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 一條龍學校 銜接上的行政規畫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2 一條龍的優勢 照顧學生成長 提供富連貫性和全面的學習經歷 為整個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作出全盤策劃 適切課程方向及目標 調適中小學重覆的課程
中小學教師交流 提升備課及課研效能 專科教學 校舍,人力資源共享 協助有需要之家長 重點在提出學校優勢 小學可借用中學部的場地及設備 中學考試其間借用實驗室及儀器

3 行政規畫 中小學部目標及理念一致 行政配合 人力資源 教師認同 家長支持 學生參與

4 推行策略-教師 目的:藉著接觸加深認識,促進合作,共建一條龍 學校的特色 1.學生支援 2.學科銜接 安排中小學部老師會面,共商課程方向
協助學生成長及發展 協助中學及早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支援已升中學生成長發展 2.學科銜接 安排中小學部老師會面,共商課程方向 彼此分享對學生學習的期望 教學分享(觀課及觀課後分享) 共同備課

5 3.中小學教師交流及合作 校務會議/行政會議/校董會 教師發展日 中小學科交流 宗教身心靈活動 學校對外宣傳 聯誼活動/新春團拜
海外考察/交流

6 推行策略-教師與學生 目的:照顧學生成長需要,中小學老師各展所長, 擴闊學生學習領域及促進成長發展。
聯營活動:運動、比賽、靈修、禮儀、典禮、家長會 學科活動:English Camp、普通話周、宗教月、數學遊 踪、科學探究等 互訪活動 中小學老師試教:中、英、數 網頁/內聯網相互溝通 校園電視台 包括活動分享、圖片或影像

7 推行策略-學生 目的:增加學生的聯繫,讓學生了解中小的差異, 預早作好升中的準備 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功課輔導、講故事) 中學舊生回小學作分享
中小學聯營活動 校運會,遊藝會 畢業典禮、開學禮儀、升旗典禮、宗教禮儀 義工服務 公教生活動 圖書館借閱計劃 已做及未做

8 面對的困難 小學部 中學部 其他 未必所有學生選擇一條龍 升中生佔中學部約40%,課程銜接需為新中一生作準備 中小學的課時與節數難吻合
循環周制 觀課安排 銜接科目 會議時間的安排

9 改善建議 中小學校董支持及意見 參考他校成功例子 外界支援 行政配合 靈活彈性課程 善用校舍優勢,靈活策劃人力資源 家長參與

10 謝謝! Thank you!

11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畫 在「一條龍」學校 銜接小學與中學課程 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數學科及常識科

12 參與計畫的目標/目的 藉著接龍,增加與中學的溝通 調適現行措施,加強課程銜接,以幫助學生學習

13 研究焦點 學習領域/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內容: 課程 學與教 評估 期望

14 蒐集顯證 收集意見 檢視文件,分析異同 藉著觀課,了解學習模式 進行訪問:中小學教師、小六及中一學生
進行活動:「我在中學的一天」、 「我在中學的日子」 、 「中小一家親」 檢視文件,分析異同 課程指引、評估卷(包括TSA)、教科書、進度表等 藉著觀課,了解學習模式 中小學部教師到另一學部觀課

15 各科進展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綜合科學/通識教育

16 中文科的主要發現

17 課程 中小學均: 以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為學習範疇 著重基礎的語文知識 中小學的差異
高小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初中側重培養學生綜合的讀寫聽說能力 課文重複,如古詩及朱自清的背影,但小學會修飾及剪裁部份內容,但與不同出版社選擇的文章有關

18 學與教 學習經歷 小學提供的學習經歷以小組為主,大型的活動/比賽較少 中學提供的學習經歷以個人為主,同時較多大型的活動/比賽
中小學教師均認為小組討論的成效最大,但中學教師較少採用 中學的大型比賽包括朗誦比賽、口語訓練比賽、書法比賽等。有時為級制,有時為初中/高中制。有部份比賽(初中)可考慮與高小合辦。

19 語文能力 讀寫聽說 小學 中學 閱讀 不俗 較弱 寫作 聆聽 說話

20 共通能力 溝通能力:中小教師均同意學生的溝通能力不俗,但中學教師認為學生在說話表達方面有待改善
創造力:小學教師覺得學生的創造力不錯,但中學教師卻認為學生的創造力不足 批判性思維:小學教師認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太強,但中學教師卻認為不俗

21 教學資源 教科書 小學:白話文為主 中學:文言文的文章大幅提升,配合註釋 小部分的課文有重複

22 評估 進展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小學:採用個人匯報、小組匯報、單元評估 中學:採用課堂觀察(課堂表現及功課表現)。中一會加入專題研習
小學:包含聽說讀寫,題型較多元化 中學:包含聽說讀寫,以長答題及選擇題為主 中一的專題研習主題為「糾正錯別字」,已舉行了數年。學生先認識一般的錯別字,再到區內找尋錯別字,最後歸納及作匯報。

23 中一學生的意見 中文科是他們在小學時掌握得好,升中後卻感困難的科目之一 課文篇幅增加,難以理解及歸納 寫作分數低了很多 部份詞彙十分艱澀難懂
很多語文知識均為小學已學,而且層次亦差不多,沒因為升中而覺難度加深。反而閱讀理解、古詩等,比起小學時教得深入(賞析)

24 關注項目 寫作能力 創造力 說話能力 閱讀能力 創造力-課本 中學的課本比得太多,但小學的課本沒此問題

25 銜接措施 小學 在寫作教學時,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讓學生欣賞與題目相關的佳作 強化思維導圖的運用 鼓勵建立寫作大綱
利用全方位學習刺激學生思考 把學生佳作上載至學校網頁/投稿公教報 思維導圖可提出中文觀課

26 銜接措施 提升對周遭事物的關注,以改善說話能力: 閱讀能力 培訓校園小記者,豐富學生的說話內容
透過剪報引導學生就時事進行分析,引入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 與常識科合作,在學校的剪報佈告版加入問題,刺激學生思考 閱讀能力 增加欣賞古文的機會:利用《積累與感興》的古文作為閱讀篇章 要求學生多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圖書 小學教育-著重生活體驗, 加上普通話教中文

27 英文科的主要發現

28 課程 三個學習範疇 中小學均重視綜合聽說讀寫的能力,但中學重點在擴闊小學的課程基礎,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營造運用英語的語言環境
Interpersonal, Knowledge, Experience 中小學均重視綜合聽說讀寫的能力,但中學重點在擴闊小學的課程基礎,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營造運用英語的語言環境

29 學與教 小學 教師指導較多,經常給予生活化的例子 課堂活動較多 閱讀工作坊(Reading Workshop) 初小Big Book教學
WELNET

30 學與教 中學 普通班 輔導班 除教科書,還有故事教學 加強照顧個別差異 著重文法基礎訓練
小學也教Grammar,但相對沒那麼強調Grammar Rules

31 學與教 小學提供的學習經歷以小組為主,大型的活動/比賽較少 中學提供的學習經歷以個人為主,同時較多大型的活動/比賽

32 語文能力 中小學教師均認為學生的詞彙不足 小學教師均認為學生的說話能力不俗,但中學教師卻認為很弱 小學教師希望能提升學生的語音
中學教師希望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文法基礎,希望學生有良好的語文水平

33 共通能力 創造力: 大部份教師均認為學生的創造力不錯 溝通能力:小學教師認為學生的溝通能力不錯,中學教師認為根據學生程度而有差異
批判性思維: 中學教師認同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但小學教師則覺得如果課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的表現便較佳

34 評估 小學: 測驗 個人匯報 偶有使用自評及網上評估 中學: 偶有使用個人匯報、網上評估及Process Writing

35 中一學生的意見 學生指英文科是他們在小學時掌握得不太好,升中後卻感很容易的科目之一
學生指雖然平時學習的內容很簡單,但評估時卻很難深,好像在考從沒學過的東西 中學主要學習文法,如Past Tense、Present Tense等均已在小學學過,而中學的課程就像溫習一般

36 關注項目 學生詞彙不足 說話

37 銜接措施 小學 針對詞彙不足,在高小建立字庫,並加強字庫的運用 語境教學,加強學生開口說的機會 深化Big Book及WELNET計畫
把建立字庫的概念由初小推展至高小,並提供機會,讓學生有運用字庫的機會 語境教學,加強學生開口說的機會 配合語境教學,凡教授英文科的老師在校內均會與學生以英語交談 深化Big Book及WELNET計畫

38 數學科的主要發現

39 課程 著重建立學生的數學概念及培養正面的數學學習態度 小學:五個學習範疇 中學:濃縮為三個學習範疇 同樣有數式及應用題
數 代數 度量 圖形與空間 數據處理 中學:濃縮為三個學習範疇 數與代數 度量、圖形與空間 數據處理 同樣有數式及應用題

40 學習範疇 小學 代數 度量 圖形與空間 數據處理 中學 數與代數 度量、 圖形與空間 數據處理

41 課程 小學及中學均為螺旋式課程 小學的課程較具體(運算) 中學的課程較抽象(代數)

42 學與教 中小學均著重 堂課練習 自擬題 中學:圖形及幾何 小學:圖形、數式及應用題

43 學與教 小學提供的學習經歷包括小組討論、小組匯報、個人匯報、使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等
中學主要的學習經歷為全班討論,除此以外亦偶有使用小組討論、小組匯報、個人匯報等課堂活動

44 數學能力 A. 數範疇:中小教師均認為學生在異分母分數的混合計算 (+ - x ÷)及理解應用題上掌握較差
B. 圖形與空間:中小教師十分滿意學生在此範疇的表現 C. 度量:中小教師大致滿意學生但表現,但認為學生在圓周的處理最差

45 數學能力 D. 數據處理:中小教師十分滿意學生在此範疇的表現,只是小學教師提到學生偶有忽略圖形的比例
E. 代數:中小教師有不同意見,小學教師認為學生掌握得不錯,因高小的代數只限於簡易方程。但中學教師對學生做代數應用題的水平較弱

46 能力 中小學教師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 口頭表達 應用題 口頭表達:數學科著重概念的掌握,而概念難以透過口頭表達
應用題:中小學教師均認為學生理解文字應用題的能力頗弱

47 共通能力 中小學教師的看法十分接近 溝通能力: 運算能力: 研習能力: 數學科著重概念的掌握,但學生未能充份掌握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概念
運算能力不俗,例如步驟的展示十分清晰,但對驗算較抗拒。 研習能力: 只喜歡按照公式計算 未能把所學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溝通能力:中小教師均表示溝通能力是學生的弱項之一,因數學科著重概念的掌握,並不容易用口語表達出來。 創造力:如果透過自擬題了解學生的創造力,較多採用自擬題的教師均表示學生的創造力不錯。但如果教師本身較少採用自擬題,便較難覺察學生的創造力了。 運算能力:中小教師均同意學生的運算能力不俗,例如步驟的展示十分清晰,但對驗算較抗拒。

48 共通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中小學教師的看法相異之處 批判性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不俗 應用題表現不佳
稍嫌學生思維單向,只能提供單一方法解決問題 中小學教師的看法相異之處 批判性思維能力: 小學:教師滿意學生的表現 中學:教師不大滿意學生的表現 解決問題能力:中小教師均同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不俗,但稍嫌學生思維單向,未能跳出框框。 研習能力:中小教師均表示學生不太懂得轉化並應用所學於生活上,只喜歡按照公式計算。更有教師表示學生透過生活化的題目了解所學有困難,可見學生未能把所學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49 教學資源 教科書 小學:包含大量例子,而練習題為十題左右 中學:例子較少,以練習題為主 中學的「筆記」
重點在幫助學生學習,內容包括例子、練習題及自擬題

50 評估 小學 考試及小測 自我評估及同儕互評 偶爾會使用專題研習 中學

51 中一學生的意見 數學科是他們在小學時掌握得好,升中後卻感困難的科目之一 中學的課程內容很陌生,所以很難適應
數學應為重複得最少的一科,因為除升中的第一個月後,其餘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均是全新的,而教師的教學策略與小學時不同

52 關注項目 應用題 自擬題 研習能力 溝通能力

53 銜接措施 在高小建立「解題能力策略」 運用筆記幫助學生學習 溝通能力 / 研習能力 / 應用題 鞏固學生簡單的代數概念
增加讓學生口頭解釋數學題的機會,改善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鞏固學生簡單的代數概念

54 常識科的主要發現

55 課程 常識與綜合科學 有部份課題重複,如能量的轉換 常識與通識教育 有部份課題重複,另外中學通識教育科亦有部份課題與小學生活技能科重複

56 學與教 常識與綜合科學的學習經歷 常識與通識教育的學習經歷 教師在教科書的運用 常識:科學探究較簡單,很少需要學生記下大量數據
各科提供的學習經歷數量差不多,但內容各異 常識與通識教育的學習經歷 教師在教科書的運用 常識:科學探究較簡單,很少需要學生記下大量數據 綜合科學:配合科學探究活動進行驗證,學生需要一邊做,一邊記下數據/畫圖,紀錄較多 教師利用教科書,提供機會讓學生紀錄

57 共通能力 常識、綜合科學、通識教育 溝通能力:中小學教師均同意學生的溝通能力良好,但中學教師認為討論內容不夠充實
中小學教師均同意學生的創造力不俗 中小學教師均同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最弱 小學教師認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錯,但中學教師則覺得較弱

58 評估 常識、綜合科學、通識教育 均採用課堂討論、口頭報告及筆試 常識專題研習佔總結性評估約15-20%
綜合科學學生的實驗分佔總結性評估約5-10%

59 評估 小學有自我評估及同儕互評,但中學較少採用此模式 中學:分析數據後再行跟進。一般以工作紙、補測、口頭問書來協助成績稍遜的學生。
小學:筆試過後,教師會進行數據分析,檢視學生的強弱項,從而調節教學進度。 中學:分析數據後再行跟進。一般以工作紙、補測、口頭問書來協助成績稍遜的學生。若大部份學生在評估出現問題,教師便會對該課題整理後進行補充教學。有時甚至需作小組或個別教導。 小學:筆試方面,當考核過後,教師會進行數據分析,檢視學生的強弱項,從而調節教學進度。專題研習方面,學生的分數包括知識、態度和技能的掌握,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弱項,並在分組時作參考,盡量使每組學生包含不同的長處。而在互評的部份,學生會得到整體互評數據的平均分,使學生對比自評跟互評的差異,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水平

60 教學資源 實驗室 常識:小學沒有常識室 綜合科學:有專屬的實驗室及技術人員 筆記 中學生在綜合科學科會做筆記,記錄學習的重點

61 中一學生的意見 學生認為自己能應付綜合科學科的學習內容 喜歡綜合科學科,因為學習內容有趣,引發自己有興趣學習 因為教師教學清晰有趣,又有筆記
學生已學過部份內容,有印象

62 關注項目 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批判性思維能力 討論內容不夠充實 小學的設施不足 討論內容與中文一樣,故不多說

63 銜接措施 加強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加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校園電視台」-鼓勵學生提出校園解決問題的方法
剪報佈告版「時事熱點」加入學生互問互答環節 加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鼓勵學生找尋與課題有關的時事議題,讓學生在課堂先進行篩選,再作分享與討論

64 銜接措施 借用中學部設施及資源進行探究活動 增加學生做實驗的機會:如借用中學部實驗場地及資源,利用小組進行科學探究
於暑假前進行科學周,由中學生(科學學會)做顧問,讓高小同學在小息期間擺設不同科學攤位,讓低小同學有更多接觸科學探究的機會 重點在加強協作的機會

65 感受 增加溝通-中小學的橋樑 增加對不同學習領域/科目的認識 推行計畫的困難
其實中小學教師均認同溝通的重要,只是苦於沒渠道 中小學教師均希望藉著合作,提升學教效能 賣廣告:中小學均採用專科教學的模式,增加溝通的延續性

66 展望 追蹤學生升中後的學習情況 加強中小學部的溝通與協作

67 謝謝!


Download ppt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