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2 一、道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战乱的年代:战国是丰富精彩的时代,但是对普通人民和知识分子则是痛苦挣扎的时代,道家思想带有浓厚的消极、绝望气息。

3 儒家传统思想的压迫:儒家继承了周代的传统文化,虽然显得不适合战国的时代潮流,仍然残留着很大的影响力,成为道家的批判对象。

4 法家强势思想的压迫:法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代表着当权者的意识,正大行其道,自然也是道家的主要批判对象。

5 道家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对儒家的批判、对法家的批判,但是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建设性。

6 没落贵族隐居“山林”,形成“隐士”阶层。
一方面,对现实强烈不满,进行揭露和批判。 同时又悲观失望,颓废消极。认为自然社会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配一切,人是无法抗拒的,只能顺应自然、回避矛盾。

7  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老子 (二)庄子

8 (一)老子 1. 老子其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隐君子说 太史儋说 老莱子说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一)老子 老子其人

9 2.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10 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11 老子出关 鲁迅:《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令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令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12 3.老子其书

13 马王堆帛书 残叶

14 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2.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15 4.老子与道家 老子与庄子 老子在各个时期的学术地位 老子与道教 道教中的老子

16 《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大致是老子学派的共同创作,文字简洁深奥。《老子》一书集中了老子学派的的思想,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
  老子:生平已经难以考证。(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被奉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大致是老子学派的共同创作,文字简洁深奥。《老子》一书集中了老子学派的的思想,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

17

18 (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第二大宗师。曾经作过小官,后来归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是庄子学派的论文集,文笔优美浪漫,善寓言。 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很多发展,但比老子更加消极。

19

20

21 第一节 老子

22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论 1.何为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物之宗,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是超然物外的。它具有以下性质: 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 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3 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礼。”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4 2 .道的本质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 所谓“自然”,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做到“道法自然”,就可以天下大治。 对人民来讲,就是应该“清静无欲”,逆来顺受,安于现状。 对统治阶级来讲,就是“无为而治”。

25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指统治者应效法自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目的是要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26 (一)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二)不尚贤,使民不争 (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四)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五)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六)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27 否定“有为”的政治主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章)
-----对儒家的仁礼道德进行抨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对当时法家所提出的”法冶”进行批判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不尚贤,使民不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9章) 对墨家 “尚贤”主张的批判

28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政治理想:回到简单、淳朴的小国寡民时代。

29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政治社会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30

31 1.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
2.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 3.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 4.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

32 道家的社会退化思想:既然把过去当成理想的黄金时代,道家自然把社会发展视为一个退化的过程,无论是儒家礼义道德,还是法家的法和术,都是造成退化的原因。

33 柔弱胜刚强:这是对法家争强好胜思想的批判,也是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含有物极必反的辨证思想,而“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论断似乎也预见了秦王朝的短命。

34 第二节 庄子

35 一、政治理想 《老子》的无为——相对的无为 “至德之世”或“无何有之乡” 《庄子》的政治理想:回归自然,“民如野鹿”。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庄子》的无为——绝对的无为 《逍遥游》,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内心自由。

36 二、社会批判精神 1.对权力的批判:认为君主是“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认为所谓圣君明主不过是最大的盗贼,反对一切权势者,实际就是反对任何政治结构。

37 2.对聪明才智的批判:认为人有了心知、心计,才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勾心斗角,争战不已。

38 3.对名利的批判:认为名利是身外之物,人因为追求名利而迷失了本性,不断堕落。

39 4.对忠孝仁义的批判:认为忠孝仁义都不是自然的本性,因此是虚伪的,是废弃大道之后产物。

40 5.对礼的批判:认为礼是虚伪愚蠢的可笑东西,特别体现在对厚葬礼仪的批判上。

41 《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是大盗“窃国”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法家的法破坏了天地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取消一切礼乐制度。

42 庄子的平均思想:“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身也”。

43 庄子的平等意识:反对一切政治制度,当然也反对等级特权,认为在自然中人没有贵贱的差别。

44 道家学说的历史影响 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成为后代对政治不满的知识分子批判和逃避现实的精神支柱。

45 轻徭薄赋、无为而治:在西汉初年大为盛行,对整个中国历代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


Download ppt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