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虛擬與真實 — 資訊化社會的文化面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虛擬與真實 — 資訊化社會的文化面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虛擬與真實 — 資訊化社會的文化面向

2 資訊化社會的社會基礎 技術革命:資訊技術 全球化:跨國行動者 組織革命:網絡組織 經濟革命:消費主義 文化革命:多媒體
科茲威爾(R.Kurzwell)參考當前科技發展趨勢,依據摩爾定律,推估出個人電腦的晶片處理速度將在2020年時相當於一個人的腦容量,2048年可以相當於所有美國人的腦力,而到了2060年時,一部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將會超過全人類腦容量總合甚多。[他以用1000美元所能購得的電腦為標準來計算,2060年估算將會相當於一兆個人腦,遠超過當時估計人口一百億人;見雷‧科茲威爾,《心靈機器時代》,高寶編譯中心譯,2000,台北:高寶國際,頁140-1。 Internet原為促進國防研究而發展。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唯恐在科技技術上落後蘇聯,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希望能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基本要求就是當戰爭爆發時,即使軍事系統上的線路或設備部分遭受破壞,系統必須仍能運作,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ARPA以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技術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設計出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部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傳送資料時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透過網路節點來分散電腦運用的權力,經由眾多的功能來減低離線狀態下的風險,奠基了網路通信的架構去﹕中心化的網路結構。 到60年代末,美國各政府研發單位與主要大學已擁有當時最尖端的電腦設備了,為了測試ARPA所發展出的通訊網路系統,便在美國西部架設了一個實驗網路,連接加州與猶他州四所大學中的電腦設備﹔到1971年時,已經連接了包含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四十多個學校。原本以軍事為目的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卻變成以大學與研究中心為技術改良與實踐的場域,這過程中大學與研究中心的學術風氣–共享及開放融入了「網路」的特性中。 從1969年開始,ARPANET的節點不斷增加(各大學紛紛加入),到了1983年時已經有600個節點了﹔在ARPANET的節點不斷擴張的同時,電腦間不同系統的連接問題也越來越嚴重,1974年,瑟夫與康恩(Bob Kahn)提出TCP/IP通訊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解決了跨越不同電腦系統連接的問題。TCP/IP通訊協定與各種網路技術互相獨立,透過定義IP架在不同網路上的介面,各種網路不管是區域網路或是廣域網路,主要透過與IP的介面都可成為網際網路的子網路2。 美國境內電子計算機學系多數採用UNIX作業系統,此系統可免費取自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開發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為便於各大學採行TCP/IP,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資助BBN開發UNIX下可執行TCP/IP,而加州大學將它融入BSD中隨之發行,各大學因而普遍採行TCP/IP作為主機溝通的協定3。當美國境內數個大型網路如NSFNET均採用TCP/IP時,Internet連線的單位在美國及全球各地快速成長。而TCP/IP通訊協定也成了目前全球網路主機溝通的共同協定。 ARPANET究竟是美國國防網路,使用之用戶都是經過選擇的(與軍方有合作計畫的研究單位、大學等),並非想連接就可以連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類似ARPANET的網路但專供電腦科學研究用4。198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出資建立了高速電算中心為全國各學術單位及研究機構使用。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為使其設置的,因而架設NSFNET。NSFNET設置13個區域網路(Regional Network)中心,各區域網路中心原以56kps線路相連,於1988年改用TI(1.544Mbps),1992年採T3(45Mbps)的線路。NSFNET由於連線者快速成長,後來成為美國境內Internet的骨幹,1990年6月ARPANET終止運作5。此時真正的Internet才算誕生。 1995年微軟的WINDOW95的出現,瀏覽器、IE的技術使得使用者介面變得更使人便於使用。隨著WINDOW95在全世界的普及,網際網路也深入了全球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多媒體、使用便利的WWW瀏覽器之出現,廣大民眾不再害怕使用電腦網路,使得Internet急速地在世界各地發展。現在,Internet已成為連接到全球大部分國家、超過十萬四千個網路及三千萬部電腦主機的全球網路。 在1993年柯林頓公布總統 位址,使大眾可用 與總統交換意見,積極推動NII計畫,以期振興美國經濟。之後,柯林頓總統有鑑於網際網路的潛力無窮、以及對未來社會的重要影響,於1996年10月宣佈了「下一代網際網路計畫(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GI)」,預計在三年內投資三億美元,希望再次發揮政府前瞻政策的引導作用,進而奠定下一世紀網路的基礎。此計畫於1998年初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計畫時間從1998年至2002年,是一個每年約有一億美金預算的五年國家級計畫,主要著重於先進網路技術的發展及高速網路的建置。希望藉著建立這個有力且多樣性的NGI,以更進一步鞏固美國通信資訊領先世界的地位。 1990年代ARPANET逐漸萎縮消失,而Internet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Gopher、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紛紛出爐6。當Internet上不可從事商業活動的禁令解除後,1991年商用之Internet連網交換服務(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CIX)建立之後,Internet商業化開始萌芽,商業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業者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加值服務。 網路迅速地滲入我們生活的使用中,科技技術性的層面發展的過於快速,使得有關網路的討論或概念常常很快第就變成一種常識性的認知,也使我們卻缺乏對「網路」的一些反思性的討論。「網際網路」並非是一種自然演化的、絕對性的發展,網路也不一定「必然」會發展成目前的樣子,在網路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想法、期許、目的、甚至是不同力量的角力,才會發展出目前眾人所認知網際網路的面貌。 沒有當初美國國防部在軍事上的需求,網路不會具有「去中心性」的網路特徵﹔沒有各大學及研究中心的參與,網路不過是美國軍事用途,不會發展到學術及民間﹔沒有WINDOW95的出現,網路不可能在全球發展的如此迅速﹔沒有柯林頓政府在美國從事的網路基礎建設,網路不會變的在國際間如此重要。網路到目前為止的發展現況都是有其背後的需求及因素,這說明了網路的發展並不是一定理所當然、理當如此的必然性。「網際網路」並非自然發展的,目前所看到的網路世界及網路圖像絕非如同大自然的「天生」,而是人為建構而成﹔網路空間也非如同我們平日生活所感知的「物質空間」的客觀存在,而是由在網路發展的過程中,被「建構」而成。

3 導論一: 資訊技術的革命 資訊化社會的技術基礎 全球化有多麼熱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總局、基隆分局、新竹分局、台中分局、高雄分局
機場入關消毒毯 2002/2/3 以「全球化」搜尋蕃薯藤,得到51200筆中文網頁

4 資訊技術革命的結構 微電子革命 半導體晶片的發展 電腦革命 電腦→微電腦→應用軟體 通訊革命 數位傳輸、光電傳輸、無線傳輸
網際網路 微電腦之間的串連、去中心化

5 資電科技的急速進步 科茲威爾(R.Kurzwell)參考當前科技發展趨勢,依據摩爾定律,推估個人電腦的晶片處理速度將在2020年時相當於一個人的腦容量,2048年可以相當於所有美國人的腦力,而到了2060年時,一部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將會超過全人類腦容量總合甚多。他以用1000美元所能購得的電腦為標準來計算,2060年估算將會相當於一兆個人腦,遠超過當時估計人口一百億人。

6 資訊技術革命的社會基礎 美蘇冷戰的軍事競爭 1970s 資本主義的再結構 軍事、資本主義、大學的複合體 營利與非營利的擴散力量

7 資訊技術革命的空間分佈 起源地:美國 (ex.矽谷) 世界的節點都會 (ex. 竹科、北京中關村、東京橫濱、德國慕尼黑) 空間條件:創新氛圍
資訊技術革命與創新的地域性

8 資訊技術革命的推手 啟動者:國家 ( 國防訂單、軍事研發經費、國家特許、國家研發機構) 具創新性的企業家 (源自追求個人成功的文化價值)
市場 (大型跨國公司與海外市場擴張,導致創新以及創新的散播)

9 導論二: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化有多麼熱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總局、基隆分局、新竹分局、台中分局、高雄分局 機場入關消毒毯 2002/2/3 以「全球化」搜尋蕃薯藤,得到51200筆中文網頁 資訊化社會的世界脈絡

10 全球化的根本意義 在跨國行動者的運作下,民族國家的主權被壓縮及國界被穿透的過程。 全球緊密互動網絡的擴展、持續與深化 一切事件的世界化
世界時間:無時間性的時間 世界都市與流動空間

11 全球化的全面性 資訊全球化 生態全球化 生產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工作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 消費全球化 生涯全球化 疫疾全球化……

12 全球化的革命性 世界市場的開放 全球性的競爭壓力 民族國家的挑戰 新的全球分工 新的社會階層 無工作的資本主義 無稅的資本主義
贏者全拿的新規則 勞工運動的式微 全球化的精神焦慮

13 反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場騙局 資本主義財閥壟斷 帝國主義全球宰制 貧富差距拉大 生態災難加劇 性別壓迫惡化 戰爭殺戮的全球化 民主自決權利下降

14 面對全球化! 個人/家庭/社區/團體/機構/國家的重新定位 全球視野是唯一的視野 安於變遷,習慣於不習慣,成功為失敗之母
「創造性毀滅」的文化 全球化不是唯一的價值

15 資訊化社會的新議題 政治:直接民主、出版自由 經濟:全球資訊化經濟、虛擬經濟 文化:多媒體中心文化、性/別 秩序:新治安與犯罪、自由與人權
階層:階層重組、數位落差

16 媒體與文明 口語:當面溝通、通俗文化 文字:超越時空、高級文化 大眾媒體:電視、廣播、電影 新媒體:隨身聽、錄影帶、多頻電視
多媒體:網際網路、數位互動電視

17 多媒體的特性 多種媒體的複合,破除媒體之間的界限與階層。 凸出閱聽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讀者」與「作者」的角色模糊。
新商業邏輯:創意亮眼。

18 多媒體中心文化 多媒體成為各種文化形式的中心,取得生活的核心地位。 任何價值必須在多媒體體系中被編碼,否則只能被逐漸邊緣化。
精神力(宗教、教育)電子化。 促進社會的「內爆」。

19 內爆(implosion) 社會內部界限的瓦解。 性/別 (正常/變態) 種族/ 膚色/體型/語言 肉體/心靈/物 親近/疏遠 宗教/世俗
真實/虛擬

20 虛擬與真實 「虛擬」先行、評定、塑造、決定了「真實」! 「虛擬」成為「超真實」(hyper-reality),比真的還要真。

21 虛擬的真實 虛擬經濟:ex. 衍生性金融商品 虛擬政治:ex. 媒體政治 虛擬社群:ex. BBS 虛擬文化:ex. 網路性愛

22 「虛擬」與文明 提供全新的人類經驗與價值 重新定義舊有的人類經驗與價值 社會規範的解組或重組

23 討論議題:Cyber-sex 「網路性/愛」是真實還是虛擬? 「性愛」做為人類傳統的親密關係,會因網路的虛擬世界而改變意義?
性愛道德(婚姻、家庭)與價值(精神與/或肉體滿足)又會有所改變嗎?

24 繳交本單元心得 :00 截止收件 逾時不予計分!! 請傳送


Download ppt "虛擬與真實 — 資訊化社會的文化面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