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新课程标准解析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微信号:lsjksyf 电话:

2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3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4 新课程标准解析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四、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

5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6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7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8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9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纲要》第七条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第十二条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10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11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13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14 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这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 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15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17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18 这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20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21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同时,这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3.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的简要分析

23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分为: ①前言 ②课程目标 以前教学大纲分为: ③内容标准 ①教学目的 ④实施建议 ②教学内容及要求
⑤附录五部分。 以前教学大纲分为: ①教学目的 ②教学内容及要求 ③教学建议三部分

24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几种陈述方式: ①学习领域+学段(语文、数学等) 学习领域+水平(体育); ②目标领域+等级(英语);
③主题领域(科学)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25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n 课时安排 n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n考核与评价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26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27 (2)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1、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1、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28 (3)《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4)《标准》的附录部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29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背景与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 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实施建议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寸,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31 3.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 的简要分析 (1)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32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33 (2)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34 案例:科学标准(7—9年级) 科学探究 课程目标 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

35 案例:数学标准(1—9年级) 知识与技能 数学素养 课程目标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36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37 生物 化学 科学探究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生物与环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物质的化学变化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38 历史与社会(一)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世界历史与文化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39 (4)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40 (5)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41 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42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3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44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

45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

46 2.突破学科中心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47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

48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

49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0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程标准》)

51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围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

52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53 例如: 成长记录与分析; 测验与考试; 答辩;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集体评议……

5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
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 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

55 此外,不少学科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例如:
通过活动——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56 考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57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58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9 四、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60 其实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 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 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61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归根结底,“教”为了“学”。 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62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63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64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65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66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7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68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

69 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

70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71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72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
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 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 备教法,更要备学法; 备教路,更备学路; 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73 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
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 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4 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 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

75 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76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

77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78 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
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79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 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 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 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

80 (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 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

81 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神奇世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 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根本任务。

82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 因此科学的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

83 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84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 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85 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 (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中的课程(纲要) 现实中的课程(标准)
教师的课程(教材)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形式) 学生接受的课程 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

86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多种途径(如自学、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得以实施。

87 新的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是关键。

88 事实表明,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 采用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一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

89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他能成功实施新课程重要前提与保证。

90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分析 1. 全面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91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的探索过程、的文化价值以及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
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 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92 (1) 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93 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
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

94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95 (2) 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96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97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98 (3) 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
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99 2. 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 简单认识: 教师教,学生学。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
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 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

10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指出: 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101 在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02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
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 (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 活动是学生经历化过程的活动。 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

103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04 (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

105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现有的大纲重点是对教学作出规定: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06 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这样的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 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107 与现有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的目标与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原来的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108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终身有用的知识。

109 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公式,做大量繁杂的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感受。

110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心得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

111 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12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113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1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

115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116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求、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引导者——进到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117 恰当的利用新技术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1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计算器)将成为学习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运算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119 改善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仅仅是对概念、技能和结论的记忆和模仿,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设立的“阅读”、“探究”、“建模”、 “活动”、“研究性课题”等,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素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0 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又经过了抽象。
教学应努力将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生活中产生、发展的,体会的价值,增进对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121 (3) 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的基础、对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

122 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123 教师应根据所选择的素材,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或开放性(在问题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开放度)问题(包括课题学习、作业的层次性(巩固性、拓展性、探索性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124 4. 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1) 新课程给教师留有创造的空间 现行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课时数,这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125 规定了教学、评价的最高要求,不能突破这些要求,否则视为“超纲”。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过度依赖教科书与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新的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这些要求是绝大多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规定或要求。因此,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126 新的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多元表现;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 ——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

127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和淡化了考试得分点,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查找资料、教材补充的内容。

128 因此,新的课程对教师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的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教学的多样化、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只是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

129 《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也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 另外,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130 (2) 教师的特殊位置——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出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
教师与知识建构的实践密切相关。他们在参与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实践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参与者。 教师应该通过体验学生学习、考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学会教学,以学徒身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那些不太熟悉新知识、不善调查研究、不能创造性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交往。 逐渐学会开发能反映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活动。

131 (3) 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发展”表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教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132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 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有它的规律,所以要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对这种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

133 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这就决定了教学要涉及人的感情、精神、价值观等。
教学过程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不断加深对规律及学习心理的研究。 新的课程呼唤创造性教师,新的课程也必将造就大批的优秀教师。

134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35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 QQ: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136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Download ppt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