即靠近極地。

5 指相化石的條件 對生存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 反應當時的沉積環境或氣候

6 5.1.2 古氣候變化是怎麼來的 以幾十億年為尺度 主因 氣體含量 溫室 以億年到千萬年為尺度 主因 運動。 以百萬年為尺度 板塊 造山

7 印度洋吹來暖溼空氣被喜馬拉雅山脈阻隔降水在山脈之南,加強印度洋季風 高原北邊一大部分沙漠化。
喜馬拉雅山脈抬升後,夏季時 印度洋吹來暖溼空氣被喜馬拉雅山脈阻隔降水在山脈之南,加強印度洋季風 高原北邊一大部分沙漠化。 西藏高原的抬升對亞洲氣候的影響? 課本圖5.3

8 十萬年至萬年為單位 米蘭科維奇循環 1920〜1930 塞爾維亞 天文物理學家 米蘭科維奇提出 8

9 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 地球自轉軸的變化 冰期形成的主因 季接收到太陽輻射量變弱 不足以溶化上一冬季冰雪 冰雪覆蓋區漸往低緯擴展

10 較廣的冰雪覆蓋區 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 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變少冰雪溶化量減少 冰雪覆蓋區逐年擴大

11 適合冰期發展的日-地關係 季位於遠日點 軌道更 。 自轉軸傾角較 。 橢圓

12 米蘭科維奇循環 日地關係 週期 進動(歲差) 自轉軸傾斜角(黃赤交角) 偏心率變化 2.5萬年 4.1萬年 10萬年 真的準嗎?

13 十萬年週期為主 41000年週期為主 0.5 1.0 1.5 2.0 2.5 時間(百萬年)

14 兩種週期都有 41000年 23000年 5 10 15 時間(萬年)

15 地球公轉軌道的偏心率變化

16 B地球自轉軸傾角的變化: 黃道面 16 16

17 B地球自轉軸傾角的變化: 傾角愈大, 太陽直射可達的緯度較 。 →冬季和夏季的日照差距 。 17 17

18 C自轉軸進動(歲差)變化 18 18

19 C自轉軸進動(歲差)變化 影響? 改變春分點與秋分點的位置 不同季節 收到太陽輻射產生變化。 19 19

20 近日點 遠日點 北半球 冬季 夏季

21 約13000年後 近日點 遠日點 北半球 夏季 冬季

22 影響 約13000年後 遠日點時南半球傾向太陽, 北半球的冬季會變得更 , 夏季會更 。

23 冰川發育時期 冰原最後一次發育到極致, 約1萬8 千年前;

24 1萬8千年前的末次冰期為例, 冰川分布到南、北緯45度左右, 海水蒸發後被凍結在陸上冰原, 使海平面 約120公尺, 廣大的大陸棚出露。 例: 海峽出露水面, 中國大陸動物南下到臺灣避寒。 2.冰川面積增加,反射陽光增加 (反照率 ),氣候更嚴酷。 下降 台灣

25

26 圖中什麼情形生物容易滅絕? 海面升或降都可能! 課本圖5.13

27 漸回暖,約12,800年前, 有一快速變冷的事件, 持續約1,300年左右。 原來在嚴寒地帶仙女木花, 花粉居然在較低緯地區被發現 顯見當時較寒冷, 稱為新仙女木事件。


Download ppt "5.1地球歷史上的變化 5.1.1古氣候變化 如何研究古氣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