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Jean Francois Millet 讓·弗朗索瓦·米勒. 806李靜慧.陳芊樺.黃主誼.王之穎.邢子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Jean Francois Millet 讓·弗朗索瓦·米勒. 806李靜慧.陳芊樺.黃主誼.王之穎.邢子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Jean Francois Millet 讓·弗朗索瓦·米勒. 806李靜慧.陳芊樺.黃主誼.王之穎.邢子揚.

2 米勒的一生 1814年10月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父母忙於田裏工作,祖母是他從小最親近的人。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1832年-18歲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 1834年-20歲,到瑟堡學畫。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1839年-離開德拉羅什的畫室。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3 1841年-在瑟堡與服裝店的女兒寶琳-薇吉妮‧奧諾結婚住在巴黎,3年後寶琳-薇吉妮患了肺結核病死。
1844年-30歲,喪妻,回到故鄉。 1845年-續絃,回到巴黎。 1846年-與續絃的卡特琳‧勒梅特生下第1個孩子。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裡耕作。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者》。此畫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如作家維克多·雨果( )、印象派畫家梵谷( )等。

4 1853年-正式和第二任妻子舉行婚禮。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禱》(米勒死後,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1862年-48歲,畫《持鍬的男人》。 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1868年-54歲獲頒榮譽勳章。 1874年-法國政府委託他繪製萬神殿大壁畫,但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肺結核)逝於巴比松。

5 米勒的畫派 巴比松派,是巴比松畫派的簡稱,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此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西奧多·盧梭、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和查理-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趨向於隱居,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開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6 成員們一致反對古典慣例,皆為喜愛畫風景的畫家,畫風各具特色,有例行性的義大利旅行。主要以楓丹白露為作畫地點,繪畫風格著重於農村生活景色,採實地寫生的方式,精確且不多作裝飾的表現。此種現場寫生的方式是為印象主義的先驅,不同之處在於巴比松畫派於畫室完成作品。作品風格主要反應對都市單調生活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嚮往。 田園畫家,以徹底寫實地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

7 繪畫階段. 第一時期: 1840年到1848年屬於裸體畫與華麗時期,當時米勒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躋身畫壇,他在此時期的畫作仍然來回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間,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包括此次展出的「查理‧弗亞當」和「躺臥的裸女」,一方面米勒仍在鍛練與摸索繪畫技巧,同時也是為了現實生活應付買畫者的需求。 第二時期: 1949年,米勒定居巴黎附近的巴比松之後,開始以田園風光、庶民百姓為素材作畫,進入他「農民畫家」的時期。這是米勒最窮困潦倒的時期,但此時的米勒確立在創作上平淡實樸的風格,摒棄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這次展出的「坐著編織的牧羊女」、「奧弗涅的牧羊女」和「大牧羊女圖」,都是這時期米勒畫作的代表。 第三時期: 米勒後期的作品則比較偏重在風景畫,像是這次展出的「春天」,便是米勒著名的風景畫作,是其在1868年到1873年間的作品。這個時候的米勒,畫作不再以人物為取材,而是描繪大自然的風景。

8 米勒的畫作介紹

9 晚禱 年 份 : 年 畫 作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 : 55 x 66 cm 館 藏 處 : 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0 畫中是佇立夕陽黃昏下的農夫與妻子。他們聽到了晚禱的教堂鐘聲,就立刻低頭默禱。平常,基督徒在每天的早中晚有默念禱告詞的習慣,他們把這個習慣稱作「天使的禱告」。米勒的這幅作品,就是描繪低頭默禱的瞬間情景。
這件作品從亞普頓處易手他人後,往後的20年間曾多次出現在展覽中,並多次被轉賣。剛開始時,這件作品還不甚起眼,但是不久就廣受喜愛。作品中所蘊含的虔誠敬仰與莊嚴氣勢深深地打動了世人的心靈,許多家庭都會掛著此畫的複製品。 這幅『晚禱』亦稱『晚鐘』,米勒自述:『孩童時代在田園工作,每到黃昏聽到教堂的鐘聲,祖母一定叫我停止工作,脫帽為可憐的死者作虔誠的祈禱。』這幅『晚禱』即為了追思祖母與表達心中信仰而作。圖裡描繪夕陽餘暉中一對農人正在誠敬低頭祈禱,遠方聳立地地平線上的教堂,傳來莊嚴的鐘聲。廣漠的田野已昏暗,人物、農具停止了工作,一切都歸於平靜安詳,沒有煩躁、沒有怨尤。祈禱的農家夫婦是本圖的重心,簡樸的衣著,肅穆的姿態,意味著農家生活的辛勤與信仰的虔誠,人物突出地平線的構圖及逆光而不甚清晰的描繪,加強了人與天地的和諧,表現農人對大地的深愛。靜觀此畫,不僅令人感動於虔誠的信仰,更會感受到米勒對農民深厚的關愛。 又有一說:這幅「晚禱」原來是要畫「馬鈴薯歉收」時農民的心酸,可是看過此畫者,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氣息,這時「米勒」才在遠處地平線上加入一座小小的教堂,並改名為「晚禱」。

11 拾穗 年 份 : 1857 年 畫 作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 : 83
拾穗 年 份 : 1857 年 畫 作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 : 83.5 x 111 cm 館 藏 處 : 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12 這是以農民為主題、創造出新藝術價值的經典之作,描繪的是在小麥田裡彎腰拾穗的三個農婦。當時,在收割後的小麥田裡撿拾散落的麥穗,對貧窮農民來說,是不無小補的收入來源。這件作品首度公開時,曾經遭到來自各界的嚴厲批判,但不久卻又受到法國政府當局的激賞與肯定。直至今日,世人對這件作品的評價,隨著時代的變遷游移在肯定與否定之間。 <拾穗>首度出現在1857年的沙龍展中,這一年農民首次擁有參政權。在那些將農民視為革命份子且嚴加提防的保守派人士眼中,認為這幅畫危險且不懷好意。但是到了1914年第一次大戰爆發後,這件作品卻被視為愛國愛家的精神象徵,並且被製作成招募志願兵的宣傳海報。雖然至今仍有人批判這是ㄧ件感傷之作,但是沒有人會否認,他是刻畫農村生活的代表作品之ㄧ。 畫中三個農婦的雙手與表情隱藏在一片陰影下,描繪出難以言喻的美感。她們彎著腰辛苦撿拾麥穗的畫面,宛如古典建築的牆上浮雕般,散發出高雅尊貴的氣質。與遠處堆積如山的乾草堆相呼應,乾草堆所暗示的大豐收與農婦的窮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13 兩名浴者 1848年

14 畫中一男一女是強而有力的軀體,充滿結實樸素的力道,一樣是裸體,卻已與躺臥的裸女展現不同的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已天差地別。
這幅畫還有個流傳的小故事,當時畫擺在法國某家畫廊裡,有兩個年輕人看著櫥窗裡的畫,不經意的將米勒歸類於「專門畫裸女的」畫家,讓米勒聽了大受刺激,覺得就算是為了餬口,這種稱號也是一種極大的污辱。 米勒家族信仰虔誠,敬愛的祖母也告誡他「要為永恆的生命畫畫」,「在成為畫家之前,不要忘記是天主教徒」,因此米勒也在理想與現實間迷惘。最後終究因為這幅遭人非議的畫,讓他下定決心追求藝術。

15 播種者 年份:1850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101. 6 x 82
播種者 年份:1850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101.6 x 82.6 cm 館 藏 處: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6 米勒前後一共畫了三幅[播種者], 同樣主題的作品. 另外兩件作品, 分別在威爾斯國家畫廊和費城的普洛維敦特的國家銀行收藏
米勒前後一共畫了三幅[播種者], 同樣主題的作品. 另外兩件作品, 分別在威爾斯國家畫廊和費城的普洛維敦特的國家銀行收藏. 但是, 這幅波士頓美術館的[播種者],是米勒最重要最聞名的代表作,最受世人重視 年, 由於jean-Francois Millet 米勒,以[ 簸穀的人]這幅畫在沙龍畫展中公開,受到民眾的重視 ,讚賞有加. 也因此奠定了往後米勒,以農民為主題的風格. 米勒以自然寫實的筆法 ,呈現著農民平日的農家生活,刻意將農人的臉部畫得模糊陰暗,讓畫更富神秘感 整張畫面幾乎是夕陽之下的光影, 僅有留一小部分遠方微弱的陽光, 帶動整幅畫的莊稼氣氛,讓人覺得作品的生動成功之經典傑作.

17 春 年 份 : 年 畫 作 材 質 :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 : 86 x 111 cm 館 藏 處 : 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Paris

18  米勒生命末期作品如《春天》( ),開始重視光、影與色彩的全新技巧;在這幅作品中,『人』極反常地渺小,『地』誇張地豐富成主角;但仔細一看,『天』雖然被烏雲密佈著,右上方現了光明的一塊;從而讓地面的小白花、樹葉與天上的飛鳥,都展現出向光而特別明亮的光澤。於是視野順著光照方向一看,天邊正是一道彩虹與一道霓。米勒打算彰顯烏雲過後的天地一新。   我們知道按照《聖經》記載,彩虹代表著上帝永不毀滅大地的慈愛標記;因此這幅繪畫雖然沒有依據『天、地、人』的神聖美感型式,卻使用不同方式重新表現米勒心中的神聖美感。這一方面是米勒去世前的心靈寄託,另一方面也意謂著藝術家臨老仍自然不息地創新。如果米勒還能多活個十年,這種全新畫風應該會有不同的精彩表現。 同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如《格賀維勒的教堂》(1871)與《有羊群的牧場、月光》(1872)皆是同類。 1872 有羊群的牧場、月光 1871 格賀維勒的教堂

19 機智問答 請問在’’拾穗’’中 ,他們三個分別是老女人、中年女人、年輕女人 ,要怎麼分呢?

20 THE ANSER

21 BECAUSE… 圖中最右邊的女人,並沒有彎下腰,而手上拿的稻穗也是最少的。最右邊的女人雖然有彎下腰,但他拿的數量卻不多。中間的女人把腰彎得很低,而且,在腰部的口袋中塞滿了許多稻穗。

22 總結 米勒並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雖然是個農人,卻從不放棄自 己畫畫的夢想。跟一般的農夫不同,米勒家擁有許多書籍, 他從小就在宗教及書堆中長大,他更多方觀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也以大師的作品做為楷模。英雄不怕出身低,米勒早期是以畫裸女餬口,但路人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他的繪畫方向,對他而言,繪畫是一種語言,他想描繪農人的生活,在當時, 是不被認同的,但他深受祖母的影響,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信念畫畫。他畫出勞動者的樸拙和真實,將當時農民的形象永遠留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對後期的印象派等派造成莫大影響的原因。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YAHOO知識

23 謝謝觀賞


Download ppt "Jean Francois Millet 讓·弗朗索瓦·米勒. 806李靜慧.陳芊樺.黃主誼.王之穎.邢子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